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柏林寺塔

柏林寺塔位于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内。

柏林寺塔

柏林寺塔,又称“从谂禅师舍利塔”、“赵州塔”、“真际禅师塔”等,建于元天历三年,为纪念唐代禅宗高僧从谂禅师,修建此塔。塔额为“特赐大元赵州古佛真际光祖国师之塔”。塔为砖木实心结构,共八角七层,高约30米,坐落在高达2.5米的方形台基上。台基分上下两层,下层石砌、上层砖砌。塔的下部为砖制须弥座。须弥座上部用砖仿木构,做出斗拱、平座。平座上浮雕围拦、格子栅栏和花卉等装饰图案。以四层仰莲承托塔身的第一层。塔身第一层的高度约占全塔总高的三分之一。东西南北四面以砖刻壶门,另外四面以砖刻格子棱窗。正面有石匾,上用楷书阴刻“特赐大元赵州古佛真际光祖国师之塔”十六个大字,左侧楷书阴刻“天历三年孟春上旬吉建”十个小字。塔一层飞檐用木制,二层至第七层改用砖雕。出檐长度逐层收敛,各层檐角均系木制,其脊上立一尊铁质罗汉像,下吊风铎。

由于1966年的邢台地震和人为破坏,到1990年代塔身已严重毁损倾斜。1997年,由新加坡高家仁居士捐资修复。

2006年柏林寺塔作为元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袁世凯家族祖坟墓地白塔寺柏林考察记

近日,笔者在项城袁氏家族后人袁玉明先生的陪同下,实地考察了白塔寺柏林。袁世凯家族祖坟墓地柏林位于商水县平店镇东南5公里,清水河与孙洼沟交汇处,有一座古白塔寺遗址也在这里,目前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白塔寺,笔者走访了商水县工商局退休干部袁希富老先生。袁老是商水县袁老乡人,今年80岁。出于对文物的珍爱,他退休后,自发地每逢农历三六九日就骑车十余里来到白塔寺守护袁氏柏林。袁老告诉笔者,相传,白塔寺初建于宋朝。其遗址深层有龙山时期、夏商、周时期的大量遗存。浅层有汉至明的遗存。在遗址上暴露的有灰坑、汉墓;出土的有灰陶折沿罐、高颈罐、鼎、鬲、几何纹榫口砖等。由于这里历史上很早就有人类生存,被后人视为祥瑞之地。

由于白塔寺有清水河与孙洼沟交汇,形如二龙戏珠,暗合周易八卦风水之说。清末,袁世凯家族称其为“宿龙之源,气象万下,蜿蜒盘绕,午向子山,六八鼎峙,二四廻环,青龙舒气,白虎闭关,乾坤合运,缔造天然”,于是高价置地数十亩,辟为家族墓地。

据《项城袁氏宗谱》记载,白塔寺柏林是项城袁氏家族袁耀南一支的祖坟茔域所在地。该茔域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原有地(项弓)五亩五分五厘。光绪三年(1877)亥月八日,由袁氏十二世祖袁保基置庙后地兑换立茔,茔域共24亩。转年,由袁保信修葺墙垣,植柏树百余株,后又不断种植松、柏、杨、椿、楸,因袁登三有四个儿子,有“小四门”之称。故所植柳树皆为四杈,现已无存。该茔域以生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的杨太夫人(袁世凯从曾祖母)墓为首,共计6座。柏林内立存五通蛟龙神道碑(俗称“滚龙碑”),并有民国总统徐世昌亲笔为袁世凯从曾祖母撰文并丹书的碑文,是了解袁世凯家族历史的一份珍贵而详实的资料。白塔寺柏林及袁氏家族墓地久负盛名,曾经的碑林、廊房和蛟龙碑楼是闻名中外的白塔寺三景,是白塔寺遗址文物保护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978年公布为商水县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6年白塔寺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袁希富老先生带领笔者来到平店镇第一小学院内,参观了白塔寺遗址。他说,此处虽称白塔寺,可寺院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造成了学校,即现在的平店镇第一小学,如今仅存有清光绪年间建造的3间西厢房,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见证着历史的风云变幻。

我们走出平店镇第一小学,来到一条弯弯曲曲、坑洼不平、杂草丛生的小胡同,袁老指着胡同东侧一片柏林告诉笔者,原来的白塔寺分东西两个寺院,从西寺院到东寺院,挖有一条地下通道。从东寺院向东约25米处,用红石建有一座三孔石拱桥,名曰“青龙桥”。青龙桥东约100米处,有一龙王庙。当时白塔寺西寺院西约100米处,用白石建有一座五孔石拱桥,名曰“白虎桥”;西北方向500米处建有庙宇,曰“三光庙”。所以当地人称白塔寺是“桥端庙、庙端桥”的风水宝地。袁氏家族墓茔并立三门:东为朝阳门,中为午门,西为望月门。从此,白塔寺成为豫东大地一个沾帝王家风水宝地的名胜古迹。

据当地村民说,当时,为防外人入内,袁世凯命当时商水平店的名士刘振玉在此栽种柏树2000余株。刘振玉是晚清秀才,精通风水堪舆。袁氏家族请他布置墓地,他把柏林种成九宫八卦阵形,当年柏林完整时,人们一进柏林就迷失方向,很难出入。据传,当时刘振玉的一个同村人到柏林找刘振玉,在柏林转了一天都未能出去。

白塔寺柏林,林木绵密,枝叶茂盛,景色宜人,尤其是冬日大雪初霁,银装素裹,雪压松柏,愈显苍翠,远远望去,烟雾缭绕,如若仙境,一派森然,堪称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然而,一百多年来,由于病虫害和人为采伐,柏树现已减至700余棵,但仍柏影森森,虬髯苍劲。目前存活下来的柏树最大胸围90厘米,高20余米,最小者胸围也有30厘米,高12米左右。

据《项城袁氏宗谱》记载,民国初年,袁世凯荣登大总统宝座,遣人整修家族墓地,勒石树碑,对白塔寺祥瑞之气感恩戴德,大加褒扬。现存有民国三年时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徐世昌撰文褒扬杨太夫人并丹书石碑一座,背面绘制有坟冢风水布局图。另有袁登三、袁保基(追封二品)、袁保敬、袁保信神道碑共五通,皆为徐世昌丹书,青石镌刻,高近三米,保存完好,弥足珍贵。可惜的是,“文革”时,碑楼被拆,石碑铺作桥板,坟冢被平。目前,白塔寺仅存五座碑楼,为袁保基、袁保信等人的神道碑。袁保基的神道碑上书:“皇淸诰授通义大夫晋封资政大夫二品衔道员用江苏候补知府袁公讳保基字立亭一神道”,碑文用楷体书写竖行排列,无标点。碑板系青石,边缘雕刻有八仙图,非常精致。袁保信的神道碑书写:“皇清诰授中宪大夫晋封资政大夫袁公讳保信字果亭行四神道”,碑板四周雕刻有四龙吐火之图,一边两条龙,惟妙惟肖。最令人关注的是徐世昌撰文并手书的“项城西北宿龙桥庙袁母杨太夫人坤官立祖墓碑记”。该碑记用苏黄体小凯书写,竖行排列,无标点,共两千余字,主要颂扬杨太夫人之功德。值得关注的是,碑楼碑记署有:“清朝赐进士出身军机大臣……太保民举国务卿东海徐世昌谨撰并书”,又有时间“中华民国叁年岁次甲寅吉日”,碑的左下角书有“禹州李中州,侯殿选镌石”的字样。从落款署名来看,此碑文就是袁世凯的好友徐世昌亲撰并书写的。从史书记载来看,袁世凯与徐世昌交往甚密,此碑文也是一个见证。

另据《商水文物志》记载,白塔寺原为袁世凯之叔的墓地,其中一位官至二品。墓地规模较大,石刻精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商水县文物工作者历尽艰辛,在附近村落中陆续找回“文革”期间被推倒的五座石碑,重新立于柏林内并建碑楼保护,但未找到碑额与碑座。在2010年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碑额两件,两件碑额大小略同,高1.07米,宽0.8米,厚0.24米,碑额正中牌位内竖书篆书“恩纶”二字。恩纶:犹恩诏,即帝王降恩的诏书。牌位两侧有二龙盘护,雕刻工整细腻,为研究项城袁氏家族历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不过,笔者也看到柏林内居然有数十家乱搭乱建的房屋,有些人家的鸡圈、房屋圈住了神道碑楼,更有甚者在“滚龙碑”旁边饲养猪、狗、鸡等家畜。对此,袁希富老先生和项城袁氏后人也曾经多次向上级领导反映,但白塔寺柏林保护区内私搭乱建的违法建筑至今没能依法拆除。因此,笔者呼吁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予高度重视,尽快依法对白塔寺柏林保护区内私搭乱建的违法建筑予以拆除,并尽早在袁氏家族古墓群原址上恢复重建被毁坟墓,并借助杨太夫人威仪遐迩,教子有方的生母形象,白塔寺自古就是佛教圣地且有西接商水,东连项城的地理优势,把这里打造成旅游景点,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乃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之长远大计。

文\龚新文

中国零距离观察:从学东

关中古塔——宝林寺塔(敬德塔,紫阁塔)

最近春暖花开,给大家推荐一个春游踏青的好去处-----紫阁峪,内有一座传说中曾经安放过玄奘顶骨舍利的宝塔,骑车子就可以去了。

先向西到达郭杜镇后,顺着210国道一直向南,穿过了滦镇到达丰峪口后向西,沿着老环山路慢慢骑,经过祥峪、高冠峪进入户县后,接下来的就是紫阁峪(路边有指示牌)。

在紫阁峪口东侧有一座大圆寺,寺内建筑貌似新建不久,不过东侧的几座僧人的舍利塔和殿前的几座石碑还是有年代的。沿着山路前行不久要过一道关卡,每人5元方可经过,说是卫生费。山路一直沿着小溪,随时可以下去玩玩水,就是季节不对,山里还是见不到太多的绿色,加上来这里的人不是很大,走在山间有些阴冷。

绕过几个弯,就可以看到不远处山头上的古塔了,人也在这里聚集起来了,热闹多了。感觉这个塔和山组成的画面有些像延安的宝塔山,就是方向相反,还有就是前面少了一座桥。溪边是宝林寺的遗址,有几座石头垒砌的台基,时间貌似也不是很久的样子,发现有一口大铁钟,仔细一瞧还是2010年铸造的。

从这里顺着小土路就登山了,宝塔所在的山不高,转来转去的10分钟也就上去了。宝塔东北南三面是崖,仅可从西面的土路前往,塔的西侧是一个平台,乃观光佳处,向北可以看到来时的路,向南远处有一座高峰特别壮观,不会就是著名的圭峰山吧?!

塔有七层,顶部残毁,第一层较为高,仅西侧开有一个假券门,根本无法进入,其他基层大小逐渐缩小,每次都有精美的砖雕,内容都是方木结构的建筑,如斗拱、栏杆和檐,年代应为宋代。在周围青山的环绕下,宝塔显得特别宏伟,山也显得妩媚了。

离开这里如果大家还意犹未尽,可以向北去草堂寺转转,最好在山口再吃一碗秦镇凉皮——

宣化柏林寺:凿山而成的石窟佛寺

多宝佛塔造型端庄,刻工精细。

柏林寺位于一处幽静的山谷中。

以大马群山为界,我市被分成坝上坝下两个自然区域,这也成就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相互碰撞和交融,为今天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这里是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和河套文化汇聚、融合的三岔口。作为河北省的文物大市,张家口现存各类文物遗存7900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0处。全市各级馆藏文物截至2010年底共1.8万余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500余件。被誉为“地下艺术长廊”的宣化辽墓,保存最完好的古驿站鸡鸣驿城,宏伟瑰丽的元中都遗址……散落在张垣大地上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就像一个个生动的文化符号,衔接起一幅敞开的历史画卷,为我们揭示出远古至今的沧桑变迁,它的博大、深邃和隽永为张家口增添了非凡的魅力。

柏林寺也叫石佛寺,始建于唐代,整座古寺就是一座山体石窟。全寺共有325尊佛像,多为凿石而成,它们风格粗拙,似有北魏石佛憨厚之态。

记者 王瑾涧 通讯员 王玮

“置身柏林寺,如到云岗窟”

出宣化城,向南偏西行约35公里,就到了柏林寺村。柏林寺位于村西一处的幽静的山谷里。

柏林寺又称石佛寺,因居地古柏参天,故后来更名柏林寺。柏林寺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该寺于明隆庆年大修,完成石窟、石塔雕凿,终成规模。柏林寺里面的佛像、佛龛、供台、石碑等全部都是由一块巨石雕凿而成。主要建筑包括三座石窟、多宝石佛塔、大雄宝殿和三官殿等,寺内的数百尊石雕石刻佛像,雕工细腻,技艺精湛,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堪称佛教文化瑰宝。

柏林寺作为京西唯一一座石窟庙,石窟洞可与大同云岗石窟相媲美,素有“置身柏林寺,如到云岗窟”之说。

“这里群山环绕,松柏长青,每逢庙会之际,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柏林寺居士崔智林说。

据1993年寺院出土的一块明正德年间《重修柏林寺》碑文记载“始建至德”,即建于唐肃宗李亨至德年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另据千佛阁石窟原来凿就的碑文记载“隆庆元年上至隆庆四年修造大灯佛殿圆满……”等字样。初步推断柏林寺始建于唐中叶,历经宋元至明隆庆年间基本完成。清嘉庆年间又增建三关圣境等。

2013年5月,柏林寺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柏林寺村民姚胜龙介绍,“过去寺院里有一个老和尚信诚师傅,文革时被赶离古寺务农,柏林寺也被做为学校使用。正因为改作学校,柏林寺才没有在文革中被毁掉。”

近年来,宣化有关部门对石窟群进行了除险加固,同时,加大了寺庙周边的生态环境恢复力度,进行造林绿化,并建设储水窖、挡水坝等。千年古寺以其独特的魅力日益引起世人的关注。

在山巅凿出的多宝佛塔

据姚胜龙介绍,柏林寺是佛、道、儒三教一体的寺院,周边民风纯朴,寺院保存完整,有东佛洞、关羽庙、玉皇庙、龙王庙、千佛阁、孔子庙等十座殿堂,所以也称十殿湾。

山路迂回曲折,拐角处一座九角八面的玲珑塔突然映入眼帘,亭亭玉立,宛如一个文静的秀女。

柏林寺主要建筑是三个石窟、一座石塔和大雄宝殿,最有看点的当属石塔。塔高12米,同脚下的洞窟、窟中诸多的石佛浑然一体,为同一石块雕凿而成。

柏林寺塔也叫多宝佛塔,塔身上遍布着佛像等雕刻,耸立在东佛洞之巅。这里峰峦叠翠,怪石林立,浓荫蔽日,空气清新。站在柏林寺后的山上,周边美景一览无余,树木青葱,风峦叠翠。清风徐来,送来一阵阵花香,是寺院周边上千棵青杠树正在开花。

多宝佛塔造型端庄,刻工精细,高约12米,耸立于东佛洞之巅。该塔为实心塔,共计五层八面,每层每面刻有佛像三尊,从塔基至第四层均系一块山石凿筑而成,塔顶为另雕后置于塔巅。多宝佛塔是为纪念以光明佛为主的88位圣僧而筑。各层佛像或立、或座、或卧,刻工简洁明快,神态各异,惟妙惟肖。宝塔造型独特,古朴典雅,为柏林寺一大胜景。

该塔基本是由一块山石凿筑而成的实心塔,并且塔身较大,这在我国众多的佛塔建筑中较为罕见,故有京西第一石塔之美誉。

整座古寺就是一座山体石窟

柏林寺奇就奇在它的石窟建筑,整座古寺就是一座山体石窟。大雄宝殿凹进山体,山体上方分布着几块孤石,每块孤石就是一个洞窟。按其顺序被称为西佛洞、中佛洞、东佛洞。

东佛洞位于多宝佛塔之下,与多宝佛塔浑然一体。佛洞宽5米,深5米,高3米。东佛洞里的主佛是东方教主药教佛,他手捧宝塔,盘腿坐于莲,四壁有浮雕小佛108尊,色泽鲜艳,遗憾的是头面部在文革中被毁。石门内上方刻有四大天王、八大金刚及韦陀石像。佛洞内,侧面墙壁碑文记载,多宝佛塔与东佛洞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

中佛洞也称千佛阁,正中端坐燃灯佛祖,传说他是释迦牟尼的师傅,由他度释迦成佛。洞内佛造型生动,它同刻工精巧的案几,窟壁联为一体,四周尚有形态各异的小佛43尊,作为陪衬。

双层殿西北角山坡上,有一圆中见方的巨石,也被凿空为室,名为“西佛洞”。有32个台阶通入石门,室内石壁共刻有55尊石佛像。西窟的佛象较大,释迦佛端坐于中,面孔圆润有光,双目沉静有神,大耳垂肩有轮。左边的文殊菩萨,威然跨于狮背,右边的普贤菩萨,安然坐于象身。西洞和中洞的佛象,经历千百年,虽然部分风化剥蚀,油彩脱落,但人物线条活泼流畅,图案纹理清晰秀丽,仍不失昔日的风采,堪称艺术精品。

三个洞窟都是由高20米左右的巨石凿成,全寺的300多尊佛像也多为凿石而成,它们风格粗拙,似有北魏石佛憨厚之态。

洞窟前面是“三官圣境”,它居于柏林寺的中心,背北朝南,砖木结构,分上下两层,上为大雄宝殿,下为“三官圣境”,晚于洞窟,建于清嘉庆五年,玲珑别致,肃穆典雅。“三官圣境”洞内是大愿地藏王菩萨塑像。下面较小的是天官、地官和水官的塑像。东、西禅房有同神、佛有关的彩塑,壁画,院中有香炉,铺毡,供烧香之用。

4年前,耀尊法师来到柏林寺,当时寺里一些殿堂、房屋漏雨、坍塌、墙皮剥落等,急需修补。

“这几年,在善男信女和香客的捐助下,石佛寺房屋得到修补,殿前广场铺设了石板,环境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柏林寺原来的名字应该是古山石佛寺。”耀尊法师说。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osxw.com//ylsh/7096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