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内蒙古酒文化博物馆

内蒙古酒文化博物馆是内蒙古地区最早的企业博物馆。馆内保存着不同朝代,内蒙各地与酒密切相关珍贵文物,它的镇馆之宝---汉代古酒更将河套酿酒史追溯到了西汉时期,也为华夏酒源地找到了实物证据。

内蒙古酒文化博物馆位于杭锦后旗河套酒业工业园区内,属自治区级博物馆,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家企业博物馆,面积1150

内蒙古酒文化博物馆

平方米,总投资120万元,于2002年8月建成。

门厅以汉代古典建筑为特色,雄伟、挺拔;馆内以“金樽美酒、骏马天骄—内蒙古酒文化”为主题,分为“草原酒艺、千秋传统”,“容酒器具、容尽沧桑”,“饮酒器皿、赏心悦目”,“酒风酒俗、民族豪情”,“佳酿飘香、情系九州”五个单元,概括了内蒙古酒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具有鲜明的草原民族性格豪迈的特色,成为宣传和展现内蒙古民族地区酒文化的专门场所。

2004年10月,河套酒文化博物馆被西北风情旅游联合会确定为定点旅游单位。

了解河套文化: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

了解河套文化: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

活化历史建筑、建成12座博物馆,内蒙古扎兰屯市——小城故事多(会后探落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

国际在线官方帐号

核心阅读

人口约40万、市区面积仅10多平方公里,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小城,却拥有12座博物馆。活化利用历史建筑、挖掘特色民族文化资源,如今,博物馆已成为扎兰屯的一张新名片,讲述着风味独具的小城故事。

今年春节假期,家住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卧牛河镇的非遗传承人都叶梅有点忙。当地的中东铁路博物馆邀请她到展厅为游客展示剪纸技艺,欢度春节。看文物、听历史、赏非遗、学民俗已经成为当地的新年俗,不仅热闹,也更有文化气息。一名游客说:“第一次在博物馆过春节,没想到这座小城的博物馆这么有意思。”

人口约40万,市区面积仅10多平方公里,扎兰屯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小城。但这座不大的城市里,却有着12座博物馆,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讲述着风味独具的小城故事。

活化利用

建筑遗址焕发生机

“黄房”,是扎兰屯市的独特风景。这些黄色外墙的欧式建筑属于中东铁路建筑群,包括中东铁路俱乐部、森林警察宿舍、六国饭店等旧址。如今,这些历史建筑大多成为博物馆,记录着扎兰屯的历史。

1897年起,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扎兰屯作为重要站点得到开发。上世纪90年代起,城市建设势头很猛。时任扎兰屯市文体局副局长冯靖宇说,扎兰屯人意识到,要把文化遗产保护放在和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注重遗址利用,赋予历史文化时代内涵并彰显其新的价值。随后,这种相对超前的理念被当地政府写进工作报告。随后几年,一度无人问津的“黄房”迎来新的生机。

2006年,扎兰屯以原中东铁路俱乐部为基础建设了扎兰屯市历史博物馆。之后,又陆续对21处中东铁路建筑遗址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利用老建筑建设了5座博物馆,历史建筑在活化利用中得到了专业保护。“这是道钉,这是扳道岔……”在中东铁路博物馆,曾在铁路局工作的刘大爷正在讲解展品。讲解员说,这些老铁路工人对展品的了解有时比他们还细致,“这曾是他们亲历过的岁月。”

扎兰屯市委宣传部部长于萍是中东铁路建筑群保护工作的见证者之一。她说,20多年间,文保工作始终是当地的重点工作。“十一五”期间,扎兰屯就投入超过1500万元用作文物基础设施经费。2013年,中东铁路遗址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扎兰屯又投资1亿元,用于建筑遗址群的保护和修缮……

除依托中东铁路建筑群建设的博物馆,当地还积极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了达斡尔民俗博物馆、鄂伦春民俗博物馆等民族文化博物馆,规模不大,但各具特色。如今,扎兰屯市拥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2处,博物馆12座,馆藏文物5000余件。这些博物馆已成为扎兰屯的新名片。

群策群力

文保队伍发展壮大

说起这些博物馆的建设历程,扎兰屯文旅局文博管理中心主任崔东波记忆犹新。有一次,崔东波听说在距离扎兰屯百余公里的博克图镇,有一位专注于中东铁路相关文物的民间收藏家,正准备出手一批当时中东铁路兴安岭隧道中的煤油灯、铁路工人的工作证等文物。欣喜之余,崔东波获悉有不少民间藏家也正“盯着”这批文物。

“如果被别人抢先了,不仅价格会升高,文物的完整性也会受影响。”崔东波和同事赶往博克图镇,在他们的耐心沟通下,这位收藏家最终同意将这批文物出售给他们。

在中东铁路博物馆里,还有一批“借来”的藏品,它们来自当地民间收藏家鄢春田。鄢春田退休前是公路系统的职工,近年来,他先后投入40余万元,收藏了包括昔日铁路工人用过的道钉、井头等在内的文物。鄢春田曾想自己开一座博物馆,将这些文物展示给大家,经过与文保工作人员的多次协商,老人最终欣然同意将自己的部分藏品借给博物馆展览。

博物馆的建设,还带动了扎兰屯文物保护队伍的发展,实现了文物保护志愿者、讲解员从无到有的突破。

张琪是中东铁路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从2011年开始就在这里工作,是当地最早的一批讲解员。目前中东铁路博物馆共有14名讲解员,都是当地的年轻人。编制讲解词、设计展板、设置布展……讲解员们为博物馆建设提供了不少好主意,当地也定期对讲解员进行培训,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我觉得这项工作特别有意义,我们作为青年一代,有义务把扎兰屯的历史保留好、讲述好、传承好。”张琪说。

文旅融合

历史印迹走入生活

“诗情未尽在苏杭,幽绝扎兰天一方。”老舍先生曾这样赞美扎兰屯。在这里,有穿城而过的雅鲁河、面积广阔的原生林,风光如画、幽绝一方。

各具特色的历史建筑让扎兰屯的旅游资源更加丰富。文旅部门的工作人员说,有的游客本来冲着自然风光来,看到这么多历史建筑和博物馆,就会多逗留一段时日。2019年当地接待游客341万人次,同比增长5%,收入32.9亿元,同比增长6%。

在中东铁路博物馆,馆内专门开辟有当地民间艺术家作品展馆,剪纸、钢笔画、羽毛画、书法作品琳琅满目,展现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印迹。退休工人孙大爷住在中东铁路博物馆附近,博物馆落成后,他常来参观,“原来扎兰屯还有这么多能人。”如今来博物馆不仅能参观学习,还能在这里选购文创产品、订购作品,带动了一批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兴起。

为了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知识,扎兰屯每年都会开展“博物馆进校园”活动。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会将展板及条件允许的展品带到校园,实现“把展览办到教室,把博物馆搬进校园”。同时,他们也会邀请当地中小学走进博物馆开展文化拓展活动,实现“馆校互动、文教共进”。

张琪每年都会参加“博物馆进校园”活动,每次他们来到校园,孩子们都很兴奋,在听讲解过程中也会不停提问。每年夏天,博物馆还会从学校选拔“小小讲解员”,让小朋友们体验博物馆的工作。“通过和展品的近距离接触,孩子们对这座城市的历史更感兴趣了。”张琪说。

如今,中东铁路风情历史文化街正在建设中。当地文旅部门工作人员介绍,招商工作正在稳步开展,文化产业、特色民宿、民族美食将在这里汇集。等到对外开放时,游客们抬眼可见蓝天青山,俯首可品美食美器,侧耳可闻列车轰鸣,迈步可履百年风情。

(本报记者 陈沸宇 翟钦奇 韩冷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1年03月16日 13 版)

内蒙古博物馆与文浩先生

文图 | 额博

翻译 | 乌云斯琴

内蒙古博物馆

文浩在雕塑工作室创作蒙古历史人物

文浩在敕勒川民俗博物馆为观众讲解文物知识

博物馆大多建在城市中心,并且都会成为一个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它作为一个国家和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缩影,是人们的精神文化家园。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位于呼和浩特市淌马河畔的内蒙古博物馆,是呼市标志性建筑。如果全国人民到北京,必须在天安门前留个影,那么外地人到呼市,就都要到博物馆前,唐大运的“流芳照相馆”拍个纪念照。

内蒙古博物馆通体洁白,不论在北方灰蒙蒙的冬季,还是绿色的夏季,都显得那么壮丽圣洁,尤其是楼顶上那匹奋蹄扬鬃的白马,极大地提升了博物馆的民族特色。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十周年庆祝活动

说起内蒙古博物馆,就不能不说文浩先生。

文浩,内蒙古博物馆的创建者,著名的雕塑艺术家。先生曾任内蒙古博物馆馆长、内蒙古文化局副局长、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主席、内蒙古文联副主席。

文浩先生出生在呼和浩特大召寺的佛教世家,爷爷曾是大召的住持达喇嘛。文浩自幼聪慧伶俐,四岁开始在大召学经礼佛,八岁进入土默特小学学习。1942年,16岁的文浩因品学兼优,被蒙疆政府选送日本京都净土宗寺院学习释迦哲学。文浩以对佛教的感悟,刻苦学习的精神,深受日本师长的喜爱。

文浩在京都留学期间,中日正在交战,他努力学习佛教知识,兼修佛教绘画雕塑艺术。随着年龄增长,思想的成熟,他逐渐明白日本招收中国留学生,是为侵略中国培养人才,文浩深感痛苦与不安。

于是,1944年,他毅然归国,在张家口蒙疆政府教育股任小职员。这期间,他受中共地下党员丁一民、戴凌飞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开始寻找革命的道路。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蒙疆政府倒台。文浩与几个进步青年在张家口饭店聚会时,遇到一位共产党搞地下工作的绥远老乡,老乡告诉他:“明天有一位共产党大人物乌兰夫从延安到张家口。”

文浩在电影《内蒙古人民的胜利》扮演英勇的内蒙古骑兵

第二天,文浩怀着激动的心情,在德王府内蒙古自治运动办公驻地见到乌兰夫。文浩进门便认出眼前这位高大伟岸的乌兰夫同志,正是他在土默特小学读书时的老师——云泽先生。

乌兰夫热情地接待了文浩,且很喜欢他的这位要求投身革命,精通日语的学生,于是将文浩留在身边做秘书。1945年8月,文浩在张家口参加了革命工作,并于1946年4月2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乌兰夫主席为了更好地发挥文浩的文化艺术才能,将他调入新成立的内蒙古文工团任美术组长、剧务主任。1947年5月1日,文浩作为文化界的代表,出席了在王爷庙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内蒙古自治联合会的成立大会。1948年6月,他调入由乌兰夫创办的内蒙古画报社任编辑组长,1955年提升为总编审。

李先念在内蒙古博物馆留言簿上题词

1956年春,文浩先生奉调筹建内蒙古自治区十年大庆重点项目——内蒙古博物馆,任筹建处副主任兼总体设计。

在筹建工作中,他不但主持、组织博物馆的展出设计、文物征集工作,还带队赴已有博物馆的城市进行取经学习,并亲自在大青山里寻找汉白玉石料,为内蒙古博物馆设计了雕塑——飞奔的白马。这匹蒙古马凌空奔驰,象征着内蒙古各族人民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向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奔驰。

1957年5月1日,一座洁白色、凌空立着一匹奔驰骏马的建筑——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宣告落成,其建筑总面积5000平方米,馆藏文物四万余件。

文浩陪同外宾在博物馆参观

文浩先生从内蒙古画报社调到内蒙古博物馆后,开始从绘画专业转到雕塑艺术创作,并致力于学习专研文博工作。文浩先生的雕塑艺术根植于蒙古族传统美术,又深受东方美术、蒙古佛教造象的影响,探索出了独具蒙古传统美术风格的雕塑艺术。其作品人物端庄典雅,面容丰满,造型质朴自然,以革命烈士、蒙古族牧民、文艺名家、蒙古族历史人物为主。三十多年来,先生创作出《王若飞烈士》《婚礼之前》《草原英雄小姐妹》《还俗老喇嘛》《劳动模范——莫尔格策》《接羔归来》《盅碗舞》《铁木真像》《蒙古族历史人物》等近百件雕塑作品。

文浩先生主持内蒙古博物馆工作三十年,“内蒙古博物馆”作为内蒙古历史文化的窗口,先后接待了董必武、李先念、贺龙、聂荣臻、陈毅、陆定一、罗瑞卿、陈锡联、荣毅仁等国家、军委领导人,及国内外宾客、专家学者。

先生还主持设计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十周年成就展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十五周年成就展览、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成就展览等十余次大、中型展览,其中“少数民族流动展”参加了北京举办的全国民族工作展览。

文浩雕塑《乌兰夫主席与上海孤儿》

1988年,文浩先生离休了,他回到土默川家乡达尔架村,开始筹建“勅勒川民俗博物馆”。先生走村串户,与家乡的父老乡亲拉家长,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自掏腰包从农民手里收购闲置的老家具,过时的老物件。还从昔日拉骆驼的老驼工家里收购驼铃、马鞍、驼工水壶、俄罗斯瓷器。

民俗博物馆大到寺庙法器、磨盘、老农具,小到民间牌九、钱头线脑一应俱全。先生利用三年的时间,筹备创办了我区第一个私人博物馆。社会贤达、文化界名士纷纷向文浩先生伸出援手,家乡村民也捐出不少东西,民俗博物馆终于在1990年7月8号落成开幕,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文浩先生为内蒙古的文化艺术、文博事业贡献了全部的心血,于1994年6月5日心脏病发作,与世长辞。

之后,他的夫人荷云将“敕勒川民俗博物馆”捐赠给了呼和浩特博物馆。

2005年,文浩的儿女将父亲的最后一批雕塑遗作,捐赠给了内蒙古档案馆,圆了老一辈革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愿。

统筹 白音宝力高

审核 乌日嘎

新媒体编辑 张欣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画报》官方微信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138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