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井陉古长城

介绍

井陉,地连九塞,势控燕秦,有长城博物馆之称,最著名和保存最多的是明代长城。辽代,井陉成为“畿右内边”,井陉关(即固关、娘子关)和阜平县龙泉关、唐县倒马关、易县紫荆关,共为畿辅咽喉。明代,此四处重关连接在一起,在井陉境内的长城达100多千米。

河北石家庄

井陉古长城

探古寻幽--井陉天长宋古城

井陉访古——天长镇

大陉网编辑部大陉网一一原井陉网前天

对于古村落的偏爱,内心有种无法形容的敬仰和崇敬之情,自己已经记不起这是第几次探秘井陉这座千年古县了。

天长镇,井陉最大的古镇,唐朝为军城,从宋到1958年是井陉的县城,固也称“天长宋古城”。‘’天长‘’二字,意为与天地同生同存。多么美好的寓意啊!

古城南面绵河绕城而过,绵河之上,横架一座大石桥。 他的历史距今已200余年。这座大石桥是井陉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建筑桥梁。此桥为连拱形式,全部用青石砌成,因此称“大石桥”。石桥的两端各有一对大石狮,整座桥栏雕有狮、猴、鹰等动物,形象逼真,神态各异。

星期六的太阳似乎也想和我一样睡个懒觉,已经是8点了,她还是没有起床的迹象。影子可以更好的增添古城的凝重感,于是坐等日出……将近十点钟阳光终于撒向古城,怀揣期望与兴奋向南城门进发。

南城门又称“览秀楼”,是古镇的正门。城墙箭楼上“览秀”两字端庄浑厚。穿过第一个门洞进入瓮城,这是三个瓮城中保存最完好的一个,在1958年被拆毁,这也是新修复的。

这是东城门,墙体由于年久失修,已经破败不堪,但斑驳间依旧可见历史的痕迹。现存古城墙为宋代所建明代重修,周长1700余米。

据当地老乡介绍:古镇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王家庭院、蔡家巷、县衙、总兵官邸、观音阁,规模宏大,建筑精美,便以找寻这几处遗迹为目标沿途瞻仰古镇风貌。

古街两侧店铺鳞次栉比,风貌依旧充满历史气息。相传清康熙以前最为繁华,大约有150余家各类商号、门市、店铺。相比往昔的繁盛,如今的古镇稍显落寞。然而,正是这半个多世纪的落寞才保全了它的气韵,使得古风古貌至今犹存。

城墙把民居划分为城内城外两个部分,城内有大街两条,其古民居多为青砖灰瓦四合院,轴线分明,左右对称,错落有致,古色古香。

古镇的民居多为明清建筑,大多是青砖灰瓦明清四合院样式。

进到古镇里,幽静的巷道和被岁月打磨得光滑而凸凹不平的青石板路延伸开去,几百年前的古宅从身边闪过,城墙、老街、古屋,浓郁的古风古韵扑面而来……

整个古镇最为古朴壮丽的宅院当属王家大院,整体院落呈双喜字结构。据记载:王家大院,原为日伪县长王景岳住宅。王景岳原名王孟鹏,是本县头号地主兼资本家。整座大院占地15亩,房屋162间,绝对可称得上是一巨大豪宅。

走进庭院,只见房屋纵横交错,院院相通,高低错落,大院里又建有别致的四合院。

连门廊上的木雕都是是如此的精美绝伦。

这些精美的砖雕,当年是何等秀媚,寓意深远。这副图上有一只栩栩如生的猴子举手去摘一个挂在枝头的包裹,其寓意为‘’马上封侯‘’,左边还有一幅图雕刻着一只精美的凤凰对着一轮圆日,其寓意为‘’丹凤朝阳‘’。

通过这些精美的建造,能感受到当年建造者的奇妙设计和精工细作。

这些砖雕经过岁月的洗礼,仍然精美绝伦。

屋脊与脊兽相互掩映,别具情趣。于恬淡平和中积淀着深厚的文化。

置身于这座古朴典雅的古庭院,静静品味这门楼、飞檐、影壁花墙,无不透露出当年屋主生活的富足以及美好的愿望。

一座千年古镇,一座王家大院,如今这座古庭院犹如一位老者安详而宁静。它历经繁华、走过沧桑。是岁月苍老中的一本“经书”,需要后人慢慢的吟诵……

出了王家大院,往北到西大街往西不远就是蔡家巷,巷长60余米,有院落6处。这也是古城一处很有韵味的古院落群。

蔡家为城内望族,曾出有举人、秀才等。兄弟4个,因此4个院子是对门联通的。

其宅院不同于官宦府第,以小院庭深,幽雅别致见长,门阶三级,门口有歪嘴石狮守候,寓意无从考证,门前有石鼓门墩以及雕花上马石。这处老宅院,也成为了古城的一道景观。

古色古香的皆山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门口两株松柏郁郁葱葱,映衬着朱漆木门,曾经是多少文人骚客的学堂,可惜现如今没对外开放,没能进去一睹芳容。

漫步于古老的巷道,每一处老宅都让人品读许久。这处郝家祠庙,大门紧锁,透过门缝,门内风景独特。

就这样走走停停,身无外物,慢慢体察生活的朴实、内敛。

一砖一瓦都是典故、都是历史。那些经年往事,凝聚着厚重的沉香,记录了古镇曾经的沧桑以及久远的过往。

热情纯朴的老大爷,静静守着他的祖宅,安逸地享受着冬日暖阳。

跟随老人登上古宅的二楼向外眺望,此时,古老的院子静静的矗立着,没有风,只有冬阳慵懒的拥抱。

时光的手轻拂过这冀中古镇,历史沉淀了兴盛废衰。世事变迁,一切,都已是沧海桑田。

古城外东南角是观音阁,观音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明隆庆时在门楼上镶有“燕晋通衢”题刻石额,城门上建有大悲阁,供奉观音菩萨和三官。清康熙元年,又在城门上扩建了香坛亭,供奉老张爷、财神爷、送子娘娘,阁中至今还尚存清代碑石。民国时期,在城门的外围又进行了再建,并在门楣上嵌有“山环水抱” 石额。

历经风雨,古镇许多古建筑被毁,古房屋年久失修,坍塌倾倒,已经无法纳入镜头,很是遗憾。那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随着古建筑的消失而消亡, 天长古镇的历史价值,含金量,远远超过了大梁江和石头村,应该加以保护并适度开发旅游,其可谓千秋功业!

小贴士:目前古镇没有门票,自驾导航‘井陉天长镇’即可到达,路况也好。

来源/(轻风 小宋)

燕晋商务酒店是您旅游休闲,休憩下榻理想选择

石家庄境内的古长城你都去过吗?灵寿平山井陉赞皇都有古长城遗存

■凉沟桥长城的西关,上写“金汤巩固”。

■山上的烽火台。

■后建的长城。

日前,在河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河北省长城保护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下称“二次审议稿”)被提请审议。二次审议稿提出拟实行“城长制”,并拟将每年7月5日定为“河北省长城保护日”。石家庄有长城吗?现状怎样?昨日记者到井陉最有代表性的明长城遗存现场进行了探访。

凉沟桥长城:朴实的明代内长城

长城是劳动人民众志成城的智慧象征,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脊梁。石家庄有长城吗?当然有!在井陉县的凉沟桥村两边的山梁上尚存有长城、御敌战台和烽火台遗迹,属于明代长城,也是井陉最有代表性的明长城遗存。

昨日上午,记者驱车来到太行山深处的凉沟桥村,穿过村子,继续前行上山,走不远,就看到一个石碑,上写“神堂口”三个大字。据村民介绍,明代时,凉沟桥这个地方叫“神堂口”,是晋冀之间通行的陉口,也是长城的重要关口,如今村子东西两头还残存着两座关门。

沿着古石道继续向山上走,就看到了“井陉长城”的石碑,上写“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井陉长城(凉沟桥段) 河北省人民政府1982年7月23日公布 井陉县人民政府立”。顺着路向下走就是村民所说的“西关”。西关不高,大约有3米,石头垒砌而成。这个“西关”看起来比较新,据说前几年村里有意开发旅游,曾经对它进行过修缮。而在西关的另一侧,则写有“金汤巩固”四个大字,这是保留下来的旧门额,一旁还模模糊糊留有“光绪十二年”的字样。古代这里属于山西平定府。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据《井陉县志》记载,清朝山西平定州知事周志浩曾称赞古神堂口关隘“金汤巩固”。

从西关继续向山上爬,远远地记者就看到了山上的一处烽火台。顺着石阶爬上去,发现这个烽火台很特别,它是板石砌筑的实心墩台,黄泥勾缝,高约5米,也许是长期风化的原因,有的地方都能看到裂痕。但这个烽火台没有台阶,板石间有小洞,据村民介绍,士兵们就是在小洞插上木棍,顺着木棍爬上去的。凉沟桥周边有两座烽火台,都是孤立的,没有城墙相连。它们的功能是瞭望报警,给山脚下的东关、西关和对面山上的长城关卡通报敌情。

而在村西南山上,则有一段绵延三四百米的城墙,墙体只有两米多高,宽度则仅容三个人并排站立。同著名的八达岭长城相比,这里显得格外朴实。

井陉县文保所的相关专家表示,井陉凉沟桥的长城属于明长城的内长城,是明朝土木堡之变后才修筑的,主要是为防御当时的蒙古等游牧民族来犯。其重要性降低了,当时国力也减弱了。设计的高度就是骑着马不能跳过去,主要功能是封堵山口。井陉县明长城现存烽火台9处,关隘12处。为了保护这些明长城,他们设有专门的长城守护员来保护长城。

石家庄境内的古长城大部分为明长城

“石家庄境内最早修筑的长城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古长城。”河北省燕赵文化研究会理事王律表示,作为燕赵传奇主讲人之一,曾在河北电台主讲十多集我省长城故事。在他主编的《中山古诗文》中,收入了中国历代100余位诗人歌咏中山国的诗句,其中北宋名臣韩琦写道:“烽警未曾彻”,清初名相魏裔介也吟咏“可能烽火靖严关”,而烽火在古代就是指长城所燃起的烽燧,作为战事报警之用。

早在2002年,王律就曾随我省文物专家进行田野考察,并在《光明日报》报道了石家庄市境内发现多处古长城和遗址的重大考古新闻。其位置起于河北省平山和山西省交界处,纵贯恒山,从太行山南下,长约250公里。因当时长城多用土筑成,仅留下少量遗迹。中山长城应该更向南延伸至石家庄地区其他县区,但目前关于中山国长城全貌的考古资料还较缺乏,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工作去证实。

王律告诉记者石家庄另外一处早期的长城遗址是灵寿县车轱辘坨长城。车轱辘坨敌台建在海拔1500多米的太行山巅上,是灵寿长城的制高点之一。敌台就地取材,用不规则的太行青石垒砌,尽管现在只残留下基座,但仍有3米来高,可以想见当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车轱辘坨长城除了敌台,还有关口、炮台,甚至水门。可惜因为发掘保护的时间太晚,水门、炮台已经坍塌不见了。根据《灵寿县志》等很多文献上的记载,车轱辘坨长城最早应建于北齐,到了明代又加以修缮增建并再次启用。因此,车轱辘坨长城至少已经有1400年的历史了。

“石家庄境内的古长城绝大部分是明代长城。”王律表示,当时明长城分为外长城和内长城,内长城北起张家口向南经保定到石家庄市境内的平山、井陉、赞皇,1982年成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井陉县明长城现存关隘12处。其中馒头垴一处烽火台和安底沟隘现存石门、城墙、城门洞,保存完好。平山县境内明长城最为集中,现存烽火台30多处,其中古榆树关隘为明嘉靖二十一年重修,城墙建有垛口、箭窗,是太行山区保存较完整的古长城。

“长城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在我们加大对长城的保护力度,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王律表示。

7月5日拟为河北省长城保护日

二次审议稿提出,每年7月5日为“河北省长城保护日”,长城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在长城保护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同时提出,长城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属地管理原则承担长城保护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长城保护综合协调机制。并将长城保护工作纳入当地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可以实行城长制,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长城保护坚持不改变原状、最低程度干预、预防为主、分级分类保护和分段管理,对长城主体和环境风貌进行整体保护。

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依法设立长城保护公益基金组织,接收社会捐赠,参与长城保护工作;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参与长城研究、利用、展示、开放等工作。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经当地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对长城点段进行认领保护并签订认领协议,履行保护义务。

支持设立长城博物馆、展览馆和文化馆

二次审议稿提出,长城利用应当以长城保护为前提,以文化传承为目标,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鼓励各类学校建立长城文化传承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研学活动。鼓励高等学校、科研单位、文化机构、社会团体和个人设立长城保护研究机构,开展资源调查、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等。

支持设立长城博物馆、展览馆和文化馆,宣传展示长城实体文物和历史沿革、体系构成、建造技艺、精神内涵等。鼓励在车站、机场、码头、公共交通工具、商业营业场所、公园、景区等公共场所开展长城公益宣传;鼓励长城文化元素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开展长城文化、长城精神等主题活动。

同时,鼓励支持运用多媒体、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长城资源和管理数字平台,推进长城数字资源永久保存、有序共享。

来源:燕赵晚报

记者:冯月静

大开眼界!井陉天长古城的寺庙不一般!

天长古城的寺庙

作者:吴同庭

古代的寺院庙宇承接着教化民众的功能,通过宗教信仰,约束人们的言行,进而使封建王朝的统治得以延续发展。

古城花会 王会萍摄

自西汉初推行道教的无为而治,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南朝皇帝的带头信佛,儒释道三教经历了发展融合的过程。到了隋唐时期,面对儒释道并立的宗教信仰格局,朝廷便长期采用了共同扶植全面利用的政策。这之后,大凡县治以上的城池,都要建筑儒释道三家的寺庙。而且这也是衡量一座县城是否“达标”的主要标准之一。天长古城作为功能齐全的县府所在,至今仍然保留着文庙、显圣寺、城隍庙这些建筑,人们也就可想而知了。但千百年来历经战争创伤,风雨侵蚀,能够传承、保护下来这些建筑,在河北省已为数不多了。

文庙

文庙大殿 王会萍摄

古城的文庙为省级文保单位,位于井陉旧县衙西侧,是祭祀孔子的地方。据民国《井陉县志料》载:“昔城之坎,有大成殿,自金天会(1129年)以来,再经缮完,碑石俱在。”文庙的正殿唐时称文宣王殿,宋崇宁三年(1104年)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为以后各地文庙的正殿统一了名称。旧时,庙院由南向北随地形而抬升,从棂星门牌楼起,顺次为状元桥、万世宗师牌房、戟门、圣殿、崇圣殿等单体建筑,一字形排列在南北中轴线上。可惜这些建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工程建设而被拆除。现存圣殿也就是大成殿,建于院内北方高台之上,座北朝南,面阔18米,进深12米。建筑为砖木结构,九级歇山式琉璃瓦顶。檐下斗拱硕大,出檐深远,雕梁画柱,富丽壮观。内部结构釆用内柱升高营造法式,前后乳袱内直接榫于金柱之上,乳袱向外延伸直接架于椽柱榫斗之上,结构新颖简便。檐柱四周实墙砌筑到顶,南面开三门。整个建筑古朴雄壮,蔚为大观。因年代久远梁架坍塌,2010年对大成殿进行了落架大修,重塑孔子、四配、十二哲神像。

显圣寺

显圣寺新建的下寺塔 张恺弟摄

2500年前,佛教在古印度诞生。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传入中国,并在河南洛阳兴建了第一座官办的寺院---白马寺,成为当时收藏、翻译、研究佛教的场所。随之由士阶层转向民间社会,各地的佛教场所便应用而生。古城的显圣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建成的。显圣寺位于古城北关外绵蔓河畔,山青水秀,与附近的玉峰山寺、西莲寺等共为一组佛教场所。

显圣寺藏经楼 张恺弟摄

显圣寺为隋开皇年间文帝下诏所建,与正定大佛寺齐名。到了宋代真宗钦赐,改显圣寺为庆成院。寺成后香火兴盛,僧侣众多,名噪一时。民国10年,北京佛教协会来井陉赈灾时,重修显圣寺,更名为陉山寺。后天台教观第44祖,香港佛教协会会长倓虚法师来此弘法,并设立教养所。陉城人霍履庸(曾任西藏佛教协会副会长)因此受教,皈依佛门,后成为一位名僧。时显圣寺殿宇辉煌,香火鼎盛,下寺塔高高耸立,二者相得益彰。由于时间久远而未修缮,寺院仅存一处大雄宝殿。近几年一些有志之士和众僧侣发起重修显圣寺,天王殿、钟鼓楼、三圣殿、药师殿、卧佛殿、藏经阁、寮房等建筑得以复建。下寺塔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洪水冲毁后,又耸立在大雄宝殿一侧。现为井陉县开放的佛教场所。

城隍庙

城隍庙古戏楼 王会萍摄

城隍庙为道场,庙内供奉的城隍为城市守护神,唐、宋以来渐次升格,不仅守城池保平安,而且司当地水旱,管冥间事物,甚至士人的科目挂籍也过问,所以旧时香火十分兴盛,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极为重要。古城的城隍庙为省级文保单位,位于城内大街北侧,文庙之西,东为马王庙,西为八腊庙。该庙重建于明洪武年初,自南向北依次为八字墙、照壁、牌房、钟鼓二楼、戏楼、正殿、东西配司、寝宫共计52间建筑。正殿五楹座北朝南,斗拱飞檐,悬山式琉璃瓦顶。东西配殿对称建筑皆树廊柱。戏楼建于砖石台阶之上,四角白象攒尖歇山式瓦顶,砖木结构,造型新颖别致,素有“华北第一戏楼”之美称。

城隍庙古戏楼正面 刘国亮摄

相传,负责戏楼施工的匠人画了多幅戏楼的设计图案,都不能让县太爷满意,闷郁中便到集市转悠。忽见一老者手提一个蝈蝈笼子在叫卖,匠人上前仔细观看,简直就是一个戏楼的模型,而且别具一格。匠人大喜过望,便要买下这一笼子,比照设计戏楼图案。老者闻后分文不取以此相送,当匠人拜谢时,已不见老者踪影。人们便传说,此乃鲁班爷显圣点化匠人后,而设计建成这座巍峨的九脊穿堂戏楼。2002年以来庙内的主建筑全部进行了保护性修复,主殿城隍塑像威武森严,面涂赤金,两旁分列判官、无常、牛头、马面,一套完整的㝠间官府正衙气派。配殿各路神仙的塑像也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天长古城现存的寺庙除了这三座主要建筑外,还有文昌祠、观音阁、龙王庙、崔府君庙、东岳庙等民间修建的寺庙,形成了儒释道三家活动场所共存的格局,并形成了各自固定的祭祀时间,固定的庙会。因庙会都有商贸集市活动,杂耍文艺表演,所以每每于此都是天长古城一道靓丽的风景。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osxw.com//ylsh/7140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