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渤泥国王墓

渤泥国王墓,在南京市安德门外石子岗东向花村乌龟山。因渤泥国信奉伊斯兰教,故当地群众称“回回墓”。

古渤泥国在今加里曼丹岛北部,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就开始与中国友好往来。洪武三年(1370)八月,明太祖朱元璋派御史张敬之、福建行省都事沈秋出使渤泥。洪武四年八月,国王马合谟沙遣使随张敬之回访。永乐三年(1405)冬,国王麻那惹加那乃遣使献土特产,明成祖朱棣派官封其为王。永乐六年,国王麻那惹加那乃带着妻子、弟妹、子女,陪臣共150多人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明成祖以极其隆重的礼仪接待了他们。十月间,国王不幸患病亡故,年仅28岁。国王遗愿:体魄托葬中华。明成祖以王礼葬之,并依照中国的礼仪,谥曰“恭顺”。以麻那惹加那乃的儿子遐旺袭封渤泥国王。永乐十年九月,遐旺和他的母亲又一次访问中国南京,祭扫父墓。

渤泥国王墓

1958年.南京市开展文物普查时,发现横卧荒草乱石中的一群石刻,雕刻的艺术风格与明初功臣徐达、李文忠等墓的相似,断为明墓。后又发现在土中的断碑,残存的碑石上,还能辨认出部分碑文:“……善药调治,遣中贵人劳问,旦暮相继,又命大臣视王疾,……”“体魄托葬中华,不为夷鬼”,“得年二十八”。证此即渤泥国王墓。碑文全文今可从《皇明文衡》对照,完全一致,是为旁证(《皇明文衡卷八十一:“渤泥国恭顺王墓碑”(胡广撰文)》)。残碑现经修复竖于通往国王墓的林荫道旁。进入墓道,两旁排列着石刻:石望柱已毁,仅存柱础;马及马官各一对,马长2.6米,高1.5米,宽0.62米;马官高1.86米,宽0.7米,厚0.5米;石羊一对,长1.6米,高1米,宽0.53米;石虎一对,长1.5米,高0.95米,宽0.5米;武将一对,高2.05米,宽0.85米,厚0.5米。享殿仅存柱础。

渤泥国王墓是我国历史上中外友好交往的实物资料之一,为了便于人们瞻仰,已专门修筑了通达墓地的道路。

清明时节雨,域外国王墓:这两处葬在中国的国外国王陵墓值得一看

春暖花开之际,如果条件允许,尤其适合走出家门,到大自然当中去走一走、看一看,去和外面的世界来一次旅游之约。后天就是清明节了,能否邂逅一场雨,真切感受一次踏青寄幽、怀古抒情?除了文明祭奠自己的族亲,今天再向小伙伴们介绍两个特殊的、葬在中国的外国国王陵墓景区。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与各国交往最为频繁的时代之一了,郑和下西洋沟通了东南亚、南亚、中亚乃至非洲之间的联系。这个时期中国的使臣大量走访国外各国,很多国家也向中国派出了使节,甚至有的还是国王或王子亲自到访。曾经就有2位东南亚的外国国王到中国朝贡之后,因气候或是身体等方面的原因,客死在异国他乡,死后他们都被以王族规格葬在了中国。

【一】 南京的“古浡泥国王墓”遗址

(1)来访

古浡(b)泥国就是今天加里曼丹岛北部文莱一带,今称文莱达鲁萨兰国,与中国早有交流,明代时来往更为密切。明洪武初年,太祖朱元璋派御史张敬之等人出使浡泥国。回国时,国王马合谟沙派使者随同张敬之一道来华,祝贺明王朝建立;永乐三年(1405年)冬,浡泥国王遣使来华,献上上特产品,明成祖封其为王;永乐六年(1408年)八月,浡泥国王率王妃、弟妹子女及近臣150余人,到中国进行友好访问。朝廷专门派员去福建迎接浡泥国王一行。沿途及到达南京后,均受到高规格热情的招待。

(2)病逝

同年十月,不料国王忽染急病,经太医会诊抢救无效,病故会同馆,年仅28岁。国王临终前留下遗嘱曰:“体魄托葬中华。”明成祖极为悲伤,为之“辍朝三日”,追溢“恭顺”,按中国礼仪葬南京安德门石子岗,并寻找人中国籍的西南夷人为国王守墓,每年春秋两季,由专人祭扫。国王之子遐旺袭封浡泥国王。

(3)陵墓

古浡泥国王陵墓坐北朝南,前临池塘,遥对牛首山双阙,东、西、北三面环山,实为"风水宝地"。从东门进入,首先见到神道牌坊,上刻“古浡泥国王墓”。离这里不远的地方,立有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牌。继续前行,便可见到一个三面有墙的亭子。亭内有一碑趺,可惜碑趺上面石碑的碑头已缺失,碑上的文字亦不甚清楚,好在碑亭的后壁上有重新镌刻的《浡泥国恭顺王墓碑》碑文。

按照指示路牌导向,再向西南方向走上一段,就到达浡泥国王陵墓的神道和墓冢了。陵前有神龟驮碑一处,上镌"浡泥国王恭顺王墓碑"。神道两侧排列有石马一对、石马一对、石羊一对、石虎一对及文臣武将各一对,其规制与明代当时常见的功臣墓一样。新立的花岗石墓碑之上刻有“古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之墓”,墓冢明显是后来修复的,墓顶被密密的绿竹树木所覆掩。

陵墓园区环境幽静、林木苍翠,雪松、丁香、紫薇等数十个品种的上千株树木交相环抱。由于面积不大、知名度不高,所以来这里的游人还是相对很少的。走在寂静的空间里,内心还是会升腾起一种满足的——人本身就是渺小,对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个翁仲,还有这座墓冢……我们只是一瞬间的存在,而他们却已经感受几百年了。

(4)意义

这个景点无疑是一处古迹,对于中外交流而言也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据载,永乐十年九月,遐旺和他的母亲曾再次访问中国南京,祭扫父墓。此后的时间里,两国更有有着广泛的经贸往来,浡泥国王墓成了中国与文莱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2012年11月,浡泥国王墓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项目遗产点之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二】德州“苏禄国东王墓”遗址

(1)来访

明朝初年的时候,菲律宾苏禄群岛上已有一个叫苏禄国的小国,这个小国当时并存着东王、西王和峒王三个国王,其中势力最强大的是东王。当时郑和下西洋,挟大明雄风席卷沿海诸国。就是苏禄国这样的小国,也得到了大明馈赠的数量不菲的中国特产……这一系列的举动让苏禄国的三位国王对中国产生了无限向往之情。

以东王为首的苏禄国三位国王经过长期酝酿和准备,终于在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开启了朝拜之旅,他们率领由王妃、王子及随员300多人的使团,携带着珍珠、宝石、玳瑁等珍宝漂洋过海,长途跋涉,终于在时年农历八月初一到达北京,见到了向往已久的明成祖朱棣。

朱棣热情地予以款待,并责成鸿胪寺(相当于今外交部)官员,陪同使团人员参观游览了正在大兴土木的北京城。时值秋日,天高云淡,层林尽染,加之北京城的大气巍峨、金碧辉煌,让这群岛国王室人员惊得合不拢嘴,赞叹之声不绝于耳!以至于流连忘返、乐不思“苏”了!

(2)病逝

美是美了,乐也是乐了,就在大家沉浸在大国气象中不能自拔的时候,哪知天公不作美——20多天后突然北方冷空气南下,长期生活在暖湿海洋气候的苏禄人端地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寒冷,不得已只能向明成祖朱棣辞行。这事儿也没法挽留不是——朱棣便馈赠了他们大量的丝织品、金银饰品等珍贵器物,让他们顺着京杭大运河南下回国。不成想当他们的船队即将到山东德州时,寒潮再袭,苏禄东王病体加重,抢救无效,于农历九月十三日不幸病逝。

(3)陵墓

朱棣得知情况后,甚是痛惜,亲笔写信慰问东王长子都麻含,并亲自撰写祭文,派官员赶到德州吊祭。同时,亲嘱户部(相当于今财政部)拨款为苏禄东王修造墓穴,以朝廷名义于农历十月初三为其举行了极其隆重的葬礼,将苏禄东王安葬在德州北郊。经东王王室内部磋商,并报请明朝廷,决定长子都麻含继承王位与西王、峒王一起回国,东王妃子葛木宁、次子安都鲁及三子温哈喇等10余人留在德州守墓,3年守孝期满后返国。

此外,为进一步显示怏怏大国之风范,明朝廷还给予了一系列的优惠照顾:拨出官田238亩为祀田,并免去赋税以作为祭祀东王的经费;命令德州地方政府每年清明节和仲秋节代表朝廷祭祀;从德州和历城(今济南)迁入3户回民家庭协助守陵,并照料他们的生活;再拨专款按中国习俗为东王墓地修起明楼、享殿,供奉其画像,在神道两侧建造了石人、石马、石虎、石豹等,使这里成为一个庄严肃穆的王陵区。

(4)意义

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苏禄国王苏老丹率团来中国访问,瞻仰苏禄东王墓,慰问留居中国的侨民,并代侨民向清政府申请加入中国国籍,享受国民待遇。清政府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并允许东王的八世孙安汝奇、温宗楷等人以“安”、“温”为姓加入中国国籍,成为大清王朝的子民。从此,苏禄东王的后代就成了中国人民的一部分,“安”、“温”两姓除了在山东德州北营聚居外,随着子孙的不断繁衍和迁徙,今江苏、河北、天津等地都散居着苏禄东王的后代。

苏禄国王墓是中菲友好的历史见证,1997年这里被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山东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德州的菲律宾国王墓是怎么来的?外国元首墓为何在中国

山东德州有座菲律宾国王墓,它坐落于德州城区西北部,北陵桥正北的北营村。这是我国境内仅有的两座外国君主陵墓之一,墓中埋葬的是古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答刺。

这座墓南北长77米,东西宽50米,为一圆锥形土丘。墓前是一条大道,两旁排列着对称的大石雕的华表及文官、武将、石马、石豹等。高大的石碑耸立在华表之南,上面刻有明朝永乐皇帝朱棣亲自撰写的碑文。

(苏禄国东王墓)

那么,古苏禄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为什么一个外国的国王会葬在中国境内呢?这得从明朝永乐年间说起。

古苏禄国位于今菲律宾群岛南部的苏禄群岛上,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酋长国,属于封建君主国家。“国王有三,日东王、西王、桐王,惟东王为尊”。

早在唐宋时期,古苏禄国就已经和我国开展了广泛全面的贸易往来。载着大量的茶叶、丝绸的中国商船,频繁出入苏禄群岛,换回该国珍贵的珍珠、宝石、玳瑁等物。

到了明朝永乐年间,中国的对外开放盛极一时,明廷和苏禄国的交往愈加频繁密切。永乐7年,郑和率领的船队到达了苏禄国。郑和每到一处,都极力宣扬明朝的国威,邀请各国使臣到中国来访问。

苏禄国基于礼尚往来的外交礼节,于永乐15年,派遣东王巴都葛叭答剌、西王麻哈剌叱葛剌麻丁、峒王叭都葛巴剌卜,率领包括妻室子女、王室成员、随从官员等组成的340人代表团,回访明朝。这次访问盛况空前,“空国来归,鳞次阙下”。

这个庞大的使团,沿着京杭大运河,经过两个月的风雨前程,终于在当年8月抵达北京,向明廷进献了金缕表文、梅花脑、苏木、珍珠宝石、胡椒玳瑁等物品。永乐皇帝朱棣获讯后,异常高兴,亲自设宴款待苏禄三王,并回赐“印浩、袭衣、冠带及鞍马、仪仗器物,其从者亦赐冠带有差”。

(东王画像)

苏禄使团在北京受到了盛情款待,逗留27天后启程回国,朱棣又一次御赐了金银珠宝、金镶玉带、金绣蟒衣等物品,并派遣太监一路护送其回国。

但不幸的是,船队沿金杭大运河行至山东德州时,东王巴都葛叭答剌突然染病,于1417年9月13日去世。

消息传回明廷后,朱棣异常悲痛,派礼部郎中陈世启携祭文赴德州,下旨“择地以王礼厚葬”,为东王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赐谥号“恭定”。

第二年,朱棣亲自为东王墓题写了碑文,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御制苏禄国东王碑”。

在东王的葬礼结束后,其长子都马含遵照朱棣的谕旨,“尔以嫡长,为国人所属,宜即继承,用绥蕃服,今特封尔为苏禄东王,以继尔父之志”,回国继承了王位。其次子安都禄、三子温哈剌及王妃葛木宁等10 人留下守墓。

守孝期满后,这些人不愿回到国内,明廷对他们实施了大量的优抚政策,除了“恩赐十二连城,祭田三顷三十八亩,永不起科”外,还每月给付口粮布匹和银两。同时,明廷还从外地迁来马、夏、陈3户回民以供他们役使和通婚。后来,东王妃葛木宁和两位王子去世后,分被别葬在东王墓地两侧。

在历史上,苏禄国王墓几经天灾人祸,数度被毁,后又被多次修复。

清道光三年,决口的大运河把德州变成了一片泽国,大多数北营村的百姓被迫外迁。但仍有部分苏禄国王的后代选择了坚守。他们勇敢地重建了家园,世代在此守候先祖之墓。

(朱棣剧照)

民国六年六月,百年一遇的洪水袭击了德州,“水绕城垣,仅露七砖”,全村仅剩9户人家死里逃生。苏禄王墓也遭受重创,御碑楼、御碑、华表、翁仲、石兽无一幸免。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在苏禄王墓的宝顶上修建了碉堡,1945年底被拆除。

新中国成立后,苏禄王墓先后被确定为省级、国家级重点文物,并划拨专款进行了修缮和保护。

到现在为止,苏禄王墓已成为了享誉中外的名胜古迹,各地游客纷至沓来,瞻仰这位在历史上为中菲关系做出贡献的已故国王,也亲身见证了这座象征着中菲友谊的历史丰碑。

至于菲律宾历任总统是否前来参拜这位国王,确实没有。这并非是宣传不到位,也不是菲律宾不重视,而是由于其国内的历史原因,以及宗教信仰等问题产生的。

不过,在1980年,菲律宾驻华大使雷耶斯专程来到德州,瞻仰了王墓,并会见了东王后裔。

1995年,东王后裔来德州拜祭了苏禄国王墓。2007年,菲律宾一位副省长也到访德州,并祭扫了苏禄王墓。

最近一次祭拜是在2017年,在德州举办了“纪念苏禄东王首次赴华600周年”活动,苏禄东王后裔一行20多人来到墓前,祭拜了苏禄东王墓、王妃及王子墓。

(参考资料:《明史》《德州志》)

外国国王在我国唯一陵墓,守墓人传承至今21代,每年来华祭祖寻亲

苏禄国东王墓,坐落在山东省德州市城区北部的北营村,安葬着苏禄国的一位国王和他的王妃及两位王子,是中国境内仅有的两座外国君主陵墓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驻有外国王室后裔守陵村落的异邦王陵。

苏禄国就是今天的菲律宾,苏禄国是菲律宾历史上一个古老国家,政教合一,信仰伊斯兰教实行苏丹制,由三个大酋长统治。

郑和下西洋遍访周边各国,强大的实力对海外诸国产生了极大的向心力,古苏禄国同我国也开始了密切的友好来往。

郑和下西洋数年之后,苏禄国三王带着家人、随从共三百余人,渡海来华朝觐观光。永乐皇帝对三王给与了极高的待遇,并赠送了大量财物。

三王住了一个多月准备前往山东从渤海走水路上船回国,可能因为两国气候差别大,东王帕哈刺病逝,征得官方统一后随埋葬于今山东德州,东王次子安都禄、三子温哈刺以及东王王妃等10余家眷留在德州守墓。

永乐皇帝按照皇家的殡葬礼仪对东王进行厚葬,并对其后人给与极高的待遇,至今多数后人仍然生活在北营村附近。后人改姓氏为安和温,现两姓中仍有"温安俩姓是一家,永世不通婚"的说法。其中部分移居到天津、河北一带。

至今菲律宾东王后裔还经常到德州寻亲祭祖。

2013年,菲律宾苏禄东王后裔梅裹安姆唐劳基拉姆公主一行9人赴德州拜祭祖先。

历史上也屡遭破坏,侵华日军曾经在高大的王陵宝顶上修筑碉堡,抗战胜利后旋被拆除。到德州解放前夕,已成了"乱鸦残日",一片荒芜景象。后经当地不断修复,才有了今天的规模。

东王墓的存在见证了两国历史上的友谊。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7609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