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莫愁路基督教堂

莫愁路基督教堂,原名“汉中堂”,是南京市基督教会最早的一座礼拜堂。现属于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市优秀民国建筑。

其前身是北美长老会于1882年建立的“四根杆子礼拜堂”(1888年建成“耶稣会堂”)。1934年,因道路拓宽成莫愁路,礼拜堂被拆除。此后,教会自筹黄金1100两,另建新堂,取名“汉中堂”。由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之弟陈裕华长老设计,由冯玉祥将军题写房角石“因为那立好了根基的就是耶稣基督”。汉中堂于1936年8月4日破土动工,历时六年竣工,于1942年10月16日举行献堂典礼。建堂后由鲍忠牧师负责。1958年汉中堂更名为莫愁路堂。

莫愁路基督教堂

莫愁路堂坐东朝西,是一座典型的英式建筑,总建筑面积为1800平方米。它的设计和构造在局部很是精细,尤其是高耸的钟塔入口及侧窗的尖顶很是醒目。整个建筑的平面呈十字架形,砖木结构,穹隆顶,屋顶上覆以方形水泥平瓦,外墙用清砖,清水勾缝。正立面幕墙由哥特式尖券门和细长尖券窗组成整体饰面,并用白水泥浮雕和白色磨石构成一个大尖拱券,高达17米.拱券顶部为星际和十字架组合成的图案。殿内有八根人字形柱,木结构屋架由两侧向中央逐级出挑,并逐级升高,每级下面有一个圆弧形撑托和一个下垂的装饰物。这种结构方式称为"锤式屋架",属于英国十六世纪都铎王朝的建筑风格。

1980年底落实宗教政策,莫愁路堂恢复礼拜。复堂后第一任主任牧师(80-90年)是韩彼得牧师。第二任(90-92年)是吴方仲牧师。第三任(92-95年7月)是徐恩赐牧师。第四任自95年7月至今是李兰成牧师。现在,堂内约有信徒3000人。每周除主日崇拜外,还安排有大小聚会七次,开展了查经、英语读经、青年团契等活动。每年两次施洗,六次圣餐。堂内有十多个事工组,不仅关注牧养信徒,建设教会,也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和公益事工。

探访济南老建筑之经四路基督教堂

位于济南市槐荫区经四路425号的经四路基督教堂,简称经四路教堂,为济南现有的七处基督教教堂(经四路教堂、后宰门教堂、南上山街教堂、裕忠里教堂、官扎营教堂、三里庄教堂、伟东教堂)之一,始建于1913年,距今已有103年的悠久历史。

1885年,登州文会馆40名学生联名发起成立“酬恩传道会”,决定每人每年捐款三千文,作为自办教会基金,从人事、经济上全部独立。组织自己的教会,被视为山东基督教自立运动的发端。1901年,青岛基督教徒刘寿山等自发组织自立会。到了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刘寿山等再次发起自立活动,倡议同仁创办自立会。这一年,自立会召开会议,确定宗旨为“提倡教会信徒之个人独立,集个人而组织一个完全纯粹之自立教会,除去依赖性质,唤起自立精神”。

1913年, 青岛、济南、烟台、潍县等地教会代表在济南集会,决议成立“山东中华基督教自立会”先是租房布道,后在山东督办及地方人士支持下, 刘寿山等在济南今经四路425号建成临时礼拜堂。1915年8月,山东中华基督教自立会成立大会在济南正式召开,号召“自立、自治、自养”,其会址便是经四路上的临时礼拜堂。1922年又向全国募捐,打算建造自己的大礼拜堂。

1924年,开始对原有的临时礼拜堂进行扩建,得到被称为基督徒将军的冯玉祥积极捐款并题词。他所题的“耶稣基督为房角石”八个字,刻在教堂东侧的石头上,作为整个建筑的第一块基石。如今,人们按照石头上的残痕和在冯玉祥寓居地泰安保留的原文拓片重新雕刻上去,八个淡金色的字,在秋日的阳光下安静地掩映在一篷碧草中。

整组建筑群东西阔80米,南北深166米,占地面积13280平方米,由礼拜堂及其他多组建筑物组成,总建筑面积约6725平方米,砖石木结构,墙体有清水红砖墙和混水砖石墙。建筑坐北面南,矩形平面,设半地下室一层。四个角均向外突出,北部突出为两层,东西部各设一部室外楼梯,东南角和西南角突出部分高四层,循楼梯可上,顶部是铁皮覆盖的方锥形塔顶,涂以红漆,两个硕大高耸的尖塔十分醒目。整栋建筑色彩明快,造型质朴、稳重,平面布局合理。

1990年,教堂对礼堂内倾斜的支柱进行了整修;2001年10月,一层地下室设为敬老院;2009年6月相关部门组织将教堂前共计400余平方米的平房被统一拆除;2013年10月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2月,教堂再次修缮一新。目前教堂前已是一片宽敞的空地,老教堂在明媚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和其对面的蔡公时纪念地遥相呼应,两座老建筑在年轻的经四路上焕发光彩。

摄影:捕鱼达人007

文字来源:槐荫文化旅游

滨河路基督教堂的百年历史,你知道多少?

滨河路基督教堂位于李沧区滨河路1183号(原属崂山县李村镇),就是在京口路和滨河路路口(桥北)西北,是李沧区历史最悠久、风格独特的建筑物。

1897年,德国强占胶澳后,德国基督教信义会柏林教会于1898年4月15日差派牧师昆祚到青岛传教。昆祚作为德国胶澳总督的顾问,是青岛基督教信义会的创始人和首任牧师。1900年,昆祚和士谦二人在李村选择并购买教堂土地,占地约4亩,此二人只买了土地未开工建设。

1904年,由德国传教士邵约翰来李村主持修建完成。教堂主建筑为一层,石砌基础,红砖红瓦,在主入口顶部设计处理为略高起的山墙。建筑主入口处为二层结构,石质楼梯,木质地板。

原堂顶顶端建有钟楼一座,每逢礼拜的时间,信徒听着钟声来到教堂参加崇拜聚会。钟楼已于文革时被拆毁,大钟已无从寻找。

在教堂后院另有房屋多间,院子面积有600多平方米,堂内面积281.23平方米,占地668.9平方米。教堂后建高等教会学堂,招收各地学生百余人,住校学习,邵约翰任校长并兼任教会牧师。1947年金义生任该堂牧师,1949年由李伯诚接任该堂牧师。1958年下半年停止聚会。

文史爱好者张冠英提供的老照片,也可以清晰的看到不远处李村教堂的身影,顶端的钟楼也是曾经周边的标志性建筑物。

文革期间,教堂先后被新华书店和河北大队占用,后院学堂被拆,堂顶钟楼被毁。

1983年,滨河路教堂房产归还青岛市基督教两会。1984年4月开堂礼拜。当时的信徒只有20多人,由王玉昆牧师负责此堂工作.由于当时的人员少,经济困难,教堂只作了简单的维修工作,钱款均由青岛市基督教两会筹备。

1985年原崂山县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此堂成为县“三自”的办公地点。1991年对此堂作了一次大修,一些脱落的墙体得到了修补。此堂于1994年随着青岛的区划,被划为青岛市李沧区。2001年市基督教两会又重修了此堂。

2002年8月12日,滨河路基督教堂被李沧区政府批准为李沧区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1月21日,被列为青岛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0月10日,被列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德国人贝麦1910年曾在撰文中写到李村建筑和美景:“(按察司)坐落在李村西北600米一个小山上的漂亮楼房里.此外,这里还有基督教会、教堂和华人监狱”。

近些年随着区划的调整,李村可谓翻天巨变。现下,除了滨河路教堂与李村监狱旧址外,几乎再无历史可寻。教堂建筑曾经进行过多次修缮粉刷,因而保护还算完好。

不过,历史的轨迹仍然消磨了建筑的原貌,但历经百年风雨仍然默默地矗立在李村河畔,也算是一种最好的结果了。

来源: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厦门新街礼拜堂:中国第一座基督教堂

导读:帝国主义列强靠大炮打开中国的大门,而基督教传入厦门,靠的却是传道士锲而不舍的工作。新街礼拜堂建之前,厦门没有教堂,第一个到厦门的雅裨理传教士,就到露天演讲,四处奔波。从1842年到1844年底他因病回国,厦门尚未有一人入教。

有史以来,宗教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厦门,作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打上了鲜明的西方宗教文化印迹。

我游览过巴黎圣母院,也参观过科隆大教堂,比起这类著名的教堂来说,厦门新街礼拜堂也许不值一提,但是,它是中国第一座基督教堂,为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敕为“中华第一圣堂”。1982年厦门市人民政府公布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果你来到厦门中山路,不妨从中华电影院对面的小巷走几步,拐进台光街,一睹它的丰采。

这是一座仿西腊的西式建筑,砖石结构,主楼面阔16米,花岗岩石阶通至堂前廊台,廊台上巍然矗立六根科林斯柱。白色圆柱支撑三角形山墙,山墙上镶嵌一块椭圆形大理石匾,上面镌刻着鎏金的文字:“敬拜真神/大主宰之堂/AD1848”。楼顶上建有穹顶钟楼,钟楼上耸立红色十字架。

第一个把基督教带进厦门的是美国归正教牧师雅裨理,他于1842年来到厦门。1844年,英国伦敦会牧师施约翰、养为霖也来厦门。美国归正教波罗满、罗啻牧师来厦与雅裨理共事。1850年,英国长老会牧师用雅各、宾为霖接踵而来。为创建新街礼拜堂,波罗满回美国募捐了3000美元。教堂建成后,波罗满牧师到香港购买大钟,乘帆船返厦途中,因海难而死。原先教堂,系砖木结构,规模较小。1933年维修与扩建,历时两年,花费白银32000多两。

帝国主义列强靠大炮打开中国的大门,而基督教传入厦门,靠的却是传道士锲而不舍的工作。新街礼拜堂建之前,厦门没有教堂,第一个到厦门的雅裨理传教士,就到露天演讲,四处奔波。从1842年到1844年底他因病回国,厦门尚未有一人入教。

1846年雅氏在美国病逝,当时的厦门,在他同事的努力下,也只有两位老人入教。伦敦公教会传教士在厦门布道四年,入教者也只有两人。

为了传播基督教,传教士除了组织教会和建教堂,还办学校、医院、慈善、出版等事业。据高令印、郑梦星、苏明同、李启贤、常家祜编著的《厦门宗教》一书统计,他们创办的学校有:英华书院、怀仁女学、养元小学、福民小学、澄碧中学和寻源中学、毓德女子小学和中学、幼儿园和怀德幼师、主光小学、闽南职业中学、田尾妇女福音学院、教孺园、美华学校、闽南神学院。他们办的医院有:救世医院、保赤医院。他们还组织婢女救拔团,办难童学校、“怜儿童”等慈善事业。他们创办圣教书局,办了《闽南圣会报》、《道南报》、《鼓浪周刊》、《闽南圣诗》、《白话字》、《辅德季刊》、《石生杂志》和《鹭江报》等。显而易见,教会很注意宗教宣传,同时,注意办社会公益事业,以事为促传教。苦心经营,至1927年,厦门区会已拥有基督徒近3000人、堂会18个、支会15个。

目前,厦门的基督教信徒已有一万多人,各教会长老执事177人,除了新街礼拜堂外,还有竹树脚礼拜堂、三一堂等。其中,三一堂是鼓浪屿近现代代表性建筑之一,西欧教堂风格,希腊十字型平面,外观庄严对称,屋顶八角形钟楼,金色十字架。堂内十分宽敞,可容千人集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认真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基督教教堂积极开展对外宗教文化交流,海内外颇有影响。

我家和新街礼拜堂只隔不宽的中山路,我在八楼顶散步,可见新街礼拜堂的钟楼和十字架。每逢星期天上午八点钟,钟楼便敲响悠扬的钟声,把我的思绪带得很远。我是无神论者,偶尔,儿时姨母婆苦口婆心向我讲《圣经》故事的情景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让我懂得,什么叫虔诚,什么是信仰。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684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