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龙泉观

柏洼山位于中阳县城东五公里处,洼内松环柏抱之中有一处依山而筑的古建筑——龙泉观,距今至少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

龙泉观

山上建筑可分为昭济圣母庙建筑群和真武庙两组,共有殿堂楼阁60余间,占地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昭济圣母庙建筑群以依山势而筑的三层楼阁和戏台为主体,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傅山纪念室、戏台、寝宫、昭济圣母庙、扶桑大帝庙,轴线东有土地庙,西有老君庙、三官庙,山神庙、傅山真迹碑亭,每个建筑互相联系,又自成院落,独具风格。昭济圣母殿前有“八角琉璃井”,造型玲珑别致,泉水甘冽清醇,终年潺潺长流。

传说饮此水可消灾免难、医治百病。楼东侧有“介石山房”,因山房由巨石自然支立呈“介”字状而得名。今“介石山房”石匾额为宣统元年(1909)宁乡知县祝家瑞所题。另有诗刻一块,为道光元年(1821)清代书法家永宁知州王继贤手迹。乾隆二十四年(1759)在圣母庙西侧建碑亭一座,亭内碑刻系傅山访王捂题字真迹,字迹章法浪漫,笔力遒劲。

碑的另一面为南极老人所题七言绝句,字迹龙飞凤舞,运笔如流,似文章一气呵成。戏台西侧巨大岩石有一株同根双枝古柏破石而出,柏根如蚊龙盘地,树干似蟠龙腾空,千百年来不减其势,傲然挺立。巨石上所题“双柏台”至今清晰可辨。

真武庙在圣母庙东南200米,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为民居四合院形式,殿内有真武大帝及青龙、白虎5尊高大泥塑彩像,工艺精湛、栩栩如生,为我国民间泥塑精品。院内月台前有两棵浓荫蔽日、高大参天的古松“盘龙松”与“栖凤松”。“盘龙松”从树根起有一道10公分宽、2公分深的自然沟痕,呈螺旋状一直旋转到顶。而“栖凤松”至今仍筑有鸟巢,有飞鸟栖息。柏洼山中还有许多古松柏,诸如龙爪松、凤尾松、迎客松、望客松、镇山柏、千岁柏、万寿槐,以及更多的无名古松柏,千姿百态。

相传农历五月十七日为昭济圣母生日,自清康熙四十六年(1706)建成戏台之后,每年这个时候都会举行传统庙会三日,庙会期间,附近城乡百姓成千上万纷纷来此游览观光,求嗣祈安,人们能在劳作之余,登临柏洼山领略家乡自然风光之美,确也是一件美事。

电话:0358-5300600

地址: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城东五公里处

观景成都龙泉山

原标题:观景 龙泉山

如今龙泉山已成摄影爱好者拍摄的好去处

建设中的丹景台观景平台,在这里可以一览龙泉山脉及三岔湖全貌

清晨的狮子宝观景平台

狮子宝观景台的林间绿道

在狮子宝观景平台远眺兴隆湖及科学城

建成较早的狮子宝观景平台已成骑游、观成都全景的好地方

坐落于三岔湖北岸的马鞍山观景平台

近段时间,“秋老虎”肆无忌惮地发着威,天气炎热了许多!不少市民选择外出纳凉避暑。就在龙泉山南段,狮子宝和丹景台是已初具规模的观景平台,在这里常能看到纳凉消夏的身影——父母带着孩子在林间树荫下的绿道上漫步,轻倚观景台的凭栏远眺;夜晚,甚至还有不少人带着帐篷来到观景台扎营,在微凉的夜风中,俯瞰山下,城市灯火绚烂,仰望夜空,天上繁星点点……

丹景台观景平台位于高新区丹景乡与简阳市武庙乡交界的龙泉山脉丹景山山脊的最高处,这座呈螺旋向上的建筑能让你感受到金沙文化太阳神鸟的神韵,远远望去,又如一柄硕大的白玉如意被恭敬地呈放于仿佛覆盖着绿丝绒的连绵的龙泉山脉之中。

从丹景台观景平台极目远眺,越过层层起伏的山丘,可见三岔湖全貌。

在丹景台与三岔湖之间,是马鞍山观景平台。晴朗的日子可以在此处赏夕阳洒向湖面的粼粼波光;阴雨的时候可以撑着伞站在木质栈桥的尽头凭栏细品湖光山色间蒙蒙烟雨。

据了解,未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将有13个观景平台。在未来,可以在这些观景平台眺望天府奥体城、三岔湖、新机场等;可以观赏成片的绿植、鲜花。而以观景平台为中心,还能进行科普研学、户外运动、文创体验、森林夜游……又一批城市网红新地标,将诞生。

成都日报记者 胡大田 张全能 摄影报道

(责编:高红霞、罗昱)

洛宁县故县镇龙泉观

龙泉观又名“三清洞,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故县镇寻峪村东北部山坡上,原为龙泉观上观的一部分。始建於元至正年间,该洞坐北朝南,仿歇山式房檐,六角形窗,圆拱形门,洞的平面呈长方形,建於一台基上,洞高4米,宽6米。洞外有纪事石碑三通,其中一通为明正德二年重修三清洞碑记;一通为明代“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碑;另一通为清雍正年间所立重修碑;现保存完好。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载:龙泉观,在底前里寻峪,元至正十七年道士马德超建,康熙四十七年重修。

又载:龙泉寺,在底张里寻峪元至正十七年建,明万历二十年修。

元重修龙泉碑记:至元十七年十二月十九日,云山老人杨志全逑,寓故县闲居奥里福山书。

龙泉观始建于元至正十七年(1458年)12月19日。由南阳邓州道士马德超创建,马祖师羽化后于观东南建塔葬之。此观在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行了修葺,清朝康熙47年(1709年)又进行了重修。

龙泉观在寻峪村路北,全观分上观、下观。明正德六年(1512年),建上观石洞,筑走廊垣墙,修复全观。上观在洞沟石壁20米高处,现有石窟一孔。系削崖凿洞,洞孔2.3米见方,内有老子塑像。在洞的东区1.7米处,另有一洞,很浅,是未修成的洞,有石级可供上下。上观正殿已毁,仅存石洞一孔,高4米,宽大约6米,深约7米,系原供三清神之处。龙泉观石窟洞址是名副其实的“曲径通幽处”。洞前有一草坪,竖立明正德二年(1508年)庙碑一块,为原”移真庵”旧址。下观,正殿3间,清康熙25年(1686年)重建。为明清小型殿堂式建筑,前有月台,东为龙王庙,西为关帝庙,对面为乐楼(1980年拆除)。观内有银杏树两株,东面一株胸围6.72米,西面一株6.2米,树高35米以上,16人合抱不住。两树苍劲挺拨,老杆横生,新枝上翘,气势葱郁,两树相距2.4米,统称姊姝树。近年来返老还童,每年结果1000多斤。两树春来嫩芽满枝,夏季绿荫满院,秋到金碧辉煌,冬季昂首挺胸,树龄都在二千年以上。国内罕见,十分健壮。这里原来是龙泉观遗址,龙泉观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兴旺于元、明、清三代,均有历代石碑为证。这两株银杏树就位于过去的龙泉观前,已被列为省级古树名木。有泉水从两树中流出,泉大似碗口,出于石隙,清沏见底,冬暖夏凉,人称“木木林中水”。据群众传说,常饮此水不得任何病,健康长寿,主要是矿物质含量高。

龙泉观下观前有两株银杏树,它的历史比龙泉观要早。故县山区流传着妇孺皆知的一首民谣,“木木林中水,山山出古人,白王皇太子,口口吕先生。”相传是唐朝道教祖师吕洞宾在此留下的组字诗,其实它是首风光民谣,写出了故县镇的文化历史。

“木木林中水”,就和两株银杏树有关,讲的是观后的龙泉,从两株高大的银杏树中间流过,形成了“木木林中水”的景观;“山山出古人”,是说三清洞上面的山坡上有象形山石,远远望去,俨然一个古代征战的老将军,凝视着铁马嘶鸣、旌旗漫卷的战争场面;“白王皇太子”,指的则是当地北山山顶的庙宇,相传赵匡胤曾率军西征,经此地攻打后蜀,建立了太平盛世,百姓为谢皇恩,集资建庙;“口口吕先生”,说的是北山坡上的三清洞,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屡考进士不第,便出家隐居洛河上游修道为仙,点化在此修身的道人马德超升天。

龙泉观的上观“三清洞”,这是一孔石窑,在石窑左上方的悬崖绝壁上还有两穴石窟。这两穴石窟,是方士张道清于明朝弘治十八年,请石匠靠铁钎、手锤苦凿14年而成的。龙泉观的下观就是银杏树的所在地,道观于清朝咸丰年间重建,目前已不存在。

故县在五千年以前就有人居住,高门关在东汉时期已成为著名的军事要塞。东晋后期,番镇割据,十里为王,小国林立,故县乃是一个小国的县城,设施完备,并有县令。后随战事发展,小国并为大国,朝代更换,故县作为县城已不复存,空留遗址,曾名古县。相传,明清以前,故县河东千佛寺处有龙地一穴,当时官府已在此处设立县城,因而得名——故县。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云南黑龙潭龙泉观16日重新开放 “4异木”将重现

“你知道黑龙潭公园的4异木吗?它们就是唐梅、宋柏、元杉、明茶。你有多久没见过这些树木了呢?”7日,记者获悉,随着龙泉观古建筑的修缮完工,本月16日,龙泉观将重新开放,届时,封闭8年的“4异木”将再次重现。

昆明市黑龙潭公园有关人士介绍,龙泉观的修缮是近300年来最大规模的落架大修,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最多、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一次修缮。

黑龙潭古树小档案

唐梅

年龄:1300多岁

养护:定期为树木除草、疏松土质

现状:根系完好,新发出一株梅花

据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唐梅是当时寺庙的主持道安和尚于唐开元天宝年间(713年)亲手栽种,现已有近1300年的历史,是有史料记载的云南最早的梅花。

由于年代久远,市民现在所看到的梅花已不是唐代时候的那株梅花。清嘉庆年间唐梅的树身腐烂,但根系完好,在旁边新发出一株新梅花,也就是现在的这一株了。黑龙潭公园对唐梅做了相应的管护。公园负责树木管护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会定期为树木除草、疏松土质,还专门搭了钢架便于梅树生长。

这棵唐梅1月初开花,花期短短半个月。梅花的孤清高洁,与隐士高人崇尚的“遗世独立”品格相吻合。因唐梅年年盛放,黑龙潭自古以来就有赏梅的风俗。相传在唐代以来,梅花的开花时节,文人骚客竞相探梅、赏梅、咏梅、画梅,历代咏梅的诗赋数不胜数。

宋柏

年龄:900多岁

养护:预防虫害、松土除草、装避雷针

现状:树高28米,胸径近2米,枝干枯死和树根空洞

黑龙潭公园龙泉观内祖师殿前的柏木,是宋哲宗绍圣三年(即公元1096年)种下的,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树高28米,笔直的树身直入云霄,胸径接近2米,至少需要三个成年人才能环抱住,难怪为它题字“大器撑天”。这棵柏木冠幅达13.5米13米,雄伟的树干,加上长势极好,傲然挺立的身姿近千年不改,引来不少文人骚客题字、写诗赞美。

配合柏木的生长需要,公园为其修筑了5米5米的树池,建起一米多高的围栏。除了树池,还有其他的防护措施。由于柏木属于高大乔木,笔直向上生长,遇到雷击的危险系数高,所以公园为其安装了避雷针。

由于树龄的不断增大,枝干枯死和树根空洞等问题相继出现。2008年黑龙潭公园就为其根部空洞的位置填补了水泥,起到防腐和支撑的作用。

元杉

年龄:近800岁

养护:预防虫害、松土除草、装避雷针

现状:共有两株,西面一株主干受损,东面一株长势良好

两株元杉位于龙泉观上观雷神殿前甬道两侧,是元代著名道士丘处机的弟子宋披云于元太祖十六年(1221年)在黑龙潭龙泉山道院西游时所植。

宋披云在龙泉山道院时间不长,后来道院因遭兵乱而毁,仅留下这两棵元杉。如今东面一株长势尤为繁茂,树高26米,胸径1米;而西面一株1979年遭雷击后枯萎,现仅存10米的树身及新发的侧枝干,顽强地活了下来。

“其实古树生长状况已经基本稳定,不需要特殊的防护,我们主要就是做好预防虫害、疏松土壤及补充土壤营养等工作。”公园负责人说道。和其他树木的待遇一样,几乎每个季度公园工作人员都会为两棵元杉松土、除草,加施腐叶土和有机肥,开春时节、雨季和秋季都会为古树打虫药预防虫害,此外还为元杉装了避雷针。

明茶

年龄:500多岁

养护:定期为树木除草、疏松土质

现状:高达10米,胸径35厘米

黑龙潭公园内北极殿西侧的山茶花植于大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已经历了500多年的沧海桑田。园内的山茶花树身高达10米,胸径35厘米,冠幅为8.5米8.5米。为了更方便管护,还给山茶花建起了一个4米4米的树池。据公园负责管护古树的工作人员介绍,山茶花平时的管护和公园其他树木的管护措施基本一致,施肥、疏松土质、预防病虫害等。工作人员会定期进行观察,加大巡查密度,为的就是在遇到问题时及时解决。

山茶花属于早桃红品种,花期在每年的12月底和次年1月初,花期将近一个月,正常年份能开出七八十朵花。据公园负责人介绍,最初这棵山茶花被栽种的原因就是山茶花的观赏价值高,可以满足寺庙造景的需要。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7668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