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夏鲁寺

导游

位于日喀则市东南30公里处的加措区夏鲁乡,创建于公元1000年。其建筑风格奇特,是一座集藏汉等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寺院。传世之宝颇多,壁画既丰富又精美,是西藏地区少有的艺术珍品。

14世纪初叶,夏鲁万户长请来当时西藏最有学问的布顿仁钦珠住持夏鲁寺,布顿一生著有200多种佛学书籍,是西藏大藏经《丹珠尔》的编纂人。布顿住持夏鲁寺的时候,曾于1333年大兴土木,对原寺加以扩建维修,元朝皇帝给予大量资助,并派去了汉族工匠,因而这座建筑具有浓郁的元朝风格。

夏鲁寺

寺呈“四合天并”式,前段与主殿对称,两侧各有耳殿。殿顶高脊斗栱。琉璃瓦槽,翘首飞檐,如翼如飞,全然汉族建筑风格醒目的红墙,坯石垒砌,殿堂紧连,又具有藏式建筑特点。这种汉藏合壁的建筑,可以使人联想到当时汉藏两地文化交流的情景。

夏鲁寺由夏鲁神殿和4个扎仓组成,现今4个扎仓已成为民居,散布于神殿的周围。神殿上下有大小49间房子,占地1500多平方米。底层大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和八大弟子塑像,两边的经堂内分别供奉着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

第二层是汉式的四合院建筑,正面神殿供奉释迦牟尼和布顿仁钦珠的塑像,左右配殿昌坛城殿,前殿供奉慈尊佛像和十六罗汉。夏鲁寺的壁画年代久远,因此欣赏价值很高。其中,许多人物和动、植物都带有汉地的风采。回廊上也绘有壁画,有内容丰富的坛城,还有传统的吉祥图案。

寺宝共有4件,一件是檀香木拼成的经板,一件是铜坛封装的圣水,一件是西绕炯乃用来洗脸的石盆,还有一件是刻有六字真言的奠基石。

地址:日喀则市甲措雄乡夏鲁村

类型:寺庙

游玩时间:建议3小时

开放时间:

9:00-17:00

门票信息:

门市价:40.0元

夏鲁寺壁画:深藏古刹里的佛家瑰宝

夏鲁寺位于日喀则东南三十公里的业堆区。于1087年由杰•喜饶炯乃创建。杰氏家族为象雄王裔,通佛学,世代受赞普重用。喜饶炯乃早年出家,曾求学印度。因此寺建于青苗地,藏语青苗音为“夏鲁”,故寺名为夏鲁寺。

元朝统一西藏后,杰氏家族札巴坚赞任夏鲁万户长,与萨迦联姻,声名显赫。后又朝见元仁宗,受封接赏,赠大批金银以助扩建夏鲁寺。夏鲁寺经历过两次扩建,特别是第二次扩建时有自内地请来的汉族工匠的参与,夏鲁寺的建筑也受汉地的影响出现大屋顶,是典型的汉藏结合艺术样式。扩建后迎请布顿大师任主持,于是,僧人云集,形成了著名的布顿派教法。

“夏鲁风格”指的是公元14世纪前后受尼泊尔艺术影响在萨迦寺和夏鲁寺等寺院形成的绘画样式。因夏鲁寺壁画艺术成就杰出、保存完好、特点清晰,固以“夏鲁风格”指代这一绘画样式。尼泊尔风格造型妖媚和色彩纯艳的不足,经朴实真诚的藏民族性格的过滤,使静穆典雅的气质融入了华丽的视觉效果当中。

代表夏鲁寺壁画风格的主要是1333年主体建筑修复后的作品。环绕大殿为封闭式转经回廊,回廊外壁绘满佛传故事和本生因缘故事。一层配殿内绘金刚界大曼茶罗、五方佛、及杰•喜饶炯乃、龙女等主题的壁画。二层前殿回廊绘有须摩提女请佛故事。夏鲁寺最高艺术水准的壁画作品主要在大殿回廊,一层配殿和二层前殿回廊这三处。

夏鲁寺壁画的整体艺术水平高超而整齐,产生了藏族绘画史中的最杰出作品,风格和谐统一,艺术样式明确,自成体系。其风格的构成要素有三个主要方面:第一个方面,11至13世纪兴起的波罗式藏族绘画传统为夏鲁艺术走向辉煌打下了良好的造形基础和审美起点。

第二个方面,尼泊尔艺术为夏鲁风格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风格范式,构成夏鲁寺绘画风格的核心部分。第三个方面,夏鲁寺第二次扩建有大量汉族工匠的参与合作,其建筑即是汉藏建筑风格完美结合的产物。这一表现不光在建筑中,同时在壁画当中我们发现了这种中原文化的影响,并有机地融入藏民族的绘画。

夏鲁寺壁画的出现是藏族绘画史上的大事,宣告了后宏期早期波罗风格艺术影响的结束,夏鲁寺绘画样式取代了波罗样式在画坛的统治地位,而以全新的艺术魅力影响了整个14世纪,并为江孜白居寺艺术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后来影响到阿里拉达克西部地区的江孜艺术养份中留有夏鲁艺术的精气,同时在中原地区元代的藏传佛教经书插图中也留下了夏鲁风格的芳踪。

与夏鲁属同期同类风格的壁画还有江孜宗的觉囊寺的江蚌摩齐塔和日吾齐寺等处,这都是夏鲁艺术样式在14世纪广泛流行于后藏各地的实例。

夏鲁风格的主要特点是:

1.脸形从方正略长变为方正略短,头部上宽下窄上大下小,五官较集中,眼的位置下降了许多,眼以上的眉额部显大,如儿童的面部比例关系。四肢修长,手足较小,人物戴单层五叶冠,轴状耳饰已被大耳环取代。

2.主尊式构图布局中有加娄罗、舞蹈龙人、龙女、摩羯鱼、卷草鱼尾等古老形制;莲座平直,五彩莲瓣多为单层上合或下翻,斜出的瓣形圆多于方;台座中间跶饰布,有团花或卷草;台座柱间饰异兽珍禽、力士、舞乐的供养天女等形象。

3.线描都是不求变化的“铁线描”;人物的面部、衣带、首饰上的宝珠和植物的叶茎等都有表现立体感和光泽的“高光点”,或暗示高光的装饰亮线。

4.造型单元更为卷草化,在所有的局部和细节当中都可以找到卷草的节奏律动与组织方式;中原艺术传统的渗透使衣带有宽肥、飘动的趋势。

来源:海生文化

———— THE END ————

综合自网络; 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走近夏鲁寺、白居寺、帕拉庄园内深藏的经书 ——只为摸清全国古籍家底

▲白居寺 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江孜县江孜镇,南、北、东三面环山,寺院四面临水,距拉萨南约230千米处,距日喀则东约100多千米,海拔3900米,是一座藏传佛教萨迦派、夏鲁派、格鲁派共存的寺院。

雪山,草地,夏鲁寺,白居寺,帕拉庄园……几个月前,中央民族大学、西藏大学的10名学生来到西藏日喀则。他们无暇欣赏周遭的美景,而是一头扎进庙宇、庄园的书房。作为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者,他们要仔细查看那里典藏多年、少人问津的古籍,并一一登记。经过层层审核、汇总,他们整理的这些数据将成为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的一部分,供国人共享。

2018年,全国有30多所高校的200余名志愿者像他们一样,奔赴全国各地40多家藏书机构开展古籍普查。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已开展多年,目前,除大多数公共图书馆基本完成普查登记外,还留下了诸多不易清理的“死角”。那些尚未完成普查的藏书机构,或是地处偏远的县级图书馆,或是公共图书馆之外的博物馆、档案馆、高校图书馆等单位,主要由公共图书馆馆员组成的古籍普查队伍,常常难入其门。为了真正摸清古籍“家底”,清理这些“死角”成为近年来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不得不面对的重点课题。

志愿者加盟,照亮了普查“死角”

▲夏鲁寺 位于日喀则市驻地东南、甲措雄乡的一个山坳中,距离日喀则市中心26公里。相传,此地曾经是吐蕃十大商市之一。2012年,寺院有僧侣60多人。

▲夏鲁寺主殿内的经书

“西藏有1200多个古籍收藏单位,点多面广,普查难度很大。”西藏自治区图书馆副馆长边巴次仁介绍,很多收藏单位距离拉萨路途遥远,而该馆仅有7位工作人员从事古籍普查,有时下基层一去就是三四个月。

今年上半年,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专门招募了10名懂藏文的古籍普查文化志愿者。经过培训后,这些志愿者在专家的带领下奔赴日喀则。他们不仅对200余函藏文古籍及部分零散文献进行了普查登记,还发现了两页稀见的元代刻经。

▲志愿者在西藏进行古籍普查

与西藏情况类似,因为收藏单位分散、交通不便、缺少专业人才,云南、新疆等地的古籍普查曾一度举步维艰,通过志愿服务,一些过去很难触及的“死角”,正在被照亮。

志愿服务不仅加快了古籍普查的进度,而且培养了一批富有实践经验的古籍人才。

“对志愿者来说,原来只能在书本上见到照片的古书,就真切地摆在眼前,实现了‘零距离’接触,他们既兴奋又紧张。”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李勇慧介绍,在山东的古籍普查中,除了对志愿者进行前期培训,在普查过程中,如果发现避讳字、名家批校本收藏本等知识点,古籍专家还当场讲解,有问题随时解决,“经过一两个月的实训,志愿者们不仅分清了刻本与石印本、黑口与白口的区别,也熟悉了题记与序跋的差异,看懂了古籍目录,学会了查阅古籍数据库与古籍编目。他们常常感慨,终于知道了什么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白居寺内的经书

参与古籍普查,提升了志愿者的专业素养,更加深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在日喀则进行普查的志愿者群拉说:“夏鲁寺,白居寺,帕拉庄园,每个地方都是知识的宝库。当我们一函函、一部部、一页页地整理、录入这些历史财富时,每个人都恨不得多长一双手、一双眼睛,因为我们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再多翻阅一函,再多整理一部。”

帮别人做好事,为什么还会遭到白眼?

“我们要帮人家做好事,为什么会遭到白眼?”多年来,在古籍普查的过程中,普查人员时常会有这样的不解。

古籍普查人员大多来自公共图书馆,他们习惯将进入公共图书馆之外的藏书机构进行普查称为“跨界普查”,这是古籍普查登记的又一个“死角”。

为协调解决全国古籍保护的相关问题,从2007年起就建立了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原文化部、教育部、国家文物局等多个部委共同参与,各省份也相应地建立了厅际联席会议制度。不过,古籍普查的具体工作主要由文化部门主管的公共图书馆系统来完成,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而且档案馆等古籍收藏机构的主管单位并不是联席会议的成员。

“目前省中心已知的古籍收藏单位中,除了文化系统外,涉及教育、党政、社科院、宗教等系统的收藏单位,只能沟通协商,没有行政指导关系,因此古籍普查进展较慢。”这是四川省的情况。“在全省古籍普查过程中,一些地区的古籍普查工作缺乏政府相关部门的组织领导,对一些古籍保护意识薄弱、古籍存藏环境恶劣、古籍普查进度缓慢甚至尚未开展普查的公藏单位,亦无任何惩罚措施。”这是江西省的情况。在其他省份,遇到的问题大同小异。

▲志愿者在中央民族大学进行古籍普查

因为跨界难,个别普查人员为了尽快完成任务,明知某些机构收藏了古籍,但假装不知情、不上报,使“普查”打了折扣。

“2017年年底,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曾统计过一次全国古籍普查完成情况,从列表看,有些省份已经完成了百分之八九十。但是前些时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组织专家进行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评审实地考察时发现,有些省份的古籍公藏单位,特别是博物馆系统,对全国古籍普查并不知情,对有志愿服务这一工作机制更不清楚。”在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长刘惠平看来,古籍普查已经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跨界普查是无法回避的“拦路虎”。

刘惠平认为,做好跨界普查,要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作用,通过联席会议及时将古籍普查中发现的问题反映到决策层,从而针对古籍生存现状实施保护措施。此外,还有专家建议,各级政府要利用行政优势,加强督导,建立古籍保护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从根本上解决跨界普查的难题。

建立古籍保护责任制

虽然早就听说宜春市档案馆藏有一批古籍,而且其中有一部珍贵“血经”存放在银行的保险柜里,但江西省图书馆副馆长何振作一直没有机会亲睹这批古籍的真容。

今年夏天,刘惠平带领专家组到江西巡查古籍普查志愿服务时,得知了这一信息。几经努力,专家组在存放“血经”的银行里,见到了这部佛经。专家们判断,这是一部明朝万历年间抄写的泥金《金刚经》,虽然不是“血经”,但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有望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经过一番深入、诚恳的沟通,原来对古籍普查疑虑重重的档案馆,态度终于有了松动。

江苏是古籍大省,全省存藏有400多万册件古籍,通过细致耐心的工作,古籍普查从公共图书馆延伸至博物馆、档案馆、高校、研究机构、宗教系统,目前已经基本完成普查工作。诀窍何在?

▲志愿者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进行古籍普查

“靠的是不断地走访、宣传、游说和协调,有时甚至搭上个人关系;靠的是把握一切机遇,争取相关领导部门和社会的支持;靠的是真诚地为跨界单位办实事、培养人,使跨界开展古籍普查的涉及面逐步拓宽。”刘惠平如此总结江苏的经验。

过去,北京的一些中央单位和大专院校也是古籍普查难以进入的“死角”,经过有效的宣传推介,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主动联系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希望派出志愿者帮助开展普查,中国艺术研究院还主动预约明年的古籍普查志愿服务。

跨界之所以难,相关单位对古籍普查缺乏了解是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单位嫌麻烦,有的单位不愿意“露富”,还有的单位担心一旦藏书目录公之于众,那些善本古籍会被要求上缴。如此种种,都需要普查人员付出更多耐心,才能消解疑虑,实现共赢。

▲帕拉庄园是西藏大贵族帕拉家族的主庄园,位于江孜县城西南约4公里的班觉伦布村,是目前西藏唯一保存完整的旧西藏三大领主贵族庄园。

(本文作者杜羽,为光明日报记者)

文字来源:《光明日报》2018年11月13日09版

图片来源: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和网络

来源| 光明阅读

责编 | 胡榕

校对 | 温祥宇

卫藏绘画史中最杰出的代表——夏鲁寺壁画

唐卡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苯教作品。

唐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每一程序都应遵循藏传佛教仪轨和《造象度量经》,画师不得有任何僭越。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数月,长则数年。

夏鲁寺位于日喀则东南三十公里的业堆区。于1087年由杰•喜饶炯乃创建。杰氏家族为象雄王裔,通佛学,世代受赞普重用。喜饶炯乃早年出家,曾求学印度。因此寺建于青苗地,藏语青苗音为“夏鲁”,故寺名为夏鲁寺。

公元1247年西藏各部分割据的大小封建势力归入元朝版图,八思巴被封为国师。元朝统治阶层极力推崇藏传佛教,促进了汉蒙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藏传佛教遍布到了元朝版图以内的广大区域。随后明代帝王的崇信和支持使藏传佛教一直保持着迅速发展的势头。宗喀巴大师在噶当派的基础上创立的格鲁派已经兴起。卫藏地区的佛教艺术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经过200多年的不断积累与完善,逐渐达到了藏传佛教艺术的鼎盛时代。卫藏绘画在后宏期早期更多地接受了印度波罗王朝艺术的影响,自14世纪前后尼泊尔尼瓦尔人的艺术影响到西藏腹地,并参与完成了夏鲁风格与江孜风格的形成。卫藏的寺院先后出现了代表藏传佛教绘画艺术最高水准的杰出作品,最优秀的绘画作品集中在后藏(日喀则)的夏鲁寺、白居寺、艾旺寺、萨迦寺等名寺,并以江孜白居寺壁画为标志,彻底完成了对印度艺术、尼泊尔艺术的学习阶段,并且随着与元、明两朝的文化交流,使汉族艺术的影响逐渐增多,形成了藏族绘画中真正有着本民族特色的绘画风格体系。江孜的艺术后来又深刻影响了西部的阿里地区,对古格绘画样式的形成起过重要的作用。

元朝统一西藏后,杰氏家族札巴坚赞任夏鲁万户长,与萨迦联姻,声名显赫。后又朝见元仁宗,受封接赏,赠大批金银以助扩建夏鲁寺。夏鲁寺经历过两次扩建,特别是第二次扩建时有自内地请来的汉族工匠的参与,夏鲁寺的建筑也受汉地的影响出现大屋顶,是典型的汉藏结合艺术样式。扩建后迎请布顿大师任主持,于是,僧人云集,形成了著名的布顿派教法。

“夏鲁风格”指的是公元14世纪前后受尼泊尔艺术影响在萨迦寺和夏鲁寺等寺院形成的绘画样式。因夏鲁寺壁画艺术成就杰出、保存完好、特点清晰,固以“夏鲁风格”指代这一绘画样式。尼泊尔风格造型妖媚和色彩纯艳的不足,经朴实真诚的藏民族性格的过滤,使静穆典雅的气质融入了华丽的视觉效果当中。

代表夏鲁寺壁画风格的主要是1333年主体建筑修复后的作品。环绕大殿为封闭式转经回廊,回廊外壁绘满佛传故事和本生因缘故事。一层配殿内绘金刚界大曼茶罗、五方佛、及杰•喜饶炯乃、龙女等主题的壁画。二层前殿回廊绘有须摩提女请佛故事。夏鲁寺最高艺术水准的壁画作品主要在大殿回廊,一层配殿和二层前殿回廊这三处。

夏鲁寺壁画的整体艺术水平高超而整齐,产生了藏族绘画史中的最杰出作品,风格和谐统一,艺术样式明确,自成体系。其风格的构成要素有三个主要方面:第一个方面,11至13世纪兴起的波罗式藏族绘画传统为夏鲁艺术走向辉煌打下了良好的造形基础和审美起点。

第二个方面,尼泊尔艺术为夏鲁风格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风格范式,构成夏鲁寺绘画风格的核心部分。第三个方面,夏鲁寺第二次扩建有大量汉族工匠的参与合作,其建筑即是汉藏建筑风格完美结合的产物。这一表现不光在建筑中,同时在壁画当中我们发现了这种中原文化的影响,并有机地融入藏民族的绘画。

夏鲁寺壁画的出现是藏族绘画史上的大事,宣告了后宏期早期波罗风格艺术影响的结束,夏鲁寺绘画样式取代了波罗样式在画坛的统治地位,而以全新的艺术魅力影响了整个14世纪,并为江孜白居寺艺术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后来影响到阿里拉达克西部地区的江孜艺术养份中留有夏鲁艺术的精气,同时在中原地区元代的藏传佛教经书插图中也留下了夏鲁风格的芳踪。

与夏鲁属同期同类风格的壁画还有江孜宗的觉囊寺的江蚌摩齐塔和日吾齐寺等处应是夏鲁艺术样式在14世纪广泛流行于后藏各地的实例。

夏鲁风格的主要特点是:

1、脸形从方正略长变为方正略短,头部上宽下窄上大下小,五官较集中,眼的位置下降了许多,眼以上的眉额部显大,如儿童的面部比例关系。四肢修长,手足较小,人物戴单层五叶冠,轴状耳饰已被大耳环取代。

2、主尊式构图布局中有加娄罗、舞蹈龙人、龙女、摩羯鱼、卷草鱼尾等古老形制;莲座平直,五彩莲瓣多为单层上合或下翻,斜出的瓣形圆多于方;台座中间跶饰布,有团花或卷草;台座柱间饰异兽珍禽、力士、舞乐的供养天女等形象。

3、线描都是不求变化的“铁线描”;人物的面部、衣带、首饰上的宝珠和植物的叶茎等都有表现立体感和光泽的“高光点”,或暗示高光的装饰亮线。

4、造型单元更为卷草化,在所有的局部和细节当中都可以找到卷草的节奏律动与组织方式;中原艺术传统的渗透使衣带有宽肥、飘动的趋势。

版权声明:坦腹斋致力于中国艺文的推介传播。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谢谢!联络邮箱:1013102739@qq.com

↓↓更多精品,请观赏坦腹斋网站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284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