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白土

石寺乡:白土。

白土

白土碉楼黄土筑成的防御“丰碑”

“故垒石为巢而居以避患。其巢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这是明代地方志《蜀中广记》中一段关于碉楼的记载。在黔江区白土乡境内,至今还保留两座用黄土筑成的碉楼。近日,本报记者来到黔江区白土乡,探寻一段关于白土碉楼的过往。

黄家寨碉楼。

在白土乡境内的崇山峻岭之间,石灰岩地形造就了诸多奇山异洞。这些地方地处偏远、易守难攻,成了当年“占山为王”土匪的天然屏障。在当地,长岩岍、山王洞等都是当年土匪们的重要据点。

土匪在当地打家劫舍,为害一方。当地村民为防御土匪,在乱世中寻得一份安宁,一座座碉楼拔地而起。

保存完好的白家塝碉楼。

在白土乡中心校旁,至今还保存有一座用黄土筑成的碉楼——白家塝碉楼。

远观白家塝碉楼,楼的高度明显要比四周的民房略高。走近碉楼,在碉楼的四面墙上,均分布有大小不一的观察孔和射击孔。

据了解,这座碉楼为当年胡姓家族用来躲避匪患、保护财物所建。

据现在这座碉楼的主人、当地村民胡文渊介绍,当时为了防御土匪,他的祖辈在这里筑起了两座碉楼,除了现在这座外,距离这座碉楼约30米处还有另外一座,由于当年需要修学校,就拆除了。

白家塝碉楼呈梯形的观察孔。

记者了解到,该碉楼建于民国初年,占地34平方米,外围边长5.8米,高约10米,坐北向南,为四楼一底正方体土石结构,单椽悬山式顶,青瓦覆盖,底楼由大型条石砌成,条石厚度为0.6米,长约2米,楼层楼板完好,底楼南面有一个石门门洞,一至四层分别有瞭望窗口,三层有一个门洞,2扇木门,四层有2个地窗,1个门洞,1扇木门,五层有1个天窗,所有窗口除四层内外为方形外,其余均为漏斗形,外小内大,木质条形窗棂。各层之间通过木板梯上下,个层楼枕交叉安置,以便相互牵扯,土墙内加杉木条为墙筋,使碉楼更加牢固。

“以前匪患猖獗,一些重要财物都存放在里面,看到有土匪进村,一家人就躲进里面。碉楼的土墙很厚,土匪用枪打不进,碉楼里随时准备有石灰和石头,若有土匪靠近,家人就向下扔石灰和石头等进行防御。”胡文渊介绍。

白家塝碉楼周围的民居。

除了白家塝碉楼外,在距离这里不远处的三塘村黄家寨,也还有一座留存至今的碉楼。

该户村民右厢房是土墙夯筑,曾作为防御土匪入侵的碉楼。在西北方向的墙上,距地面1米左右,有一幅朱墨书写的标语:“□土匪是死路一条□□□要坚决消灭他”、“为人民服务□□□协助政府□□人人有□”等当年清剿土匪时留下的红色标语。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曾经用来保家护院的碉楼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功能。如今,它们犹如用黄土筑成的防御“丰碑”,记录一段段当地人在乱世中寻求安宁的特殊记忆……

作者:谭 鹏

来源:武陵都市报

总编:汪 彬

主编:龚节佑

编辑:李万光

贵阳云锦村半日徒步游——白马宋氏土司遗迹(白马洞、白马井、红坟)考察

周六早上,阳光明媚,改哥与@呈思相约前往乌当区东风镇云锦村访古,上一次没能找到宋氏土司“皇坟”甚为遗憾。

在公交站碰头后,我们上了253路公交车,一路堵车慢悠悠地穿过新添寨,一直坐到终点站景云山火葬场,已经到中午了。

下车后过马路,进入火葬场对面那条往东的岔路上坡,一路上大卡车来来往往,尘土飞扬,我们只好戴着口罩在“沙尘暴”中行进。这条路的尽头是白虎洞渣土场(无害化处理场),虽有拦车杆和门岗,但没人盘问我们,直接进去后,沿着砂石路朝预计的洞口位置走过去。

走到离预计的洞口位置只有几十米的山坡脚后,就不知道怎么上山了。路边的简易工棚上写得有“白虎洞”的名称,因为白马洞在当地又俗称白虎洞。@呈思在路边驻足凝视,原来他发现了一个清澈的小水潭,里边有很多红色、黄色和杂色的锦鲤,鱼有大有小,看来已经生长很久了,甚至还繁衍了后代,说明这潭水存在很久了,不会是季节性的下雨积水。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有少量流水渗漏出去,流淌到路中间的沟渠中,说明这是一股“活水”,可能是个泉眼形成的。没有看到别人提过这里,就暂且命名为“白马洞山泉”吧。

@呈思继续往前走,说想去山背后看看那边的情况。改哥也很好奇,就一起过去看看风景,那边可以俯瞰乌当大坝子。天气不错,甚至可以远眺到贵阳市所有废弃物的最终归属——高雁垃圾填埋场。

我们一直走到白马洞的山背后,这边是一片坟地,有很陡的砂石路通到坟旁。

山凹里尽是废渣,就是所谓的无害化处理场。

在线求助@户外之马,他很快就把上次探明的登山路线勾画在卫星图上发过来,我们才知道从哪里山上。

确实曾经有过一条毛狗路通往白马洞口,但是由于很少有人来,已经被狼鸡叶等植物遮盖住了。虽然说起来直线距离只有几十米远,可是如果事先不知道洞口位置的话,还是很难在这个植被茂密的荒山坡上找到目标。

改哥先往北上坡找到@户外之马提示的“小李子树”后,继而转向东北方前进。其实@户外之马发来的洞口位置并不是很准确,而且改哥当时也并不确定洞口的位置而且改哥当时,但是如有神助,居然一次性地就找对了方向,离着10米开外就看到了一棵松树下的洞口。

改哥发现,原有的毛狗路其实并不仅仅通往洞口,而是走到洞口上方继续上山的,但是改哥没有沿路继续走上去查看。

洞口有两个孔,左边小右边大,进去都是同一个低矮的洞厅。

两个洞口

左洞口

右洞口

右洞口内

右边大一点的入口,也得匍匐才能进入。改哥仔细观察洞口的构造,似乎被认为封堵过,但就不知道是作为土司藏宝洞的时候封堵的,还是当地怕有人进去出危险封堵的。根据其他网友的描述,大概1998年出事的时候,洞口就是这个样子。

传说白马洞曾是宋氏土司的藏宝洞,在当地很有名。但因为1998年四个学生困死洞中的事,后来当地人大多对此事讳莫如深。

贵阳师范专科学校的一名男生,与乌当一中的三名女生,在未告知家人朋友的情况下,趁五一假期进洞探险,被困42个昼夜。42天后,才被另外一伙二男二女四个来探洞的学生发现,救出时只有两个女生还有生命体征,然而获救后因器官衰竭还是相继离世。这事在当时闹得很大,报纸和杂志都报道了,现在提起来很多贵阳人都还有印象。

离开白马洞,沿路走到半山腰的岩厦处,就是小龙井。

小龙井其实并不是一般概念上的井,而是岩洞中流出的山泉,其实是一条地下溪流的出口。

小龙井当地又称白马井,从名称就知道与白马洞大概有什么关联。

改哥跟网友讨论过,也认为白马洞可能是白马井这条暗河的故道,或者说是由于同一座山里的同一个地下水系统形成的。

此外,云锦庄原先还有白马寺(现云锦小学),这应该不是巧合,而是与当地的宋氏土司——白马平夷宣慰使宋光家族有关。现在很多人把云锦庄的史迹说成是水东宋氏土司(宋钦后裔)的遗迹,可能是后人张冠李戴了。两家土司都新宋,在云锦庄都留下了墓葬群,所以很容易让人混淆。覃雨甘老先生在1987-3 号《贵州文史丛刊》上发表的《红边宋氏土司概述》,其实早就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可是现今的某些宋氏后裔和一些“专家”们依然置若罔闻,一意孤行,偏要把清代群众集资修建的云锦寨门和小石桥说成是水东宋氏别业遗址,非要把白马宋氏红坟说成是水东宋氏的“宋钦-刘淑珍合葬墓”。

看完白马井,自然就走到云锦庄来找宋氏红坟,又叫“皇坟”“王坟”。先是走到离红坟只有几十米的地方,荆棘太密,只好舍近求远退回大路上,转到另外一个方向再接近。这处土司墓葬叫做“红坟”,其实是因为原本是用气派的红砂岩作墓围。我们看到,附近有多座古墓也是红砂岩的墓围石。

走对了方向,老远就看到新立的巨大墓碑。墓碑前方约50米的地方,有两根长短不一的石柱。先前有些资料说是石华表,但是石华表我们已经见得多了,一眼就看出这两根肯定不是石华表。从地面上残留的四个长方形石基座来看,大致可以判断是一座石牌坊的残件。从石柱上的榫眼推断,大概是四柱三间墓坊靠右边的一间两侧的立柱。

我们好不容易才穿过荆棘丛来到2017年新整修的“宋钦-刘淑珍合葬墓”前,已经没有了“红坟”的遗迹。

返程经过兽医学校,来到云锦尚城和乌当区大数据产业园附近,顺路带@呈思去瞻仰了金芳云烈士墓,改哥每次来这里,周边的环境都不一样。记得第一次找到这里的时候,背后还是一个放马吃草的山坡,现在快要变成城区了。生命永远定格在21岁的金芳云小姐姐,如今也是“城”里人了呢。

伊川白元净土寺

河南省县净土寺,又名净土道场,位于洛阳南二十多公里,白元乡水牛沟村内,名列《中国历史文物图集河南分册》。《河南佛教胜迹》记载伊川县的佛寺有:净土寺、皇觉寺、龙驹寺、周佛寺、慧光寺、复兴寺、斑竹寺、法华寺、圣水寺、佛泉寺、罗汉寺、龙兴寺、佛兴寺、吉祥寺、演法坪寺、大觉佛寺。净土寺位列伊川县域诸寺之首。

七十年代初期,净土寺曾出土有精美绝伦的隋唐时代的文物,有祭祀用法器和唐三彩器物等,文物虽已流失,然而由此表明,当年的净土寺是有相当显赫地位的,属皇家一级寺院。《旧唐书》记载:“僧玄奘,姓陈氏,洛州偃师人,大业末出家于東都淨土道场。”

净土寺历史久远,据说是著名佛学大师玄奘首次剃度出家之处,唐太宗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文中所写:“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概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文内“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是说净土寺的松、水和风光条件,虽不足以比得上陕西的华清池,但其独特的仙露,却培育出了像玄奘法师这样的明珠。“翘心净土”,是对佛学大师玄奘首次在净土寺剃度出家之处的赞誉和肯定,使净土寺永远在历史的典籍中留下闪光的名字,这是中国所有的寺院所难有的最有意义的品牌价值。“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概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太宗皇帝对玄奘大师在净土寺精研佛学情景的精彩描述,为后世留下了当年玄奘大师在净土寺出家行时的珍贵史料。“翘心净土,往游西域”。道出了玄奘大师由洛阳净土寺出发到西域求法去经的历史真相。

《洛阳市志》记载:“玄奘,俗姓陈,本名袆,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境)人。玄奘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少时因为家境困难,跟着他二兄长捷法师住在洛阳净土寺,学习佛经,十一岁(620)就熟习《法华》、《维摩》。十三岁时(622)洛阳度僧,破格入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九冊《釋氏稽古略》载:“(唐高宗)七月詔迎玄奘法師入居西明寺。四年十月。帝以玉華宮為寺。追崇先帝。詔玄奘法師居之。五年帝幸東都。敕召僧義褒慧立等赴洛京,見帝于合壁殿。敘論稱旨。留住東都淨土寺。”

净土寺出土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净土禅寺记》石碑,记载该寺曾由当时的“布政司、县政府、以及伊阳、嵩县的僧会,会同洛阳乾明寺、汝州风穴寺、洛阳龙泉寺、嵩县龙泉寺等众多的寺院主持---大明嘉靖十一年岁在壬辰孟冬望日后十日立碑”。

生活在伊川,爱上伊川网!www.yichuanxian.cn 微信:loveyichuan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osxw.com//ylsh/7140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