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颛顼

一进米易县,随处可见:“颛顼故里,阳光米易”。颛顼故里?对!颛顼就出生在这里。《史记》中有记载!

颛顼是谁?“颛顼”两个字怎么念?

颛顼

颛顼念zhun x,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五帝”之一。常说“三皇五帝到如今”,颛顼便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五大祖先之一。

米易县有座溶洞,叫“颛顼龙洞”,既然叫“颛顼龙洞”,是否意味着颛顼老祖先曾经住过?远古的祖先们,住的岩洞是什么样子?曾留下怎样的痕迹?当时是茹毛饮血还是懂得烧火做饭了?洞中有无打磨过的石针、石器?有无火烧的印迹……

不管怎么样,一定要去看看。

一行五人,钻进一辆车。向颛顼龙洞进发!

行约半小时,翻过一条条沟梁,车爬了一小段山道后停下来。

颛顼龙洞景区到了。

右侧是一长块宣传牌,介绍颛顼龙洞风景区,有图有文,图极炫丽。前行不远,左侧石壁上,塑着长二三十米的双龙戏珠,金壁辉煌。

再往前走四五百米,有一吊桥,名高阳吊桥。高阳即颛顼,《史记》:“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颛顼帝也。”行桥上,略有晃荡,桥下有亭翼然临于池畔,名曰壁画景观亭,山泉由亭侧流过,跌落入一个个池中,形成一道道瀑布,错落有致。一条景观步道将亭池瀑布串起来,两旁,滕蔓、灌木密密麻麻如针插不进的厚实绿幔,从山沟延伸到山顶。

过了桥,穿过一小广场,便是颛顼龙洞入口。洞口在两条山梁交汇的山沟处,既非沟底,也未到半山沟处。洞口是后来修建的,不大。导游领着我们一行往里走。

走过几十米隧道似的洞口,是一个巨宽巨高的洞穴,这里孤形排起十来块宣传牌,介绍这个岩洞。都是五彩斑斓的溶洞照片,但没有介绍洞内的考古发现。

移步往前,听到潺潺水声。眼前是跳跃的彩色水帘,跌水成瀑,红蓝紫绿,如舞台背景般变幻。出广西,入贵州,喀斯特溶洞看了不少,洞里有泉,洞里行船都见过,但洞中有如此美轮美奂的瀑布却少见。

再往前,还是瀑布,不过跟前面的跌泉成瀑不同,是狂泻如注,滔滔不绝。

自入洞以来,一直往上爬,左爬右攀,七拐八转,见到多处瀑布,瀑形各不相同,有飞流直下30尺的,有阔达丈余的,有九叠十跳的,不一而足。据说,全洞有六道泉水,其中三道可见,三道可闻其声未见其形。可见的三道,每一道又形成两三处瀑布景观,还有的从脚下景观道流走。游一洞而览如此多瀑布,真算得上奇且绝了!

喀斯特地貌,很容易形成岩溶,水滴穿石,溶石成乳,千万年来,形成的钟乳石、石柱、石笋、石幔,形状各异,经彩色灯光装扮,千变万化,如入仙境。颛顼龙洞自然也不例外。众多美石、奇柱,构成一幅幅美景,似江河奔流,如华冠悬挂,像鳄鱼突袭……,溶洞开发者都赋予佳名美字:七彩幻境、若水龙宫、瑶池仙境,等等,等等。如此这般景色,各个喀斯特溶洞大同小异罢了。颛顼龙洞真真令人震撼的是石幔。不错,石幔!随处可及、形态万千、无可尽状的石幔!

幔者,巾也,丝麻织品。坚硬的石头能柔成轻妙之幔?没错!这里的石头,如丝如巾,像布幔、窗幔、幕幔、帷幔。小者,有如佛手瓜,一棚蔽日,满目佛手低垂;大者像窗帘,如幕布,层层叠叠,丝丝缕缕,飘飘然,随风荡漾、摇弋。是颛顼之手,化石为帛?是时间之手让顽石化为纤指柔?

进得洞来,一直在爬坡,一级又一级,整个溶洞,从洞口到出口,长1800米,高差200米,相当于60多层楼高。虽然费力,千奇万变的美景,无法猜想到的石幔形状,让时间飞快流逝。大约四五十分钟,已游览到溶洞最高处。出口是人工开凿的“时光隧道”,它的右侧是对颛顼的介绍,仍然没有关于这个溶洞的考古发现。

时光隧道

白马镇远眺

出到位于半山腰的洞口,山下是白马镇。突然想起,来看颛顼龙洞的主要目的,是找寻颛顼祖先居于此洞的痕迹。没有找到,一无所获!问之导游,亦不得而知。

只好求助于图书资料了。

颛顼龙洞1992年才被发现,当时叫龙潭溶洞。更名颛顼龙洞应是不久前的事。白马镇的网页上,至今仍写着“镇内有国家AA级风景区——宁华龙潭溶洞”。

那么,颛顼是否真的出生于米易县呢?

回答是肯定的。有书为证。现在一般引用的是《史记.五帝本纪》,其实,司马迁的《史记》也是根据之前的记载写的。《山海经》《左传》等书都有记载,一般是说颛顼是黄帝之孙昌意的儿子,也就是黄帝的曾孙,颛顼之母,是昌意之妻,是蜀山氏之女,曰景仆。《吕氏春秋.古乐篇》说“帝颛顼生于若水”。专家们一般认为,“若水”就是雅砻江。

有专家说,颛顼于公元前2514年生人,颛顼龙洞介绍颛顼出生于这一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还有专家进一步说,颛顼生于米易县白马镇的何家坝。

导游介绍,颛顼12岁离开若水,到中原向伯父少昊学习。网络上也有这样的说法。4000多年前,从米易到中原,12岁的孩子!那是多漫长的道路啊,途经万水千山,路遇多少凶险?我们能够想像!那是极不可能的事!又有专家说,“若水”其实“弱水”,它不是雅砻江,黑龙江在汉代就称“弱水”。五帝又指“五方上帝”,颛顼是玄帝,北方上帝,他应该生在北方而不是四川!

飞流直下

看了学者们的研究,越看越糊涂。不,越看越明白了!

颛顼是远古时代一位具体、实在的人,又不是一位具体的人,他是被我们的祖先虚化了、神化了的人。看看《山海经》《左传》《国语》《楚辞》《史记》……如何记载颛顼吧:

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大禹的父亲是鲧,鲧的父亲是颛顼(《史记.夏本纪》);

后来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其先人是颛顼的后代,叫女修(《史记.秦本纪》);

楚国的先祖是颛顼(《史记.楚世家》);

越王勾践是大禹的后代,当然也是颛顼的后代;

陈人,颛顼的后代;

凶奴也是颛顼的后代;

“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他一共有九个妻妾;

颛顼大帝乘龙游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济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幽陵是现在的幽州,在河北北部;交趾在越南中部;流沙是现在甘肃张掖;蟠木,一说是扶桑,现在的日本。颛顼大帝简直神了;

颛顼行迹至于北南西东四极,使得鸟、兽、草、木、神明、四民皆来服属;

共工曾与颛顼争夺帝位,“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能够将不周山天柱折断的共工,也打不过颛顼;

……

显然,颛顼是神化了的人物。4000多年前呀,没有智能手机,没有报纸,也没有纸张,甚至连记事的竹简、帛都没有,也许正是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年代。颛顼应是部落首领,力大无比,能力极强。部落的人跟他东奔西走,南征北战,征服了一个又一个部落,但是无文字、无载体将颛顼的事迹记录下来,只能口口相传。经过一代一代口口相传,传了近2000年,才被写到《左传》《山海经》《国语》等之中,后来又被司马迁有选择地写到《史记》里。

我们的祖先们,将自己的想像、希冀集于颛顼身上,创造了颛顼这个人物。他亦人亦神,是真人又非真人。他生于何处,曾经住在哪个山洞,已经无法考证了。我们又为什么要去考证呢?

颛顼生于若水之滨。姑且信之。龙潭溶洞更名颛顼龙洞,姑且任之。关键是这个溶洞是否有独特的景观,是否真正好看,能够让人流连忘返。

不管叫什么洞,颛顼龙洞还是很值得一看。来就看景,不要像我一样去寻找颛顼的遗址了。

游攀枝花市米易颛顼龙洞,颛顼大帝塑像高大威武,景色宜人 颛顼

帝喾,继颛顼都商丘的远古第二个帝王 颛顼

帝喾都商丘

帝喾是远古五帝之一,是继颛顼都商丘的远古第二个帝王。

《史记五帝本纪》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于颛顼为族子。”“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n)。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帝喾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了华夏基根,为华夏祖先。他从小投师于高人,学得了丰富的知识,德行高尚。《帝王世纪》记载,“帝喾高辛氏……年十五而佐颛顼,三十登位,都亳。”

帝喾所都之亳在哪里?《帝王世纪》载:“谷熟为南亳”。《括地志》载:“谷熟西南三十五里,有南亳故城。”《括地志》是唐朝时的一部大型地理著作,由唐初魏王李泰主编,吸收了《汉书地理志》和顾野王《舆地志》两书编簒的特点,为后来的《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开了先河。既然那时还有南亳故城,就充分说明南亳在谷熟西南三十五里。《史记正义》也引《括地志》说:“宋州(商丘)谷熟西南,南亳古城”。

在帝喾时期,天下所谓“亳”者只一,即后来所称的“南亳”。尧、舜时,帝喾的儿子契被封于此。刘向《列女传契母简狄》记载,“及契长,而教之理顺之序。契之性聪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致其名。尧使为司徒,封之于亳。及尧崩,舜即位,乃敕之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其后世世居亳,至殷汤兴为天子。”史书载,从契至汤,商先公们曾有八次迁都,但迁来迁去,最终又回到了亳。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吕思勉先生《读史札记》说:“然则亳果安在邪?予谓古本无今世所谓国名。古所谓国者,则诸侯所居都邑而已。然四境之内,既皆属一人所统,则人之称此国者,亦渐该四境之内言之。于建专指都邑之国,乃渐具今世国名之义焉。都邑可屡迁,而今世之所谓国名者,不容数以千计变。于是虽迁新邑,仍以旧都之名名之。如晋之新故绛是也。商代之亳,盖亦如是。”这就是说,商代每迁新的都城,仍以旧都之名“亳”为都城名,所以古书上可见有不少地方称“亳”。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睢水注》中云:“睢水,……又东迳亳城北,南亳也,即汤所都矣。”《嘉靖归德志》载:“州东南四十里(旧志),归德境,商之故都。自帝喾都亳后世皆居焉。此则三亳之一,见《尚书》,又见《史记》。三亳者,蒙为北亳,谷熟为南亳,偃师为西亳,汤始迁于京兆杜县亳亭,再迁于帝喾之故都,故曰徙先王居,且所谓伐夏归亳诸侯率职来朝正南亳也。”可见汤“徙先王居”徙的是帝喾所都之“南亳”。《嘉靖归德志》又载:“书(《尚书》)曰王归自兖,夏至于亳,诞告万方。亳,汤所都,即是(后来的)县也。晋隋唐宋金皆置县,元罢县置巡检司。国朝洪武初废巡检司为镇。旧县城:城东南四十五里,谷熟之南,即古亳故墟,建置不知其世,正德中基址犹存,今淤。”

《尚书立政》“三亳阪伊”《疏》云:“皇甫谧以三亳三处之地,皆名为亳。蒙为北亳,谷熟为南亳,偃师为西亳。”

另外还有“耿亳”和陕西关中的“杜亳”、位于山西垣曲的“垣亳”、位于濮水流域的“濮亳”、 位于定陶之东、成武县北境的“济亳”,还有“郑亳”、郼薄(亳)、“景亳”等。景亳即景山那里的商的都城,郑亳即在郑那个地方的商的都城。其它依然。这些“亳”之所以冠以当地的原名,就是为了区别于最初的“亳”,即帝喾所都之亳,即“南亳”。《帝王世纪》载:“今梁(指商丘)自有二亳,南亳在谷熟,北亳在蒙”。《商丘县志》载:“书(《尚书》)所称三亳者,蒙县之亳曰北亳,汤所兴;谷熟之毫曰南亳,汤所都;偃师之毫曰西亳,汤所迁也。”“帝喾陵:在城南高辛里。帝喾都亳,故葬此”。

“谷熟西南三十五里,有南亳故城。”帝喾为之都。帝喾治理天下的方略是:“德莫高于博爱于人,政莫高于博利于人。政莫大于信,治莫于大仁。”为把天下治理好,他任用贤才,《左传》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天下之民谓之八元。”帝喾严格要求自己,修养自身,养成了大公无私的美德,普遍施予恩泽于众人而不及自身。身为天下之主,他却十分俭朴,穿戴服用和常人一样。他为天下百姓着想,对资财俭节使用,反对浪费。为了提高人民的素质,他抚爱地教化万民,让大家都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治民像雨水浇灌农田一样不偏不倚,仁德而且威严,温和而守信。在他的治理下,社会富足,人民安居乐业。凡是日月照耀、风雨所到的地方,没有人不顺从归服。

帝喾都亳,还设五正之制,以勾芒氏(即重氏)为木正,以祝融氏(重黎氏)为火正,以蓐收氏为金正,以玄冥氏为水正,以后土氏为土正。勾芒氏专事天文历法,主祭东方和春季之神;祝融氏主事农业,主祭南方和夏季之神;蓐收氏为少昊氏古老的一支,主管刑罚,主祭西方和秋季之神;玄冥氏主事水利,主祭北方和冬季之神。

爱民更是帝喾的一大圣德。“博爱”道德在历史上的提出,一般以为始于韩愈的《原道》:“博爱之谓仁”。实际始于帝喾。帝喾“德莫高于博爱人,而政莫大于博利人”的话便是证明。

为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帝喾命人研制乐器、创作歌舞。《仲夏纪第五古乐》和《吕氏春秋古乐》都记载:“帝喾命咸黑作为《声歌》:《九招》、《六列》、《六英》。有倕作为鼙、鼓、钟、磬、吹苓、管、埙、箎(ch,横吹竹制吹管乐器)、鞀(鼗,to,有柄的小鼓,拨浪鼓)、椎、钟。”据《山海经》记载,他命八子开始创作出歌曲和舞蹈,教人演唱和表演。历代都认为残疾人是社会的一大负担,而帝喾对残疾人不但不歧视,而且想法培养他们的技能,以发挥他们的才智,让残疾人在取得尊严的同时也为社会作贡献。他让乐师组建了一支盲人乐队。这是中国最早的盲人乐队。《册府元龟帝王部符瑞》记载:“帝喾高辛氏代高阳氏王天下,使瞽人拊(f,敲意)鞞鼓、击钟磬。凤皇(凰)鼓翼而舞。”“瞽人”即盲人。由此可见,帝喾对残疾人和常人一样抚爱。古本《竹书纪年》也有同样的记载:“(帝喾)使瞽人拊鞞鼓、击钟罄,凤凰鼓翼而舞。”说帝喾让这支盲人乐队打着大鼓和小鼓、敲击着钟和罄演奏,美妙的音乐响彻空中,引得凤凰从远处飞来,在空中和着音乐展翅而舞。古时认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招来凤凰。《宋书》也说:“帝喾高辛氏,生而骈齿(一种比较整齐的龅牙,古人认为是圣人之像),有圣德,代高阳氏王天下。使瞽人拊鞞鼓,击钟磬,凤凰鼓翼而舞。”等等。

唐袁郊《二仪实录》云:“帝喾始制帷帐。”帝喾时代不但发明了多种新的乐器和乐舞,还开始使用帷帐作专门的舞台布置。

帝喾所在的远古时代,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认为人间祸福都是天和鬼神决定的。为了不让天和鬼神向民众降灾,他恭敬地迎送日月的出入,明识鬼神,慎重地加以事奉。如此敬天和鬼神,现在看来是迷信,但在当时,他这样做完全是为了给天下祈福,从而也可见他爱民的高尚品德。因此,司马迁赞扬他道德高尚。他严格要求自己,行动合乎时宜,服用如同士人,不能不让百姓亲近他。所以,司马迁说,帝喾治民,像雨水浇灌农田一样不偏不倚,遍及天下,凡是日月照耀的地方,风雨所到的地方,没有人不顺从他,归服他。

为了农耕的发展,帝喾对天文历法的探索孜孜不倦。在他之前,人们虽有一年四季的概念,但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事农业生产没有一个科学的时辰顺序,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帝喾“爻策占验推算历法,穷极变化,颁告天下”(大戴礼五帝德》)。《国语鲁语上》说:“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帝喾能按照日、月和星辰的运行规律制定季节的顺序,教人民安心从事农业生产)韦昭注曰:“三辰,日、月、星。以治历明时,教民稼穑以安也。”《大戴礼五帝德》又说他“夜观北斗,尽观日,作历弦、望、晦、朔、迎日推策”,或“观北斗四时指向,以定节气;观天干以定周天历度”。他科学地探索天象和物候变化规律,划分四时节令,指导人们按照节令从事农畜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受到人们的崇敬。他对天文学的探索成果,使华夏农业出现了一次伟大的革命,农耕文明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帝喾教子传德也是其圣明的一大表现。《艺文类聚》说:“帝喾卜其四妃之子皆有天下。元妃有邰氏之女曰姜嫄,生后稷;次妃有娀氏女曰简狄,生契;次妃陈酆氏庆都,生子放勋;次妃女陬訾氏女生帝挚。”帝喾作为圣德之君,还和四妃一同把德传给儿子,使四个儿子都成了对中华民族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

帝喾元妃姜嫄是一位极其娴淑有德的伟大女性,《诗经鲁颂闷宫》曰:“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弥月不迟。是生后稷,降之百福。”(名声赫赫圣母姜嫄,她的德性端正专一。上帝给她特别福泽,痛苦灾害没有经历)《史记周本纪》载,其子“弃(后稷)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弃小的时候就很出众,有伟人的高远志向)。帝喾和姜嫄教育他好好学本领,以后多为百姓做好事。后稷“好种树、麻、菽。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弃的后代逐渐兴旺,后来至周武王时建立了周朝,周族人尊弃为始祖。帝喾次妃简狄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女子。刘向《列女传契母简狄》说,简狄“性好人事之治,上知天文,乐于施惠。及契长,而教之理顺之序。契之性聪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致其名。尧使为司徒,封之于亳(今商丘)。”因此有了远古的商国。

《史记五帝本纪》云:帝喾“娶陈锋(又作陈酆)氏女,生放勋(即后来的尧帝)”。《金楼子》曰:“次陈酆氏女曰庆都,生尧。”周长富《尧母庆都考》说:“唐尧之所以能迈三皇越前帝,与其母庆都的教育辅佐有直接关系。庆都出生在炎帝神农氏这样一个领袖群伦的氏族中,又与黄帝轩辕氏世代通婚,炎黄人文始祖的熏陶和丰富的阅历,使她具有非凡的政治经验和智慧。她敏锐地洞察到颛顼帝的宗教革命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教育唐尧创新思维,继往开来,作出了踵武前贤的辉煌业绩,被儒家讴歌成为思想大同社会的圣王。”“唐尧‘其仁如天’,这应该说是庆都相夫教子的结果。”

《史记五帝本纪》载:帝喾“娶娵訾(jz)氏女,生挚。”《金楼子》说:“次陬訾氏,女曰常仪,生子挚。”常仪性情温和,知大义,晓天文,是帝喾的占天官员(见《山海经》),曾帮助帝喾制定时历。帝喾和常仪教育挚治理天下的知识,后来挚继承帝喾为部落大联盟酋长,开了子继父位的先例,也为夏禹建立家天下的奴隶制王朝创下了理论依据。

帝喾的四个儿子都为中华民族文明史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三国的曹植曾作《帝喾赞》以颂之:“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明。”

帝喾都商丘,而且死后葬于商丘,说明他一生虽然到过许多地方,但在商丘的时间是很长的。他的高尚品德奠定了商丘德文化的坚实根基,也为中华民族奠定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来源:商丘日报

文/刘秀森

编辑:小 图

13598381996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7747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