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北安故城遗址

北安故城遗址位于平阴县安城镇安城村,年代为商周、汉。

2013年12月20日,北安故城遗址被济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安故城遗址

北方高原上的宫城启明——延安芦山峁遗址

芦山峁遗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李渠镇芦山峁村,西临延河,南临延安新区。

芦山峁与延安市区位置关系

解放前后这里已经出土过一些玉器,1981年,芦山峁村的村民向当时的延安地区群众艺术馆送交九件玉器,连同随后征集的玉器,共计23件。由此,芦山峁遗址受到学界关注。

芦山峁征集饕餮纹玉琮 芦山峁征集玉牙璧

芦山峁征集石俎刀

芦山峁征集双孔玉斧

1992年,芦山峁遗址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营盘梁至芦山峁段的主体山梁,面积约60万平方米。

2014年开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延安市文物研究所联合对芦山峁遗址进行了调查钻探,确认遗址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发现的遗迹有白灰面夯土墙体房址、灰坑、墓葬等,超过300处。最重要的发现是,在遗址核心区——“大山梁”的顶部钻探确认了三座大型夯土台基,每座台基之上坐落着规划有序的围墙院落和建筑群,相当于三座独立而有规划、有联系的夯土台城。

2016年~2018年,我院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延安市文物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在大营盘梁开展发掘工作,发掘及扩方面积近5000平方米。

芦山峁营盘梁院落发掘现场

发掘确认,大营盘梁台城的宏观布局为四合院式两进院落;始建年代为庙底沟二期晚期,与甘泉史家湾、襄汾陶寺遗址早期相当,陶器以单耳斝、双耳斝、圜底瓮、直壁缸等为代表;废弃年代约为龙山时代末期,陶器以单把鬲、双耳罐、粗麻点纹等要素为代表,与客省庄文化接近。大营盘梁人工台地南北长约160米,东西宽约100米,是由坡状山梁垫土夯筑而成,边缘地带垫土厚度大于5米,中心稍薄。台城顶部建造有一座四合院式院落,四面有夯土围墙,墙体残高10~90厘米,地下基础高度不小于60厘米,墙体顶部宽度150~200厘米。院墙内侧规整地分布着厢房和门塾,门向均朝向院落中心。院落中部偏北分布着三座主建筑,坐北朝南,单个建筑面积均超过200平方米。主建筑将院落分隔为前庭和后庭。前庭中心有一条南北向大道连接南门巷道和主殿,是该院落的中心大道。在中心大道的两侧是低洼地,用于院落前庭排水。南围墙外的巷道两侧是门外居住区,应该是负责警备安全的外门塾区。再往南便是一片小型广场,有来自院落围墙外侧的“环城路”通向山体前方的垭口,是营盘梁宫殿院落通向遗址南部马家坬等地带的主通道。环城路以外数米便是台城南缘的人工夯土断崖。大营盘梁台城北侧边缘的人工夯土断崖之外,是一片平坦的地带,这里很可能是宫殿区外围的北广场及其相关礼制性设施,勘探资料显示,这里似乎存在着贵族墓地的遗迹,亟待进一步发掘验证。

在大型房址、院墙和广场的夯土中,多处发现以猪下颌骨、玉器奠基的现象。在大型房址附近的堆积中,还发现有一定数量的筒瓦与槽型板瓦,个体超过100件。在门廊外侧的墙体侧面,发现有脱落的白灰墙皮,墙皮上绘制有黑红色彩相间的壁画,这一现象与石峁、后寨子峁等新石器时代城址的发现类似。

芦山峁出土圜底瓮

营盘梁院落北门外祭祀坑出土大玉刀

整体观察,龙山时代晚期至夏商周时期流行的都邑遗址,其宫城或宗庙建筑布局均与芦山峁的大营盘梁宫殿院落布局十分接近,均呈现为严整的四合院式格局,它们之间很可能存在着非常密切的承袭关系,芦山峁遗址似可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宫城雏形,这对于研究中国聚落形态演变和早期礼制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发掘期间,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和我院领导多次调研视察工作,并为芦山峁遗址配备了考古工作集成平台和考古工作大棚。

国家文物局宋新潮副局长视察芦山峁考古工作

省文物局罗文利局长到芦山峁调研

图/文:马明志

编 辑:王 沛、赵海晨

审 核:种建荣、曹 龙

河北临漳县邺城遗址,是建安九年曹操封魏王后营建的国都

文图/若愚

邺城遗址主体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内的漳河岸畔,遗址包含安阳曹操高陵。中国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城遗址,由南北二城构成。邺北城是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封魏王后营建的国都,曹丕代汉移都洛阳后,以此为北都。后赵、东魏、北齐相继都邺,承光元年(公元577年)北齐亡,此城衰落。邺南城为东魏元象元年(公元538年)依邺北城南墙而建,毁于隋代。邺北城与邺南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境内。2012年1月,在临漳县北吴庄邺城城墙附近发现了佛造像埋藏坑,挖掘出土2895件东魏、北齐石造像及残件,是已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葬坑。

邺城遗址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一直是中外历史界的关注点之一。邺城遗址是东亚地区古代都城建设的样本,对中国后世长安、洛阳等古城建设乃至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古都建设影响深远。

邺城遗址分邺北城和邺南城两部分,大体呈日字形。邺北城为曹魏时期的城市布局,为曹操主持建设。北城东西七华里,南北五华里,外城共设七个门,南面三个分别为广阳门、永阳门和凤阳门,北面两个分别是广德门和厩门,东西各一个门,分别是建春门和金明门。

据记载,北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境内)东西7里,南北5里,周设6门。实际勘测结果为东西2400米,南北1700米,规模略小于文献记载。城内由贯穿东西城门的大道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北部中央为宫殿区。西为禁苑铜爵园,内设马厩、武库,西城垣上筑有壮观的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三台。宫殿东面为贵族聚居区戚里及衙署。城南部为居民区,被南北向道路分割成长寿、吉阳、永平、思忠四里。北邺城规划整齐,交通便利,对北朝、隋唐都城的建设产生过深刻影响。根据记载,南邺城东西6里,南北8里60步。实测东西2800米,南北3460米,城垣迂曲,墙外有护壕。宫城设在城北部中央,宫北有后苑。居民区分设里坊。正南门朱明门已经发掘,为三门道,门南侧有方形阙楼夯基。

一条连接建春门和金明门的东西大街将邺北城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北区中部是宫殿和官衙,西部是铜雀苑,又称铜爵苑,铜雀苑既是游园,也是建安(邺下)文人的重要活动场所。曹操在铜雀(爵)苑西侧的西城墙上修筑了三座高大的台榭,由南向北依次是金虎(凤)台、铜雀台、冰井台。三台均为曹操规划修建,是中国古代台式建筑的巅峰之作。

邺北城布局前承秦汉,后启隋唐,它中轴对称制度、单一宫城布局、明确功能分区的设计理念,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史影响深远。后来的邺南城、隋唐时期的长安城、洛阳城,元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均沿袭于此,日本奈良的平城京也是仿邺城建造而成。

邺城曾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6个朝代都城,据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4个世纪之久,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誉。同时,邺城也是西门豹投巫治邺之地、建安文学发祥地、中轴对称都城建设规划肇始之地。东魏北齐时,邺城是中国佛教文化中心,仅邺城周边就有大型寺庙4000余座,僧尼8万多人。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汉沛国谯(今亳州)人曹操组建青州兵,挟持汉献帝,统一北方,社会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文学修养,由于他们的提倡,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在当时建都的邺城(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聚集了一大批文人。诗、赋、文创作都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诗歌,吸收了汉乐府民歌之长,情词并茂,具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们的思想情操。因发生在汉献帝建安时期,故后人称这一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而以三曹为核心。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今存其乐府诗20余首,代表作《蒿里行》描写了军阀混战时期的惨景。《短歌行》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诗歌委婉悱恻,多以爱情、伤感为题材。两首《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其所著《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曹植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流传下来的诗赋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绘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写爱情的《美女篇》,《洛神赋》等,曹植写《七步诗》的原委,更流传为尽人皆知的佳话。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可知建安文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曹操。他诗歌创作 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蒿里行》中的名句。表现统一天下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写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气派。《短歌行》中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表现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慕,《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积极进取精神。

曹操是建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诗也不少优秀之作,他学习汉乐府,但又有自己的风格。

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他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了文学专论,他提倡文学,对建安文学的繁荣起了推动作用。

曹植的生活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线,曹植诗歌创作的代表作有描写游侠少年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的《白马篇》,其中“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集中表现了少年的爱国精神;鼓励朋友建功立业的《赠徐干》;在思妇身上寄托自己的失意和苦闷的《七哀》;描写一个少年斩断罗网,拯救一只黄雀的故事的《野田黄雀行》;描写海边人民贫困生活的《泰山梁甫吟》;以美女盛年未嫁的苦恼寄托自己怀才不遇之感慨的《美女篇》等。钟嵘称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建安时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之称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人,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七子”的诗歌创作中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的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诗》其一,其中“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等;抒写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代表作是刘桢的《赠从弟》三首等。

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最可信的是蔡琰所作的是五言《悲愤诗》。

北京城城墙遗存-西便门城墙遗址公园 闲走北京

西便门城墙遗址公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便门桥区的三角地,是围绕明北京城城墙遗存而设立的公园,为西城区的区属公园。

公园内的明北京城城墙遗存在2013年作为"明北京城城墙遗存--西便门段"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明城墙在建国后被毁,现在残存下来的只有正阳门、正阳门箭楼、德胜门箭楼、东南城角楼、内城的南城垣和西城垣残段。其中东南城角楼、内城的南城垣位于崇文区,也已经被辟为遗址公园,正阳门、德胜门箭楼也都对外开放。

西便门早在1952年就被拆除,是北京城第一个被完全拆除的城门。但阴差阳错的是,紧挨着西便门城楼东侧却有一段195米的城墙保存了下来,成为珍贵的明城墙遗址。1988年对这一段残存的城墙进行了修复,在原来的夯土墙外,包上了一层城墙砖,但保留7处断面遗迹,并复建了一座城楼。

城墙旁还立了一块汉白玉石碑,上面刻着《明北京城墙遗迹维修记》,看落款,发现这篇碑文“来头”不小:“侯仁之撰文,刘炳森书丹”。若干年后,这块碑也将成为珍贵的文物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717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