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青墩遗址

青墩遗址位于海安县西北部约28公里处。

青墩遗址

青墩遗址首次发现于1973年。1976年春,南通博物馆在青墩采集、征集了一些出土遗物,其中不少属于良渚文化的璧、琮、坠、环等玉器,十分珍贵。次年11月,该馆又来青墩作小面积试掘。接着,南通博物院分别于1978年4—5月、1979年的4—5月,对青墩遗址进行了面积达490平方米的大规模发掘。在青墩遗址出土的大批陶器中,有一枚堪称“国宝”的有柄穿孔红陶斧,按石斧实物仿制而成,分柄和穿孔斧两部分。此陶斧并非实用之物,但为当时穿孔石斧的装柄方法提供了实物证据。陶斧的造型十分别致美观。此外青墩遗址还出土了用鹿角制的耒和三叉形投掷器,这在江苏系首次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考古价值。

从青墩遗址的文化遗存分析,尽管青墩遗址地处长江北岸,但总的文化面貌特征基本上与江南新石器时代遗存相类似,而与苏北地区的有关新石器时代遗存区别较大。文化层的遗存在总的特征更接近于崧泽中层的文化遗存(崧泽文化距今约5800—5000年),而上文化层的玉器等遗存则具有良渚文化的某些主要特征(良渚文化距今约5000—4000年)。

青墩遗址的发现对于探索长江南北新石器时代诸文化关系意义重大。2006年青墩遗址作为新石器时期的古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墩遗址专刊|| 带柄穿孔陶斧发掘记

带柄穿孔陶斧发掘记

殷志强

每当我看到青墩带柄穿孔陶斧,就想起 20 多年前的考古往事。难忘的 1979 年春天,那是进入大学的第二年,我们来到了距青墩遗址不远的海安沙岗公社参加考古实习。最初的 20 多天,收获不大。但重要的考古发现,有时往往是不知不觉或措手不及的。5 月初的一天,天气非常闷热,我们按照田野考古规程,划分地层、绘图、照相、记录,样样不能少,干了一整天活,几乎一无所获。傍晚准备收工时,我突然在 T10南侧隔梁旁的中文化层中,发现了一把小小的陶斧。陶斧呈扁平长方形,一端出刃,另一端带一个小圆孔,做工非常精细,由泥质红陶制成。我当时以为只是一件模仿石斧的玩具而已,而且器形很小,并没有放在心上,就按考古要求做了记录,收工回住地。

好事往往接二连三。次日上工,在 T10 的另一端发现了一座青墩中文化层的墓葬,随葬品非常丰富,我们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才清理完。从地层关系看,墓与陶斧属同一文化层。这样,从墓内出土的随葬品,可以进一步确定陶斧考古学上的相对年代,属于青墩文化中期,距今约 5000 多年。于是,我又重新取出陶斧,与墓葬内出土的陶器进行比较,并与赵力华同学一起探讨相关问题。赵力华看到陶斧,好像若有所思,立即取出刚从地层中出土的陶制把手,并将陶斧嵌入陶把手,竟然天衣无缝,原来是一对。我们俩平生第一次将两件看似无关的古物拼接在一起,顿时喜出望外。相邻的 T11 的带柄穿孔陶斧发掘记周晓陆同学,看到带柄陶斧,竟然变魔术似地拿出一节陶制残件,与陶斧把手一接,又是天衣无缝。原来他手上的一节陶制品,是陶斧把手的末端部分,早已断开了。本来是一件带柄穿孔陶斧,由于早期把手断裂,被遗弃在地层中,通过科学的考古发掘,以及我们耐心的拼缀,终于又将其团圆了,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当时我们的喜悦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周晓陆为庆祝我们两个探方合作获得的考古收获,立即拿出装满低档白酒的军用水壶,让现场考古发掘人员共享考古成果。

陶斧的文物价值及学术价值,并不由于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双手挖掘出来而敝帚自珍,孤芳自赏,带有过多的感情色彩,我们的认识完全是建立在科学和理智的基础上的,并得到了学术界的共识。事后,青墩考古领队纪仲庆先生,在其执笔的《江苏海安青墩遗址发掘报告》中,对陶斧当时的认识作了如下表述 :

“T10 中文化层出土有柄穿孔陶斧一件,是按照实物仿制的,只是形体较小,泥质红陶制成,分柄和穿孔斧两部分,柄为椭圆形棒状,前粗后细,前端翘起,有浅槽可嵌入穿孔斧。槽后有三孔,可穿绳缚住穿孔斧使其固定在槽内。柄后端作半月形,并有三角形穿孔。这件有柄陶斧虽非实用工具,但为当时穿孔石斧的装柄方法,提供了实物证据。”

“中文化层出土的一件仿实物制作的带柄穿孔陶斧,在说明穿孔石斧的装柄方法上,提供了极为可贵的实物标本。”

关于石斧的装柄方法,一直是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关注的学术问题,以往主要是参考民族学资料来推论古代石斧的装柄方法。但古今相距几千年,现代一些未开化民族使用的石斧是否是古代人类的孑遗,一直是学术界关心的问题,所以考古学家更注重以考古资料来说明古代石斧的装柄及使用情况。青墩发现的带柄穿孔陶斧,虽不是带柄穿孔石斧,但应是当时带柄穿孔石斧装柄、使用状况的真实反映。从带柄穿孔陶斧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学会使用复合工具 ;能熟练使用穿孔技术及榫卯结构原理,能利用自然界的材料制造出更便捷、有效、精美的复合工具,从而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方便生活。青墩带柄穿孔陶斧的装柄方法,被日后的考古发现所证实。在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出土的部分穿孔石斧上,带有用绳缚柄的痕迹,应是海安青墩带柄穿孔陶斧装柄方法在石斧上使用的真实反映。但近百年的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与研究,能说明扁平穿孔石斧装柄方式及使用方法的实物资料,只有青墩带柄穿孔陶斧一件。青墩带柄穿孔陶斧总长不到 20 厘米,只有 18.4 厘米,重仅70 克。正因为青墩带柄穿孔陶斧具有的完整性、科学性、独特性和唯一性,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国宝),成为青墩遗址出土文物中最具科学价值、文物价值的珍贵文物之一。

其实,青墩带柄穿孔陶斧的学术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穿孔石斧装柄方法的研究上,更体现在其象征意义上。这方面还有不少考古资料可资参考。

河南省临汝阎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件大型彩陶瓮,器表彩绘一幅鱼鸟石斧图。据专家研究,图画表现古人较为复杂的思想,彩陶为一位部落酋长的瓮棺,画面上的带柄石斧,可能是酋长生前使用的。它并非普通的工具或武器,而是一件能代表身份和权威的象征物。鸟和鱼是当时两个不同氏族的图腾,鸟是酋长氏族的图腾,鱼为其敌对氏族的图腾。鸟氏族在酋长领导下,以带柄石斧为主要武器,打败了鱼氏族。鸟氏族为了纪念死去的酋长,以大彩陶瓮棺为葬具,并在陶棺上画有酋长事迹的

图画,以纪念死去酋长的功绩。

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陶尊上,刻有多种图像,其中一部分陶尊上的“符号”,已被专家释为原始图形文字。一些学者认为,这些“符号”是目前中国最早的“文字”。一件陶尊上刻有带柄石锛的形象,应为兵器“斤”字。另一件上刻有带柄石斧的形象,认为是由农具的形象演化为兵器“钺”。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出土的带有石斧形象的图画,时代稍晚于青墩中层文化,应是当时社会广泛使用石斧工具在艺术上的反映。艺术形象的石制工具,已不再是仅仅停留在生产层面上的生产工具,而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及象征意义。青墩出土的带柄穿孔陶斧,既是当时扁平穿孔石斧装柄使用的真实反映,同时也不能视为一般的玩具或模型,而是一件具有更多社会属性及象征意义的器具。出土带柄穿孔陶斧的青墩中层文化时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地位,社会的主要活动,包括进行生产劳动、营造家园、对外战争,全由男子承担。而当时无论是生产还是战争,均离不开最先进的工具、武器——带柄穿孔石斧。因而带柄穿孔石斧逐渐成为男子的象征,成为勇敢的象征,成为社会进步的标志。

青墩遗址

青墩带柄穿孔陶斧,从大小、形状及结构来看,应是青墩中文化层时期氏族酋长随身佩带的一件器物,柄末端的小孔是专为佩挂而设。在使用过程中,陶柄曾断裂过,以穿孔缚绑的形式加以修复,继续使用。最终不知何故,被遗弃在文化层中。佩带有柄穿孔陶斧的青墩氏族酋长,既有英雄的气概,又有权力的威严,还具有坚强的能力与不屈的意志。

带柄穿孔陶斧,是开启青墩文化之门的一把钥匙,是认识青墩文化的法宝。

(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20增刊——《青墩遗址专刊》,原载于《江苏地方志》2005 年第 1 期)

官宣!海安青墩遗址博物馆试运行啦!终于...

海安青墩遗址博物馆 试运行啦

●传承历史文脉 守护文化遗产

这里位于南莫镇青墩村,是南通地区首次发现和发掘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江淮地区新石器文化的代表。在地理环境、史前文明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

5月18日

青墩遗址博物馆新馆试运行啦,

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古风悠远 源远流长

步入馆中古朴而悠远的民风扑面而来

主题壁画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宽敞的大厅摆放着各种瓷器、竹木、炊器、生活器皿、还有青墩先民典型的干栏式建筑,由此正式开启一段与历史的对话和文化的交流。

素雅橙黄的灯光

不暗不艳刚刚好

走廊两侧的壁画,安静陈列的物品

向我们讲述着过往

这里或许有我们并不曾熟知的过去

但却是真实的存在,留在岁月记忆里。

仿佛穿越时空的寻觅

感受华夏文明的发展

虽时过境迁 但足迹已然

智慧民间 朴实真华

文明的发展造就了不同的民风文化,

时代的进步改变着生活习俗,

这些遗留下的物品依然还在述说着当时的繁华。

传统的“男耕女织”农作生活

展现了青墩先民的勤劳智慧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这里向我们完整展示了

从喂猪、捉鱼、插秧、护苗、除草…

直到秋收的农耕文化。

海安青墩遗址博物馆

东距黄海60公里,南离长江80公里,

位于里下河洼地南缘。

有句俗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走完博物馆

青墩儿女的幸福生活回印在心中

青墩欢迎您

文化为魂,旅游为体,文旅融合,美好生活。海安将推出各类文化活动与旅游相结合,把图书馆、博物馆、青墩遗址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纳入旅游线路,推动文化遗产资源真正活起来,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走进来”。

藏匿在这古韵悠悠之中的一脉清流

你值得探访

5.18相约青墩遗址博物馆

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静思!

来源:文化海安

当代书画名家携佛教界人士考察青墩遗址

【江苏消息】5月18日下午,当代书画名家吴艳萍少将、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邵建刚老师、上常下慧法师等一行来到南莫镇青墩遗址和青墩护国古寺进行参观考察,县文联副主席史礼根、镇宣传委员何儒陪同参观。

吴艳萍是山西灵石县人,原中央警卫局(原8341部队)政治部主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公益事业促进会理事,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顾问,中外名家书画院顾问,长期在几代中央领导同志身边从事警卫和理论、文化教育工作,亲身经历了许多重大的事件,周总理、朱老总、毛主席去世的《人民日报》首发画像均出自他手,中南海、故宫内的文革时期的字绝大部分出自其手!

在参观青墩遗址过程中,吴老等一行人饶有兴趣地听取了有关青墩凤凰的传说,并对近年来青墩遗址挖掘保护的有关情况以及今后开发利用的设想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吴老表示,青墩遗址作为珍贵的古文化遗产,不仅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更为地方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优势和资源,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必将带动青墩护国古寺及周边寺院的佛教传统文化的传播。(供稿:何儒、徐云霞)

责编:汤志星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310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