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纪念地

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纪念地,位于河南省方城县城东北24公里处的独树镇七里岗,许南公路南侧,系红二十五军在长征途中与敌顽强战斗、血战致胜的纪念地。

继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后,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近3000人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的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也奉命撤离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一路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于26日进抵方城境内,在独树镇七里岗遭到国民党四十军庞炳勋部和地主民团的堵击,英勇的红二十五军指战员舍生忘死,顽强战斗,经过一昼夜激战,终于突出重围转危为安,迅速挺进伏牛山区,完成了向陕北的战略转移,为迎接中央红军北上奠定了基础。

红二十五军独树镇七里岗战斗以牺牲近百人,重伤二百余人的代价(年仅18岁、已担任红二十五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的刘华清在此次战斗中负伤),挫败了国民党数万步骑兵的猛烈合击,保存了红军有生力量,1997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把“血战独树镇”与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激战嘉陵江等并列为红军长征中的最关键之战。1996年月11月,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方城县委、县政府在七里岗红军战斗遗址处建立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纪念碑,1997年11月落成。纪念碑形如刺刀,蕴含“血战”之意,碑身25.34米,蕴含红二十五军的番号和1934年的时代背景。刘华涛、程子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题碑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纪念地

航拍文公岭:红二十五军战斗旧址

7月29日,离开镇安县城,经过柞水县的蔡玉窑镇、曹坪镇和九间房乡,我和家人来到秦岭之巅的文公岭战斗旧址。我操作自己的大疆精灵3无人机,对周围的山峰和谷地进行了航拍——

日前,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七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有6处与已公布的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其中,西安市蓝田县葛牌镇东沟村的文公岭战斗旧址,归入陕西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葛牌镇革命旧址。在此之前,这里不过是蓝田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文公岭位于西安的蓝田县和商洛的柞水县交界之处,乃秦岭南北分水岭,海拔大约1666米。这里凭借险要的地势和陡峭的山坡,成为蓝田东南的一道天然屏障,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蓝柞公路从文公岭经过,连接起蓝田和柞水两县,沟通了柞水溶洞景区和葛牌镇革命旧址,使得此地成为一条风景极佳的旅游线路。如今,这里修建起宽阔的平台,树立起一块巨大的石碑,可以看到刘华清题写的:“发扬革命传统 建设革命老区”几个鲜红的大字。

1935年2月3日,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率部进入陕西境内,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进驻蓝田葛牌镇,建立了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

1935年2月5日,国民党四十二师一一六旅旅长柳彦彪带两个团向葛牌镇进攻。红二十五军闻讯后,抢先占领九间房与葛牌镇交界处的文公岭,与一一六旅进行激战。从早上到中午,歼敌五个营,其余皆溃逃,这就是著名的“文公岭战斗”。

我在平台上的石碑前,操作无人机升上天空,回望脚下的观景平台,如同一艘巨轮一样,行驶在崇山峻岭中。然后,我调转了无人机头,向北侧的山谷飞去,盘山公路蜿蜒曲折,串联起一座座不大的村落,景色壮丽,风光怡人。

为什么这个地方叫“文公岭”呢?其实,它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韩愈有关,韩愈的谥号为“文”,所以又被称为“韩文公”。在蓝田境内的秦岭山中,有很多与他相关的寺庙和地名,因为韩愈曾经在这里写下著名的诗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怀着感恩的心看那些战士英勇战斗的地方,泸定桥红军的历史纪念地

战火纷飞的年代早已过去,如今泸定的人们在优美的环境中过着闲适的生活。

怀着感恩的心去看看那些战士英勇战斗过的地方。

推荐指数:★★★★

地理位置:泸定县城西大渡河上

关键词:桥、红军

特产:干菌、灵芝、岩蜂蜜

旅游资讯

春、夏、秋三季为最佳旅游观赏时间,冬季气候比较恶劣。

至今,听到“泸定桥”这个名字,还会想起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想起那次战役的惨烈,想起战士们的英勇顽强,内心中充盈着无限感动。

泸定桥又称“铁索桥”,位于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大桥于1706年建成,康熙皇帝取“泸水”、“平定”之意,御笔亲书“泸定桥”三字,并立御碑于桥头,碑文正文为“泸定桥”,横批为“一统河山”。 1961年,泸定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泸定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桥身、桥台、桥亭三部分组成。桥身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左右两边各2根,作为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每根铁链由862至997个由熟铁手工打造的铁环相扣,总重量达21吨。

泸定桥建筑风貌独特,世所罕见。有诗《泸定桥》评价它:“人间从未望见这种桥,一座如此简陋的桥,一座十分惊险的桥,一座跨越激流的桥,一座飞跃峡谷的桥”,“一座用毛泽东诗词筑起万代牢固的桥,一座被新中国曙光照亮千秋永存的桥”。战火纷飞的年代,二十二个英勇的红军战士用行动展现了对党的忠诚。勇士们铺着门板在铁索上夺下了泸定桥,为整个红军的胜利转移立下了首功。很多人都想不出泸定桥是个什么地形,红军怎么就这么神勇,这么一来,到实地考察一下就很有必要了。

大渡河的水流可以用急速来形容,它气势宏伟,水汽浩瀚而丰沛,风一吹感觉凉飕飕的,巨大的水势如猛龙般向前扑去,声音悦耳,场面摄人心魄。即使游玩的时候是泸定桥的枯水期,你仍然可以感受到这种奔流的力量。可以说,七八十年前的大渡河应该比现在还要湍急,如果掉下去,即使会游泳也很难幸免于难。

要不是从这里突围,哪有后来的爬雪山、过草地,哪有后来的延安,哪有后来的新中国?这个地方虽然小到只是一座桥,却有着独特的意义。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当时发生的时候觉得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但是影响却很深远,对国家和民族来说是这样,对个人来说也一样。

能够去红军曾经作战的地方是幸运,只有这样,历史才会被人铭记。必游景点

1.泸定桥革命文物陈列馆

1980年建成的泸定桥革命文物陈列馆里,陈列着实物、图片、模型和雕塑等二百余件,真实地再现了大渡河战役和泸定桥战争的历史原貌。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壮举,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毛主席为此写下了“大渡桥横铁索寒”的不朽诗篇。

2.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及其公园

纪念碑主碑运用锁链的几何变体,象征了革命的武装斗争。底座平台的浮雕又着重表现红军战士日夜兼程急行军后疲乏而又顽强的战斗姿态。碑内分八层,每层均装饰了以藏汉团结、红军长征等为主题的大幅壁画。邓小平题写了碑名,聂荣臻撰写了碑文。纪念碑及其公园设计新颖,把纪念意义、地方风情、艺术博览、旅游观光融为一体。

内黄县红色记忆连载之五——冀鲁豫军区诞生暨八路军第二纵队整编纪念地与“内黄红色沙区革命纪念馆”

内黄县在大革命时期就建立了党的组织,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农民革命斗争蓬蓬勃勃。1937年“七七事变”后,内黄红色沙区即组建成立了抗日武装,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武装抗击敌人斗争。1939年,杨得志率部开辟建立了以沙区为中心的冀鲁豫抗日根据地。1940年4月底,冀鲁豫军区在沙区的内黄县南张保村成立,是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最早的军事领导机关;同时,在沙区对八路军第二纵队进行整编并宣布成立冀鲁豫边区军政委员会。1941年1月,冀鲁豫边区行政主任公署在内黄县张固村选举成立。冀鲁豫军区和八路军第二纵队在中共党史和中国抗战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内黄县南张保村冀鲁豫军区成立暨八路军第二纵队整编旧址和冀鲁豫边区行政主任公署成立旧址,1986年被内黄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内黄红色沙区革命纪念馆”建成,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共分8个展区:红色沙区在这里奠基、沙区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炸不烂摧不垮的红色坚强堡垒、解放区的一面旗帜、红色沙区的九个战例、红色沙区英烈、在红色沙区战斗过的开国将军和副部(军)级以上的领导人、内黄新貌。纪念馆共展出历史图片1600多幅,采用现代声光和红外线感应技术,全面展示了冀鲁豫沙区从大革命到全国胜利的革命斗争历程。

内黄红色沙区革命纪念馆——冀鲁豫军区成立浮雕

抗日战争初期,“为了坚持敌后持久抗战,发展和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军委根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的‘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和华北、华中敌后的新形势,决定:八路军第115师主力挺进山东,第120师主力进入冀中,第129师主力进入冀南、冀鲁豫等平原地区,帮助和配合地方党组织,放手发动群众,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大力发展人民抗日力量,扩大和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历史》534页)

1938年8、9月间,129师东进纵队司令员陈再道和386旅政委王新亭、115师344旅代旅长杨得志,统一指挥东进纵队、青年纵队、新一团、689团,在卫河沿岸发起漳南战役,基本肃清了平汉路以东、漳河以南和卫河两岸近百里地内的伪军与土顽部队,开辟了内黄、汤阴、浚县、安阳、滑县等县,建立了内黄、安阳、汤阴三个县的抗日民主政府。漳南战役结束后。杨得志率领344旅688团到内黄县的井店、千口(井店、千口当时属濮阳县,1949年划给内黄县)、后河一带活动,帮助恢复建立了中共内黄县委,筹备成立了濮内滑三县边抗日救国会,整顿扩大地方抗日武装。年底,杨得志奉命回山西修整。

抗战时期的沙区电台

杨得志发现,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有四个得天独厚的条件:1.有坚实的群众基础。由王从吾、平杰三、刘汉生、陈少敏、赵纪彬等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各级党组织,始终在坚持战斗。2.行政区划犬牙交错,远离中心城市,敌人的统治薄弱。3.地处黄河故道,沙丘起伏,沟壑纵横,枣林密布,不利于敌人大部队纵深作战。4.人口稠密,兵员充足,有利于扩充部队。1939年2月,杨得志、崔田民再次率领344旅旅部100余人,开赴冀鲁豫边区的井店镇,与先期到达的韩先楚会合,开辟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2002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写到:“在冀鲁豫根据地,1939年2月,八路军115师344旅代旅长杨得志等率领部分兵力,从晋东南进到濮阳、内黄、滑县一带,随即和地方武装合编为冀鲁豫支队,开展游击战争。到年底,部队扩大到7000余人。1940年4月,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二纵队主力由太行山区东进到冀鲁豫边区,同冀鲁豫支队会师合编,成立冀鲁豫军区,黄克诚兼任司令员,崔田民任政治委员。同时,成立鲁西军区。萧华任司令员兼政委,杨勇任副司令员。到1940年底,冀鲁豫根据地向南发展到陇海铁路,西面、北面晋冀豫根据地,东面与山东根据地相邻。”(《中国共产党历史》537页》)

1940年4月18日,冀鲁豫区党委在清丰县王什集成立,委员会由王从吾、杨得志、刘晏春、崔田民、信西华组成,书记王从吾(当时,王从吾在延安未到职,4月底,太南区党委书记张玺随三四四旅到冀鲁豫边区,任党委书记),组织部长信西华,宣传部长刘晏春。区党委成立后,机关驻在内黄县大堤口、后化村等地。

1940年4月30日,冀鲁豫军区在内黄县南张保村成立,同时宣布八路军第二纵队整编后的领导机构(南张保村距离清丰县王什集约6公里)。冀鲁豫军区:司令员黄克诚,政委崔田民,参谋长卢绍武,政治部副主任唐亮。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杨得志,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卢绍武,政治部主任崔田民。并成立冀鲁豫军政委员会,黄克诚任书记,成员有:杨得志、张玺、崔田民、信西华、晁哲甫、安法乾。军政委员会是边区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对冀鲁豫边区党政军群实行一元化领导。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司令部和军政委员会机关随主力部队活动。

1940年4月30日,冀鲁豫军区在内黄县南张保村成立。这是成立时冀鲁豫军区领导人合影。左起:昌炳桂、刘震、杨得志、吴新泉、卢绍武、崔田民、李雪三、覃健

当时,冀鲁豫边区共有18个县,即河南省的浚县、滑县、考城、内黄、封丘、安阳6个县;山东省的菏泽、郓城、曹县、濮县、观城、范县6个县;河北省的东明、长垣、濮阳、清丰、南乐、大名6个县,大小市镇200余个,村庄约有万余,人口300多万(《1940年韩先楚《冀鲁豫根据地概况》)。冀鲁豫边区1941年7月发展到49个县,1944年6月发展到101个县。

1941年1月7日至15日,冀鲁豫边区在内黄县张固村选举成立冀鲁豫区行政主任公署(三三制政权),行署主任晁哲甫,副主任崔田民、贾心斋。行署机关先后驻内黄县大堤口、桑村等地。至此,冀鲁豫边区完成了党政军机构建设,实现了全区的统一领导。

1940年4月,冀鲁豫军区辖三个军分区:

第一军分区(直南):司令员 朱 程、政委 闻允志;

第二军分区(豫北):司令员 唐哲民、政委 裴志耕;

第三军分区(鲁西南):副司令员张耀汉、政委 张应魁。

在沙区整编后的八路军第二纵队,辖:

新一旅:旅长:韦杰 、政委:唐天际。新一旅留在太行山,此时仍属八路军第二纵队,后划归129师建制。

新二旅,由冀鲁豫支队第一、第二、第三大队改编为第四、第五、第六团。旅长:田守尧,当时田守尧在延安学习,由杨得志兼任旅长(该旅南下后即不兼),政委:吴信泉,副旅长:常玉清,政治部主任:李雪三。

新三旅,由豫北独立支队和冀鲁豫支队的豫北大队改编为辖第七、第八、第九团,旅长:韩先楚,政委:谭甫仁,副旅长:赵基梅,参谋长:李星三。

三四四旅,由687团、688团、689团编成,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参谋长:沈启贤,政治部主任:高农斧。

河北抗日民军第一旅,辖民一团、民三团,旅长:朱程、政委:闻允志。

南进支队(亦称赵谭支队),辖16团、32团,司令员 赵承金,政委 谭冠三。

1940年4月,八路军第二纵队新编第二旅在内黄县牡丹街、李官寨整编,这是整编后连级以上干部在牡丹街清凉寺的合影

1940年6月,冀鲁豫军民粉碎了敌寇“五•五大扫荡”后,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部署,由黄克诚将军率领八路军第二纵队主力344旅和新二旅的5、6团共计12500人南下支援新四军,1941年“皖南事变”后,改变为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和第十旅,开辟和坚持了豫皖苏根据地。第二纵队主力南下后,杨得志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不久整编成立了新的第二纵队,司令员仍然任司令员。

1941年4月,日寇对以内黄沙区为中心的冀鲁豫根据地进行“绝望大扫荡”,根据地遭受极大创伤,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转移到山东濮范观地区(今分属河南省、山东省)。7月,鲁西与冀鲁豫两区合并为冀鲁豫边区,合并后的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为崔田民,政委苏振华。1944年6月,冀鲁豫与冀南两区合并为冀鲁豫边区,合并后的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宋任穷,政治委员黄敬。

1944年11月至1945年1月,冀鲁豫军区部队在开赴前线。

冀鲁豫军区的成立,标志着冀鲁豫边区抗日武装有了统一的坚强领导,从此开始了更加波澜壮阔的抗日游击战争。

来源:云上内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495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