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战国古长城

战国古长城位于卫辉市西北太行山中,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约40公里,古长城是就地取材,全是用青石垒砌而成,剖面呈梯形,两边用大石头垒砌,中间用碎石块填充,现存最高墙有1.70米。

该长城为战国时魏国所筑。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开封),为避秦国东侵,保大梁安全,两次派龙贾修阳池、筑长城。古长城两侧及中间部位由青石垒成的洞穴,为守卫战士存放粮食所用,在北边峰巅还建有一个了望台,以防敌情动静。整个建筑科学而坚固,充分显示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战国古长城

观史 | 中国最古老的长城之一——战国秦长城

战国秦长城

甄自明

在人民大会堂的大型壁画中,在国家大型活动的背景图中,都不乏万里长城的经典画面。长城形象和长城精神已经深入到中国人民的骨髓之中。“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和精神的象征。北京的八达岭长城、河北的山海关长城以及甘肃的嘉峪关长城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长城地段。然而,很少有本地人知道鄂尔多斯也有长城,并且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之一,那就是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的战国秦长城。

历史背景

战国时期,义渠活动于鄂尔多斯西侧,秦国打败魏国,占据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与义渠对峙,后来秦国收服义渠,设北地郡,并在这里修筑战国秦长城。

史料记载

战国秦长城亦称作秦昭襄王长城。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战国“秦昭襄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义渠,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其中心在甘肃庆阳一带。秦灭义渠,事发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年)。因此,战国秦长城最早是在公元前272年以后开始修筑的。

修筑目的

在秦昭襄王以前,秦国虽然对义渠进行多次征讨,不过义渠的势力仍然很大。在秦昭襄王时期,义渠王利用朝拜秦国的机会,多次与秦昭襄王之母宣太后私通,后来宣太后计杀义渠王,然后对义渠展开征讨。义渠虽然溃逃,然而其有生力量并没有彻底消灭,为了防患于未然,秦昭襄王采取了修筑长城的措施。由此可知,秦昭襄王修筑长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御义渠夺回失地。①

秦宣太后、义渠王与《芈月传》

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继位为国君,因年幼,由母亲宣太后摄政。作为历史上第一位“太后”,宣太后大胆改变正面征讨义渠戎国的策略,采用怀柔、拉拢、腐蚀的政策,以堕戎王之志。她书请义渠王于甘泉宫,让其长期居住,并以优厚的生活款待他。后来义渠王同宣太后淫乱,生有二子,使义渠王完全丧失了对秦国的警惕。公元前272年,宣太后设计杀义渠王于甘泉宫,接着发兵攻打义渠,义渠灭亡,其领土并入秦国。义渠国灭亡后,逐渐汉化,成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

试想,甘泉宫里灯火辉煌,已有几分醉意的义渠戎王,满面春风地观赏着婀娜多姿的宫女翩翩起舞,坐在皇帝身边的宣太后,频频为戎王劝酒,正当这位戎王已酒酣情深之际,宣太后突然掀翻面前的桌案,一群武士闻风而动,沉溺于酒色之中的戎王便由座上宾变成了阶下囚。这出由宣太后导演并上演的温情中暗藏杀机的悲剧,反映出秦与义渠长期争雄的艰辛鏖战历史,宣太后为了称霸西戎,不惜自己万乘之尊、金玉之体,委身于义渠戎王长达数年之久,生下两个混血儿,到国力强大之后,她才毫不犹豫地让她的老情人血溅香阁,这位英武风流的戎王终究做了风流鬼,他的国家版图也并入了那位与他同床异梦的宣太后的国土之中,这是一部多么富有戏剧色彩的史实啊。2015年底上映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中芈月的原型就是宣太后,基本故事大体上由史实改编而成,但不乏演绎和夸张之处。

秦宣太后、义渠王与《芈月传》

战国秦长城主要分布于今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东胜区,全长94公里,沿线分布有烽燧19座,构筑方式有石块垒砌、毛石干垒、石块堆积、土夯筑四种。伊金霍洛旗境内的纳林塔战国秦长城从修筑方式、保存程度等方面来看是鄂尔多斯市乃至全国保存最好最完整的段落,具有不可复制的研究、保护和观赏价值。早在2001年,已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注释

① 景爱:《中国长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文:甄自明

来源:鄂尔多斯发布

建平古老的长城—战国燕长城

古意苍凉

大地空旷,在塞北,在辽西,古意苍凉,远眺近观,都有许多风景,令游人 久久难忘。走在长城之上,俯身抚摸这些燕秦长城上的石头,无论大的还是小的石块,都已经成为山的一部分,牢牢地抓住大地,似乎石头也生了根。

每一块石头上 都长了斑驳的石花和苔藓,很苍老,很凝重,要知道,时间毕竟已经过去了太久太久,岁月流转,时光匆匆。几千年过去,眼前不再有烽火硝烟,不再有羌笛悠悠, 不再有厮杀呐喊,不再有鼓角争鸣。

“石龙”或“土龙”

在建平县北部努鲁儿虎山的崇山峻岭之中,断断续续地盘亘着一条被当地群众称为“石龙”或“土龙”的古代长城遗迹。经历史专家考古论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燕秦长城。历经了2300多年的燕秦长城,虽经风雨蚀变,但仍可探寻它的踪迹,在烧锅营子乡的下霍家地前山,经烧锅营子南山,张家湾南山,至蛤蟆沟北梁之间,至今还保留着走向清楚,石砌结构清晰,长宽约2米、高0.2到1米左右的长城墙遗址,还可看出墙体,城堡及亭障等遗迹。沿线发现了许多古代用于驻兵屯粮的附属城池,还有不同类型的防御建筑设施——台址、鄣址和城址,它们多筑于长城线上或长城南侧。石墙蜿蜒起伏在连绵的山颠和深谷之中,宛如一条巨龙,是当时防御外族侵扰的天然屏障。

南长城 北长城

燕国是公元前11世纪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姬姓,开国君主是召公奭,建都于蓟(今北京城西南隅)。燕昭王时又建新都于武阳(今河北易县东南),是为下 郡。燕国位于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西部,幅员广阔,南与齐国、赵国相接,北与东胡等游牧民族毗邻。据历史文献记载,为了防御邻国的进攻,燕国共筑有两道长 城,一道是南长城,一道是北长城。

燕秦长城

在建平县境内,古长城遗址有两段:北部的这一 段是就是燕秦长城,这道长城东西走向,由内蒙古赤峰县北梁跨过老哈河,进入建平县境内热水农场下湾子,然后穿过九道高山大梁,跨过八条深谷和大河,最后从 二十家子镇延伸到了内蒙古的敖汉境内,在建平县境内燕秦长城经过热水、老官地、黑水、烧锅营子、二十家子等五个乡镇,长达一百六十多华里。其中南部的一段是汉长城,经过八家农场、奎德素、张家营子、榆树林子镇的孤山子、朱碌科、喀喇沁等六个乡镇;

秦开却胡

在司马迁的《史记匈奴列传》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 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也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书中记 载的这条长城就是燕国的北长城,筑于秦开归燕之后

以秦开与秦舞阳的祖孙关系,并以荆轲刺秦王的年代上推,燕筑北长城“不在燕王喜时,就在孝王末年。”这 是战国时期最后修的一道长城。至于长城的走向,据专家考察,西起于今河北省张家口、宣化,向东北行,进入内蒙古境多伦、独石,经河北省围场之北,东行,过 内蒙古赤峰跨老哈河,入辽宁省建平县,出辽宁省界复入内蒙古敖汉旗。

石筑长城

燕长城在筑造技术和地形选择上有其自身的特点。总体上看就是就地取材,科学砌筑。石筑长城,均用自然大石。垒砌方法一般是内外两侧用较规整的大块自然石, 中间以乱石碎块或沙砾等充塞,因此较坚固,至今城墙仍未完全倒塌。土筑长城,一般多选在土质较厚、地势平坦而又缺石的地区。虽然土筑长城的遗迹现在很难找 寻,但在土筑长城的地段上一般都可以见到隐隐约约有一道黑土带,远远望去如同一条巨蟒匍匐于大地之上,到了夏季还可以发现在这些地段上草木长得郁郁葱葱, 异常茂密。据当地的老乡介绍,种植在土长城上的庄稼,都比较茁壮。燕秦长城之所以被当地群众称为“石龙”或“土龙”,主要是因为长城因地制宜建造而成。越 山岭时凿石垒砌,经平川就动土夯筑,须跨河流便设立渡口。遇到悬崖峭壁,也充分利用。

秦统一六国后,又将原秦、燕、赵三国的长城增修连接起来,形成了自甘肃岷县至辽东的万里长城。长城防御工程北移,有些沿用原长城的走向和基础,其余废除不用。这段长城荒废之后,自然坍塌比较严重。“燕秦长城”的说法即由此而来。

朝阳市建平县

燕秦长城历经了2300多年的风雨蚀变,但在建平县张家湾南山至蛤蟆沟北梁之间,至今还保留着长7公里、宽约2米、高1米左右的城墙遗址。其中烧锅营子乡画匠沟村北山上的一段保存最好。另外,这一带还发现了许多古代用于驻兵的屯粮的附属城地。

满目山河空念远,吾辈今朝更图强!

【编辑:田博群】

探秘甘肃通渭战国秦长城遗址和古城堡

探秘甘肃通渭战国秦长城遗址和古城堡

通渭县地处甘肃中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县,至今已有2100余年的历史。是古丝绸必经之地,位居军事要冲,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以来,战争频繁,特别是明、清及民国时期,兵荒马乱,流寇不断,于是地方政府和民众便筑堡自保。正因这种历史背景,古堡几乎遍及全县各高山险要之地。在县内的无数山峦上,密布着大大小小的碉堡(通渭当地人称其为堡(bu)子),碉堡在通渭的历史上源远流长,大致可分为两种:一为官堡,二为民堡。在通渭这块不足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既有绵延数百里的战国秦长城,也有宋代通渭寨、鸡川寨、李家坪、文家坪、秦嘉徐淑诗词文化生态景区等文化胜迹;有明代石峰堡、碧玉关堡、铁柜堡等古寨堡1500多座,素有千堡之乡的美誉。

一通渭古城堡

宋朝时期的通渭寨瓮城

清朝时期的卢家嘴堡角墩

民国时期的四罗坪川堡

清朝时期的什川高庙堡

第三铺万岔古堡 摄影者陈庆金

马营镇大岘古堡

马营镇牛营大山古堡 摄影者陈庆金

华岭朱家古堡 摄影者陈庆金

华岭阳山村古堡 摄影者陈庆金

七律登华岭朱家古堡<新韵>

作者:徐生元

凌空百仞气如山,东望平凉路八盘。

霞映流云红胜火,谷幽芳草绿生烟。

横刀关帝蚕眉锁,竖剑周仓虎目圆。

但看黎民安堡障,不教贼虏扰尧天。

北城庄子村古堡 摄影者陈庆金

陇川镇双堡古堡摄影师郭建

古堡全景组图

古堡门的组图

如果长城是城的话,无疑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如果堡也属于城的话,那可能为世界最小的城。在通渭这块不足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既有绵延数百里的战国秦长城,也散落着大大小小近1000座古堡:包括汉、宋以来官筑城、寨、堡和明、清、民国各时的民筑族堡、家堡。其规模宏大者数十万平方米,其小者则不足百平方米;其形状多长方形、正方形,亦有圆形、椭圆形、半圆形、三角形、梯形、多边形及不规则形;其修筑多在高山悬崖边,亦常见于平川村落中;其筑造之法多用夯筑,亦有随山之形削土挖掘而成。从数量的众多、种类的齐全、形状和筑造方法的多样等方面来看,通渭堪称古城堡的博物馆。

二战国秦长城

榜罗玛龙岔长城墙体与壕沟

榜罗玛龙岔长城烽火台

榜罗玛龙岔长城烽火台顶部堆积瓦片

平襄古城图

汉“平”字印戳绳纹瓦残片

鸡川寨全景

鸡川寨北墙

鸡川寨北墙与壕沟 摄影者段宏

通渭寨烽火台

通渭寨南面瓮城

通渭寨北侧壕沟之一

华川关全景

华川关南侧三道壕沟

念奴娇登华川关

作者:徐生元

凭高游目,见长空万里,远山空阔。关堡沉浮残照里,正是断魂时节。雾涌蟾山,云连秦岭,芳草依稀发。杜鹃声里,忍听胡笛吹彻。

自古败寇成王,江山如画, 争战何时歇。牛谷滔滔东去水,留得几多英杰。苑马华川,锦屏夕照,千古凭谁说。残关犹在,峡门还伴孤月。

马营监北墙

清 重修马营监衙署碑记(局部)

明朝初年,西部地区虽无边患战事,但地方匪患时有发生。修寨筑堡,是地方官吏治理保护辖区平安的重要政务。据明万历年《重修通渭县志》卷一载:墩堡恃险修筑,堡类城郭,墩类庄圃。堡以敛藏人畜,墩以传报烽火匪细故也……万历四十四年,知县刘世纶奉文申议,次第修复。拟五七里为一墩,十里为一铺,二十里为一堡。墩堡中为一台,上拟为楼屋,覆以天棚,以民兵分为二班,半于演武场操练,半于各墩堡同保甲乡民巡守,还操庶几,有备无患。

陇阳堡残存西南墙一角

苟家堡西墙与壕沟

关公堡南侧墙体

司川堡西门

张八爷堡全景

张八爷堡西墙顶女墙

张八爷堡北墙便道

东坡堡全景

东坡堡平面示意图

东坡堡堡门远眺

襄南隔里沟古堡

古城堡,它跨越了两千余年,亲临了几度沧桑,陪伴了多少王朝。它是一部部深奥的长卷,是一册册历史遗留的巨著,到处有神奇的篇章和典故,它像一块标志着民族兴盛衰落的碑刻,见证着沧海桑田的变迁,凝固着久远的岁月以及被岁月积淀的历史。让后人通晓昔日的动乱世道,明白今天的太平乐年!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574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