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萨拉乌苏文化遗址

萨拉乌苏文化遗址景区

萨拉乌苏文化遗址

萨拉乌苏文化遗址景区即“河套人”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专家们誉为“天然地质公园”,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大的沙漠大峡谷(长34公里),属典型的高原峡谷QP3地形和喀斯特地貌,是罕见的旱地自然奇观。峡谷内发现的包括34种哺乳动物和11种鸟类在内的庞大动物群,被学术界命名为“萨拉乌苏动物群”。景区以真、奇、幽为特点。瀑流飞溅,群峰竞秀,秀美如画,曲径通幽,苑如仙境;8大沟湾湾回水转,草木葳蕤,林果飘香,壮美如歌;峡谷步移景换,时迁景异,堪称世外桃源,天然氧吧,是您休疗养生、探险爬攀、避暑度假、绘画写生、寻古探幽、旅游观光的好地方。

萨拉乌苏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境内萨拉乌苏河两岸,是一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距今为35000年左右。

这里先后发现有400余件石制品,包括用硅质岩原料加工的小型边刮器、尖状器与雕刻器等。人类化石有顶骨、额骨、下颌骨、股骨、胫骨及牙齿等共二十余件。最早发现于1922年的一枚小孩门齿,被称为河套人。脊椎动物化石包括哺乳类及鸟类等共45种,其中羚羊角化石多达300余件。

萨拉乌苏遗址丰富的石制品与人类化石为研究中国及东亚地区晚期智人及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连续的地层剖面与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已成为复原当时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依据。(国家文物局)

“4•18国际古迹遗址日文化遗产推广季”在崇文塔景区拉开帷幕

第34个国际古迹遗址日即将来临,4月16日,“国际古迹遗址日文化遗产推广季”系列活动在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崇文塔景区正式拉开帷幕。本次活动旨在宣传今年国际古迹遗址日“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旅游”的主题,让更多人了解陕西的历史遗迹,在这里共同见证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城市发展间的和谐共融。

此次在崇文塔景区举办的系列活动由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宣传文化旅游局、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城市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IICC-X)共同主办。

16日上午,“4•18国际古迹遗址日文化遗产推广季”在崇文塔景区拉开帷幕。50名小朋友在主办方的组织下来到崇文塔景区,历经岁月沧桑的中国第一高砖塔——崇文塔让小朋友们惊叹不已,塔下的陕商文化博览馆、国艺秦腔馆、崇文国学馆、三秦非遗博览馆和太极文化馆都让孩子们流连忘返,丰富的国学知识更是让孩子们受益匪浅。随后,小朋友们齐聚崇文塔下,在近7平方米的青砖“画布”上参照汉代壁画进行别致的砖绘,小小画笔间勾勒出历史与现代的变奏。组织方表示,希望孩子们从小就能亲自体验到陕西的历史文化内涵,既能加强素质教育,也能宣扬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同时,为了深化今年国际古迹遗址日“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旅游”的主题,IICC-X当天还举办了一场文化遗产保护及可持续旅游发展宣传讲座,西北大学的李刚教授作为主讲人,从陕西商人的发展及文化遗产保护方向,与来到现场的大学生们展开了话题讨论。

2017年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陕西作为文化大省,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与古迹遗址。而本次主题提到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其本质就在于不断保持环境资源和文化完整性,这也是对全球环保理念和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的“文化自信”的完美契合。

此次“4•18国际古迹遗址日文化遗产推广季”选择在崇文塔景区拉开帷幕,也正是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始终坚持将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融合并重。正是在这种思路下,2013年早已孤耸在泾河北岸少人问津的崇文塔迎来了重大的保护机遇,周边环境整修一新,博物馆群落半期左右,换了新颜的崇文塔景区正式对外亮相,并迅速拉动了泾河新城文化旅游发展。随后,极富传奇色彩的丝路茯茶在经过文化挖掘后也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些都为泾河新城正不断创建国家级现代化服务业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奠定坚实的基础,届时泾河新城内文化旅游、全域旅游的工作将会得到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将更加深入。

据悉,本次活动是今年“4•18国际古迹遗址日文化遗产推广季”的开幕力作,随后崇文塔景区还将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西安城墙、青龙寺等地共同接力,完成此次推广季的系列关于文化遗址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并将借助此次活动号召全民参与,全方位宣传陕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信通过此次在陕西举办文化遗产推广季的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璀璨的文化遗产。

苏州有遗址,堪称“江南史前文化标尺”

从唯胜路由南往北,即将抵达阳澄湖大道的时候,右侧就能窥见如此标识“老重元寺”。

这里,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草鞋山遗址。

遗址范围内原有两个土墩,一名草鞋山,高10.5米,一名夷陵山,高15.23米,有小河环绕。

遗址分为五个区,文化堆积层厚11米,可分10层,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到春秋吴越文化,整个序列几乎跨越太湖地区、乃至长江下游一带新石器时代,到先秦历史的全部编年。被中国考古界称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

从这条路步行过去,周围已经处于代建中。

牌子已经树立起来,不久将会消失。

看来乱倒垃圾挺猖狂,连佛门圣地也不放过,现代人的敬畏心都去哪里了?

老重元寺门前

背面是国泰民安

大门紧闭

捐款的纪念碑

道光年间的石碑

这大概就是草鞋山小土墩了,尚存。

爬上去,还是稍微有点难度的。

最高处,也不过就是这里。

远看,就是这般模样,这样的小土墩,也堪称“山”。

或许,还有人希望挖掘点什么吧!

下去的路,颇有些陡峭。

6000多年前的土,是这般模样。

希望看到将来的遗址公园建成之后,还留有这样的土墩。

恍如走进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乌拉特中旗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简述

●●●

乌拉特地区历史上曾经有东胡、匈奴、突厥、党项、蒙古诸多北方游牧民族在此生息繁衍。这里又是草原文化与汉族文化,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汇融合的地区。境内遗存有阴山岩画、秦汉长城、汉长城、西夏长城、新忽热、奋斗、德岭山等古城、古墓葬、火山口、峡谷、冰臼地质、杈枝园柏等等文化遗迹和遗存;有别具一格的民族建筑,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风韵独特的祝词、赞歌,曲调悠扬的民族歌谣,刚柔并济的民族舞蹈;有希热庙、德岭山水库、溶洞景观、温更峡谷、海里素、巴仁宝勒格度假村、瑙干塔拉草原旅游区、冰臼地质遗迹公园等旅游景点。独特的民族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和地理位置及自然生态,造就了极具民族与地域特色的习俗与风情,形成了特殊的民俗文化优势。在与经济有关的民俗文化方面,重点有乌拉特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牧业习俗、生活习俗、家居、服饰、餐饮文化、交通及商贸习俗。在社会民俗文化方面,重点有人生礼俗、岁时节庆、人际交往、民间曲艺、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祭祀礼仪等等,其他如宗教习俗、蒙古族医药、马文化、手工艺品及生活用具等也非常具有民族特色,举办那达慕、祭敖包、蒙古族民歌座唱以及骑马、射箭、摔跤等都是乌拉特中旗典型的民族文化习俗乌拉特中旗自2006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以来,确定了8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和289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公布了旗级非遗名录204项,上报市级并公布73项,自治区级12项(已录)、国家级2项、各级非遗传承人达249名。

乌拉特中旗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类情况

类型

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手工技艺类

传统擀毡制作工艺、乌拉特铜银器制作工艺、乌拉特头饰制

作工艺、传统地毯制作工艺、传统蒙古包制作工艺等。

游艺竞技类

传统沙嘎游戏等。

人生礼俗

乌拉特传统老人过寿礼俗、乌拉特传统小孩去胎发礼俗、

乌拉特婚礼等。

民间信仰

传统祭火礼俗、传统祭敖包等。

消费习俗

传统蒙古族餐饮、传统乌拉特服饰等。

民间音乐

乌拉特民歌、乌拉特宫廷歌曲等。

民间美术

乌拉特传统绘画艺术、《福禄腾飞》“和睦日德格金德力

格图贵”字画等。

民间习俗

传统马文化、传统驼文化等。

民间文学

乌拉特搏克布日金(乌日哲)传说、乌拉特部族十三个

敖包传说等。

文章来源:文体广电局、掌上乌拉特中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留言联系小编。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008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