1. 首页 > 娱乐生活

吉林省榆树人遗址

榆树“旧石器晚期文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发现的,这对于研究古人类在吉林省,特别是在榆树境内这块黑土地上繁衍、生息,提供了实物依据。填补了古人类在吉林省境内活动的空白。为研究吉林省地方史,榆树市乡土历史,繁荣发展榆树的文物事业,确实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九五O年夏天,在榆树的秀水镇大于周家油坊屯前的大沟及其周围的自然屯中,经常发现不知名的古生物化石散落于地表,当地的农民群众传说:这里是龙的故乡。龙集居和活动的地方。这块地方范围比较广,纵贯榆树全境,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到处都可以见到古生物化石。其中:古生物化石散落于最多的地方为拉林河支流、南北卡岔河、大荒沟、注入第二松花江的河塘、沟谷等地。每当夏秋之交,这些沟塘、河谷之中,由于雨水濒多,几涨几落,经过冲刷之后,这里就会发现大量的当时人们传说的“龙骨”。有的群众把发现比较大的“龙骨”捡回去压房子、压猪圈、顶门;还有的把一些已经风化的古生物化石,背到附近或县城中草药店里当作“龙骨”卖掉,许多中草药店也真的当作“龙骨”把它收下做了药材。

历史事件 发现 这里的“龙骨”究竟是什么?一些关心和研究这方面的人,想弄清楚“龙骨”之谜,到底看是一些什么古物化石,土生土长在周家油坊屯的小学教员把发现大量的动物化石和“龙骨”的传说,写信给当时家住该屯东北工学院(现为长春地质学院)的学生。而这个学生在一九五O年署假期间,回到家乡,用了大部分时间,往返于周家油坊屯、前后左右几个村庄的沟糖两岸,采集和拣选了大批古生物化石,带回了学院。当时,学院的曾凡初教授看了这一批古生物化石和听取周家油坊一带出土古生物化石的情况汇报。曾教授觉得这一发现很重要,于翌年(一九五一)年夏,率领该校地质系师生十余人,赴周家油坊一带进行了为期一个星期的调查,发掘和采集了这里出土的古生物化石,经鉴定认为,这些古生物化石均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从地质时代推断,属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全新世。从大量的古生物化石中,发现二块古人类头骨碎片,这是对研究东北古人类和吉林省古人类生息、繁衍的重大发现。从而引起省内考古学界、地质学界一些专家、学者的关注。并向当地广大群众宣传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出土的科学价值和意义,提高当地群众对古生物化石的认识,解开这里的“龙骨”之谜。这年秋天,省博物馆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古 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斐文中教授做了榆树周家油坊等地出土古生物与古人类化石情况的报告,将清理出古人类头骨碎片和一批打制石器给斐老看,他认为对周家油坊这一带需要进一步调查和探讨。一九五六年初夏,在斐文中教授的率领下,在省博物馆徐翰轩等同志的陪同下,来到榆树秀水镇大于周家油坊屯,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采集了大批古生物化石,经过整理,从中又发现了古人类胫骨化石。又对采集的大量古生物化石进行清理,清理出猛犸象、披毛犀、东北野牛、野马、水牛、马鹿、普氏羚羊、野狗、鹿、狍子、田鼠为代表的大量古生物化石。同时,还整理出打制石器、石片、刮削器、尖状器等当时人类生产、生活用的工具。考古学界认为:这些古生物与当时古人类、古气候、古地质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考察 被称为“榆树动物群”。这个动物群与西伯利亚南部动物群基本相似,同属一个动物群区系,距今约七万年至四万年。发现人的头盖骨碎片和打制石器、骨器遗物地点,被称为“榆树人”遗址,也称“榆树文化”遗址。后来,随着时间的推进,历史的发展,考古学界对“榆树人”这一发现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一九七五年夏、秋之交,中国社会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贾兰坡教授、张振标副研究员在吉林省博物馆徐翰轩、姜鹏同志的陪同下,对秀水镇大于周家油坊地层,榆树镇南门外的地层土质进行了剖析研究。一九七七年十一月间,吉林省博物馆与吉林省地质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姜鹏、孙建中、王雨灼等同志又来到周家油坊,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科学发掘工作,把已经停顿多年的榆树人研究和探讨工作揭开了新的一页。探定该遗址当时所处的环境是桦属树木为主的原始森林和森林以外的野蒿为主的大草原。同时又出土了石器,骨器近七十余件,其动植物的躯体、果实,根茎等遗物,是原始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之源。此次出土的文化遗物,经过C14的测定,均属于原生的。其地质分期、年代、属性等同原来测定的相同。从而印证了这个区域内确实有原始人活动。从而做出了科学结论,已经收入新中国考古四十年一书。一九八一年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胡长康、副研究员盖培等同美国史密森博物院,国家自然博物馆地质学家海茵斯博士、古人类学家斯坦福博士,在吉林省文物局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有关人员陪同下,来到秀水镇大于周家油坊“榆树人”遗址、大车家屯、小车家屯、前后轧口子、老牛道、红石位子等地进行了为期七天的考察。在绝家沟崖壁上发现了骨针和打制石器各一件。随后于一九八三年文物普查时,参加文物普查的队员又走遍了周家油坊一带的沟沟岭岭,又采集了好多古生物化石。又进一步证明,榆树境内万年以前有人类活动的足迹。榆树人遗址于一九六一年由省人民政府行文公布,现在已经建立起“四有”保护管理规范。从五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在榆树境内发现古生物化石分布地点,四十二处。为研究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的古人类、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保护范围:以标牌为中心东西各1000米,南北各500米。 影响 1951年,东北学院地质系的师生在这里进行野外实习时,发现有经过人类加工的石片一件,人的胫骨一要和头骨残片两片,当时曾命名为“榆树人”,但因标本均为地面采集,缺乏地层根据,而没有最后定论。1977年10月,吉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和吉林省博物馆的有关人员,又来这里进行了科学发掘工作。这次发掘虽未发现人类化石,但从出土器物特点和与其共生的古董生物化石的C14测定推断,该遗址的时代应为旧古器晚期,时间在2到4万年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类研究所定称为“榆树人”命名为“榆树文化”。 远古居民“榆树人” 在榆树市西南部松花江北岸的大于乡,有一个叫周家油坊的村子。村前一条无名小河,河水静静地从东北流向西南,最后注入几公里外的松花江中。以周家油坊屯为中心,无名河两岸的岗地上,疏疏落落地坐落着万发、高家、车家、蒋家窝堡、刘芳、施家沟等几个自然屯。1951年,东北工学院地质系师生在这里的一次野外实习活动,一下子打破了小村的宁静生活,从而也改写了吉林的历史。就是在这次实习中,师生们采集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并发现了一件经过人类加工的石片和人的一根胫骨、两块头骨化石残片。这就是后来被广泛称道的“榆树人”原始文化遗存。 1977年10月,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和省博物馆又组织人员对周家油坊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发掘出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化石分别属于30余种第四纪更新世晚期哺乳动物,其中以猛犸象、披毛犀动物化石居多,其他种属都较少。经研究,这些化石均属于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依照化石种属、数量和出土地点,学术界将该动物群称为榆树动物群。更重要的是这次发掘又发现了石器、骨器等人类文化遗物70余件,进一步证实了“榆树人”的存在。这些器物有明显的加工痕迹,制法主要采用了直接打击、刮削、错磨等方法,有的石器上还有明显的第二次加工的痕迹。石器种类有盘状石核、尖状器和刮削器等。其中有些石器与山西许家窑、宁夏水洞沟等处旧石器中晚期的同类型器物十分相似。骨器大多用大型哺乳动物的骨骼制成,器形有骨铲、骨矛、尖状器、刮削器、挖掘器等。其中一件骨铲为猛犸象的门齿釉层制成,长7.7厘米,宽3.9厘米,厚1.0厘米,背面右侧有打片痕迹,背面的左上部和腹面右上方的一部分因长期使用,已经被磨得十分光滑明亮。根据对周家油坊村出土的人类骨骼化石和猛犸象门齿化石的科学测定,及对石器、骨器特点的综合分析,“榆树人”应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相当于或略晚于以宁夏水洞沟和内蒙古萨拉乌苏河为代表的河套文化。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大约有两三万年。 那时候,在周家油坊一带地区生长着以松、云杉、冷杉及桦属树木为主的原始森林,在森林之外,则是以野蒿、野菊及藜科植物等为主的大草原和沼泽地。猛犸象、披毛犀、原始牛、鬣狗、马鹿、狍子、田鼠等原始动物成群结队地在这里栖止。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在榆树繁盛一时。当时正处于冰期气候或冰缘气候时期,气温远远低于现在。猛犸象、披毛犀、松、杉、蒿、藜等冰缘动物、植物的存在,为“榆树人”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榆树人”就是使用用石头和动物骨骼打制的尖状器、刮削器、挖掘器及铲、矛等简陋的工具,勇敢地同各种自然灾害和凶猛的野兽进行殊死的斗争,十分顽强地维护着自己的生命,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记者在榆树市博物馆馆长崔玉国等人的陪同下,过了周家油坊村前的无名小河不远处,便看到了立在公路右侧的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标志牌用水泥混凝土制成,上面刻写着“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行小字和“榆树人遗址”5个大字。站在标志牌前放眼四顾,只见这里沟壑纵横交错,岗坡起伏不定,乡路村路蜿蜒曲折,薄薄的积雪在冬日斜阳的映照下闪着耀眼的银光。除了标志牌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原始人类的栖息之地外,有关“榆树人”的其他信息已经渺不可寻。 在车家屯,我们走访了一户人家和几位村民,他们都说知道“榆树人”这回事,因为那里立了大牌子,但要问“榆树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时,他们可就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了。这也难怪,“榆树人”毕竟是几万年前的事情了。历史有继承,也有中断。由于缺乏更翔实、更充分的考古发掘资料作依据,对“榆树人”当年的生存状态还难以做出更准确、更科学、更令人信服的描述,但“榆树人”是目前已知的吉林地区最早的原始人类,却是不争的事实。

吉林省榆树人遗址

位于榆树市秀水镇周家村的“榆树人”遗址,距今约2万至4万年,1961年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东西长约12公里,南北宽为7公里。台地标高200-220米,高出松花江面50-70米,被松花江支流所切割,成为岗垅地形.阶地高出河床8-12米,该层含有古人类文化遗物和猛码象、被毛犀动物化石。这些古生物被称为“榆树动物群”。

Hash:8850da9442901c8a4ebf7c1ce8284ad971c5fec1

声明:此文由 吉闻推荐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kefu@qqx.com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766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