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乌孙土墩墓

乌孙土墩墓是我国古代在西北地区过着游牧生活的古老民族—乌孙人的坟墓。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5世纪,博尔塔拉一直都是乌孙人的游牧地区,因此在博州境内有大量的乌孙土墩墓。

乌孙始见于西汉初年,族源为商周时代的昆夷、昆戎。乌孙人的乌孙人原游牧在河西走廊的敦煌、祁连山,它是哈萨克的祖先,公元前161年乌孙人在匈奴人的支持下赶走了大月氏,入居伊犁河流域,对伊犁河流域的开发和奠定祖国的西北版图起到了重要作用。公元前105年,乌孙昆寞猎骄靡畏惧匈奴的强大要求和汉朝通好,派遣使者献马,要求与汉朝联姻,汉武帝欣然接受,便在公元前105年将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公主嫁给乌孙王猎骄靡,后来由于细君公主非常不适应乌孙国的生活习俗,两年之后便病死了,细君公主死后,乌孙王继续向汉武帝请求联姻,于是,汉武帝又把楚王刘戍的孙女解忧公主嫁给了乌孙王军须靡,军须靡死后,按照乌孙人的习俗,将解忧公主嫁给翁归靡,并生了三男两女。解忧公主性格坚强、果敢能够协助翁归靡处理国家大事,翁归靡死后,解忧公主于公元前51年在孙儿三人的扶持下返回长安,受到汉武帝的优待,三年后病死。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的两次和亲,体现了汉朝和乌孙国双方主动要求修好结盟的愿望。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都为汉朝与乌孙以及西域各国间的友好做出了贡献,对密切西域各国与汉朝的关系、促进西域经济的发展和后来汉朝统一西域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乌孙土墩墓土墩通常高7-8米,大土墩的底周可达200-300米,每个群落是2-3个至几十个不等,墓葬的布局不仅有南北走向、链状成单行或多行排列形式,而且还有近似马蹄形、品字形和散状不规则排列形式。大都以南北方向排列,而且都以奇数为群。

乌孙土墩墓

据有关调查资料记载:乌孙土墩墓在温泉有两处,博乐市有四处,精河县有五处,共计11处,坟丘有150座。各处墓葬数量的多少差别很大,集中的地方墓葬有几十座,稀少的地方仅有2-3座。封土堆积的大小差异也很大,最大的土墩墓底径有近百米长,高约十几米,最小的底径仅有2-3米长,高度却不到1米。大多数墓顶均有坍塌的凹坑。有的封土堆积植被和当地的草原植被相同,有的封堆却是黄土、细砂、砾石堆积而成的。

六十年代以来,经发掘研究发现,这些土墩墓下均为竖穴墓室,大型墓的墓室中有木棺,有殉葬的奴隶以及大量的牲畜,出土的文物有大量的铁器、丝织物、细泥红陶及金戒指、金耳环等。

家门口这座山最高峰,竟是3000年前土墩墓?还有同类土墩墓从未有的发现?

自从《盗墓笔记》《鬼吹灯》等一系列大IP的出现,

圈粉了无数年轻小伙伴后,

考古无疑成为了超多会玩小伙伴关注的新宠!

家门口一座山的最高峰,

竟被发现是3000年前土墩墓,

天呐,会玩的小伙伴赶紧往下看!

▲拍摄:施加农

【揭取封土后的石室墓俯视图。墓由无数块石砌成,由墓道、门框、墓室、挡土墙、护坡和盖顶石等组成。整体呈长方形,长23.1米,顶部宽7米,底部宽8.1米,高2.5米。体形十分巨大。】

2011年3月起,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萧山博物馆联合对湘湖境内的柴岭山、蜈蚣山商周土墩墓作为期一年多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在发掘工作进入后阶段时,考古人员在柴岭山海拔189米的顶峰探明了一座大型的商周时期土墩墓。墓土堆呈长圆形,直径35.5米,宽23.56米,残高3.75米。在揭取封土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大型的石室墓。十分有意思的是,在石室墓的顶部竟然是一个用混凝土浇铸成的山顶顶峰标志。只是当时人们立此标志时根本不知道这是一处三千年前人工堆积墓葬,山峰实际高度还应减去约3米多。

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判断,该墓的年代属于西周中晚期,距今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极有意思的是,在墓室的东北面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处窑床遗址。窑床呈平面近梯形,长约4.1米,宽1至1.5米。虽然窑床内未发现遗留的陶瓷器,但基本判定此窑是专门为墓葬需要而烧制随葬品的。这种现象在同类土墩墓中从未发现过。

▲拍摄:施加农

【石室墓发掘后的正面图(西向东)。中部为墓道与墓室,长18.35米,墓室中东部底部平铺了一层厚8-12厘米的青膏泥。青膏泥的铺设是起到防潮的作用,此墓构筑之讲究,墓室营造之成熟可见一斑。而且,这种类型与规格的大墓,在浙江境内属首次发现。】

西周时期的古越之地尚未立国,一直被中原王朝称为野蛮落后的“蛮夷之地”,何来这种绝非平民百姓所能建造的贵族大墓?只可惜,因规模巨大,树大招风,此墓在历史上曾经多次被盗,几乎是洗劫一空,仅出土了一些零星的陶瓷残件。因此,墓主人是什么身份,何方人士?都成为无法揭密的悬案。但墓主人是个地位显赫的贵族,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从墓室的规模也可以从中窥视出3000多年前萧山古人的文明与富庶,绝非古文献上所言的野蛮落后之地。考古,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发现中改写了历史,这就是考古工作的意义。

▲拍摄:施加农

【墓内出土的西周青瓷豆。豆,是古代的一种餐具。用瓷器做餐具,向我们示意了当时人们已经非常讲究的品质生活。】

由于大墓位于湘湖景区内,与其它同时发现的数十土墩墓不仅是萧山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佐证,更是湘湖景区不可多得的文化景观。它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隔湖相望,与跨湖桥遗址也近在咫尺。因此,提出了对大墓实施“就地保护”的意见,并希望列入湘湖景区规划。眼下,由湘湖景区管委会实施的保护和供游客参观的设施已经建成,湘湖景区又多了一处文化遗迹和人文景观。

看了以后有没有亲临感受的冲动,

小伙伴们这样震撼的考古游妥妥约!

来源:《萧山日报》

文字:施加农

编辑:evakittychic

先秦时期江南独特的墓葬——土墩墓

土墩墓,它只在吴越地区被发现。到了商代,它才现身,秦代之后,它又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历史中。

大约在商到战国的一段时间内,在长江下游流行的一种奇特的墓葬形式—— 土墩墓——中国的土葬,就算坟头上没有高耸的封土,地下也有个或大或小的地宫,土墩墓是个特例——该墓葬中不向底下挖穴,而是将死者埋葬在 地面上人工筑起的巨大土墩中。

历年来通过航空遥感和地面调查发现的土墩墓数量达数千座,经过发掘的也有几十座,但都是零星的处理。且直到50年代末,在安徽屯溪挖掘的铜器墓两座中,里面墓葬形式保存比较完好,才使大家清楚的认识到了“不挖墓穴、底铺石床、封土掩埋”的墓葬形式。

在此后的70年代、90年代依旧有对土墩墓的发现、研究,可惜过于零星、且各地发现的土墩结构异常复杂,发掘者们几乎都陷入了“盲人摸象”的困惑,争议不断,迷雾重重。土墩墓成为长期以来困扰考古学家的谜。直到为了开通高速公路,公路选址通过了江苏句容、金坛的密集土墩墓墓葬区,为了必要的工程建设进行抢救性挖掘,才给人们一个难得一探这奇怪墓葬的机遇。

句容、金坛的周代土墩墓葬群

江苏句容、金坛的土墩墓葬群的考古史土墩墓葬考古中颇具规模的一次,震动了考古界,被誉为2005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一墩一或多墓

在此次考古中共挖掘土墩40座、墓葬233座。在挖掘中发现并确定了一个土墩配一座墓的现象和一墩多墓的现象。其中,一墩多墓的现象更为普遍,最多的一例中一个土墩中有44座墓。

墓葬形式四种

1

挖坑埋葬, 墓坑多为长方形或者长梯形,直壁,长约3米,宽约1米。有些还在墓地上用石头铺成规整的石床。

2

用土堆砌成墓坑, 在此类墓葬方式中,句容天王东边山里有一座墓主人采用了此方式,此外还带着墓道,最重要的是墓主人使用了一具2米多长的船型木棺,周边摆放了豆、坛、壶等随葬品达41件。

3

将死者直接放在平面上,在身上直接覆盖泥土。

4

既挖一个浅坑又在上面封土。

土墩墓中的神秘现象

土墩墓中神秘现象则是“一墩多墓”中墓葬形式中的向心结构——在土墩最底层最中间会埋葬一位死者,而该墩中其它墓葬都会恭顺的朝着中心墓葬的方向,将墓主人的头冲着中间的死者。

虽然后来的墓葬属于不同的层位,不同的时期,排列密集的墓穴之间有打破的现象,但是有一点依旧相同,就是会恭顺地朝中心墓葬的方向,并与中心墓葬保持适当的距离——考古学家将此划分为“向心结构式”。这种情况似可表明周围墓葬的墓主对于中心墓葬的墓主存在某种从属关系,但周围各墓底层的墓主之间的关系却不明显。

有人认为这该是某一类家族墓地,中心墓葬属于家族长者,周围不同层位的墓葬分属家族内部两至三代的后人,如果有先于长者逝去的,通常只能临时埋葬,待长者逝去后再迁葬此墩 。有人认为墓底的死者可能是部落首领或者祭司,死后村民头朝其下葬,向其致敬。无论哪类推论,向心结构式的墓似乎就是墓主权威的“一墩多墓”。

向心结构式

土墩墓族群的探讨

渊源

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土墩墓出现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便是属于精美玉器而名扬天下的良渚文化。据研究,在良渚文化中也出现过不像下挖穴而向上堆土埋葬的现象,也出现过在高土台上埋葬死者的现象。

大部分学者认为, 土墩墓的出现时良渚文化传统的影响所致。但是也有学者质疑,这么漫长的时间跨度,良渚文化的传统可以得到延续嘛?于是部分学者着眼于——更贴近的时间——商代土墩墓早期修建的时候,认为马桥肩头文化弄类才是土墩墓产生最早的来源。

族群

学者们对土墩墓的族属有着不同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 三类:

一类认为土墩墓是吴国的墓葬,与文献中的“句吴”族和两周时期江南地区的吴国相关。

一类认为土墩墓是东夷族的墓葬。东夷是先秦时期活跃在东部的重要族群。

还有一类认为土墩墓是吴人、越人共同使用的墓葬。吴、越二族是先秦时期江南地区最重要的居民,《越绝书》中记载“吴越二邦,同气通俗。”这或可以解释土墩墓中大同小异的状况。

乌龟墩、徐衢墓及其传说

徐祥林

第645期

2019年8月16日上午,我与庆峰表兄相约一道,去芜湖县湾沚镇新丰行政村境内乌龟墩探寻徐衢墓。说是湾沚镇境地,其实就是现在花桥镇镇政府西南方向的千米之内。来到花桥镇,表兄找了一位朋友杨先生作向导,带领我们去了目的地。

很遗憾的是,乌龟墩是一座独立于丘陵山冲内,头部、左、右两侧三面环水,形似乌龟的岛形小山头,鳌首朝东北向的施茶湖。因三面环水及四周杂草丛生齐膝盖部位,而未能如愿登上乌龟墩徐衢墓区近距离观察,只得在旁边拍了几张照片,待冬天百草枯萎之季再进入墓区察看。

此行虽然说有遗憾,但是又很幸运。在探寻途中,偶遇芜湖县文物所聘请的乌龟墩文物管理员李明贵老师(徐衢墓地被芜湖县1985年列为保护单位)。经我们自我介绍、说出探访目的后,李老师热情接待了我们,带领我们去了新丰村部观看了不久才被寻找到的徐衢墓碑,并且热心地帮助我们找来了他的学生,一位研究地方史的业余爱好者毕传福先生。

万历庚寅年(1590)十月,八子(按年龄排列):元策、元气、元期、元第、元选、元太、元则、元丰给父亲徐衢立的墓碑。此碑是明朝首辅申时行撰写的。

响午时分,我们在花桥镇上找了一家酒店,弄了几个家常菜,要了点水酒,我们边吃边聊。毕先生把乌龟墩的起源、乌龟墩上塘湖寺(宣城徐氏家谱记载为“檀湖寺”)、徐衢墓相关传说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

首先是关于乌龟墩在地方上的传说。传说乌龟墩是天庭中太上老君门下一练丹小仙的化身。据说小仙偷吃了太上老君灵丹被发现,老君一怒之下将他打入凡间,在打入凡间之前太山老君准许小仙提出一个自己的要求。小仙说:打入凡间是我罪有应得,我唯一的请求就是,既然要把我打入凡间,只要让我在凡间做个最长寿者就行。

凡间最长寿的是龟,太山老君满足了小仙的要求,在夜间一掌将小仙打入凡间古丹阳湖西向的山冲里(就是现在芜湖县湾沚镇新丰村境内)。由于天黑,小仙落入凡间地面后才看清楚,离湖水还有段距离,心想龟咋能离开水呢?这会被渴死的。他就使劲往湖中爬去,然而爬了一点距离后再也爬不动了,心想这是怎么回事,怎么爬不到湖水中去呢?他抬头一看,北斗星座尾部正顶着他的头顶而前行不了,心想我命该如此了,只好停留在介于湖水、丘陵山冲之间,趴在浅水的湖滩边,不能施展才能,万分痛苦,遂自语道:我虽为千年龟,却永远不能得志,生不如死。

他这话后来被天庭知道了,天庭传旨,要在乌龟墩周围造七七四十九座桥,帮助他为繁荣凡间做好事,以展示他的才能。然而,负责传送天庭口旨的是一只喜鹊。这只喜鹊飞到乌龟墩转了几圈后,只遇到了一位失聪的老人,它告诉老人,要在乌龟周围造七七四十九座桥。由于老人失聪,将“桥”说成“窑“,在凡间传播。后来乌龟墩周围真的出现了很多手工窑厂。

传说故事是假,可乌龟墩周边分布很多窑厂是真。这个谜是在1985年安徽省春季文物普查中发现东门渡群窑(宣州窑)时被解开的。

东门渡地区含有丰富的陶土和燃料,濒临古丹阳湖,处于连接长江和太湖的古中江水道上,水运条件十分便利,构成了宣州窑形成发展的必备条件。据史料记载(实物样本),东门渡窑厂产生于唐朝中后期,繁荣于宋代。

由于窑厂的存在,烧制产品必备的窑洞垄埂及长年累月产品用料的土壤减少形成的洼地,窑群之间人为地形成了九个山冲,遇到夏季雨水多发山洪时,人若站在乌龟墩对面向乌龟墩方向看去,从九个不同方向的山冲高处冲出的洪水向九条龙一样,直接游向乌龟墩,其场景让人叹为观止,故被民间传说成“九龙戏龟”。

乌龟墩是个“风水宝地”,还有一个传说。传说南朝定都南京,梁武帝萧衍十分信仰佛教,一生中多次舍身出家,几次入寺做和尚,还精心研究佛教理论。他派风水师在国内寻找风水宝地建寺院。乌龟墩寺院的建造即是其中之一,现名为塘湖寺,相邻有禅院,香火十分旺盛。

然而对塘湖寺毁于哪个朝代至今仍然是个谜,这又有个徐元太葬父相关的传说。

徐衢(1501—1570),字登之,号谰溪,行一,治《易》由增监任江西浮梁县主簿。以二子元气贵封承德郎加赠通奉大夫。以六子元太贵加赠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徐衢卒于隆庆四年,享年七十。他的二子元气、六子元太皆精通《周易》,当年安排船只从宣城顺流而下,沿水阳江为父亲选中了乌龟墩墓地,由此而出现了地方版徐元太葬父毁寺的不实传说。

传说徐元太在葬父时是大官,他在父亲未安葬之前到了塘湖寺,在和寺院主持商议,要求主持将寺院迁移,又要求主持引领他去寺院地下室看看。

主持手执香油灯,引领着徐元太向地下室走去,入梯下行途中,徐元太脚踩到了主持的袈裟,主持身体一歪,手中的香油灯的香油泼到徐元太长袍上,徐元太即随手一抹长袍上的香油道:“油我没你。”这时主持赶紧回身准备取毛巾帮徐元太将长袍上的香油抹干净,徐元太急忙向主持摆手道“罢了、罢了”。这两句话一说出就麻烦了,徐元太随从错误地领会了主人言行,将“油我没你”理解为“有我没你”;将“罢了、罢了”理解成“耙了、耙了”,接下来随从们将庙拆迁,对不愿走的和尚用土埋到颈部,用耙田的耙齿从人头上耙过。

上面的传说让人看上去是一桩惨案,其实是一个子虚乌有的传说,笔者为尊重地方这一民间传说而进行了述说。下面笔者从国史、家谱中来印证其事是个伪传说。

一是国史中记载徐元太一生受父亲影响极深,刚直不阿、宽以待人,痛恨玩权、腐败者,因此两次得罪权臣张居正。

二是从家谱中能看出,徐衢逝时:二子元气46岁(38岁中进士),当时任刑部员外郎(正六品);六子元太34岁(30岁中进士),当时任浙江江山县令(七品)。仅任职六、七品官的兄弟俩是无能力来要求迁移寺院、解散和尚的(地方官也不会答应其要求)。

三是根据现存古碑立碑时间,徐衢逝后二十年时,由元气、元太等兄弟立碑,此时元太官至兵部尚书,元气官至通政使,才能被列为大官行列,才具有权势,但是总不能为立块碑而发生上述惨案吧?这肯定不符合常理。

那么塘湖氏是怎么被毁灭了?据民间另一版本传说,很可能因战乱、温疫聚集多人引起火灾而遭毁灭。乌龟墩前面是施茶湖,所连接的小圩堤都是近代围垦的,当时是连片湖滩,水运十分发达,人们为避战乱或求神治病,风涌而至聚集寺院,加上寺院香火旺盛,火烛防不胜防,因火灾将寺院毁灭可能性极大,此种说法也属情理之中。

去花桥镇探寻徐衢公之墓,虽然因未进入乌龟墩近距离观察略感遗憾,但是在李明贵老师、毕传福先生的热情接待,详细介绍相关传说后,又确实让我收获满满,点滴的遗憾之感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在此,我对李老师、毕先生表示深深地感谢!

制作:童达清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672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