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中国唯一一个馆内有迁移完整古建筑的博物院

忘了是谁说过,

想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

中国唯一一个馆内有迁移完整古建筑的博物院

那么请到它的博物馆去。

气势恢宏的博物院主楼,呈现的是立方体的结构,简单大方,干净利索,砖瓦的颜色是暗色调,建筑的外表花样独特,很有历史感,像青铜大鼎上镌刻着的铭文。建筑物周围的景色也很雅致,有水,有桥,有瀑布,有大石。我对安徽的印象一直都是南方,是江西的隔壁,是依旧郁郁葱葱的山居景象。受到徽派建筑、皖南新娘等影响,更认为这里是水乡一片片的江南景象。

刚到合肥的时候,是阳光明媚的中午,透过车窗并不能看得真切。待我身处在市中心的时候,却强烈感觉置身于广大的北方地区。我们常说的在地理上中国南北分界线为秦岭-淮河一线。因为,此线南北,无论是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地理风貌以及人民的生活习俗,都有明显的不同。但当置身合肥,我不应该怀疑自己那时的感受,那种明显的北方式的感觉如此强烈,以至于我认为在安徽,南北分界线至少应该南延至长江为界,从安庆、铜陵、芜湖到马鞍山以南,才应该是真正的南方地区。

正如安徽博物院《安徽文明史陈列》前言所说,安徽地跨长江、淮河,自然地貌多元,文化兼有南北,这种南北差异文化的融合让安徽显得没有个性,几乎被周边几省湮没其中。但是,造成这样的结局并不是说安徽不重要,反而暗示了安徽所处地理位置的尤其重要。夏商周时期,安徽境内万国林立。皖南的铜矿一度成为中原王朝与淮夷等争夺的重要资源,也促成了中原文化、群舒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安徽作为南北要冲也正好说明了南北文化在这里相容共生的悠久历史渊源。

安徽,犹如历史的过客,重要的历史事件多少与安徽相关联,可是,大家似乎总是在地理上忽视安徽。从史前到明清,凌家滩的重要考古发现预示早期文明的曙光,禹墟与“禹会诸侯于涂山”的关系,陈胜、吴广起义,垓下之战与大汉基业,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

历史总是给安徽开这样的玩笑,那么多的名人出自安徽,大家记得了这些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的名人,却无知于他们的出生地。安徽北临山东、河南,西接湖北,东邻江苏,南靠江西,诺大一个省就这样被默默地淹没在周边诸省之中,融入了他人的特点,却抹杀了自己的性格。

我们再回到安徽博物院新馆上来。新博物馆地上部分6层,地下部分1层。新博物馆包括一个基本陈列——《安徽文明史陈列》,还有4个特色专题陈列:《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房四宝》、《新安画派》和《江淮撷珍》。参观各种类别的陈列,让人明显感受到安徽的“国韵徽风”。 正值十月,馆内高挂巨幅油画,展示安徽境内的革命和建设成果。

做为这么一个在历史上有着悠久历史渊源的省份的博物院自然馆藏丰富,国宝级的藏品更是随处可见。比如这口鼎就来自于战国时期,学名楚大鼎,誉为镇馆之宝,文物等级:一级甲等,即“国宝”。通高113厘米 口径87厘米 1933年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幽王墓出土。

鼎为圆口,方唇,鼓腹,圜底,蹄足。附耳外侈。腹饰一箍,箍上饰模印花纹。双耳和颈部模印菱形几何图案,足根部饰浮雕漩涡纹。口沿刻铭文12字,研究者释读不一。前足和腹下均刻有“安邦”二字吉语。此鼎形制雄伟,堪称楚国重器。

毛主席都亲自到安徽省博物馆看过楚大鼎。

舟节,文物等级:一级甲等,即“国宝”。(安徽博物院现在珍藏有三枚,展出两枚,青铜)在其左侧展出的是车节。

共发现车节3件(形式和铭文均相同),舟节2件(形式和铭文均同)。自铭“金节”,是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凭证。据节文记载,颁发此节的时间是楚国的“大司马邵阳败晋师于襄陵之岁”,为公元前322年。鄂君的封地约在今湖北鄂城一带。

舟节规定鄂君使用船只的限额是150艘。自鄂出发,一年往返一次。水路的范围涉及今汉水、长江、湘江、资水、沅水、澧水等。车节规定的运输限额是50辆,也是一年往返一次。陆路的范围涉及今河南南部和安徽、湖北等地。节文还规定载运牛、马及有关折算的办法,禁止运输铜和皮革等物资。凭此节通过各处关卡可以免税,否则必须征税。

金节是研究当时楚国的交通、商业、地理、符节制度、楚国王权的集中和强化,以及楚王与封君的关系等方面的重要实物。

此“金节”用铜铸成,文字错金。因形似劈开的竹节,故名“节”。这种“车节”和“舟节”,迄今为止仅此一见,因而极为珍贵。

蔡侯产作畏剑。箍、格均饰云纹,嵌绿松石。一面腊上有错金鸟篆体铭文两行6字:“蔡侯产作畏剑”(畏同威同源)。1959年淮南市蔡家岗出土。菱形薄剑格鎏金,剑柄中空以黄金填塞,剑隔同样为黄金质地,剑镡(音xin,意指古代剑柄的顶端部分)即剑茎尾端原应镶嵌有纯金剑首圆盘,现已无存。剑身韧口残损多处,但六字鸟虫篆错金铭文完好,鎏金剑格金光灿然;剑茎尾端嵌有一端金柱,应与原始的黄金剑首相连接。整剑虽残尤美,令人称道。

后面的徽商文化倒是吸引了我,安徽的文化自然也与这帮商人是分不开的。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代有发展,明朝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作为古代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所以能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徽州古建筑陈列

建筑,其实含有技艺、生活、观念等很多文化信息。徽州古建筑车裂能体现各种各样的生态文明。在博物馆里,有些建筑是原状陈列,所以我们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感觉到安徽古代建筑的魅力。

徽州古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砖、石、木“三雕”艺术使之富有细部审美要素。徽州建筑在建筑技艺、民众生活、伦理观念、审美追求方面传递着诸多文化信息。徽州代表性的村落如宏村、西递、龙川、呈坎等,建筑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体现了良好的生态文明。

在徽州有个关于礼貌的习俗。在徽商人家,如果男主人回家了,会把帽子放在正厅的台子上,客人登门拜访就会知道男主人在家中。如果没有看见帽子,客人会自觉离开改日拜访。

这么大的建筑就在新博物馆里面。我们就很方便地体验到晚晴徽商宅第的风格。很高雅,很有层次感,也很有特色,好像中国古装电视剧里的拍摄场地。安徽的徽式建筑历来出名,安徽博物院的展览自然也不能缺少对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保留和展示。微州建筑强调建筑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因而在山、水、形,砖、石、木方面注重相互之间的协调和融合,加之此处原本人杰地灵,在当地居民的细心经营下,微州建筑成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一支奇葩,受到世人的关注。

徽派建筑的每一处都有着精致的体现,每个雕花都那么栩栩如生,让人赞叹。在安徽博物院的《徽州古建筑》特别展览中,一座清代的民宅被整体搬迁到展厅中,嵌入到白墙灰瓦的展厅设计中,走进这户宅院,我们依稀还能看到一个浓浓儒家文化熏陶下的普通家庭的礼制与文化,以及这处宅院精致的雕工和精细的制作。人类才有艺术,因为在山形水式中,人们用体验到也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与自然的抗争中,人们明白了如何去化解与自然艰难无谓的矛盾,而是有效利用自然界最温柔的一面,艺术体现在生活的哲理中。

雕刻技艺陈列

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石器和陶器制作。战国至秦汉时期出现的大量用于陪葬的陶质和木质的人物及动物俑像,展现了强烈本民族雕塑艺术的特色。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东汉至十六国时期的佛像作品,造型古朴。北魏的佛像制作在吸收外来艺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的雕刻技法,体现出华美,清新俊逸的汉文化特色。东魏和西魏的佛像,面容亲切蔼然,蕴含着深切的宗教含义;北齐,北周的作品,技法上更趋纯熟,人物塑造比例得当,情态表现开始走向于世俗化。南朝的佛教艺术也形成了独特而有影响力的风格,其形象上的“秀骨清像”和服饰上的“褒衣博带”,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逐渐成为南北朝佛教造像的一个共性特征。唐代是中国雕塑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唐代佛像雕塑在吸取了印度古典艺术精华的同时,结合本民族深厚的艺术传统和人文思想,形成了雍容壮阔,庄严深沉的艺术风格。唐代的彩色陶俑以生物的造型和绚烂的色彩,多侧面地反映出唐代豪华富丽的社会生活。宋代的佛教造像以彩塑和木雕为主,体现人物的情感和神态尤为细腻真实。元明清时期的佛教雕塑伴随着技术上的高度成熟也带来了造型上的陈陈相因,缺乏空气,与此同时,中国的工艺雕塑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安徽文房四宝陈列

人类,只有你才有艺术!

艺术有着远为古老的历史,它为今天的美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在安徽博物院特别展览中,就可以欣赏到这样的艺术美。“文房四宝”并不只在安徽才有,江南人用笔墨纸砚创造了富于人文气息的字画,安徽人则用它们开辟出展厅里的书房。

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合称“文房四宝”。

产自安徽的宣笔、宣纸、徽墨、歙砚在历史上曾有过重要影响,安徽也被称为“文房四宝”之乡。唐代,宣州为全国制笔中心,其中紫毫尖如锥,利如刀,倍受世人推崇;宣纸柔韧细腻,洁白耐久,素有“纸寿千年”的美誉;歙砚石质坚润细密,为四大名砚之一;徽墨“十年如石,一点如漆”,文图隽雅大方,装饰华丽精致。唐末以后,安徽的文房四宝,始终为朝廷的贡品。安徽博物院以得天独厚的条件,收藏了丰富的文房四宝及文房用具,汉唐以至明清精品荟萃,形成了鲜明的院藏特色。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这个展厅里,展柜和辅助展具都利用了文房四宝的元素。恍惚间,还以为自己真到了江南之地。皖南与江南地域相接,文化相近,这文化的浸染自然也会扩展到安徽境内。

许多人说爱徽州,莫不如说她们爱的是徽州文化。我想面对徽州这人为割裂的现状,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方式,先用普及的方法来传播徽州文化,使它深入人心,使它成为我们的生活,从软的角度去重塑徽州,然且再让它水到渠成地重现我们的家园。

当我走出安徽博物院后,我感觉我就像是翻完和体味一部厚重的历史文化教科书, 相信洗去的是铅华,增添的是凝重,蕴蓄的是期待。

Hash:2a4f8027d920a92e309226fa7bd63f48143924b1

声明:此文由 地理影像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kefu@qqx.com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7946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