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三交干馍馍

三交干馍馍

临县三交镇用兰炭火烤制的干馍馍,具有和胃健脾的功效和香、酥、甜、脆四大特色,手工制作、食用方便、传统工艺、用小麦面粉自然发酵,被消费者称赞为“三交手艺,吕梁一绝”。

让沁县干馍也坐上互联网的快车

摄影师

在这深秋的沁县街上,回乡后的我一个人默默地走着,风吹过,橘黄的树叶纷纷落下,大街上仿佛处处都是美景,又一次回到水城,想念的是哪一口家乡味道,想见的更是那水城佳人。总想问一下你们回家后的第一顿饭,也总想把我家乡的美食分享给大家。擦面,烩面,馒头烩菜米汤,一个个属于家乡的味道总是那般诱人。每一次回乡总是先与食物为伴,故乡的每一家小店都有你值得留恋的味道。

干馍,一种属于沁县人自己的美食,这种食物县城街头比较多见,从早餐的羊汤泡干馍,再到中午土豆丝炒干馍,到下午的卤肉干馍,一种美食,就能够解决沁县人的一日三餐,从我记事起的一块钱3个,到现在的一块钱一个,价格涨了,但家乡的味道还在,情怀还在。作为沁县人每日离不开这种味道,那些远离故乡的沁县人但凡有返乡机会,或是听着有故乡人来,必然也会第一时间想起干馍的滋味。

记忆中上初中时的上铺住着的兄弟家中就是打干馍,家里人都是非常熟练,在一次交钱过程中,他给我算着他母亲需要打多少干馍才能交的齐费用。当我们在品味美味的时候,可以看看干馍的文化,看看传承着的干馍人。

在沁县,贡米沁州黄是当地有名的特产,沁州黄的故事也很多,在沁州黄的展览馆我一处处品味着他的故事。作为美食干馍,缺乏了历史文化价值,人们只是把他当作茶余饭后的零食。

守护名米30年

沁县干馍是汉堡包的祖师爷,这说法好像也是有来头的。

沁县干馍,不仅承载着悠久历史,还蕴含着农耕文明智慧的食品。2010年,沁县干馍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干馍界有句话就是好的干馍人是把脸烤黑的,再黑的脸也不能把干馍烤黑。

干馍作为沁县地方特色。“打干馍说容易也容易,说粗浅也粗浅。”烹饪能被称为一门艺术,这其中便有些天赋成分,同样的食材做成的食物,味道便是有千万种之多。干馍不单单是一块死面团烤熟,是几代人熟悉的味道,是沁县人一日三餐的标配。干馍好不好吃,全得看厨子手艺。据说这也与沁县的水也有关,可我只当时听着说笑。

在做新媒体的这几年来,也结识到了不少各行各业的人群,其中就有打干馍的三宝(位置就在北街菜市口),他正真的把沁县干馍通过互联网进行着传播。看着他将水城特产一此次通过快递发往外地,又为多少个在外乡亲送上了家乡味道。

沁县干馍夹上肉,那味道绝了!每天吃一个都不觉得厌……

很少见有哪个中国人会不承认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中国人对食物的态度,是世界上最认真也是最深刻的。这是因为中华美食中,不仅蕴含着色香味,还有乡愁,以及文化。在沁县人的生活中,就有一种离不开的美食,它叫干馍。

非遗

档案

名称:沁州干馍制作工艺

类别:传统技艺

级别:省级

传承地:沁县

传承人:张庆宏(已故)

干馍和一座古城

▲沁县干馍。(资料图)

11月7日,沁县街头。一位中年男子站立在烤炉旁忙碌着,一个个颜色淡黄、形为瘪圆、中空有芯的饼状食物从炉膛中取出,等候着人们前来购买,这种看上去再普通不过的食物被称作“干馍”,是沁县人最钟爱的传统食品。沁县文化馆工作人员申莉告诉记者,干馍是沁县传统名产名吃之一。在沁县,哪怕是再小的一座村庄里都能找到一个打干馍的小铺。

事实上,任何一种特色美食大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正所谓东辣西酸,南甜北咸,它在满足人们味蕾的同时,也折射出不同地域的生活气息和习俗。说起干馍,必提及它的前缀“沁县”(古称沁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史载,沁县最初是晋侯封给晋国公族羊舌氏的食采之邑,晋国称霸中原时,曾在沁县如今的辖区内修筑过一座城,名为铜鞮宫,都城在曲沃的晋侯曾多次在此地接受过诸侯进贡和进行军事谈判,可见铜鞮宫当年的重要。

关于干馍名称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相传唐高祖李渊当年起兵反隋时被困沁县,沁县徐村的徐懋公援粮救急,给李渊的部队送去了小麦粉,可是军中的锅、碗及灶具都在战斗中被打碎,无法做饭。于是徐茂公让大家垒好炉灶,将和好的面团揪成小剂制成小饼贴在锅片上,放入灶中烤成干饼,送给李渊及士兵们充饥。李渊吃后感觉喷香、酥脆,便问徐茂公这叫什么饼子?徐茂公说,此饼无油无盐,是用小火干烤而成的,就叫“干馍”吧。此后,这种美食便在沁县、武乡、沁源民间一带流传下来。

中国人对食物的理解,常常存在一种加以变化、加以精细地调理,让它呈现出与原体不同的状态,这既是一种神秘又代表文明的高度。勤劳、智慧的沁县人民对食物有一种特别的态度,不仅拿它来果腹,体会一菜一羹的味道,而且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地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从一把普通的面粉到一个飘着麦香的干馍,这种美食已凝结在沁县这座古城的水土和人情之中,成为当地人心中最温暖的元素。

干馍和一位传承人

▲当地文化部门的负责人给记者讲述干馍的发展史。

干馍的特点是不霉不烂,极耐贮存且不含防腐剂,吃起来香脆可口,越嚼越香。令人称奇的是,干馍存放三至五个月脆香味依然不变,食用时,咀嚼充分口舌生津,无需饮水而不必担心噎喉。2011年,沁州干馍制作工艺入选山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

魏应忠是沁县文化服务中心主任,也是我市文化艺术界知名学者。他告诉记者,沁县干馍绝对不是通常的死面或发面饼子,其中大有玄机。首先用清水将干面粉和成面团后,在案板上反复揉至光滑有劲,搓成园柱形长条,揪成面剂,摁成圆饼,再揪一小面球蘸上椒盐、油汁包入饼内擀成圆饼形,放在鏊上烙至定形后,放入炉档内烘烤成中间鼓型、呈黄白色时取出,即可食用。趁热用刀在边处开二分之一的口,装入猪头肉或五香牛肉,味道更佳。

在沁县,张庆宏的名字是和干馍不可分割的,他是这项省级非遗的传承人。“老张的手艺最传统,加工的干馍最地道。”魏应忠说,烹饪能被称为一门艺术,这其中便有些天赋成分,同样的食材做成同一种食物,有千万种口味。好不好吃,全看厨子手艺。张庆宏打的干馍,十天半月之后依然酥软,而旁人打出来的干馍放凉就“韧性”,嚼久了腮帮子会酸痛。不过,令人扼腕的是,张庆宏在去年意外离世,这让包括魏应忠在内的沁县人感到惋惜和痛心。

其实,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昆曲、京剧,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比如食物。从这个角度说,最好的传承者不是所谓的学者专家,而恰恰是一些无声的小人物。时至今日,最美味的那些传统食物,依然要依靠当年的气候条件,因而其过程也充满了最原始的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就在中华美食中,和那些普通的名字一起静静地流传至今。

干馍和一种情怀

▲沁县干馍。(资料图)

这是一个剧变中的时代,但唯一不变的却是国人对食物的理解与期待。无论守在方寸的田地间,还是漂流在异国他乡,我们都恪守心里的声音与记忆中的味道,用平凡的双手与匆忙的脚步在时节中耕耘、收获,也用传承的智慧,做着一道凝结着眼泪、欢笑、信念与坚守的生活大餐。

魏应忠告诉记者,打干馍是大概饮食行当里最苦的,按照传统做法一天打100多个,好把式也超不过200个。“现在打干馍的门槛低,谁都能干,按照街上一块钱一个的行情,打干馍不如外出打工,所以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几个愿意学做干馍的。”对于街头巷尾与传统味道大相径庭的所谓干馍,魏应忠忧心忡忡。

坊间有种说法,称沁县干馍是饼干的雏形,还有人说,当年在沁县做传教士的一位西方人,特别喜欢吃夹了卤肉的沁县干馍,回国后将沁县干馍西方化,演变成了如今的汉堡包。这种说法的可信度有多少,我们大可不必较真,但沁州干馍对于食材充满想象力的转化,以及它所打造出的独特风味,历经漫长的岁月,仍然满足着我们的味蕾和我们的心。

正如《舌尖上的中国》中的旁白: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长治日报全媒体记者:文/许福勇 图/崔晓宇

编辑:周 丽

监制:赵卫祥

版权声明

长治日报社所属《长治日报》、《上党晚报》、i长治网和新媒体平台享有版权的内容,任何单位及个人在互联网、无线客户端、微博和微信等平台上使用须事先取得长治日报社的书面授权,注明作者及出处,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学党史知交通史 | 国省干线上的红色记忆——尊三围保卫战

赣州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在革命战争年代,英雄而勇敢的赣南苏区人民曾经做出过巨大牺牲和重大奉献,也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在国道G238线K543+150处(安远县镇岗乡)曾经发生过一场艰苦卓绝的革命保卫战——尊三围保卫战。

尊三围位于国道 G238线 K543+150左侧不到100米处(安远县镇岗乡境内)。1931年10月—1933年8月中旬,尊三围是镇岗乡苏维埃政府和赤卫队驻地,住有军民几百人,武器弹药和粮食充足。1932底,国民党为了“围剿”红军,修筑了一条由安远至定南的公路(现今国道 G238),而尊三围这个镇岗地区仅存的红色堡垒正好卡在公路线上(位于现国道 G238线 K543+150处左侧),围内的赤卫队时常袭击路过的国民党部队和他们的运输队伍,这使国民党军队大为恼火。

1933年7月初,国民党桂军第四十四师凌团占领镇岗后,立即截断了尊三围军民与外界的联系。7月6日开始,对尊三围进行围剿。尊三围军民在镇岗乡党支书、赤卫队长陈跃古带领下,斗志顽强,英勇反抗。8月14日,国民党军围剿尊三围40余天后,尊三围最终失守。8月15日,被俘的200多名男女老幼除几名儿童被凌团军官贩卖外,其余全部杀害于镇岗乡赤岗岭上(现国道 G238线 K543+150右侧),鲜血染红了赤岗岭,染红了尊三围,也染红了国道 G238。

1953年12月,安远县人民政府在当年国民党军队屠杀革命志士的地方,现国道 G238线 K543+150右侧(尊三围保卫战遗址东侧)建起了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并根据后人的回忆,在墓碑上刻上了170多位死难烈士的英名。

虽然尊三围保卫战以失利告终,但革命军民为革命百折不挠,蔑视敌人,视死如归,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奉献精神永存。

END

1.学党史 | 我们支部的音乐课 ⑥ 1.省厅举办学习宣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知识竞赛 2.厅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研讨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3.全省交通运输系统1个单位、4名个人获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称号! 4.打造区域航运中心 九江着力构建赣货进出大通道

审核:练崇田

作者:黄志真

编辑:梁钟文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740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