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于慎行墓地

于慎行墓地位于平阴县洪范池镇纸坊村,年代为明。2013年12月20日,于慎行墓地被济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于慎行墓地,于慎行墓地简介,于慎行墓地-济南市平阴县于慎行墓地

帝王之师于慎行墓志铭的保护故事

“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更是人类历史悠久的文化表现形式。墓志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通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序文,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称为“志”;后一部分是“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而合称为墓志铭。

于慎行墓地

墓志铭是存放于墓中载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它是把逝者在世时,无论是持家、德行、学向、技艺、政绩、功业等的大小,浓缩为一份个人的历史档案,以补家族史、地方志乃至国史的不足。 ”

——以上文字引用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1961年端午节于林留念

帝王之师于慎行安葬于洪范之北原(即:今平阴县洪范池镇),万历皇帝朱詡均于万历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三日,赐茔在于氏先茔东南,石仪森列,白松参天,称佳城,为于氏前茔。该林园除曲阜孔林、邹县孟林外,在鲁西南一带规模最大,皇赐石仪雕刻精美绝伦,栩栩如生,众多碑刻出于大书法家邢侗之手,万历皇帝赐给的白皮松树在神道两侧矗立守护,林内松柏树浓翠蔽日,显示着大明万历皇帝对恩师的敬重和怀念,以及于氏家族的历史地位。几百年来屹立海内,闻名遐迩,是国内外游赏东阿、洪范一带的一大景观。但是,它毁于轰轰烈烈地“文革”时代,倾刻之间林内石刻全部推倒。所幸的是,林大门基本保留,白皮松生机盎然,于氏夫妇墓志铭几经磨难幸存于世,这背后经历了很多惊人的故事。

于慎行墓原貌

1967年的“扫除一切牛鬼蛇神”风暴,全国各地掀起了“文革”高潮。根据最高指示洪范公社也随即成立了革命委员会,组织了纸坊村“无产阶级革命委员会”成立了“钢铁战斗队”、平阴一中红卫兵“卫东彪”几个单位齐聚墓地。由于“文革”动乱,族人、世人无法阻挡实时之风,神道石仪、碑刻、牌坊倾刻之间挥为乱石,庄严肃穆的林园成为一片废墟,令族人、世人扼腕叹息。

墓志铭安放于棺椁与墓碑之间,墓志铭用两道铁箍围束,两侧各有四个陶俑,称为文武八班,每个陶俑高约40cm。铭额和铭文分别占一整块,铭额计有35字,用小篆书写,正文约计3500字,用小楷书写。这些铭文,均代表了当时极高的书法水准。于公及其夫人墓志因石质坚硬仅伤边缘,做好打算的红卫兵们于次日换来好工具继续“毁坏”。于公第十九世侄孙于庆坤(纸坊村人,生于1942年12月21日),耳闻目睹,倍感伤心,突发心念:“这是难得的要物,要把老爷爷的这件宝物存下来”。于庆坤早有所备,时至傍晚,他向当时带领贫下中农修筑“文革桥”的“洪范无产阶级革命委员会”副书记高长奇书记说:“高书记,您写的毛笔字漂亮,现在您就把毛主席语录写在上面,明天上工时,就在这里开始让贫下中农背毛主席语录好了”。高长奇欣然同意,在于公墓额后面写上了:“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一九五四年九月十六日《人民日报》”;在于公铭文后面写上了:“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一九五四年九月十六日《人民日报》”;于公夫人秦氏铭额后书写:“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愚公移山》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一日”;秦氏铭文后面写上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摘自《论联合政府》一九四五年六月二十四日”。晚间,于庆坤召集了族间名人,请到了侯庄周庆胜镌刻成碑文。第二天上工时,贫下中农和修建“文革桥”的民工都在诵读墓志铭上的毛主席语录,红卫兵云集,只是白眼绕视了一番,这样于公及其夫人墓志躲过一劫。“文革桥”竣工,将四块刻有毛主席语录的墓志铭,被安放在桥头上作为护栏,实现了它二十三年的保护。

洪范文革桥

1990年,洪范池路拓宽道路,“文革桥”向西增倍加宽,民工欲把它们解成小块石料,被当时曾任民办教师的程庆毅(丁兰泉村人,生于1955年,1975年担任民办教师,1978年任建筑监理)拦住,并给民工讲了墓志铭的意义,民工们认识到墓志铭的价值,主动找拖拉机把它运到洪范池乡政府驻地,保存于龙王庙前厦檐下。2008年龙池院内在龙王庙左新建“文昌阁”一座,实现了500年前董其昌的夙愿,于公及其夫人墓志铭安放在文昌阁内,在文昌帝君神像的两旁,供世人瞻仰于公和夫人功绩、欣赏书法精品和研究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于氏夫妇墓志铭这件文物保存下来,于庆坤、高长奇、程庆毅等人应千古留名。

洪范池龙王庙

洪范文昌阁

刻在墓志铭后的《毛主席语录》

附一:

大明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谷山于公墓志铭

名 称:大明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谷山于公墓志铭

原件质地:石英石

原件现状:现藏平阴县洪范池镇龙王庙内

尺 寸:0.98米0.98米0.30米

撰 文:叶向高

篆 盖:吕 坤

书 丹:孟一脉

工 艺:阴刻

附二:

大明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于公元配诰封淑人秦氏合葬墓志铭

名 称:大明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于公元配诰封淑人秦氏合葬墓志铭

原件质地:石英石

原件现状:现藏平阴县洪范池镇龙王庙内

尺 寸:0.98米0.98米0.30米

撰 文:萧大享

篆 盖:宋 仕

书 丹:常居敬

工 艺:阴刻

(整理人:万肇平 于瑞国)

责任编辑:于振华

投稿邮箱:yushizqh@126.com 82996599@qq.com 22350027@qq.com

投稿联系微信:yu2277555 gb13206

上述文章及图片材料版权归原作者和【于姓的天空】所有,未经同意引用、转载发布请注明出处,随意篡改核心文字及版权归属属于侵权!

新疆古墓沟墓地人形雕像源于中亚

古墓沟墓地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的新疆若羌县北部,在罗布泊西北、孔雀河北岸,1979年发掘,1983年发表发掘简报[1],2014年出版发掘报告[2]。该墓地共发掘出42座墓葬,均为竖穴沙坑墓,有木棺,少数墓地地表见7圈列木,主要随葬木、皮、毛、草、骨、角类有机质器物,也有少量石(玉)、铜器,但不见陶器。与其南的小河墓地面貌近似[3]。古墓沟墓地的发掘者王炳华曾提出古墓沟文化的名称[4],也有人将此类遗存称为小河文化。笔者对《古墓沟》发掘报告新近公布的人形雕像很感兴趣,拟就其来源问题做简单讨论。

古墓沟墓地共发现6件人形雕像。其中1件石质者保存完好(图一,1),高27.5 厘米。5件木质者高37.5-57厘米,有2件保存较好(图一,4、5),3件剥裂较严重(图一,2、3、6),但仍能看出大体形状。共同特征是面部未雕出五官,方折肩,倒梯形上身,多为梯形或近圆形下身而未明确雕出双腿,仅1件下有双短腿(图一,6)。其中3件有明显双乳而具女性特征(图一,1、4、6),1件平胸当为男性(图一,5),还有2件剥裂严重者不好判断性别。另外,其中1件头呈倒梯形(图一,1),1件头后垂有单辫(图二,1)。这些人像有的随葬在墓主人头部(图一,1、4)或脚端(图一 ,2),有的在棺外(图一,6),有的甚至在墓葬所填沙土中(图一,3、5),似乎并无对其特别尊崇之意。

图一 古墓沟墓地人形雕像

1.石像(M18:2) 2-6.木像(M3:1、M8:1、M12:1、M14:1、M20:6)

图二 古墓沟墓地和阿尔丁特佩等遗址人形雕塑比较

1-3.古墓沟 (M12:1、M18:2、M20:6 ) 4、5.阿尔丁特佩( Altyn-Depe ) ( Excavation 9, burial chamber 11; Excavation 5, 2nd horizon) 6.戈诺尔特佩( Gonur-Depe ) ( 1、3. 木质;2. 石质; 4-6. 陶质)

古墓沟墓地雕像与小河墓地上层出土的瘦高有腿的木雕人像有较大区别。古墓沟墓葬有多个C14测年数据,树轮校正后的中心值落在公元前1900-前1700年之间[5],而小河墓地上层年代大致在公元前1650-前1450年[6],人像形态不同或许由于年代早晚有别的缘故。

环顾周边地区大致同时代的考古学遗存,会发现在中亚土库曼斯坦南部的阿尔丁特佩(Altyn-Depe)五期(第一发掘区1-3层)[7]、纳马兹加五期(Namazga V)、哈普兹特佩一至二期(Khapuz-Depe Ⅰ-Ⅱ)期、乌鲁特佩(Ulug-Depe)、戈诺尔特佩(Gonur-Depe)、凯莱利(Kelleli)一号居地等的房屋和墓葬当中,都有与其颇为相似的人像,只不过均为红陶泥塑[8]。比如阿尔丁特佩等遗址陶人像也多为折肩、倒梯形上身、梯形或近圆形下身,头后常垂锥状单辫,绝大多数有高耸双乳而呈女性特征,也有个别平胸而具男性特征者;其中不少头部也呈倒梯形。值得注意的在戈诺尔特佩等还发现少量带双腿的男女陶塑[9]。不过阿尔丁特佩等遗址陶塑均较小,一般高度10-15厘米,面部有扁菱形或贝壳形双目,肩锐折,正面还常见蛇状扭曲双辫,下身多前折呈坐姿,全身上下还有多种刻划符号,这些毕竟是和古墓沟人像有所区别的地方(图二)。

土库曼斯坦南部的纳马兹加五期或阿尔丁特佩五期类文化遗存,一般被称为纳马兹加五期类型或阿尔丁特佩文化,属于中亚地区青铜时代中期文化[10],其绝对年代则有不同说法。最具代表性的阿尔丁特佩五期有9个数据,但彼此相差较大,中心值约在公元前4000-前1400年之间,俄罗斯学者马松(Masson V. M.)根据其与相关遗存年代的比较研究,确定其年代范围为公元前2300-前1850年[11]。戈诺尔特佩同期遗存有10个数据,彼此接近[12] ,中心值在公元前2000-前1700年。另外马松还将阿尔丁特佩文化所属中亚青铜时代中期的年代定在公元前2000-前1600年[13] 。而科尔(Philip L. Kohl)认为纳马兹加五期的年代在公元前2600-前2100年[14] ,勒孔特(Lecomte 0.)和法兰克福(Francfort H-P.)认为在公元前2500-前1800年[15],都比俄罗斯学者的年代明显偏早。综合以上意见,可将阿尔丁特佩文化的绝对年代大致确定在公元前2600-前1900年,大体相当于中国的龙山时代,上限明显早于古墓沟文化或小河文化。

阿尔丁特佩文化是由科彼特山脉北麓的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发展而来,后来向东扩展至穆尔加布河流域,而影响则及于阿姆河以东地区,渗透进泽拉夫善河流域的扎曼巴巴文化(Zamanbabin Culture)。阿尔丁特佩文化以农业经济为主,畜牧业也较发达,种植小麦、大麦、粟、豌豆等作物,饲养绵羊、山羊、猪、牛、骆驼等家畜。有土坯垒砌的城堡和土坯房屋,建筑物装饰精美的马赛克面板,城墙四周或城内多置神殿、火坛,被认为与拜火教或者琐罗亚斯德教的起源有关[16] 。墓葬多为长方形土坯墓穴,均屈肢葬式。在科彼特山脉北麓有阿尔丁特佩、纳马兹加、乌鲁特佩等中心聚落,在穆尔加布河流域有戈诺尔特佩、凯莱利一号居地等中心聚落,当时已经进人初期“城市文明"阶段。有陶、石、铜、金、银质的壶、瓶、罐、盆、钵、盘、杯、灯等容器,有些长流或高圈足的器物很有特色,陶器基本为轮制,铜器有红铜、砷青铜、铅青铜器等;有铜、石质的斧、刀、短剑、矛、镞、锄、权杖头、秤砣、砝码等的武器或工具,铜、银、玉石、象牙质的带柄镜、别针、项链、镯、耳环、牌饰等装饰品;还有不少动物小陶塑,石、铜、银质的带文字和图案的印章,以及香炉等;有的黄金牛头、狼头小巧精致。该文化总体源于当地,又和伊朗北部、两河流域以及印度河流域文化存在联系。

阿尔丁特佩文化的陶塑人像不但主要源于科彼特山脉北麓的青铜时代早期文化,而且还可以追溯至更早。在公元前6千纪至前5千纪新石器时代的哲通文化(Jeitun Culture)中,已经出现较小的人形陶塑。到公元前4千纪至前3千纪中叶(铜石并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的纳马兹加二至四期文化,人像丰满,性征突出,尤其有的女性坐姿陶塑臀腿占到全身的2/3以上(图三,1-3)。到纳马兹加五期的阿尔丁特佩文化,雕塑突然向扁平瘦长的抽象方向发展,尤其女性雕像由强调丰乳肥臀的女性整体特征而变为更多以乳房等象征女性,性特征越来越不明显,但人身下部前折的形态仍为坐姿,与之前肥臀陶塑一脉相承(图三,4)。实际上,阿尔丁特佩文化的陶塑人像既有自己的特点,也与同时代的两河流域文化和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有关,其演变脉络也大致相似。中亚青铜时代这些扁平风格的人像上多饰各种类似前伊兰风格(Proto-Elamitic)的符号,被认为与对母亲神、丰产神、天神、水神、智神等“神"的崇拜有关[17],但这些陶塑见于房屋、墓葬各处,似乎并未体现出对其特别尊崇之处,所以神像的说法还难以成为定论。

图三 土库曼斯坦南部铜石并用时代一青铜时代早中期女人陶塑演变

1.亚兰加奇特佩(Yalangach-Depe) 2-4.阿尔丁特佩(Altyn-Depe)(Excavation 15, burial chamber 2;Trench of Excavation 11,Level V; Excavation5,1st horizon, burial 60)

古墓沟人像在新疆乃至于甘青等地并无更早渊源,而阿尔丁特佩文化人像则在当地源远流长并有着中西亚这样一个大的传统,则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就应该是中亚影响新疆东部的结果(图四)。郭物此前已经指出了古墓沟这件石雕人像和阿尔丁特佩遗址陶塑人像较为接近[18]。但由于二者人像毕竟存在一定区别,尤其古墓沟雕像较大,且并不见阿尔丁特佩文化陶塑所具有特殊含义的符号,说明只是学到其塑像外形而非其包含的整个符号系统和精神世界,可能从中亚到新疆东部还存在不少中间环节,并非直接传播所致。理清这些中间环节,尚需进一步的考古工作作为基础,尤其以对塔里木盆地周缘的考古探索至为重要。

图四 中国新疆和中西亚地区青铜时代中期人像的分布

(本图根据俄罗斯学者马松等《青铜时代的中亚陶人》一书图九改制[20])

1.中国新疆罗布泊地区 2.土库曼斯坦南部 3.阿富汗南部 4.印度河流域 5.巴基斯坦北部 6.巴基斯坦南部 7.伊朗东北部 8.伊朗西南部 9.美索不达米亚

论及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中西文化交流,学术界一般会将新疆乃至于甘青等地文化与西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等地文化联系起来[19]。而我们通过人形雕像,实际上就看到了当时还有另外一条中西文化交流通道,也就是从中亚到中国新疆的通道。

附记:本文所引外文文献为2014年夏天我在德国考古研究院做访问学者期间收集,感谢期间德国考古研究院欧亚研究所副所长王睦(Mayke wagner)教授以及陈晓程女士、魏骏骁(Patrick Wertmann)博士等对我的帮助!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原载:《三代考古》2015年00期

武则天墓地在哪里:葬于乾陵,位于咸阳市梁山

武则天是唐朝至武周时期政治家,武周开国君主(690年-705年在位),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即位年龄最大(67岁)及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你知道武则天墓地在哪里呢?在乾陵,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梁山。乾陵这里是中国甚至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朝两帝王一对夫妻的合葬陵,这里埋葬的不仅仅是武则天,乾陵埋葬了唐王朝的第三个皇帝唐高宗李志以及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下面大家就随小编一起了解下吧!

武则天墓地在哪里

武则天作为第一女皇,其地位和影响力都已载入史册。作为千古女皇,其陵墓肯定会被外界盗墓贼盯上。数百年来,周围的陵墓都被盗墓贼洗劫,然而乾陵却使他们望而生畏。据传闻称,武则天在墓中的状态十分雍容华贵。其身上穿着120套入殓的衣服,同时口中还含着一块十分宝贵的玉。在其身下有着十分珍贵的床褥,棺椁中还有许多书籍和字画。不仅包括武则天自己所写的书,还包括《兰亭序》的书法原本。

一、梁山风景优美

武则天之所以会选择葬于梁山,有一方面原因则在于梁山的风景优美。一旦进入陵墓所在的乾县境内,人们可以在西北方向观察到三座山峰。而这三座山峰俊俏无比,同时挺拔高峻,于层层云层之下,十分美妙。

二、武则天墓地位于咸阳市

称这个墓地为武则天墓地,其实是不太合理的。因为在其墓地当中,有两位皇帝的尸体。一位是唐高宗李治,另一位则就是我国历史唯一称帝的女皇帝,武则天,两人是合葬于陵墓当中的。因此,学者们将这个陵墓称为乾陵。乾陵的位置位于咸阳,在咸阳市区的西北方向,距市区大约有50公里处,有一座石山。而在历史上,这座山其实叫做梁山。

唯一一个称帝的女皇武则天于82岁时去世,而就在其闭眼的半年之后,有大约十万多人将其陵墓抬褥石山之中。据记载,陵墓也就是乾陵的修建耗费了23年的时间。其从外观上看,气势异常宏伟。在梁山之上有着三座山峰,最高的就是北峰,其海拔约为一千米左右。

而南面的两座山峰则高度上稍微逊色一些,在山的中间有一条宽阔的道路,称为司马道。人们将呈现这样特征的山峰,取名为乳峰。而根据史料的记载,在乾陵外本身有着两重厚厚的城墙,并且在城墙上设置有四个城门。城内建筑物繁多,其内层的总面积足足达到200多平方米。四道城门分别位于东西南北四个位置,通过描述可见其雄伟大气。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716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