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青铜时代遗址

青铜时代遗址包括宝山楼遗址和后门青铜兵器出土点,宝山楼遗址位于东冲镇宝山楼村东侧谷中的龙岗埔,后门兵器出土点则位于海丰县后门镇东南两公里处。

青铜时代遗址

宝山楼遗址距今约2500多年,约为西周至春秋时代,这里出土了青铜斧、青铜铃、青铜石簪的石范。后门青铜兵器出土点是1984年4月,当地群众在这里挖贝壳时发现了10多具骨骸,其中三具没有头骨,其肋骨处分别插着三件青铜兵器:短剑、矛和箭镞。据考究,它们是青铜时代铸造的。据分析,其中三具没有头骨的遗骸可能是春秋时代南方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战胜者对战败者中受伤、战死或俘虏的首领,进行“割头请功”或“割头示众”而造成的。

景点位置

广东省汕尾(海丰县后门镇东南两公里处)

河南偃师 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高崖遗址

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遗址。面积50余万平方米。1963年发现。1988年进行发掘,发掘面积约300平方米。包含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及龙山文化时期遗存。龙山文化时期遗存中发现有房址、窖穴、壕沟等。

高崖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高崖镇高崖村的东、西两端,伊河南岸的一、二级台地上,总面积约105.5万平方米。遗址东段地势南高北低较为平缓,遗址平面形状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550米,东西宽约480米,总面积约为26万平方米。地表广种小麦,文化堆积深厚,文化内涵丰富,地表遗物较多。该遗址东北部的断崖上,有深厚的文化堆积,地层厚约3~4米,含有灰褐色土、烧土颗粒、草木灰等及大量遗物。采集标本主要有泥质灰陶、磨光黑陶、夹砂灰陶等,纹饰有方格纹、绳纹、内壁饰麻点纹,可辨器形有深腹盆、罐等。该遗址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

遗址西段南距320省道约700米,207国道从其东侧穿过。遗址平面近似三角形,东西最长达1700米,南北宽约1000米,面积约79.5万平方米。地面散落大量的陶片,有泥质褐陶和夹砂红陶,纹饰有篮纹、方格纹、绳纹及素面,器形有豆、高领罐、盆等,并在断崖处发现有灰坑遗迹。该遗址2003年8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西段东侧局部被高崖村民宅、207国道占压,其余部分现为耕地;遗址东段东北侧有一座废弃的砖瓦窑,一定程度上损坏了遗址的完整性。由于常年遭受自然风雨剥蚀、水土流失、大气、环境污染等,对遗址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同时,遗址地处伊河台地、紧邻村庄,中部又有国道贯通,加之当地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比较落后,其生产生活活动和其他人为因素,均对遗址本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遗址的完整性及附近的环境风貌均受到很大的影响,亟待进行保护和管理。

该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涵盖了裴李岗、仰韶、龙山、二里头、商、周几个时期的文化,为研究伊河流域当时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吉林长白山区新发现一处青铜时代遗址

据报道,近日,吉林省文史馆馆员、吉林省长白山文化研究会会长张福有等人在吉林省长白山区发现一处青铜时代遗址,现场采集到一个大石镐以及石镞、石片各一件。这一遗址位于吉林省敦化市青沟子乡凤凰店村西北约800米、当石河北岸约400米的小山包上。

张福有在发现大石镐现场

吉林大学专家陈全家等人对此遗址发现石器的鉴定意见

据张福有介绍,山包上依次排列4个半壁石洞,其中东侧的最大石壁呈露天石洞状,张福有在洞中距第五级石阶约1米处,发现了一个大石镐。在出口墙外约20米处地表,他们采集到1件石镞(未加工完的半成品)、1件石片。

张福有说,这个大石镐长43厘米、重5.3公斤,堪称我国迄今发现的同类石镐中的 “巨无霸”。它利用天然的长条形砾石,一端加工成刃。

上述数据,均于2018年11月6日上午,由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石器实验室陈全家教授以及李万博、魏天旭测得并摄影、绘图,写出鉴定意见。

据专家介绍,这一遗址过去未见于当地的《敦化市文物志》,属新发现。与近几年发现的敦化市官地镇岗子遗址的冰洞颇为相似。岗子遗址发现大量青铜时代的石斧、石锄、夹砂陶片等。经与吉林大学陈全家教授和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徐廷探讨,这个遗址的年代可能与周边及岗子遗址相仿,属青铜时代。

作为文史专家,张福有依据这个遗址的石阶梯推测,此类遗迹或与史书《后汉书》《北史》《隋书》《文献通考》等记载的东北古代少数民族“挹娄”(满族的先祖)在“不咸山北”“凿穴以居,开口向上,以梯出入”有关,有深入调查研究价值。

来源:新华网

『重返青铜时代——剑川海门口遗址』|听,历史在说话

海门口遗址属铜石并用时期文化,这一遗址的发现,反映出云南原始社会末期的社会面貌,说明当时这里已形成一个滨水的村落,村落房屋为干栏式建筑,与云南一些少数民族房屋相似。遗址所发现的器物,具有洱海地区新石器文化若干特征,无论石器或骨器,都磨得整齐精致,陶器开始出现轮制痕迹,说明当时整个社会生产力有了飞跃的进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发现的14件铜器中有斧、刀、凿装饰品和鱼钩,还有制造铜斧的范,标志着当地冶金术的发展。这些铜器虽然粗糙、简单,但后来云南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从这里开始。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畜牧业和渔猎较为发达。遗址中发现的粳稻遗存一直是远古时期云南地区栽培主要稻种。从该遗址测定的形成时间来看,当时云南刚刚跨进阶级社会的大门,而我国中原地区正处在殷商晚期。海门口遗址是云南铜石并用文化最早的发源地,以确切的地层关系证明了该遗址为云贵高原最早的青铜时代遗址,滇西地区是云贵高原青铜文化和青铜冶铸技术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本期音频撰稿人:

云南师范大学 历史与行政学院 廖一璞

策划、美编:郑舒文 编辑:杨雯玥 主播:王雅芳

制作:gillian 审核:陈一览 叶之声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7593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