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秦人村

秦人村景区2.5平方公里,其中有长1000余米的竹廊,形式古雅,结构精巧,堪称天下一绝。沿景点线索,即可步武陵渔朗踪迹,游览人间仙境。

穿过秦人古洞,就进入了世外桃源。洞外是一个荒古神奇的世界。秦时明月,照耀着远古;晨钟暮鼓,传递着苍凉;良田美池,流淌着自由;黄发垂髫,共享怡乐。那古朴的秦居,芳香的擂茶;那深巷的犬吠,桑颠的鸡呜;那戏台的古典,牧童的村笛;那油榨的“吭啃”,水车的轻摇;那秦剑楚刀,石磨瓦罐;那拈藤老树,谷风幽泉,真乃天下奇景。

秦人村景区主要景点有:秦人古洞、豁然台、秦人居、竹廊、公仪堂、奉先祠、余阴堂、秦人作坊、自乐桥、奇踪馆、延至馆、傩坛。面积约2.5平方公里。秦人村是世外桃源,民俗的中心。幽处武陵山深腹,四围重山阻隔,堪称先秦文化的野史余情在江南的一枝独秀。洞中多少岁月,尘世几度春秋?与世隔绝的秦人村,以古、土、野、奇的面貌和晨钟暮鼓,向天下游客一声声倾诉着久远的历史和岁月的苍凉。

秦人村

一个家族7000人同居一村,人说是秦桧后人,是耶非耶?

黄埔区南岗村,始建于北宋末年,古称“永宁乡”,今为南岗街南岗社区。村长约3.8千米,横约3.5千米,村域面积约8.9平方千米,有北街、中街、南街、南园、西约、亨元、柯庄7个自然片(村)。

秦氏一姓村

南岗村是黄埔区中比较大的一姓村,也是从前番禺县鹿步司(俗称禺东)最大的村。萝岗街道的钟姓人口,虽比南岗村秦姓人口多,但散居于二十多条村,不像南岗村的秦姓人口集中居住在一条村中。

南岗紧握东江口,遥与虎门相对。东北邻增城的沙村和新塘,南邻东莞的中堂和麻涌。现在,广深公路直贯村中,广深铁路则环其北。

山上有个“山大人”

南岗村的南面曾有座小山岗,露黑石如人形,故村民称之为“山大人岗”,那块石头也被称为“山大人”,该村就因这“南岗”而得名。过去这“南岗”童山濯濯,1949年后,才栽种松柏成林,而这座露人型黑石的“山大人岗”也就看不见了。

由于南岗村掌握东江出入大道,地位显要,清朝时在南岗头(现立德粉厂与溶剂厂之间),设置“汛池”,派驻“外委”(绿营军官名称)一员,兵士十三名,皂隶四名,以嵇征往来船只及行人。辛亥革命后裁撤。

秦桧后人?孔门弟子!

南岗村的秦姓聚族而居,大概有八千人,同时也是广东省姓秦的大村乡之一。秦氏先祖在唐代曾被封永宁侯,后世在南岗建村,因此南岗村也曾被称为“永宁乡”。在秦氏先祖未到此村前,南岗已住着严、王、李、赖四姓人口。

北宋末年,秦姓从甘肃天水迁至湖北襄阳,南宋年间,秦仕廉登宋熙进士,宦游粤地,入居番禺南岗,为南岗秦姓始祖。后秦氏逐渐繁衍成为大族,其余小姓逐渐式微,迁往别处。

其中王、李二姓已无可考,严姓族人则迁居南岗东北面自成小村,名叫严田村。赖姓一直住亨元坊西南门的门口围。其余还有冯、周、党姓,亦属南岗村民,但人数较少。

相传秦氏悦会公于宋室南渡时,由湖北襄阳经南雄珠玑巷而到番禺石溪乡。悦会公有仕清、仕廉、仕豪、仕杰四子。仕清、仕杰留在石溪,仕豪迁居于杨基,仕廉则迁来南岗。

有人说,悦会公是秦桧的裔孙,但南岗人否认。因为悦会公来自湖北襄阳,与江宁的秦桧不是同出一宗。之前建在广州的南岗会馆,并非祀秦桧,而是祀孔门弟子秦非、秦冉、秦襄,谓之三贤祠。

仕廉公是南岗秦姓之始祖。秦氏大宗祠门联云“派源天水郡 支本石溪分”。二世祖有元长、元佑、元孙三人。元长迁于鹤山,元佑迁于沙边。元孙有子二人,长心斋、次定斋,是为三世祖。

心斋居于村之西边街,是为西房或西约。定斋居于村之东边街,是为东房或东约。西约的六代,有部分子孙散居于西约之西南,名“坑元坊”。七代部分子孙散居于西约之西北,名曰“柯庄坊”,俱属于西房。当时南岗村共分十三坊,1949年后则划分为二十六个生产队。

------------------------------------------------------

声明:本文编撰推送属非商业行为,如涉及著作权问题,请著作权人或著作权持有人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3461003623@qq.com(本QQ为工作号,不加好友),我们将妥善处理。转载请注明转自“黄埔文化遗产”(ID:hpwhyc)。

秦人村落带你“穿越”

媒体人,本地资讯创作者,旅游领域爱好者

10月1日,在孟姜塬秦人村落民宿度假区,戏曲演员与游客合影留念。

远处老农挥鞭、耕牛低哞,“秦代将士”策马奔腾;近处书声琅琅、小孩嬉闹,贩夫走卒吆喝声声……

10月1日,记者走进铜川市王益区孟姜塬秦人村落民宿区,恍若穿越到2000多年前的大秦。

国庆假期,为了让游客有更好的旅游体验,孟姜塬秦人村落根据运营需求,进行了景区软装设计和街区置景,特别准备了马术夺羊、杂技、猴戏、江湖斗鸡等民俗表演,秦服集体婚礼秀、秦腔、投壶、乡射礼、乡饮酒礼等现场表演,还原了一个秦风秦韵的美丽村落。

在原汁原味的秦风原木建筑群落中,餐饮商铺统一的土灶台、穿着秦服的商户、随风飘扬的彩旗、高大威武的兵马俑雕塑,身着秦服的商户们阵阵的叫卖声、铁铺里此起彼伏的敲打声、戏台上高亢的秦腔秦调……穿梭在其中的游客,完全融入了这片秦风秦韵的市井文化中。

“我们从西安过来,前些日子在一档广播节目上听到孟姜塬秦人村落在国庆假期正式开业的消息,介绍有秦人秦风的情景剧表演,有独具特色的民宿客栈,趁着放假来逛逛,没想到这里的特色小吃也很地道。”从西安专程赶来的王丽兴奋地说。

孟姜塬秦人村落位于王益区黄堡东塬片区,总投资5亿元,一期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该项目以秦人村落为核心,围绕整个黄堡东塬区域,着力打造一个集孟姜女爱情文化、黄土地生态文化、秦风秦韵文化于一体的特色村落。

孟姜塬秦人村落依托独具特色的秦式风格建筑群,再现了老秦人的真实生活场景,是一个全新的场景体验式乡村游目的地,也是王益区倾力打造的产业转型核心项目、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孟姜女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优秀品质,体验古老乡村生活的别样魅力。

“入驻秦人村落的商户第一年免交租金,同时保证商铺水、电等各类基础设施到位,这对商户来说是非常大的优惠。自孟姜塬秦人村落招商工作开展以来,已有200多家商户报名。孟姜塬秦人村落通过举办品鉴会等活动,对入驻商户精挑细选、优中选优,目前已确定了不同类型的40余家商户入驻。”孟姜塬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安阳说。

除了商铺以外,孟姜塬秦人村落还打造了一家以孟姜女爱情传说为原型设计的乡村古装婚庆酒楼——孟姜楼,这里不但有秦味十足的空间氛围,还有戏剧级的婚庆礼仪服务,更有顶级名厨的美食美味,让游客在体验秦式生活的同时,享受独具特色的秦宴。

“项目全部投运后,预计年收入可达6000万元以上,税后利润1900万元。孟姜塬秦人村落就是服务乡村振兴的运行平台,可带动当地桃、苹果、柿子、花椒等种植产业发展,起到一个牵线搭桥的作用。我们在与商铺签订合同时,要求商户优先选择当地的原材料。同时,孟姜塬秦人村落新增就业、创业700余人。”孟姜塬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燕芳说。

白天,行走在一间间依塬而建的古朴村舍中,放眼望去,土黄色的老墙、城门和窝棚,可以尽情享受黄土塬上的惬意;入夜,露台上的璀璨星空格外美丽,坐在院落里、凉亭下与家人或亲朋好友聊天,乘着一丝凉爽的清风,各色幌子随风摇曳,恍惚间以为穿越时空,回到2000年前的秦朝,让人惊叹不已。

在孟姜塬秦人村落,有窑洞、大院、崖畔等特色民宿院落、特色民俗园9个,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里面的客房不仅还原了质朴的生活、满足了人们对渭北乡村院落的所有想象,还通过绝妙的创意和精心的设计,让人在感悟历史的厚重与温暖的同时,体验到现代的舒适与时尚。

随着孟姜塬秦人村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昔日的黄土塬换了新颜,给附近的村民带来了发展机遇。孟姜塬村村民史小静之前一直在外地打工,如今在秦人村落卖小商品,她笑着说:“我觉得现在过得很开心,白天在这里卖东西赚钱,晚上还能回家吃到妈妈做的饭,陪爸爸聊聊天,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幸福。”

这里每一步都是风景,每一刻都充满乐趣。各种特色小吃、文创产品以及民俗表演,使人们的味觉和视觉都得到了满足。孟姜塬秦人村落的建成运营,不仅圆了游客的“穿越”梦想,也在逐步实现周围村民生活富裕的“幸福梦”。

据了解,目前孟姜塬秦人村落的商铺已开业40余家。国庆假期,到王益区旅游的游客达37.42万人次,旅游带动效应十分明显。本报记者 吕贵民

秦始皇设县,唐明皇改名,陶渊明后人隐居地,小山村风景独好

徽州的土地,历经千年来的天灾人祸,这片世外桃源幸运地留下了5000座村庄。中国古村镇被人们称为“最后的精神家园”,然而它们的现状也着实令我们痛心疾首。

王喜根在《寻访中国古村镇》一书中曾写道:2003年以来,我国先后公布了7批31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7批48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达到6819。但古村落的抢救和保护进度,远赶不上古村落逐渐消失的速度。由于城镇化进程和“空心化”侵蚀,近15年来,依旧保存与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

而拿到“金字招牌”的村镇就会得到资金补助,一些地还没有对村镇保护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和措施,第一个念头便是开发旅游,找到唯利是图的投资商。他们运用文化创意改造村镇,让原住民统统“被上楼”,“拆“字当头,放肆地粗制滥造,恣意破坏我们的传统文化。

近年越来越多地走进古村镇,想寻找历史遗留至今的痕迹,却越来越像在辣子鸡里挑鸡肉一样,愈发困难。你说辣椒多还是鸡肉多,鸡蛋汤你说汤多还是鸡蛋多。许多时候,看了个当代活化的“武林外传”,心里满是古代的寂寥和落寞。

某一年,大概在一个半月时间内看了近20本关于中国乡村、古村镇的书,有画册、建筑、旅游、地方志等,熊培云的《一个乡村里的中国》我印象很深。其中有一句话:历史所能赋予他的荣耀,恰恰是我们透骨的哀伤。

原文中这句话是写一个人,在这里则是回望千山万水,回不来的流年。

当本应为配套存在的商业成为了一些珍贵古村落的主角,遂多次抛开三千烟灶三千丁的西递,中国画里乡村的宏村,通向中国古祠堂建筑博物馆黟县南屏。

南屏

如果说碧山还是徽州古村落中的一股清流,那么南屏当是从清流到高度商业化景区半路上的阶段,当然,我希望定在此时。

在此为自己屡一下黟县和徽州的脉络。

黟县的历史要比徽州早很多,据宋淳熙《新安志》、明嘉靖《徽州府志》记载:“秦并天下置黝、歙二县,属鄣郡”。早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就有了黟县的原名“黝县”。

到了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原来的歙县被划为歙、休阳、新定、黎阳四县,加上黟县、始新共六县从丹阳郡分出,置新都郡,自此“黟”字正式列入史册。

黟是黑的意思,现在这个汉字仅在黟县一地地名使用。在唐明皇之前,皖南有座青黑色的石头山,就叫做黟山。相传三皇五帝之首,人文初祖,中华民族的先祖黄帝轩辕曾在山上采药炼丹,修炼升仙。唐明皇李隆基深以为然,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一纸诏书将黟山改名黄山。所以黄山的意思是黄帝的山,而非颜色。

到了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徐霞客从老家江阴出发,登临黄山,在游记中写下“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之句,才有了后来被人们广为传颂引申出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自此黄山名声大噪。

终于轮到徽州出场了。隋文帝开皇九年,即公元589年,徽州是唐末两浙道所置的歙州,亦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二年十月初九(1120年10月),方腊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江南六州52县均被其先后攻占。历时一年,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终于平镇了方腊起义,此时将歙州改为徽州。有人说这意思是,这块儿地儿是我宋徽宗的州。但是实际上宋徽宗是他的庙号,升天之后才有的名字,所以徽字为宋徽宗的徽这种说法显然是关公战秦琼。

除了元末曾经在1357年到1367年改叫过兴安府外,到辛亥革命废府留县之间的780年,徽州之名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下辖的歙县、黟县、休宁、祁门、婺源、绩溪一府六邑范围格局一直稳定。这也为明清时期雄霸中国商界500余年的徽商崛起,继敦煌学、藏学之后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文化的孕育提供了条件。

1934年,国民政府把婺源划到了江西省,然而婺源几百年来形成的固定民风和江西有差异,人民不愿离开安徽,民间掀起了声势浩大、持续20个月的“婺源回皖”运动。终于在1947年6月,由于婺源人民的坚持和徽州其它兄弟县的团结,婺源又重新回到了它的老家安徽。

然而,1949年,为便于管理,婺源还是归了江西直到今天。

安徽的黄山市,宣城的绩溪,江西婺源,他们是散落的从中国地图上消失的徽州。近年来人们的呼声很高,希望恢复徽州的名字,让近千年的文化集群从新集结,我也期盼着那一天。

五入徽州,二访南屏,两次时隔一年半。72条古巷纵横交错、32眼古井自成方圆,8座古祠堂排列在200米长的轴线上,讲述着当年本姓家族势力之大,人丁之兴旺;村南的淋沥山还曾是三国和太平天国时期的古战场。山上原有淋沥庵和淋沥书院。宋明时期书院兴旺,后被明奸臣魏忠贤所毁,现在遗址犹在山巅。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不仅融入了儒释道等诸家学说之中,也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占领了不朽的地位,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徽州古村落在布局、选址上都依照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自然相结合,无山无水不成居。

一般村子前边都要有个小山做屏障,还要有明堂水小河一条。塔、桥等标志性建筑所在的地方多为古村落入口,此地便称为水口。其余的后山、府第、书院、戏台、祠堂、水系、池塘、牌坊、塔,都是徽州古村常见的标配。

千年历史古村南屏,迷宫似的道路也能凭着记忆辨认那条通往村东的小路。经过住了两晚晴姐的晴园,经过遇见好心大爷的南薰绣楼,孩子们写生的叙秩堂,想去寻找上次没来得及看的七约农场和染坊……

南屏坐在南屏山下,游人一般从西南门进出,网购好票,用身份证在门口换票入内,一张可以用好几天。因为疫情的关系,2020年11月的游人比2019年4月少很多。近300幢明清古建老宅被高墙阻隔,我们在晴园的顶楼拍这座古村,业已难避开架在屋顶上的太阳能和难称美观的招牌。

许多游人只会在村中逡巡,如我上次。实际上一直向东走到村子的水口才可见古树参天的万松林,鸭子游泳的池塘和林间川流不息的武陵溪。武陵这个词听着耳熟吧?“武陵人捕鱼为业”。相传元朝初年,陶渊明的第三十五世孙庚四公为躲避战乱,就定居在了当时还是小山村的南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朝,100多年就进入了尾声。元末时,有位姓叶的先生从祁门白马山迁到了南屏,成为了南屏发展的动力源。

明代之后,南屏形成了叶、程、李三大姓氏聚居的聚落,由于三姓氏的攀比竞争,让小村子规模越来越大,到清代步入了全盛时期。后来,陶家迁出不知所踪。清代徽商崛起,村里人家多富庶,号称“十万富”的就不下20户之多。

武陵溪上横跨一座三孔石拱桥“万松桥”,十级台阶,配有石栏。桥北立着的一块石碑上篆刻着清嘉庆八年六月桐城姚鼐所著的《万松桥记》,上书乾隆五十三年夏天,徽州发大水,叶村南边的山崩塌了,冲毁了田地房舍和桥梁堤岸。叶氏家族站出来组织修缮,修完了之后还富余了白银数千两。叶氏就用发大水时从山上冲下来的一块巨石造了一座桥,嘉庆七年九月,建成此万松桥。

未完待续,下篇继续七约农场、小六植染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5776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