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被遗忘的历史遗迹—窨子

被遗忘的历史遗迹—窨子

一、出现窨子的历史背景

陕北古代历史,是一部战乱史,也是一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斗争史。早在秦国时期,就把陕北作为北方的第一门户,秦始皇命令内史大臣蒙恬率十万大军,镇守陕北,以抵御匈奴族的侵犯,并且驱逐至阴山以北。东西两汉、唐宋元明,几百年,尤其是明朝数次在陕北地区大规模地修筑长城、寨堡、烽火台等军事设施,大规模地调集军队驻守,以“底定边疆”、“安定边塞”。三国时期至魏、晋、南北朝近五百多年,在陕北汉族居住地区,先后有匈奴、氐、羌、羯、鲜卑等“五胡”占居,曾发生过史称“五胡乱华”事件,影响甚远。盛唐时期,朝廷多次在陕北设置州府,安置归附的突厥、鲜卑、西羌、党项等民族。五代至宋夏三百年,陕北又是党项拓跋氏和麟州府杨氏和折氏统辖的地方。

遥看陕北古代历史长路,是一部平民百姓长期饱受战乱困苦、奋勇抗争的奋斗史。陕北地处边陲,气候恶劣,交通不便。历朝历代戍边大军,往来不断。永无休止的乱砍滥伐和连续不断的战乱毁坏,使得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土地也日趋干旱贫瘠,靠天吃饭的历史,使家园是破败不堪,民不聊生。伴随战乱和匪患,加之征粮赋税,农民更是苦不堪言,就迫使着劳苦人民与天与地与人斗。农民祖祖辈辈辛勤耕耘,挣命劳动,世世代代却遭受官绅的盘剥压榨,生活是饥寒交迫。在明朝末年,举步维艰的陕北乡民以李自成为首领导的农民起义,高举“均田免粮”的口号,东征西战,推翻了大明王朝的腐朽政权。满清时期,陕北乡间贫苦农民发扬拼命争斗的传统,曾多次曝发了抗官稅、抗劳役、抗暴政等反抗封建剥削压榨的反叛活动。然,在同治年间关中爆发了“回乱”起义,迅速殃及陕北及真个西北地区,回汉互杀,甚至是屠城,陕北境内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十村九空,杀掠甚惨。几年间,田地荒芜,蓬蒿成林,豺狼成群,穿屋顶而下攫人食之。而且,瘟疫流行,民靡孑遗。整个陕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民国年间,又涌现出像刘志丹、李子洲、高岗、马文瑞、白明善等勇于反抗的陕北人民,又一次以鲜血和生命开创了西北地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

所以不管是古代的陕北和近代的陕北,都是战乱频发,匪患不断。因此,民众为躲避战乱、匪患就就出现了——窨[yin]子。窨子,就是一种封闭、土石的结构,用于储藏或紧急避难的人造空间。

二、窨子的出现和分布

在那个乱世之年,盗贼猖獗,官兵如狼,草芥百姓不堪疾苦,这种特殊的逃生穴道,就是百姓最好的藏身之地。

关于窨子的修建没有任何记载,所以修建何时?如何修建?都不得而知。从现在的窨子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陕西和甘肃陇东部分地区(庆阳、平凉等接陕西省的地区)以及宁夏的灵武石沟驿、临河等乡镇均有窨子遗址。从现在的窨子遗迹来看,陕北和商洛以及旬邑分布最多,规模也最大。陕北的各县均有窨子,而且像延安志丹的祖师山窨子群和商洛地区的商州、丹凤、山阳、柞水、镇安一带,临丹江河、乾佑河、旬河,金钱河崖壁上的窨子群以及杨峪河镇的老虎岩的窨子群最为宏大,商洛就以上地区分布窨子群大约达4000多个;再者就是旬邑的赵家洞和官家洞(二者隔一沟壑),二者数量达三百多孔,其建造结构与陕北和商洛的没有区别。2009年蓝田县葛牌镇瓦屋庄村也发现了约18个窨子孔。而在商洛的柞水下梁镇西川老庵寺村和榆林市靖边县龙州镇的阎寨子以及青阳岔的窨子也很典型。另外,志丹县的三台山和永宁山的窨子也独具代表。甘泉县洛河川上的窨子群还有刻石记载。还有就是现在已经开发并保护的旅游胜地北京市延庆县境内的古崖居和河北怀来的古崖居(另见后文)。

窨子其特点就是地势险峻,都在石崖壁上开窟,都离水源不远,或者说沿河的石崖上而建。在陕北的窨子分布范围十分广范:比如笔者亲眼所见的,有在清涧县的师家园子村油库上面我曾见过,而且还进去过;以及在鱼河镇的三鱼路上也有。但这些窨子都建在陡壁的黄土崖上,洞口非常隐蔽。而在我的老家也有,也是修在陡峭的土崖壁上,也是极难上去的,而且有个特点就是很隐蔽,不易发现入口,也许这也是和石崖壁上的石窨子最大的区别,不是么明显,而且在周围的同学也说起,他们老家也有这种类似的土窨子,听老人们说是躲避匪患的,看来,大部分的陕北村庄都有类似的窨子。这种在地势险峻,陡立峭壁的焦黄土而建的窨子,我们就叫土窨子。

这些窨子不管是石壁崖上的石窨子,还是建在黄土陡立峭壁的土窨子,都属明窨子,其实,还有相对的地窨子,地窨子就不是那么好找了,不是显而易见的。与其说明窨子广布群建,那么地窨子就少而隐蔽。地窨子是建在窑洞内的,许多窑洞的尽头都有个拐窑,拐窑的地下或者石磨的底下都会有个坑洞,那就是地窨子的入口。地窨子在窑洞的底下蔓延蛇行,一处宽敞,另一处狭窄,宽敞处如同窑洞的本身,有炕有锅台,狭窄处孔洞仅容得一人钻过,地窨子的出口多在后山坡处,可能在林丛草莽中,也可能在背阴不显眼的山洼处。修建地窨子一般是富甲一方,家资甚丰的人家,是为躲避战乱匪祸,而个人自己偷的修建,不为外人知道。

再比如延安市延川县小程村遗存着赫连勃勃时代匈奴人建造居住的三孔千年古窑,这个古窑里就有拐洞,据主人所说,这个拐洞是直通后山的一处坡洼。现已经堵死了。至于里面有无其它地窨子,恐怕谁也无法知晓。如下图:

此窑口顶部呈尖顶拱形,均雕刻着莲花,牡丹花图案、凤凰等。莲花和水瓶生命树是对生殖的崇拜。窑洞拱型上还有石刻门神,属匈奴人物造像,头戴毡帽、手持弓箭,是神灵的崇拜;县志所记公元407年匈奴人赫连勃勃建大夏国,延川属大夏国管辖,这千年古窑却展示出剽悍骁勇的匈奴武士的造型。至今保存完好。东汉末年到隋唐,匈奴人给这块黄土高原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留给后人更多的遐想。当然,这千年古窑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我个人认为这个逃生通道(尚姑且有地窨子)不见得就是那时候所修。

还有在陕西省礼泉县建陵乡的西沟村,也是修建有地窨子的一户人家。 就是地窨子的典型。如下图:

大窑洞旁边有两个小窑洞,其中上面那个小窑洞是躲土匪用的,下面那个小窑洞可能是藏粮食等用的,现已塌陷而裸露,不然我们是看不见那两个地窨子的。

三、修建窨子的特点和结构

窨子在我们陕北乡村,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少者两三孔,多者百余间。在延安杏河祖师山上,六十余孔洞穴,四层排列,居地有百丈之高,复式结构,两层起叠。洞内家什齐备,有蓄水池,锅灶俱全;在商洛地区秦岭的窨子更是达十四层高的垂直布局,窨子内呈长方形,四壁平整,经大致测量,小的洞室面积有六七个平方米,大的有十二三个平方米。一般为两层,上卧下厨的套间,有厕所和灶台。上下高约百十米,有七八层窗口。远远看去,崖壁就像笔直的高楼墙面。能容纳数百人而起居,居住三五个月而没有问题。远看就像空中楼阁,洞穴城堡,坚不可摧,魏巍而悬。

的窨子洞高达两米左右,有双轨推拉木门,石墙上还凿有放置灯的小洞。还有议事厅,宽敞明亮;有储物间,也有喂马房,两洞相通,有喂马的大石槽。还设有暗洞,是逃生秘道,遇有险情,可通往后山外。洞外岩壁,小穴遍布,密密麻麻,层层排列,插上木棍,再铺上木板,就是简易楼梯,可拆可卸。上下自如。洞内设有方孔,便于观察瞭望洞外敌情。关于窨子选址,从目前的窨子遗址来看,都以大山后障作为基础,以沿河的石崖半空而建。以下图是窨子的部分内部结构:

四、窨子遗址的史事记载和历史作用

虽然没有关于窨子修建何时?是何人修建的记载。但是关于窨子的历史史实到鲜有描述。另外,陕北地区有些村庄叫带有“窨子”的村落很多,比如:(1)就只在定边县现村名中即有:张窨子、韩窨子、窨子沟、窨子渠、窨子湾、窨子梁、窨子掌等。(2)吴旗县周湾镇也有叫大窨子沟、小窨子沟,还有窨子沟(达近十个村都叫窨子沟)、窨子湾、窨子山、窨子台、窨子巷、窨子畔、吴窨子沟、窨子渠、窨子崾崄。(3)志丹县有窨子峁、窨子台、窨子沟(近六个村都叫窨子沟)、窨子沟梁。(4)府谷县有武家窨子、贾家窨子、高家窨子、田家窨子。(5)神木县有窨子上。(6)榆阳有窨子坬。(7)甘泉县有叫黑窨子沟。(8)黄陵县有高窨子。据统计,在陕西省,村庄含有“窨子”的地方其榆林地区有14个,延安地区有41个,宝鸡地区有1个。而且外省也有,如甘肃省村庄含有“窨子”的地方其庆阳地区有54个(此地区和延安地区的吴旗、志丹、富县和黄陵接壤),平凉地区11个,白银地区1个。宁夏自治区村庄含有“窨子”的地方其固原地区10个,中卫地区3个,吴忠和银川各有2个。当然其它地区叫法不一,就不一列举。

在陕西旬邑的赵家洞窨子,据考证,古人为避祸乱,常躲于此,遂相继穿凿,先小后大,先下后上。洞窟多达三百余孔,旧址上刻有“宋金人避兵于此”之句,由此可推断,该洞应当创建南宋之前。七十年代由中国人民解放军“480”工程处所占用。赵家洞离官家洞不远,官家洞为峭壁上凿成四层楼式叠洞,保存也比较完整。共有五个主洞,七个窗,八十三个室。石洞分方形平顶形和拱形圆顶两类,平均高2米、宽3.8米、深4.5米,总面积1419.3平方米。每层及各洞之间均有甬道相连。据史志记载,官家洞是“始为周族祖先穴居之地”。还有2009年在陕西蓝田发现的窨子群,其在东西长约50米、南北高约100米的峭壁丛林间,分布着大约18个石洞,洞门皆朝南。在个别洞壁上,还留有纪年和主人的姓氏或名字,可见纪年有同治四年(1865)、同治八年(1869),姓氏有鲍、雷、王、蔡等。而此时正是满清同治“回乱”起义时期。

在陕北记载窨子最多的也还是满清同治时期所发生的“回乱”起义事件。

比如陕北有的县志记载:

(1)同治六年(1867年)四月十八日,回军又攻打靖边清凉寺(属小河乡)。清凉寺三叠依山凿筑,易守难攻。时有文生贾怀策、贾对策兄弟二人,据崖窑(窨子)抵抗,回军连攻五日未克,掳杀附近乡民,将柴草堆放崖窑下,以尸覆盖上面,纵火焚烧,秽气烟焰熏逼崖窑(据老一辈所讲,敌人用辣子粉末点燃而熏),寺克。

(2)同治六年(1867年)六月二十一日,回军千余人进攻杜家大台,龙州(今属靖边县)团民三百多人前往齐家山南阻击。因寡不敌众,民团大败,死十余人,伤数十人,败退至崖窑内。回军极愤,一面用铁索悬木墜崖窑外,一面在崖窑下边堆放柴草,纵火燃烧。一时烟焰熏逼崖窑,崖窑内老幼男女均被熏死。一日内连破四崖窑,熏死糜烂百余人,其状甚惨。

(3)同治六年(1867年)十二月初,甘肃回军一部进扰镇罗堡(今属靖边县)西涧一带。回军乘胜攻进镇罗堡,堡内空无一人,堡内外民众都转移藏匿在沟堑、山洞和土窨子里。回军见堡寨、村庄空虚,便向有烟火的地方搜寻。并用火烧烟熏,死者不计其数。手无寸铁的避难人群为了保全求生,不敢反抗,任凭回军摆布。

(4)同治七年(1868年)正月十三日,甘肃董福祥、扈彰等率回军,携家眷号称十万之众,驻扎新城堡、镇罗堡和镇靖堡。“绵亘百余里。”回军到处拉壮丁,纵火破寨,烧熏窨子,搜洞拷掠,生灵涂炭。同年春,回军围攻小河(今属靖边县)崖窑三月余,未克。七月十五日,回军诱战,贾怀策、贾对策、监生杨策战死。回军乘胜攻崖窑,文生贾涵策率子贾德壬手持大刀,力臂回军,回军不敌撤退,崖窑(窨子)保全。

(5)同治六年(1867年)三月,回军环州城(葭州城,即今佳县城)沟下侦探三日,察知州城险固,城内防守严密,无法进攻。遂兵分两路,进攻南北各地堡寨、崖窑以及村庄。

(6)同治七年(1868年)八月,西捻军部属袁大魁,因未来得及随军东渡,遂率部由宜川的云岩北上保安县西洛滨老崖窑(窨子)驻扎。并集结回军溃散丁卒数百人,遍胁邻寨士民千余,编为“新军”(实际仍为回捻部属,)自任元帅。在保安境内活动。老崖窑凭险修筑,易守难攻,清军多次攻打,均未攻下。同治七年(1868年)十二月,清军再次攻打老崖窑,并招募敢死人员掷火弹焚烧,崖窑被克,回捻军全部遇难。

(7)同治六年(1867年)十月十五日,回军攻破延川县城,知县汪汾乞怜求生,被回军割掉长发,百般侮辱给于余生。次日,回军北上,西捻军接踵而来。回捻军与清军周旋。回捻军在延川,大肆屠杀汉民百姓,许多村户绝烟火,十室九空。崖窑(窨子)、土围子全被烧毁。境内尸横遍野。

按照史事记载来说,同治期间的“回乱”起义殃及整个西北地区,而“回乱”起义的发生源就在关中,在这“回乱”的十二年间,怎样存活就是考验着每一个人。所以,现在所发现的陕北地区、商洛、蓝田以及旬邑等处窨子遗址,就是我们古人们避难的最好场所,是逃生之道,是苟且的蚌壳。

五、窨子遗址的研究和保护

现在窨子给人们留下太多的迷团了,都无法知晓,无从考证。比如一:窨子建于何代,湮于何年?二:如此浩大工程,资金如何筹措?劳力何以调遣?是官方所为还是个体修建?三:在百米悬崖绝壁上,荒山孤野,悬空中如何凿建?四:如遇匪盗急至,数百民众何以短时入内?车马物资何以进入洞穴?这些都是未知之谜。

我们在西周晚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人工冶制的铁器,从这些窨子里墙壁凿印的人工痕迹来看,十分清晰,但也不可能是那么久远。从旬邑的赵家洞窨子发现:旧址上刻有“宋金人避兵于此”之句,由此可推断,该窨子洞应当创建南宋之前。那么如此大规模动工,史料又为何不记载呢?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迷。

再者,有些修那么大的建窨子群时,里面都是一个紧挨一个,一层接着一层,在开凿之前,是不是要设计图纸?否则凿穿了怎么办?用现在的话来说,承重墙被凿断了怎么办?还有,就是从力学角度讲,有的墙与墙之间只有如今“三四砖”的厚度那么宽,竟然能支撑不倒。

现在唯一能知晓关于窨子的历史故事只有民间老一辈的口口相传。

笔者通过在90年代重新编篡各县志时关于窨子的记录,现整理陕北8个地区的县志记录如下:

(1)定边县志:清朝同治年间,因回军大肆仇杀,县境内乡绅及殷实富户,多筑土寨子自卫,或挖地窨子以备临时避难。

(2)靖边县志:小桥畔寨子位于东坑乡小桥畔村。为法国传教士马文明持清廷准建证件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土筑而成。周长530米,墙高7米,上有垛口,下有地窨子。此外,全县还有十数处土寨子(比如龙州乡的阎家寨子的悬崖窨子),多为豪富之户为防盗匪而筑。

(3)吴旗县志:同治六年~九年(1867~1870),回汉义军烧毁县衙,严惩官吏,清统治者为强迫农民镇压起义武装,在悬崖陡壁处打窨子(即暗洞)隐居抵御。

(4)安塞县志:崖窑(窨子)始于清同治年间,人民群众为躲避兵匪袭扰,选一绝壁(或土或石),掘口挖洞,洞呈口小内大。后发展为在洞内挖许多窑洞,住人、藏粮、藏物,并打有水井。如遇兵患,居崖窑内数月可维持生活。民国年间,崖窑多为国民党地方武装、地主豪绅所利用。民国十八年(1929)、十九年(1930),本县国民党地方武装和地主豪绅大肆动用工匠,掘窑挖洞,仅一年多时间,县内十三川大部分村庄掘有崖窑。民国二十一年(1932)后,国民党民团在境内十三川要道都以崖窑、山寨为据点,布兵设防。当时,安塞县的崖窑之多,居陕北之首。1934年至1935年,被刘志丹、谢子长率领的陕北红军和游击队逐一克之。

(5)清涧县志:为躲避战乱,村民在深山峭壁上开挖小土窑,暂栖于此,称之崖窑,其去路险暗,一般人无法到达。据旧志记载,县东50公里黄河辛关渡右侧旧永宁城内石壁上,凿有窑洞3孔,深约33米,北宋种世衡曾储粮于此。今未找到。

(6)米脂县志:①崖窑,旧时,百姓为防备战乱、匪患,选择隐蔽的沟壑陡壁,在其高处开掘洞穴,口小腹大,内似土窑,俗称崖窑。小的容纳十几人,大的容纳数十人。内贮粮存水,上下依靠长梯、绳索。可维持短期生活。仅作避难使用(俗称“藏反”),不能用于战斗。1947年,胡宗南军队进犯陕北时,部分农民还用过崖窑。②地道(地窨子),旧时,杨家沟、刘家峁等地的大户富室在宅院下掘地道,作为时局动荡时脱身用,以后均废弃。

(7)横山县志:①古“窨子”境内俗称“崖窑”。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时,清政府为离间回汉,各个击破,故意挑起回汉相残,为避难计,县境南部山区百姓便选一绝壁,在其上掘口挖洞。洞窟有大有小,大者可容数百人,小者只容数人,一般都呈“口小肚大”状、大洞内又套有小洞、以供贮水贮粮,做饭,便厕之用。有敌来犯时,从云梯爬入其内即可暂避一时。②地道(地窨子),清同治年间,为防回军袭击,县境石窑沟乡拓家畔村民曾于村头掘一长约300米的地道,此为县内最早的地道。之后,县境内峰火不断,百姓为避战乱,曾掘有大量规模不等的地道作为隐蔽处所。

(8)甘泉县志:清同治年间,回汉战乱,民为防患,多在悬崖陡壁处打窑子,隐居抵御。

从以上各县志编篡来看,大都是以殷实富户修建的各处窨子,而时间也大都是在同治“回乱”起义时期。也证实了从各地的老一辈的口述,是为富户们为躲避匪患和战乱而修建的,自己出资或者几家家业颇丰者合资修建,雇其民工以粮食或金钱换工,开凿窨子。例如:志丹县祖师山的窨子群,老一辈传说是当地财力雄厚的张家、刘家和另一户名门望族联合建造的。还有商洛地区秦岭的窨子群,有一位七十八岁的老刘说,听他爷爷讲,当时工匠凿一个洞,主家给四石玉米。当时是在商州经商的山西商人开“丰源行”和河南商人开“豫具行”时躲匪用的。

这里我特别想说的一件事是,在商洛的窨子群遗址,考古专家说当地窨子群遗址是古代“崖墓”遗址。在2003年,由陕西省文物局和商洛市的文物部门将“洞窟”作为研究课题,调查证实,这种遗存实际为东汉到南北朝时期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一种特殊墓葬,考古界和史学界称之为“崖墓”。将其分为单室墓、双室墓、三室墓、多室墓、崖洞砖室墓、异型室墓等多种类型。考古人员在崖墓中发现有“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永平元年(公元58年)”、“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等模印纪年的年号砖,砖上刻有龙纹、虎纹和几何图案。在一处崖墓正室和侧室的墙壁上,发现有“王洛盛一手成”的石刻文字,兼有隶书和楷书。由此推断,这些刻有模印纪年砖的洞穴年代早于西汉晚期、晚近东汉中晚期。说明在西汉晚期商洛已出现这种砖室崖墓,直至东汉中晚期长达200余年的时间,一直沿用这种墓葬形制。专家们认为这是汉代的一种葬俗,祖先们高空开凿崖墓,是与两汉时期人们的信仰有关。汉代人崇尚“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只有将墓葬造于高山上,人们的灵魂才能更容易与天感应。同时,汉时人们认为人死后还有一世,不少人觉得在人世没有追求到的幸福,就要设法在来世实现,因此将来世的生活按照现实生活来提前安排。加之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铁器的广泛应用,为人们提供了先进的打造工具,由此日渐形成了厚葬之风。

“一人创业,众人均摊,共享收益”,互帮互助,共抵风险。想边旅游,边赚钱吗?就选择“返乡互助”,公众平台:fanxianghuzhu

专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场、民宿、农家乐等经营者服务,实现资源的有效对接,缔造一个全方位的生态链互动平台。从开发到运营,选项目,抓政策,打市场,盯运营;这里项目扎堆,这里专家扎堆,这里方法扎堆。

再不疯狂就老了,敬请关注微信 weimeicountry(唯美乡村)获取最新乡村信息。怎么走?吃什么?怎么住?玩什么?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一切尽在掌握!

Hash:7885defabe015f89a1bab14c4353329a859e5e40

声明:此文由 唯美乡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kefu@qqx.com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577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