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民众教育馆

蒙城县民众教育馆是民国时期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民国三年(1914年)十二月,蒙城建立通俗教育会,民国十七年改为民众教育馆。馆址初在文王庙,后迁至文庙明伦堂西侧(现漆园金店),与明伦堂、圣人殿、藏经阁、文昌阁等连成一片,形成一个文化中心。

教育馆总体布局可分为大门、前门、中院和后院,约二十多间房屋。大门上方两道连接门垛的弧形钢筋架上排列着“蒙城民众教育馆”九个铁皮红漆大字。大门两边是瓦顶木栅栏空花围墙,分别书写“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条幅。走进大门,一条两米宽的砖铺人行道直通前厅,厅前小院整洁,花坛草坪有序。前厅宽敞高大,门前悬一粉红色匾额,-“讲演厅”三字。厅内悬挂着五彩缤纷的纸花、绣球。墙壁上贴着醒目的标语。讲台上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的遗像。台下是一排排长形椅,整个讲演厅布置得庄严肃穆。讲演厅后面是中大院,院子中间修一多边形荷花池。每逢夏秋之际,荷叶碧绿,荷花婷婷。大院西侧修一六角小亭,名曰“怀古亭”,亭内一坐式铜铸裸体人像,腰围树叶,手抚双膝,两目微闭,似沉思状,名为“人祖爷”。怀古亭周围的圆柱上,贴有本县文人墨客以怀古为题创作的诗歌,院子四周还摆放着数面金鱼缸。整个院落花草繁茂,环境宜人。

民众教育馆

靠大院北面是民众学校办公室和接待室。大院东面是一道砖砌花墙和圆门隔开的长形小院。三间东厢房是陈列室,北面三间是书报阅览室,南面是游艺室。后小院是馆员宿舍。各厅室内桌凳、器具齐全,另有留声机、幻灯机和各种棋类、球类。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又安装了电话。

民众教育馆内设教学部、生计部、健康部和陈列部。各部设主任、干事,另配有两名工役,从事馆内劳役。

民众教育馆开展了丰富多采的活动。教学部开办民众学校,开展新生活运动,举办图书阅览,有图书2000多册,报刊20多种;开展讲演活动,讲演内容多是与民众生活、生产有关的通俗知识和社会风俗道德常识以及时事政治等方面的问题。陈列部陈列动植物标本、人体骨骼和生理构造模型以及科学和卫生知识挂图。生计部主要任务是为民众谋求职业、发展经济、改善生活,也曾开办借贷所,创办农村合作社和民众储蓄,举行农村生产、生活调查、农产品展览比赛等活动,办理职业介绍所。健康部开办民众诊疗所,开展防疫和体育运动,改良公共厕所,进行清理卫生检查;组织了京剧团、新剧团、音乐、棋类、书法和美术研究会。

1938年5月,日军攻陷蒙城,馆内设施被破坏扫荡一空。撤退时,怀古亭内的“人祖爷”被日寇盗走。

抗日战争期间,蒙城县青年抗敌协会、县属工作团、委托第十六工作团和民众总动员会等抗日救亡团体组织都曾设在馆内,开展各种抗日救亡活动。

蒙城解放后,该馆停办。

民国江苏教育档案馆藏精品鉴赏

民国江苏教育是江苏教育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受“五四运动”影响,民国时期江苏教育界出现许多新思想、新情况、新气象,尽管社会动荡,江苏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在曲折中还是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年,由于江苏地区战乱较少,社会较为稳定,再加上政府扶持,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各类公立私立学校剧增。日伪统治时期,江苏教育被打上了很深的奴化教育的烙印,“和平反共、清乡、新国民运动”等教育使教师、学生的思想受到很大的控制,学生爱国救亡运动受到很大的压制。抗战胜利后,省政府着力恢复教育事业,制定了教育复员计划,江苏教育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馆藏民国江苏教育档案共2200余卷,起止时间为1911年至1949年,主要涉及高等及师范教育、中等教育(公、私立)、初等教育、民众教育、职业教育以及教育行政管理等方面,是系统、全面考察研究民国江苏教育的第一手资料。

1917年4月,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证书。

1928年4月,《江苏大学教育行政周刊》第三十七期。

1930年7月,《国立中央大学第三届毕业生名册》。

江苏省教育厅《江苏教育》第一卷第十期

江苏省《小学教师》半月刊。1933年9月省教育厅创办,并规定该刊为小学教师的必读刊物。

1932年10月,紫阳同学会同学录。

全文:

紫阳同学会章程

民国二十一年七月二十九日大会修正

第一条本会定名为紫阳同学会。第二条本会以联络情谊、促进互助精神、共谋教育之发展为宗旨。第三条凡前江苏两级师范、前第一师范与苏州中学下列校友均为本会会员。甲毕业同学、前任教职员及现任教职员乙在校修业满一学期自请退学,经甲项会员二人之介绍审查合格得为本会会员。第四条本会设执行委员十五人,组织执行委员会执行会务,其分配如左:主席委员一人,综理本会一切进行事务;文书委员三人,掌管通信文件及会议纪录;经济委员二人,掌管经济出纳及各项簿据;调查委员三人,掌管会员登记及调查会员状况;编辑委员三人,掌管宣传编辑及出版事项;事务委员三人,掌管庶务及交际事项;执行委员会规程另定之。第五条本会设候补执行委员七人,遇执行委员缺额时依次递补。第六条本会执行委员于每年常年大会由会员投票选举之,任期一年,连举得连任。第七条本会常年大会每年一次于假期内举行,由执行委员会定期召集之,遇有必要经会员二十人以上提议,得由执行委员会召集临时大会。第八条本会会员每年会费一元,由经济委员会征收之。第九条本会为谋会务进行之便利,经大会通过,得设立各种委员会。第十条凡会员热心本会事业或捐助本会基金百元以上者,经大会通过致赠纪念物品。第十一条本会会所设于苏州三元坊苏州中学总部。在各市县之会员有十人以上应组织分会,其章程由各分会自订之,但不得与本会章程抵触,并须将组织情形报告本会。第十二条本章程经常年大会通过施行,如有不合处得于常年大会讨论修改之。

宜兴私立精一初级中学校董会主席徐悲鸿为筹备复校给江苏省教育厅长的报告

全文:

宜兴私立精一中学呈

民国三十五年三月十三日

事由为报告筹备复校由

窃本校创办于民国十七年八月,同年十月十七日呈奉前中央大学行政院批准立案,并转呈教育部备案,各在案。办理至二十六年秋先后举行毕业九次,著录学生殆逾千人,历蒙省县督学视察呈奉钧厅明令嘉奖,又在案,不幸正值筹备十周年纪念之际,寇氛逼境,遂告解散。宜城沦陷后本校师生多半流亡海上,因于二十八年二月,呈奉钧厅驻沪办事处核准,暂与省立常州中学沪校合并,在沪复校,迨三十年十二月八日,日寇进占上海租界,经奉令准改组常生学社,藉资掩护维持,至三十一年七月,环境日见恶劣,不得已宣告结束,同人之回里者复于西乡自由区之烟山觅定临时校舍,招集生徒补习,试验生产教育,于三十二年春呈奉江南行署令准,于是年秋季正式复校,不意至期而宜兴全境沦陷,不得已又于中途停顿。此为本校经过之梗概及国难期中颠沛之实情。兹幸抗战胜利,天日重光,地方建设教育实为先务,同人等决当遵照本省复员大纲中督促公私立学校复员规定,筹备复校,期于三十五年度秋季开学,俾于重建乡邦有所贡献。理合呈请钧厅鉴核,至希准予备案,实为公便。

谨呈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陈①

宜兴私立精一初级中学校董会主席徐悲鸿(钤印)

通信处宜兴蜀山初级中学转

1946年8月,江苏省立徐州师范学校师范部一届毕业生毕业成绩一览表。

1947年7月,江苏省教育厅派施仁夫为省立无锡师范校长令。

1948年,无锡私立竞志女子中学高一新生照片粘贴簿。

军民共建优良传统教育基地在汉阴三沈纪念馆揭牌

5月18日,在国际博物馆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纪念国际博物馆日暨安康市公安消防支队、武警支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军民共建优良传统教育基地挂牌仪式在汉阴县三沈纪念馆举行。安康市消防支队政委姚军,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海峰出席活动并致辞。安康市武警支队副政委、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旅游局负责人及市公安消防支队全体官兵参加挂牌仪式。

安康市公安消防支队与三沈纪念馆负责人共同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揭牌。

“在三沈纪念馆挂牌成立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军民共建优良传统教育基地,这既是借助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官兵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教育的创新举措,也是想全社会宣传三沈纪念馆,引导公众关注、支持博物馆发展的有效契机”刘海峰在致辞中说到,他希望双方大力弘扬“双拥”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强协作配合,充分建设好、利用好这一平台,逐步探索建立长效机制,采取多种形式有效的方式,教育引导广大官兵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忠诚警魂,苦练业务本领,以实际行动践行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为维护地方社会稳定和谐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姚军表示,全市消防官兵要以此活动为契机,切实把教育阵地的作用发挥好,使其真正成为激发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成为陶冶道德情操、提升品德修养的重要场所,成为掌握历史知识的重要课堂。

仪式结束后,全体官兵进入三沈纪念馆参观学习。

据悉,三沈纪念馆自成立以来,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成为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为推动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汉阴县精心筹备,相继开展了朗诵大赛、博物馆知识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增强了大家的历史文化知识,提升了文化素养。(通讯员:李娟 王静静)

洛阳孟津平乐镇:金村有个新建的民俗博物馆和红色教育纪念馆 王安朝/文图

洛阳孟津平乐镇:金村有个新建的民俗博物馆和红色教育纪念馆

王安朝/文图

欲知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在古都洛阳的孟津区平乐镇有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叫金村,这两年,金村对外的名声叫的比较响亮。响亮的原因主要有两曾意思。一是汉魏古城的遗址在该村布局,考古声势浩大;二是该村有个叫张军的退休工人在乡村振兴的关键时刻,自费搞起了一个民俗博物馆和红色教育纪念馆。

金村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庄,32个组,6000多口人,人均耕地一亩半左右,主要靠种地过活。张军的二爷叫张重,张重在孟津县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他从20来岁参加革命开始,经历过枪林弹雨的洗礼,一直到解放后成为平顶山的市委书记,不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张重为祖国为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张军退休后,为了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他借助金村厚重的汉魏古城历史文化,在家中自费创办了一个红色教育纪念馆。

该红色纪念馆面积达到一千多平米。有两个馆舍组成,一个是张重故居,一个是汉魏人家。10月12日下午,笔者专程到金村仔细看了这两个红色的馆舍。全程由张军陪同。

汉魏人家是观看的精华部分,里面陈列着张重的生平事迹材料,及纪念张重的《百年追忆》文集,文章内容均有张重的后人及张重生前的朋友撰写,翔实记载了张重战斗的一生。

张军为搜集这些材料,他走访了和爷爷生前战斗过的老军人及和爷爷在和平年代的同事们,力求时间准确,事件真实,全方位多角度来展示爷爷光辉的一生。

张重故居则是原汁原味的故旧瓦房,据张军讲,有的瓦房是清末的瓦房,扳指一算也有200来年的历史了。张重就是在这里出生,又从这里走上了革命的征途!

写到这,很有必要把张重一生中重要的生活片段讲一讲。

张重,1920年10月生于孟津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6年勉强读完初中。1938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改名原明。当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7月,张重任晋豫边游击支队宜教干事。1940年改编为129师新一旅,任特务连政治指导员。1941年秋,反扫荡战争中,新旅旅部在山西黎城东阳关南行军中,黎明时分突遭日军袭击,他和连长率领全连抢占了有利山头,英勇战斗,掩护旅部转移。由于战斗激烈,左臂负伤,通讯员为他包扎,他大喊:“不要管我!”终于击溃敌人,使旅部安全转移。部队日夜行军,他吊着一只胳膊,坚持行军作战,在保卫旅部任务中,立下战功。

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中,他的伤臂得不到及时治疗,伤势恶化,部队医院决定为他截肢。就在动手术这一天,日本鬼子进村了,一颗手榴弹突然在院内爆炸,大家都赶紧进入应战和转移,他从消毒饭盒里抓起滚烫的药棉,往左臂伤处一捂,一气跑了30多里,摆脱了敌人。后来伤势由重转轻,最后痊愈。

1943年6月,野战军地方化,新一旅一分为二,他随旅长韦杰同志到太行五分区,又到七分区48团任一营教导员,1947年编入9纵队26旅,在历次激烈的战斗中,打下了不少漂亮的硬仗。

1947年10月至1950年1月任伊川县县长。

1951年11月至1952年10月任伊川县委书记。

解放后的1954年下半年,张重同志调任河南省委工业部办公室主任。1957年,调焦作市任市委副书记,后任市委第一书记。1959年5月31日《焦作日报》的报头由他题写。1961年因经济困难停用。

1975年调任河南炼油厂任筹建处主任。1978年调任壁市代理书记。1979年调平顶山任市委书记、市革委主任。后任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人武部第一政委。

张重在长期革命岁月里,积劳成疾,1982年3月在省里开会,心脏病发作,28日回平顶山后,3月29日又参加市委会议,在很难支持的情况下,站在桌旁,一手执笔,一手紧按胸部,坚持改了文件,并向大家交代了个人三条意见,其中一条是:我们是集体领导,要体现集体领导精神,行文中不要说张重同志如何如何,应该是市委意见如何如何。不料话刚落音,一下子倒在椅子上,面色苍白。脉搏停止跳动,与世长辞。

张重同志的一生,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和对人民事业的负责精神。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诗人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张重就是这样,他在生前战斗过的地方,人们还把他深深的怀念。一种说法是焦作“城市之父”,另一种说法是洛阳“石油之父”。

焦作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南嘉禾生前曾在2007年3月20日在焦作日报发表了回忆文章《忆张重同志》,他认为张重在焦作之所以能做出些成绩,留下好的声望,除了他自己的作用外,还有他们那一班人和全体千部的团结努力,有全体焦作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要得益于当时廉洁奉献的社会风气,得益于朴实勤劳的焦作人默默无闻的奉献,称为“焦作之父”名副其实。

1978年,张重筹建的洛阳炼油厂,实现了全国最大,河南年产500万吨炼油的历史记录,被称作“洛阳石化之父”当之无愧。

张重的原明重新改名张重的典故。

据原任中央广播事业局无线总处副处长张继周讲,张重1947年10月来伊川县工作。有天下午,九纵政委黄镇在伊川鸣皋镇召见了十六旅七十八团政治处主任原明,向他宣布:“你留在地方工作。你是洛阳人,对地方情况比较熟悉,由你担任伊川县县长,条件有利。

黄镇接着问:“原明是你的原明吗?”

“不是。我本名张重,往陕北去的途中改的名,”原明答。“把名字改过来,还叫张重。这样就会远近闻名。你们洛中的同学听说你张重,就会来找你,”黄镇同志语重心长地交代。

“服从命令。”原明向黄政委表态以后,即到七十八团办了交接手续。于十月二十三日到豫西三地委向史向生副书记报到,开始了新的工作。

那么,张重为啥要改名为原明哪,说一下来由:

张重1936年秋,毕业于省立洛阳中学。由于家境困难无力上高中,就到陕西西安一家商店里当学徒。“七七”事变以后,激于民族义愤,弃商从戎。在一九三八年初,他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因是不辞而别,路上担心商店派人追寻,就改名叫原明。到了延安,原明进了“抗大”,学习军事、政治。由于大批革命青年到延安,校舍不够了,师生就动手打窑洞。同年七月,从陕北出发到敌后根据地去。他们渡过黄河到山西,经过吕梁山,穿过同蒲铁路的日伪军封锁线。路上风风雨雨辗转了四个月,进入晋东南太行山根据地的“抗大”六分校。又经过一段学习和整顿,于一九三九年初,原明同志被分配到晋豫边唐天际的游击队,在一个连队当文化教员,并协助指导员工作。打仗时,同战士一起冲锋杀敌。

一九三九年冬,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唐天际支队受到蒋阎军的进攻。经过激烈战斗,在主力部队六八八团的支援下,冲出重围,向北撤退。经高平县、陵川县到平顺县的龙溪镇,编成一二九师新一旅。旅长韦杰、政委唐天际、政治部主任何柱成。原明同志文好,字也写的正规。何柱成同志是老红军干部,文化不高,原明同志给何柱成主任当秘书。经常和首长在一起,使他学习到老同志艰苦奋斗的好作风。

1954年下半年,张重调任省委工业部办公室主任。1957年,调焦作市任市委副书记,后任市委第一书记。1975年调任河南炼油厂任筹建处主任。1978年调任壁市代理书记。1979年调平顶山任市委书记、市革委主任。后任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人武部第一政委。

张重同志在长期革命岁月里,积劳成疾,1982年3月在省里开会,心脏病发作,28日回平顶山后,3月29日又参加市委会议,在很难支持的情况下,站在桌旁,一手执笔,一手紧按胸部,坚持改了文件,并向大家交代了个人三条意见,其中一条是:我们是集体领导,要体现集体领导精神,行文中不要说张重同志如何如何,应该是市委意见如何如何。不料话刚落音,一下子倒在椅子上,一个鲜活的生命停止了跳动。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7841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