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圣奥斯定教堂

圣奥斯定堂(俗称岗顶圣堂IgrejadeSaoAgostinho),位于澳门岗顶前地,是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份。

由奥斯定会修士兴建。初建时用棕榈树叶作顶,风吹时似龙须飘飘,故昔日称龙须庙,後改成龙嵩庙。

每年四旬期第一个周末供奉在圣堂的耶稣受难像会被运到大堂,第二日搬回(俗称“出大耶稣”),是澳门重要的宗教活动之一。

圣奥斯定教堂

据创建此教堂的曼里盖(FreiFranciscoManrique)所载,西班牙的奥斯定会之修士在岗顶兴建了会院及恩宠之母小堂。初建时,由于以棕榈树叶作顶,风吹时看似龙须飘飘,故被称为龙须庙,后被改成龙嵩庙。1589年教堂转属葡萄牙教士后,1591年便在现址兴建一座供奉圣母的教堂。1872年,教堂的主堂和圣器室坍塌,于是教堂在1875年进行重修,遗留至今。

圣奥斯定教堂,1591年由西班牙奥斯定会修士创建。教堂最初建筑非常简陋,教士们便用蒲葵叶覆盖屋顶来遮挡风雨;每当大风吹来,蒲葵叶便随风飞扬,华人远远望去,觉得这情景像龙须竖起,就称教堂作“龙须庙”,后又以粤音转称“龙嵩庙”。教堂于1874年重修后,形成今天的规模。该教堂每年为期两天的苦难耶稣像巡游,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澳门天主教会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

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

东欧六国游(17)圣斯蒂芬大教堂

一、东欧六国游(17)圣斯蒂芬大教堂

四、奥地利.维也纳

维也纳,是奥地利首都,是奥地利最大的城市和政治中心,位于多瑙河畔。来到维也纳,参观的第一个景点就是:

1、圣斯蒂芬大教堂

来到该教堂,两座高塔,耸入云端。其南塔,高达137米,仅次于德国科隆大教堂。那塔顶,仙云缠绕,天鸟惧近。天主在那里观察宇宙,运筹帷幄,主宰星空大地。这哥特式的楼塔,似乎无限地向上延伸,表现出天主至高无上的神圣感,给世人营造出天主万能的印象。这座大尖塔的周围,环绕着无数精雕细刻的小尖塔,好像是维也纳光彩夺目的王冠。其北塔,据说原计划要与南塔比翼齐飞,但后因财政钱袋羞涩,只建到65米而止,文艺复兴式的绿帽圆顶,似中国官帽,也别有情趣!南塔高,北塔低,形成高低参差之美。这座像大山的教堂,1147年就建成,经过四个世纪漫长修建和扩建,才成现在的规模。虽经几次战火,仍毁而复生。她傲然耸立了870多年,培养了千千万万行善去恶的宗教信徒!这,就是欧美教堂“高大美”而且繁多的原因!

我们由南门进入教堂,别有洞天,似进神府仙殿一般。大堂宽敞,三殿式结构,每殿被成簇的柱子隔开。那柱子都是灰色石质的,像竹节光亮,像玉条温润,高达38.9米,直耸而上的线条,修长峭拔,在顶上弯曲会合成美丽的十字交叉结构,从顶天柱一端接到另一顶天柱。空间高挑,给人轻盈修长感,灰色石柱雕刻,具有自然原始感,营造了天神安谧修身氛围。整个教堂长107米,宽34米,两边没有封闭的礼拜堂,阳光通过高大彩绘窗户射进,迷惘神奇,笼罩圣殿!我心率极慢,每分钟只有52跳,此时,也跳快了,那是灵魂在净化呀!我仔细端详高大修长的石柱上下精雕细琢许多如真人大小的圣人先贤彩像,涉笔成趣,他们或立或坐,或行或飞,引人浮想联翩。看到圣母玛利亚抱婴像,就想到她曾在耶路撒冷被坏人追杀的故事;看到耶稣基督传道图,就想到他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惨境;看到耶稣十二徒,就想到他们大都惨死的结局。唉,圣人都不易,凡人应自珍自重〗烫萌钍遥こつ镜噬隙甲雒秩龅男磐剑蔡系垩到洌恢谴耸贝丝趟骱蜗耄」芮钔虮穑煞⑾蛏朴睿窍嗤摹5钐貌啾撸ㄉ枭系拼5瞥兀苹鸷#坏萍埽缁鹕健U庀八祝胛颐嵌较嗤愕疲枪┬磐叫碓福⌒碓福遣痪褪亲鋈说氖拇事穑堪。獾疲且俗呦蚬饷鞯穆返疲

在主祭坛南侧,有个巨大的石棺,那是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三世(1415年-1493年)的棺墓,他是最后一位由教皇加冕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雕塑家 采用奥地利当地产的一种红色带白花纹的大理石而制成的棺墓,富丽厚重,温润光滑。庞然大物,仅大理石棺盖就重达8吨,形状像两层楼船,外帮雕有凹凸起伏图案花卉,还雕刻着身着加冕礼服的腓特烈三世。这可谓是古今第一棺!腓特烈三世统治德意志王国53年,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安葬在这里,是权力所为!

圣斯蒂芬大教前后修建扩建经历四个世纪,要归功千万大匠和巧工。工匠们也用手中设计、雕塑微薄之权,在这神圣殿堂巧妙地留下他们一席之地。你看,工匠“匹尔葛拉姆”:大眼大口高鼻,一脸微笑,头戴工作帽,手握雕刻工具,依窗而望。在窗口下写下他的名字缩写,刻下施工时间:“1880”年。那悬空画梁画柱、龛里各种人物雕像和图案装饰,其作者就是这位正欣赏作品的工匠“匹尔葛拉姆”!

还有一位工匠,他的大名缩写是“M.A.P”他穿棕色棉衣,手拿黄色三角尺,头戴黑披帽,头顶如同中国皇帝巡查时用的华盖伞,看着前面雕塑中式的雕梁画栋。这些精雕细刻作品的作者,就是他,名字缩写是“M.A.P”,雕塑时间写在人物下面“1515”年。早期哥特风格建筑,禁止艺术家在自己作品上签名。后来文艺复兴建筑,人性风气高涨,允许艺术家签名,这是时代的进步!

我们从这些不同年代的建筑作品,可以清楚地看到,圣斯蒂芬大教堂,是经过十几代人不懈努力而建成的!

我们看到这里,还不满足,要求当地导游梅小姐,再帮我们买联票继续“穷追不舍”。

先上北塔,有电梯,上下容易。该塔有20吨重的大铜钟,钟名叫“普默林”,是用战争所得的武器盔甲浇铸而成,在新旧年交替时刻,成千上万的维也纳人在斯蒂芬教堂前的广场上聆听钟声,相互庆贺新年!

后参观南塔。南塔没有电梯,只有楼梯,台阶343。楼梯狭窄,转弯盘旋。我们登得汗流浃背,但心里有天主,便累中有乐趣。走到中途,哇噻,教堂屋顶美景展现在眼前:巨大斜面的教堂屋顶光彩夺目!斜面从教堂外墙的一半高度开始,斜伸而上40米,宽度34米,长度110米,覆盖三柱廊,这斜面屋顶等于一个巨大的彩色画板,有的是水波线条,有的是方块图案,色泽鲜艳美观。全部屋顶由25万块彩色瓷砖拼制而成。用23万块特制的琉璃瓦片,拼成哈布斯堡家族族徽、奥地利共和国国徽与维也纳市市徽,这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神奇屋顶!

南面屋顶有双头鹰徽,代表哈布斯堡皇室,此处没有拍出来。这三个鹰徽,记录了奥地利的政体转变过程。我想:圣斯蒂芬大教堂,是国家、君王、圣人、贤人、工匠、大众和谐相处的大家庭,建筑艺术,巧妙隐含天主教宗主旨!

接着,我们登呀登,像爬庐山好汉坡,登到南塔观景台,维也纳古城壮丽美景尽收眼底:高楼林立,流光溢彩,似童话世界。最神奇景致还是这南塔本身, 历史 上两次鄂图曼土耳其人围攻维也纳时,它都曾作为t望塔与指挥中心,直到1955年,南塔还作为夜间火灾警戒塔。更新奇的是,这高塔,竟然还有专卖纪念品商店,店员每日出工上天梯,那真是天主相助呀!

上了“天梯”,我们再入“地狱”,看地下墓穴。通过北塔下的一个房间进入墓穴。啊,里面竟有一间象征性的小型教堂。两层石阶上有个雕花石桌,桌上有一对白蜡烛。这小教堂,是幽灵们受教的场所,说明天主教重视来生,这与我们佛教相同。墓穴里有约10,000名维也纳市民的遗骨。哈布斯堡王朝族中成员的内脏,存放在这里,尸体则安葬在卡普齐纳教堂地下的皇家墓穴内,心脏放在奥古斯丁教堂,尸体分三处埋葬的均是教堂,说明教堂是皇家落魂归宿之所。维也纳市民遗骨同哈布斯堡王朝贵族和谐相处一个墓穴,也算不错,世间有几人能有这个福气呢?

参观圣斯蒂芬大教堂

登楼百米上天堂, 入地黄泉祭帝王。

游览一方圣宝地, 人生来去今日偿。

二、哈布斯堡家族

简介 哈布斯堡家族 (House of Habsburg) 欧洲历史上支系繁多的德意志封建统治家族。其主要分支在奥地利,亦称奥地利家族。远祖系日耳曼人中的一支,最早居住在阿尔萨斯和瑞士的阿尔高。11世纪初,由于该家族的主教斯特拉斯堡的维尔纳建立哈布斯堡,其家族即以哈布斯堡为名。统治时期从1282年起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欧洲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统治地域最广的封建家族。 历史沿革 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73~1291在位)。1282年,他把奥地利和施蒂里亚分别传给两个儿子阿尔布雷希特和鲁道夫,自此哈布斯堡家族同奥地利长期结合。1438年,从阿尔布雷希特二世起,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由哈布斯堡家族世袭。1519年查理五世当选皇帝,开创了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支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兰茨二世(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 1806年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统治范围仅限于奥地利帝国。1867年后,哈布斯堡家族统治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奥地利于1918年成立第一共和国,1919年4月3日奥地利共和国国民议会通过《哈布斯堡法》,没收哈布斯堡家族财产,其成员被逐出国。除统治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地利帝国外,这一家族也曾是西班牙、波希米亚、匈牙利、葡萄牙等国的统治家族。 在长达640年的统治中,该家族较重要的国王和皇帝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阿尔布雷希特二世、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查理五世、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奥地利帝国皇帝玛丽亚・特蕾西亚和约瑟夫二世等。 统治王朝 前朝: (大空位时期) 1273-1291 拿骚王朝 1298-1308 卢森堡王朝 1438-1558 神圣罗马帝国王朝 后朝: 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巴本堡王朝 奥地利王朝 1278-1520 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卢森堡王朝 亚盖隆王朝 匈牙利王朝 1437-1439 1444-1457 亚盖隆王朝 卢森堡王朝 波希米亚王朝 1437-1439 亚盖隆王朝 特拉斯塔马拉王朝 西班牙王朝 1516-1556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cs:Habsburkov

哈布斯堡家族 (House of Habsburg) 欧洲历史上支系繁多的德意志封建统治家族。其主要分支在奥地利,亦称奥地利家族。远祖系日耳曼人中的一支,��早居住在阿尔萨斯和瑞士的阿尔高。11世纪初,由于该家族的主教斯特拉斯堡的维尔纳建立哈布斯堡,其家族即以哈布斯堡为名。统治时期从1282年起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欧洲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统治地域最广的封建家族。 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73~1291在位)。1282年,他把奥地利和施蒂里亚分别传给两个儿子阿尔布雷希特和鲁道夫,自此哈布斯堡家族同奥地利长期结合。1438年,从阿尔布雷希特二世起,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由哈布斯堡家族世袭。1519年查理五世当选皇帝,开创了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支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兰茨二世(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 1806年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统治范围仅限于奥地利帝国。1867年后,哈布斯堡家族统治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奥地利于1918年成立第一共和国,1919年4月3日奥地利共和国国民议会通过《哈布斯堡法》,没收哈布斯堡家族财产,其成员被逐出国。除统治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地利帝国外,这一家族也曾是西班牙、波希米亚、匈牙利、葡萄牙等国的统治家族。 在长达640年的统治中,该家族较重要的国王和皇帝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阿尔布雷希特二世、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查理五世、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奥地利帝国皇帝玛丽亚・特蕾西亚和约瑟夫二世等。这里看

三、哈布斯堡家族的介绍

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bsburg) 为德意志封建统治家族。其主要分支在奥地利,祖系日耳曼人中的一支,最早居住在法国阿尔萨斯,后来向东扩张至瑞士的阿尔高。11世纪初,由于该家族的主教斯特拉斯堡的维尔纳建立鹰堡(哈布斯堡),其家族即以哈布斯堡为名。统治时期从1282年起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欧洲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统治地域最广的封建家族。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73~1291在位)。1438年开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由哈布斯堡家族世袭。1918年奥匈帝国解体,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结束。

四、如何理解西班牙旅游景点有很多哈布斯堡家族标志,而没有波旁家族的?

这就要讲到两部分西班牙王室的历史了。

早在伊莎贝拉还有费尔南多时期,这两位天主教君主不仅收复了被摩尔人占领的领土,并且还主持了航海大发现,最终找到了新大陆也为之后西班牙世界帝国的建立打下了基础。这个时期的西班牙王室自称是西哥特王国的后裔,可以算作是本土的王室。

不过很不幸的是,他们的子嗣单薄。伊莎贝拉与费尔南多的王储在娶了来自哈布斯堡家族的公主没多久之后就病亡了,当时经历了很长的混乱时期,最终因为女儿胡安娜公主嫁给了哈布斯堡家族的王子美男子腓力,生下了卡洛斯,伊莎贝拉去世后,费尔南多当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摄政王,最终王位还是传给了胡安娜的儿子,也就是未来的查理五世,在西班牙又称作卡洛斯一世。哈布斯堡家族正式在西班牙确立了统治地位。

而查理五世时期也是西班牙帝国发展的鼎盛时期,他统治着一个规模空前的帝国,其所辖领土包括:西班牙及其海外殖民地佛罗里达、古巴、墨西哥、秘鲁、智利和哥伦比亚;西班牙的地中海属地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岛等地;奥地利及其属地尼德兰(包括今天的荷兰与比利时)地区,号称“日不落帝国”。因此政治经济上的繁荣也使得查理成为了西班牙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后世的史家在记述这一段时期的时候,言辞中也总透出崇拜之情。政治的成就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因此,许多建筑都是建成于那个时期的。

但是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分支也遇到了早期王室遇到的困境,不仅子嗣单薄,而且许多王室后裔都身体孱弱,最终也就维持了四代人就绝嗣了。波旁王室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入主西班牙的。不过在当时受到的待遇与哈布斯堡家族完全不一样。先是经历了耗时耗力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接着又不断的迎接国内的反抗起义,可以说西班牙人与法国人的世仇并没有因为波旁的接手而消失。

五、音乐之都维也纳 简介

母语是德语。

奥地利

国名: 奥地利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Austria)

独立日:4月27日(1945年)

国庆日:10月26日(1955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红、白、红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旗面正中是奥地利国徽图案。此旗的来历可追溯到奥匈帝国时期,据说当时的巴本堡公爵在与英王理查一世激战时,公爵的白色军衣几乎全被鲜血染红,只有佩剑处留下一道白痕。从此,公爵的军队采用红白红为战旗颜色。1786年约瑟夫国王二世把红白红旗作为全军战旗,1919年正式定为奥地利国旗。奥地利政府机构、部长、总统等官方代表和政府驻外机构均使用带国徽的国旗,一般场合不用带国徽的国旗。

国徽:为一只鹰。黑色的雄鹰头戴金冠,两爪分别握着金色的锤子和镰刀,胸前的盾面上为国旗图案,鹰爪上还套有被打断的锁链。鹰是奥地利的标志,璧形金冠象征市民,镰刀和锤子象征农工,锁链被打断象征奥地利人民获得自由、解放。

国歌:《让我们拉起手来》

国花:火绒草

国鸟:家燕

国石:贵蛋白石

国家元首:总统海因茨・菲舍尔(Heinz Fischer) ,2004年7月就任;总理沃尔夫冈・许塞尔(Wolfgang Schuessel ),2000年2月任职;联邦议会议长安娜・伊丽莎白・哈泽尔巴赫 (Anna Elisabeth Haselbach), 2004年7月任职。

自然地理:面积为83858平方公里。位于中欧南部的内陆国。东邻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文尼亚和意大利,西连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北与德国和捷克接壤。山地占全国面积的70%。东阿尔卑斯山脉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大格罗克纳山(Grossglockner)海拔3797米,为全国最高峰。东北部是维也纳盆地,北部和东南部为丘陵、高原。多瑙河流经东北部境内,长约350公里。有与德国和瑞士共有的博登湖及奥匈边界的新锡德尔湖。属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温带阔叶林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约700毫米。

人口:811万(2000年),绝大多数为奥地利人,其中外国人75.8万人,占9.3%。少数民族有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匈牙利人,约占人口的0.52%。官方语言德语,98%的人讲德语。78%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都: 维也纳 (Vienna) ,人口156.3万人(2000年)。

行政区划:全国分为9个州,15个有自主权的城市,84个区和最低一级的2355个乡镇。9个州是:布尔根兰、克恩顿、上奥地利、下奥地利、萨尔茨堡、施蒂利亚、蒂罗尔、福拉尔贝格、维也纳。州以下设市、区、镇(乡)。

简史:公元前400年,克尔特人在此建立了诺里孔王国。公元前15年被罗马人占领。中世纪早期哥特人、巴伐利亚人、阿勒曼尼人入境居住,使这一地区日耳曼化和基督教化。公元996年,史书中第一次提及“奥地利”。12世纪中叶巴奔堡家族统治时期形成公国,成为独立国家。1276年被神圣罗马帝国侵占,1278年,开始了哈布斯堡王朝长达640年的统治。1699年获得对匈牙利的统治权。1804年弗朗茨二世采用奥地利皇帝称号,1806年被迫辞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称。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成立了以奥为首的德意志邦联。1860―1866年向君主立宪制过渡。1866年在普奥战争中失败,被迫解散德意志邦联。翌年与匈牙利签订协议,成立二元制的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军战败,帝国随即瓦解。1918年11月12日奥地利宣布成立共和国。1938年3月被纳粹德国吞并。二次大战中作为德国的一部分参战。同盟国军队解放奥地利后,奥地利于1945年4月27日成立临时政府。同年7月,德国投降后,奥地利又被苏、美、英、法军占领,全境划分为4个占领区。1955年5月,4国与奥地利签署条约宣布尊重奥地利的主权和独立。1955年10月占领军全部撤走。同年10月26日奥国民议会通过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不允许在其领土上设立外国军事基地。

2005年5月11日,奥地利国民议会批准《欧盟宪法条约》。

政治:现行宪法于1920年11月10日生效。1925年和1929年先后通过两项附则。1934年宪法被废除。1945年奥重建后宣布1920年宪法和两个附则继续有效。宪法规定,奥地利为联邦制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由普选产生,任期6年。议会为两院制,由国民议会和联邦议会组成。国民议会制定法律,按比例代表制产生,任期4年。联邦议会代表各州的利益,其议员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选派。国民议会和联邦议会联合组成联邦会议,主要职能是接受总统就职宣誓以及在必要时决定对外宣战。总理为政府首脑。

经济:奥地利地处欧洲中心,是欧洲重要的交通枢纽。奥地利的工业特点是国有化程度高,国有企业控制了95%的基础工业和85%以上的动力工业,其产值及职工人数均占其总数的70%。主要工业部门是采矿、钢铁、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电力、金属加工、汽车制造、纺织、服装、造纸、食品等,采矿业规模相对较小。钢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奥地利化学工业原料丰富,如木材、石油、天然气和煤焦油等,为化工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要化工产品有纤维素,氮肥和石化产品。机械制造业主要生产工业机械成套设备,如水轮发电机、多钻头采煤机、铁路筑路机、木材加工机和钻探设备等。汽车工业是奥地利机械制造业的又一主要部门。主要生产载重汽车、越野车、拖拉机、牵引车、装甲运输车及散件等。采矿业是奥地利的传统工业,主要开采铁矿、褐煤、钨、膏、菱镁矿、大理石、滑石、高岭士、石英。矿产主要有石墨和镁,另有褐煤、铁、石油和天然气等。森林、水力资源丰富。森林占国土面积的42%,有林场400万公顷,木材蓄积量约9.9亿立方米。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高。农产品自给有余。服务业从业人员约占劳动力总数的56%,其中旅游业是最重要的服务行业,主要旅游点是蒂罗尔州、萨尔茨堡州、克恩顿州和维也纳市。奥地利对外贸易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出口产品是钢铁、机械、交通工具、化工制品和食品。进口主要是能源、原料和消费品。农业发达。

新闻出版:2000年全国有各类报纸186种,其中日报28种,主要报纸有:《新皇冠报》、《信使报》、《新闻报》、《标准报》、《萨尔茨堡消息报》、《维也纳日报》。主要杂志三种:《新闻周刊》、《规格》周刊、《侧面》周刊。奥地利通讯社1946年建立,以向奥报纸和电台提供世界各大通讯社的消息为主,有时也发布奥官方消息。1924年建立广播电台。1999年共有4家电台,并用德、英、法、西四种语言对外广播。1957年开播电视节目。

文化:谈起奥地利,无人不知其音乐和歌剧。奥地利历史上产生了众多名扬世界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还有出生德国但长期在奥地利生活的贝多芬等。这些音乐大师在两个多世纪中,为奥地利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奥地利萨尔斯堡音乐节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古典音乐节之一。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可谓世界上听众最多的音乐会。建于1869年的皇家歌剧院(现名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世界最有名的歌剧院之一,而维也纳爱乐乐团则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交响乐团。

奥地利学龄儿童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学费、书费和上学交通费均由国家负担。凡持有高中毕业文凭者可免试上大学。著名的维也纳大学创立于1365年,系德语区最古老的大学��

在奥地利到主人家作客或应邀赴宴,可着深色装,也可着浅色装;较正式的重要场合(例如有较重要的人物参加)应着深色装,以示庄重,参加婚礼或生日庆祝活动可着浅色装;听音乐会、看歌剧须着深色装。奥地利的餐馆以鸽子作为餐馆的星级标志。鸽子越多,餐馆越高级,最高为四星级。宴请可分为工作宴请和私人宴请两种。如系工作宴请礼物可免;私人宴请则需带礼品。 趣闻: 日食五餐的奥地利人>>>

名胜:维也纳国家歌剧院(State Opera Theatre of Vienna)是世界上一流的大型歌剧院,是“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主要象征,素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称。建于1869年,原是皇家宫廷剧院,其前身是17世纪维也纳城堡广场木结构包厢剧院,1869年迁到市区的环行街旁。1918年宫廷剧院变为国有,称国家歌剧院。二战时被炸得只剩下几处断垣残壁,战后重建,整修10年,恢复旧观。外貌古色古香,整个舞台区完全现代化,配有最先进的音响设备。1955年11月以演出贝多芬的费德利奥庆祝再生。歌剧院为罗马式宏伟建筑。前厅和侧厅都用大理石彻成,内部绘有精美壁画和挂有大音乐家和名演员照片。观众席共有6层,可容有座观众1600多人。

维也纳音乐厅(Music Hall Vienna):奥地利维也纳最古老也最现代化的音乐厅,是每年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法定场所。始建于1867年,1869年竣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外墙黄红两色相间,屋顶上竖立着许多音乐女神雕像,古雅别致。1870年1月6日,音乐厅的金色大演奏厅举行首场演出。1872年到1875年间著名音乐家勃拉姆斯曾负责组织音乐厅的演奏会。1939年开始,每年1月1日在此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后因战争一度中断,1959年又重新恢复。厅内有收藏馆,馆分两室。一间是展览室,定期举行收藏品展览,供人参观;一间是档案室,一边的书架 上放满大量历代手写的、木刻的、铅印的音乐书籍和乐谱,另一边是一排铁柜,藏有音乐大师的乐稿、书信和其他手迹,其中有莫扎特的乐稿:最后一个交响曲等。屋子中间是一长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阅资料之用。档案室原为勃拉姆斯的办公室,他临终前一再嘱咐,要把他珍藏的几千册音乐书籍和乐谱全部捐献给档案室。音乐厅属于奥地利音乐之友协会,协会拥有会员7000多人,据说是世界上历史最久、人数最多的音乐组织。

萨尔茨堡(Salzburg)是奥地利西北部萨尔茨堡州首府,濒临多瑙河支流萨尔察赫河,是奥地利北部交通、工业及旅游中心。这里是大作曲家莫扎特的出生地,素有“音乐艺术中心”之称。萨尔茨堡1077年设市,公元8世纪―18世纪为天主教大主教驻地和活动中心。1802年萨尔茨堡脱离宗教统治,1809年,根据《舍恩布龙条约》归巴伐利亚,维也纳会议(1814―1815年)决定归还给奥地利。这里的建筑艺术堪与意大利的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相媲美,有“北方罗马”之称。城市分布在萨尔察赫河两岸,偎倚在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峰之间。城市被苍郁的陡山围绕,充满魅力。河右岸��山坡的霍尔亨萨尔茨堡(11世纪),历经900年风雨,仍巍峨挺立,是中欧地区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一座中世纪城堡。本尼狄克隐修道院建于7世纪末,长期以来是当地布道活动的中心。圣方济会教堂建于1223年。模仿罗马圣教堂的大教堂建于17世纪初,是奥地利第一座意大利式的建筑。大主教宅邸是16―18世纪的一座文艺复兴式宫殿。米拉贝尔宫原是17世纪为萨尔茨堡大主教建造的皇宫,18世纪又经扩建,现在是包括宫殿、教堂、花园、博物馆等的游览中心。城市南部是17世纪建造的,以“水的游戏”著称。花园内建筑物的门旁檐下,道路两旁都有暗道水管不时喷射,水花飞溅,雨帘雾障。走进花园内一座人工堆砌的山洞,潺潺的流水发出了26种鸟鸣的声音,组成一曲悦耳动听的空山鸟语。在一处由机械装置控制的舞台上,通过水流的作用,156个活动小人再现了这里300多年前小镇生活的情景。走进萨尔茨堡,无处不见莫扎特的踪迹。1756年1月27日,大作曲家莫扎特出生在城中粮食街9号。1917年莫扎特的故居被辟为博物馆。

维也纳

开放分类: 音乐、城市、首都、港口、河港

多瑙河的女神――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世界名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Vienna)位于奥地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维也纳盆地之中,三面环山,多瑙河穿城而过,四周环绕着著名的维也纳森林。面积414.5平方公里。人口156.3万人(2000年)),占全国人口五分之一以上。是奥地利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下奥地利州首府。西欧至巴尔干半岛的铁路枢纽,多瑙河港。

维也纳州和维也纳市:414平方公里,170万人口。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一个城市,也是一个州。这个州的面积仅是全国领土的百分之零点五,但是全奥地利的人口有五分之一集中在这里。维也纳是奥地利共和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奥地利联邦议会、国民议会、总统府、总理府、国家政府各部委和最高司法机构都聚集在这个城市里。同时,维也纳市还享有重要的国际地位。联合国和石油输出国组织都在维也纳设有办公机构。维也纳是往日奥匈帝国的首都,昔日的豪华气派尚存。她是欧洲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文化、艺术和旅游城市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维也纳人把满目疮痍的城市重建起来。如今,维也纳的所有历史建筑都得到了整修。随着奥地利加入欧盟,维也纳重新成为东西欧商业和经济往来的中心。对于游客来说,维也纳有着千姿百态的面貌。音乐崇拜者可以为了一场音乐会不远万里,前来造访音乐的圣殿。对于很多游人来说,不能看到迷人的多瑙河将成为终生遗憾。维也纳信息网将伴随着您,去欣赏这一切……

维也纳是奥地利首都、著名音乐城市、国际旅游胜地维也纳,位于国境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多瑙河畔,坐落在维也纳盆地中。

维也纳是奥地利最大的城市,同时是欧洲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文化、艺术和旅游城市之一。维也纳森林环抱市区,多瑙河从市区静静地流过。著名的维也纳森林从西、北、南三面环绕着城市,辽阔的东欧平原从东面与其相对,到处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维也纳环境优美,景色诱人,素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称。维也纳是一座拥有18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公元1世纪罗马人曾在这里建立城堡,到1137年成为奥地利公园的首邑。13世纪末期,城内出现大批宏伟的哥特式建筑,15世纪以后成为罗马帝国的首都和欧洲的经济中心。18世纪,随着艺术的繁荣,维也纳作为“音乐城市”闻名遐迩。

维也纳属中欧型气候。西部受大西洋影响,冬夏温差和昼夜温差大且多雨,东部为大陆气候,温差小,雨量亦少。阿尔卑斯山地区寒冬季节较长,夏季比较凉爽,7月平均气温为 14-19摄氏度,最高温度一般为32摄氏度。

被称为音乐之都

景点:阿尔贝蒂娜博物馆,史蒂芬大教堂,霍夫堡皇宫,美泉宫,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公元前是凯尔特人居民点。公元1世纪,罗马人曾在此建立城堡。公元881年以“维尼亚”首见记载,十二世纪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十三世纪末至1918年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以后是奥地利首都。1137年为奥地利公国首邑。13世纪末,随着哈布斯堡皇族兴起,发展迅速,宏伟的哥特式建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15世纪以后,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和欧洲的经济中心。18世纪,玛丽亚・铁列西娅母子当政期间热衷于改革,打击教会势力,推动社会进步,同时带来艺术的繁荣,使维也纳逐渐成为欧洲古典音乐的中心,获得了“音乐城”的美名。1945年起曾由苏、美、英、法分区管理,1955年对奥和约签订后四国军队撤退。

维也纳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称。环境优美,景色诱人。冬温和夏凉爽。东阿尔卑斯山支脉维也纳林山伸展于西郊,绿林成片。山之西是华丽住宅区,花园及葡萄园围绕。多瑙河流贯市内,水碧山秀,风景如画。登上城西的阿尔卑斯山麓,波浪起伏的“维也纳森林”尽收眼底;城东面对多瑙河盆地,可远眺喀尔巴阡山闪耀的绿色峰尖。北面宽阔的草地宛如一块特大绿色绒毡,碧波粼粼的多瑙河蜿蜒穿流其间。房屋顺山势而建,重楼连宇,层次分明。登高远望,各种风格的教堂建筑给这青山碧水的城市蒙上一层古老庄重的色彩。市内街道呈辐射环状,宽50米,两旁林荫蔽日的环形大道以内为内城。内城卵石街道,纵横交错,很少高层房屋,多为巴罗克式、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中世纪的圣斯特凡大教堂和双塔教堂的尖顶耸入云端,其南塔高138米,可俯瞰全市。香布伦宫为哈布斯堡王朝的夏宫,有希腊式建筑、雕像及喷泉。多瑙河及多瑙运河间的岛上有大公园。1869年建成的国立歌剧院,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1857年建的57米宽、4公里长的环形大道两旁为博物馆、市政厅、国会、大学和国家歌剧院等重要建筑,成为欧洲最优美的城市通道之一。环形大道与另一相平行的环行路之间为中间层,这一带为商业区、住宅区、也有宫殿、教堂等夹建其间。第二环形路外为外层,市西有幽雅的公园,美丽的别墅以及其它宫殿建筑。在这众多的宫殿中,以位于城西南部的舍恩布龙宫引入注目,这是奥地利历史上繁荣时期的一个遗迹。城区东南部的“美景宫”为18世纪初卡尔皇帝为抵抗土耳其入侵立下战功的欧根亲王所造。旅游业发达。东北郊和南郊是工业区,有冶金、机械、汽车、铁路车辆、化工等部门,服装及印刷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

维也纳的名字始终是和音乐连在一起的。许多音乐大师,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约翰・斯特劳斯父子、格留克和勃拉姆斯都曾在此度过多年音乐生涯。海顿的《皇帝四重奏》,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月光奏鸣曲》、《英雄交响曲》,舒伯特的《天鹅之歌》、《冬之旅》,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著名乐曲均诞生于此。许多公园和广场上矗立着他们的雕像,不少街道、礼堂、会议大厅都以这些音乐家的名字命名。音乐家的故居和墓地常年为人们参观和凭吊。如今,维也纳拥有世界上最豪华的国家歌剧院、闻名遐迩的音乐大厅和第一流水平的交响乐团。每年1月1日在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金色大厅举行新年音乐会。

除纽约和日内瓦外,维也纳为第三个联合国城市。1979年建成的奥地利国际中心又称“联合国城”,气势雄伟,是许多联合国机构的集中地。它曾是长期称霸欧洲的哈布斯堡王朝的中央机构所在地;1814年奥地利首相兼外交大臣梅特涅在旷日持久的维也纳会议上施展阴谋诡诈的政治权术;1815年俄、美、奥3国皇帝缔结所谓“神圣同盟”,力图扑灭资产阶级革命;1848年在欧洲大革命的影响下,维也纳发生街垒战,梅特涅逃亡伦敦;1867年成为称雄欧洲大国奥匈帝国的首都;20世纪30年代初,希特勒一跃而为德国纳粹的头目,1938年3月率军长驱直入维也纳,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拉开序幕,战争期间,全城遭到53次轮番轰炸,不少古典建筑被毁;1955年5月苏、美、英、法4国与奥地利在“美景宫”会议厅签订了《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国家条约》,从而结束了长达10年的4国占领状态;1955年10月16日,奥地利议会宣布宪法性法律“永久中立”,这一天被定为国庆日。

奥地利号称“欧洲的心脏”,维也纳则是“心脏的心脏”。自古以来,维也纳就是连结东西欧的交通枢纽和来往于波罗的海和亚得里亚海之间的重要通道。

维也纳-历史文化之都:维也纳永远充满多姿多彩吸引人的文化节目。无论是古典音乐或现代戏剧,电影,舞导演出或歌剧,音乐剧,艺术展览或音乐会及演唱会-无论您何时驾临,您都能有无限的发掘及深刻的印象。您也可以悠闲的��在闻名世界,气氛浓厚的维也纳咖啡厅喝杯咖啡,或拜访一流的传统葡萄酒场(Heurige)。在维也纳您更可品尝到欧洲各国,美味高级的烹饪技术。

维也纳-音乐之都:几世纪以来音乐一直都离不开维也纳,与它紧紧相连。它是孕育出音乐天才莫札特,贝多芬,舒伯特和约翰史特劳斯的圣地。维也纳悠久的音乐遗产延续至今。闻名全世界的维也纳交响乐团和维也纳儿童合唱团在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中永远得到爆满观众的热烈掌声。而维也纳音乐学院不断的孕育出在国际音乐界中脱颖而出的乐者。除此之外,维也纳丰富活跃的现代热门音乐舞台及场所吸 引了不少的年轻人。如果您喜欢音乐,维也纳绝对让您无法忘怀。

历史人口

20世纪初期,维也纳曾经是世界第六大都市;维也纳的人口在奥匈帝国时期(1867年―1918年)快速增长,当时的维也纳聚集了很多从这个帝国其他部份的移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捷克人返回他们的祖国,这导致这个城市的人口减少。在接下来的移民时期,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拥有斯拉夫和匈牙利姓氏。

注:维也纳并不是下奥地利州的首府,它是一个独立的州,下奥地利州的首府是Sankt Plten(简称:St.Plten)

奥地利的国庆日也不是10月16日,而是10月26日.

“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也就没有维也纳。”

自古以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彷佛就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从地图上看来,奥地利的地形就如一把小提琴。18至19世纪,这里更成了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和舞蹈音乐的发源地。期间,诸如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海顿……等扬名全球的伟大音乐家,也曾经居住于此并从事音乐工作,难怪人们给维也纳冠以“音乐之都”的美誉。

时至今日,维也纳的“音乐之都”气氛仍然浓厚,每当夜幕低垂,不少穿着高雅闲淑的绅士淑女正赶忙出席观看被认为是欧洲的上流社会夜总会的歌剧,整个维也纳也就消融在华尔滋、交响乐的乐声中。

圣史提芬教堂在12世纪动工,到了15世纪才完成。

一如其他欧洲国家,宗教与维也纳也是密不可分的,不论歌德式或巴洛克式艺术,都是宗教的表现。就以市中心最繁盛的格拉本大道而言,从12世纪动工至15世纪才完成的圣史提芬教堂,和它周遭的彼得堂、米歇尔教堂及大主教区,无一不与宗教扯上关系。

来到维也纳,除了沾上音乐气息外,或多或少都会给维也纳人好好享受的人生观所感染。维也纳人最反对的是“不善待自己,喝白开水,吃粗食,节衣缩食的生活方式。”因为他们认为“人生只此一次”。

维也纳人超凡生活品味

维也纳民族,闲来喜欢往咖啡馆坐坐。

维也纳人超凡的生活品味,可追溯至“哈布斯堡王朝”。1276年左右,来自“老鹰之堡”的哈布斯堡继班堡家族统治后,维也纳的文艺品味便大大提高,因为哈布斯堡家族对音乐和艺术的爱好,培养了子民的艺术修养。而目前观光客所看到的维也纳,也就是哈布斯堡王朝的一页兴衰史。

天生懂得享受的维也纳民族,闲来喜欢往咖啡馆坐坐,这也是他们的生活重心。著名的维也纳咖啡,据说是17世纪由土耳其人引进,早期的咖啡馆曾是逃避简陋生活空间的场所,之后就成了知识分子��会、交际的地方。1880至1938年间,这些咖啡馆正是造就艺术创作的重要发源地,如音乐家舒伯特等在咖啡馆内就完成了不少作品。

《新明日报》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一个城市,也是一个州。维也纳州和维也纳市共414平方千米,170万人口。这个州的面积仅是全国领土的0.5%,但是全奥地利的人口有1/5集中在这里。

维也纳是奥地利共和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奥地利联邦议会、国民议会、总统府、总理府、国家政府各部委和最高司法机构都聚集在这个城市里。同时,维也纳市还享有重要的国际地位。联合国和石油输出国组织都在维也纳设有办公机构。维也纳是往日奥匈帝国的首都,昔日的豪华气派尚存。她是欧洲最古老最重要的文化、艺术和旅游城市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维也纳人把满目疮痍的城市重建起来

如今,维也纳的所有历史建筑都得到了整修。随着奥地利加入欧盟,维也纳重新成为东西欧商业和经济往来的中心。对于游客来说,维也纳有着千姿百态的面貌。音乐崇拜者可以为了一场音乐会不远万里,前来造访音乐的圣殿。对于很多游人来说,不能看到迷人的多瑙河将成为终生遗憾。

母语是德语。

奥地利

国名: 奥地利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Austria)

独立日:4月27日(1945年)

国庆日:10月26日(1955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红、白、红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旗面正中是奥地利国徽图案。此旗的来历可追溯到奥匈帝国时期,据说当时的巴本堡公爵在与英王理查一世激战时,公爵的白色军衣几乎全被鲜血染红,只有佩剑处留下一道白痕。从此,公爵的军队采用红白红为战旗颜色。1786年约瑟夫国王二世把红白红旗作为全军战旗,1919年正式定为奥地利国旗。奥地利政府机构、部长、总统等官方代表和政府驻外机构均使用带国徽的国旗,一般场合不用带国徽的国旗。

国徽:为一只鹰。黑色的雄鹰头戴金冠,两爪分别握着金色的锤子和镰刀,胸前的盾面上为国旗图案,鹰爪上还套有被打断的锁链。鹰是奥地利的标志,璧形金冠象征市民,镰刀和锤子象征农工,锁链被打断象征奥地利人民获得自由、解放。

国歌:《让我们拉起手来》

国花:火绒草

国鸟:家燕

国石:贵蛋白石

国家元首:总统海因茨・菲舍尔(Heinz Fischer) ,2004年7月就任;总理沃尔夫冈・许塞尔(Wolfgang Schuessel ),2000年2月任职;联邦议会议长安娜・伊丽莎白・哈泽尔巴赫 (Anna Elisabeth Haselbach), 2004年7月任职。

自然地理:面积为83858平方公里。位于中欧南部的内陆国。东邻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文尼亚和意大利,西连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北与德国和捷克接壤。山地占全国面积的70%。东阿尔卑斯山脉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大格罗克纳山(Grossglockner)海拔3797米,为全国最高峰。东北部是维也纳盆地,北部和东南部为丘陵、高原。多瑙河流经东北部境内,长约350公里。有与德国和瑞士共有的博登湖及奥匈边界的新锡德尔湖。属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温带阔叶林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约700毫米。

人口:811万(2000年),绝大多数为奥地利人,其中外国人75.8万人,占9.3%。少数民族有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匈牙利人,约占人口的0.52%。官方语言德语,98%的人讲德语。78%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都: 维也纳 (Vienna) ,人口156.3万人(2000年)。

行政区划:全国分为9个州,15个有自主权的城市,84个区和最低一级的2355个乡镇。9个州是:布尔根兰、克恩顿、上奥地利、下奥地利、萨尔茨堡、施蒂利亚、蒂罗尔、福拉尔贝格、维也纳。州以下设市、区、镇(乡)。

简史:公元前400年,克尔特人在此建立了诺里孔王国。公元前15年被罗马人占领。中世纪早期哥特人、巴伐利亚人、阿勒曼尼人入境居住,使这一地区日耳曼化和基督教化。公元996年,史书中第一次提及“奥地利”。12世纪中叶巴奔堡家族统治时期形成公国,成为独立国家。1276年被神圣罗马帝国侵占,1278年,开始了哈布斯堡王朝长达640年的统治。1699年获得对匈牙利的统治权。1804年弗朗茨二世采用奥地利皇帝称号,1806年被迫辞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称。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成立了以奥为首的德意志邦联。1860―1866年向君主立宪制过渡。1866年在普奥战争中失败,被迫解散德意志邦联。翌年与匈牙利签订协议,成立二元制的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军战败,帝国随即瓦解。1918年11月12日奥地利宣布成立共和国。1938年3月被纳粹德国吞并。二次大战中作为德国的一部分参战。同盟国军队解放奥地利后,奥地利于1945年4月27日成立临时政府。同年7月,德国投降后,奥地利又被苏、美、英、法军占领,全境划分为4个占领区。1955年5月,4国与奥地利签署条约宣布尊重奥地利的主权和独立。1955年10月占领军全部撤走。同年10月26日奥国民议会通过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不允许在其领土上设立外国军事基地。

2005年5月11日,奥地利国民议会批准《欧盟宪法条约》。

政治:现行宪法于1920年11月10日生效。1925年和1929年先后通过两项附则。1934年宪法被废除。1945年奥重建后宣布1920年宪法和两个附则继续有效。宪法规定,奥地利为联邦制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由普选产生,任期6年。议会为两院制,由国民议会和联邦议会组成。国民议会制定法律,按比例代表制产生,任期4年。联邦议会代表各州的利益,其议员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选派。国民议会和联邦议会联合组成联邦会议,主要职能是接受总统就职宣誓以及在必要时决定对外宣战。总理为政府首脑。

经济:奥地利地处欧洲中心,是欧洲重要的交通枢纽。奥地利的工业特点是国有化程度高,国有企业控制了95%的基础工业和85%以上的动力工业,其产值及职工人数均占其总数的70%。主要工业部门是采矿、钢铁、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电力、金属加工、汽车制造、纺织、服装、造纸、食品等,采矿业规模相对较小。钢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奥地利化学工业原料丰富,如木材、石油、天然气和煤焦油等,为化工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要化工产品有纤维素,氮肥和石化产品。机械制造业主要生产工业机械成套设备,如水轮发电机、多钻头采煤机、铁路筑路机、木材加工机和钻探设备等。汽车工业是奥地利机械制造业的又一主要部门。主要生产载重汽车、越野车、拖拉机、牵引车、装甲运输车及散件等。采矿业是奥地利的传统工业,主要开采铁矿、褐煤、钨、膏、菱镁矿、大理石、滑石、高岭士、石英。矿产主要有石墨和镁,另有褐煤、铁、石油和天然气等。森林、水力资源丰富。森林占国土面积的42%,有林场400万公顷,木材蓄积量约9.9亿立方米。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高。农产品自给有余。服务业从业人员约占劳动力总数的56%,其中旅游业是最重要的服务行业,主要旅游点是蒂罗尔州、萨尔茨堡州、克恩顿州和维也纳市。奥地利对外贸易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出口产品是钢铁、机械、交通工具、化工制品和食品。进口主要是能源、原料和消费品。农业发达。

新闻出版:2000年全国有各类报纸186种,其中日报28种,主要报纸有:《新皇冠报》、《信使报》、《新闻报》、《标准报》、《萨尔茨堡消息报》、《维也纳日报》。主要杂志三种:《新闻周刊》、《规格》周刊、《侧面》周刊。奥地利通讯社1946年建立,以向奥报纸和电台提供世界各大通讯社的消息为主,有时也发布奥官方消息。1924年建立广播电台。1999年共有4家电台,并用德、英、法、西四种语言对外广播。1957年开播电视节目。

文化:谈起奥地利,无人不知其音乐和歌剧。奥地利历史上产生了众多名扬世界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还有出生德国但长期在奥地利生活的贝多芬等。这些音乐大师在两个多世纪中,为奥地利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奥地利萨尔斯堡音乐节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古典音乐节之一。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可谓世界上听众最多的音乐会。建于1869年的皇家歌剧院(现名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世界最有名的歌剧院之一,而维也纳爱乐乐团则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交响乐团。

奥地利学龄儿童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学费、书费和上学交通费均由国家负担。凡持有高中毕业文凭者可免试上大学。著名的维也纳大学创立于1365年,系德语区最古老的大学。

在奥地利到主人家作客或应邀赴宴,可着深色装,也可着浅色装;较正式的重要场合(例如有较重要的人物参加)应着深色装,以示庄重,参加婚礼或生日庆祝活动可着浅色装;听音乐会、看歌剧须着深色装。奥地利的餐馆以鸽子作为餐馆的星级标志。鸽子越多,餐馆越高级,最高为四星级。宴请可分为工作宴请和私人宴请两种。如系工作宴请礼物可免;私人宴请则需带礼品。 趣闻: 日食五餐的奥地利人>>>

名胜:维也纳国家歌剧院(State Opera Theatre of Vienna)是世界上一流的大型歌剧院,是“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主要象征,素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称。建于1869年,原是皇家宫廷剧院,其前身是17世纪维也纳城堡广场木结构包厢剧院,1869年迁到市区的环行街旁。1918年宫廷剧院变为国有,称国家歌剧院。二战时被炸得只剩下几处断垣残壁,战后重建,整修10年,恢复旧观。外貌古色古香,整个舞台区完全现代化,配有最先进的音响设备。1955年11月以演出贝多芬的费德利奥庆祝再生。歌剧院为罗马式宏伟建筑。前厅和侧厅都用大理石彻成,内部绘有精美壁画和挂有大音乐家和名演员照片。观众席共有6层,可容有座观众1600多人。

维也纳音乐厅(Music Hall Vienna):奥地利维也纳最古老也最现代化的音乐厅,是每年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法定场所。始建于1867年,1869年竣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外墙黄红两色相间,屋顶上竖立着许多音乐女神雕像,古雅别致。1870年1月6日,音乐厅的金色大演奏厅举行首场演出。1872年到1875年间著名音乐家勃拉姆斯曾负责组织音乐厅的演奏会。1939年开始,每年1月1日在此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后因战争一度中断,1959年又重新恢复。厅内有收藏馆,馆分两室。一间是展览室,定期举行收藏品展览,供人参观;一间是档案室,一边的书架 上放满大量历代手写的、木刻的、铅印的音乐书籍和乐谱,另一边是一排铁柜,藏有音乐大师的乐稿、书信和其他手迹,其中有莫扎特的乐稿:最后一��交响曲等。屋子中间是一长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阅资料之用。档案室原为勃拉姆斯的办公室,他临终前一再嘱咐,要把他珍藏的几千册音乐书籍和乐谱全部捐献给档案室。音乐厅属于奥地利音乐之友协会,协会拥有会员7000多人,据说是世界上历史最久、人数最多的音乐组织。

萨尔茨堡(Salzburg)是奥地利西北部萨尔茨堡州首府,濒临多瑙河支流萨尔察赫河,是奥地利北部交通、工业及旅游中心。这里是大作曲家莫扎特的出生地,素有“音乐艺术中心”之称。萨尔茨堡1077年设市,公元8世纪―18世纪为天主教大主教驻地和活动中心。1802年萨尔茨堡脱离宗教统治,1809年,根据《舍恩布龙条约》归巴伐利亚,维也纳会议(1814―1815年)决定归还给奥地利。这里的建筑艺术堪与意大利的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相媲美,有“北方罗马”之称。城市分布在萨尔察赫河两岸,偎倚在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峰之间。城市被苍郁的陡山围绕,充满魅力。河右岸南山坡的霍尔亨萨尔茨堡(11世纪),历经900年风雨,仍巍峨挺立,是中欧地区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一座中世纪城堡。本尼狄克隐修道院建于7世纪末,长期以来是当地布道活动的中心。圣方济会教堂建于1223年。模仿罗马圣教堂的大教堂建于17世纪初,是奥地利第一座意大利式的建筑。大主教宅邸是16―18世纪的一座文艺复兴式宫殿。米拉贝尔宫原是17世纪为萨尔茨堡大主教建造的皇宫,18世纪又经扩建,现在是包括宫殿、教堂、花园、博物馆等的游览中心。城市南部是17世纪建造的,以“水的游戏”著称。花园内建筑物的门旁檐下,道路两旁都有暗道水管不时喷射,水花飞溅,雨帘雾障。走进花园内一座人工堆砌的山洞,潺潺的流水发出了26种鸟鸣的声音,组成一曲悦耳动听的空山鸟语。在一处由机械装置控制的舞台上,通过水流的作用,156个活动小人再现了这里300多年前小镇生活的情景。走进萨尔茨堡,无处不见莫扎特的踪迹。1756年1月27日,大作曲家莫扎特出生在城中粮食街9号。1917年莫扎特的故居被辟为博物馆。

欧洲游:斯洛伐克天堂国家公园,圣伊丽莎白教堂,科希策,,,

斯洛伐克天堂国家公园

斯洛伐克天堂国家公园可不仅仅是个公园而已。在这片布满洞穴、峡谷和瀑布的土地上,你可以登山、攀爬和涉水。在这个“斯洛伐克的乐园”里,徒步旅行者可以沿着倾泻而下的瀑布向上攀爬,跋涉到荒废的修道院,除了可以感受到瀑布飞溅冰水的快感之外,这里郁郁葱葱的景观同样令人惊叹,流连忘返,而且只需要一天的时间。想要爬上步道,是具有挑战性的,但标记醒目,信息中心的多语种工作人员会为你提供极好的建议。

科希策

科希策的每个角落都漂亮而富有魅力。灿烂的历史中心吸引着人们,自由奔放的夜生活则令人流连忘返。斯洛伐克东部的最大城市Hlavn,是历史古迹最集中的中心广场。自成为“2013年欧洲文化之都”以来,科希策变得越来越自信。这里的文化发展不按常理出牌,却发展得欣欣向荣:不拘一格的酒吧,苏联的城市之旅,纯素食餐饮,以及历史悠久的特色之处,例如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爱乐乐团,当然,还有冰球,都十分吸人眼球。

圣伊丽莎白教堂

这座14世纪的大教堂矗立在主广场上,富丽堂皇,有精致的窗饰、尖尖的塔楼和五颜六色的屋顶瓦片。作为欧洲最东部的哥特式大教堂之一,60 米长的圣伊丽莎白教堂是那里最大的教堂。登上160级狭窄的螺旋石阶,就来到了教堂59米高的塔楼上,从这里可以俯瞰全城。

布拉迪斯拉发

布拉迪斯拉发并非一座绝美之城,却也让人沉醉其中。在斯洛伐克首都中部,一个飞碟盘旋在森林环绕的河岸上。城堡守卫着色调柔和的老城,现代化的城市退居其后,若隐若现。尽管现代主义日益高涨,布拉迪斯拉发仍是绿意盎然。这座城市位于奥地利边境的多瑙河河畔,其丘陵公园中有徒步旅行小径和自行车车道。在这座城市里,你既可欣赏到建于18世纪全盛时期的尖塔和广场,也能看到社会主义时期的纪念碑(以及一尊引人注目的雕像)。说到这里,无论你喜欢啤酒馆、屋顶鸡尾酒还是单身派对,布拉迪斯拉发的夜生活都能满足你。

白俄罗斯圣灵大教堂游玩攻略 俄罗斯圣女大教堂

1. 俄罗斯圣女大教堂

从巴黎圣母院刚建成不久,恰逢英法百年战争开始,法国经历了由败转胜的过程,这次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圣女贞德的雕塑就在教堂庭院之中。此后法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王朝交替,直到亨利四世开创著名的波旁王朝,亨利四世的雕塑就在教堂前的广场中央。

2. 俄罗斯圣母大教堂

1、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梵蒂冈圣彼得教堂位于梵蒂冈内。梵蒂冈是罗马天主教皇的住所,这座教堂是一座值得参观的建筑圣殿,因为这个教堂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壮观的天主教堂,这座教堂建于16世纪,这里拥有很多艺术瑰宝被称为无价的资产。

由米开朗基罗设计,是基督教大公教会的教堂,大公教会教徒的朝圣地与梵蒂冈罗马教宗的教廷,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

2、意大利米兰大教堂

米兰大教堂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意大利著名的天主教堂,是米兰的主教座堂,也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规模居世界第二。米兰大教堂,坐落于米兰市中心的大教堂广场,是米兰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1386年,历经500年时间完成,教堂上共有135大小尖塔,每个塔上都有一座雕像,雕刻和尖塔是哥特式建筑的特点之一。

3、西班牙塞维利亚大教堂

塞维利亚大教堂,是仅次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和意大利米兰大教堂,位居世界第三位的大教堂。历史上曾是基督教世界里最大的宗教建筑。该教堂建于15世纪初,在原伊斯兰教寺院的旧址上改建而成。教堂融合了哥特、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是不可多得的建筑典范。

4、意大利佛罗伦萨大教堂

佛罗伦萨大教堂一般指花之圣母大教堂,又名圣母百花大教堂,是世界第四大教堂,属于佛罗伦萨哥特式风格。它是世界最美教堂之一,文艺复兴式的建筑风格。

教堂主要是由大教堂和钟塔以及洗礼堂组成的,目前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适合去参观旅游的季节是秋季。大教堂的穹顶被公认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的第一个作品,也是佛罗伦萨城市建筑的标志。

5、英国圣保罗大教堂

圣保罗大教堂位于英国伦敦是世界比较有名的宗教圣地,是世界著名的宗教圣地,世界第五大教堂,英国第一大教堂,教堂也是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

这座教堂建筑风格是那种巴洛克风格,1981年的时候黛安娜与查尔斯的婚礼大典就是在这里举行,这里的建筑设计优雅美丽,是英国建筑设计大师克里斯托弗雷恩设计的。

6、德国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是德国科隆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建立于1248年。它是世界第三高教堂,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是世界上第三大的哥特式教堂,前两位分别是是塞维利亚大教堂和米兰大教堂,据说它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

7、意大利圣马可大教堂

圣马可大教堂位于意大利威尼斯,这座教堂始建于公元829年,矗立于威尼斯市中心的圣马可广场上。始建于公元829年,重建于1043~1071年,它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

这座教堂里面收藏了很多艺术珍宝,融合了东方和西方的建筑风格,看上去非常漂亮让人惊叹不已。

8、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位于法国巴黎,这座教堂建于1163年到1250年间,建筑风格是那种哥特式的建筑风格,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4月15日晚18时50分许,巴黎圣母院塔楼起火,一小时后火情迅速蔓延(415巴黎圣母院火灾事故)。

当地时间4月16日上午,大火扑灭,火灾持续14小时。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这座教堂里面收藏了大量的艺术珍品,去法国巴黎旅游值得参观的景点。

9、西班牙圣家族大教堂

圣家族大教堂地理位置位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巴塞罗那,如果你想去参观建议秋季的时候去,门票大概15欧元。是由知名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设计。这座教堂目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遗产。

是一座罗马天主教大型教堂。无论身处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哪一方,只要抬起头就能看到它。整个建筑华美异常,令人叹为观止,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10、俄罗斯圣瓦西里升天教堂

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的红场南端,俄罗斯的经典象征,紧傍克里姆林宫。由俄罗斯建筑师巴尔马和波斯特尼克根据沙皇和伊凡大公的命令主持修建,于1560年建成。中央的塔高46米,共有九个金色洋葱头状的教堂顶。

3. 俄罗斯圣女大教堂在哪里

伊丽莎白去世后,她的遗体曾被埋葬在北京的东正教公墓,后来又被运回了圣城耶路撒冷的玛利亚教堂。

1920年,北京安定门外东正教堂里举办了一场追悼会,追悼主角就是后来俄罗斯著名的“圣女”伊丽莎白,她原本出生在西方世界,现在为了保全尸首不被侮辱,被迫葬在了古老东方。

伊丽莎白原本是可以安享荣华富贵的高级贵族,但因为她的善良与大爱,最终落得这样一个凄凉结局。

4. 俄罗斯圣巴西利亚大教堂

其一是教别的不同,其二是地理环境的不同。

俄罗斯教堂的风格也是令人关注的。房龙说道,中世纪的时候,俄罗斯统治者对于俄国老百姓应该有什么宗教信仰发生疑问。于是派出聪明伶俐的人,组成代表团,分赴世界各地,去考察种种相互对立的教派的优缺点。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宏伟瑰丽镇住了俄国人,因此他们决定信奉东正教。12世纪末,俄罗斯形成了民族的建筑特点。如诺夫哥罗德的圣索菲亚大教堂。除俄罗斯之外,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等东正教国家,也有一些著名的教堂。这种教堂不仅给当地的基督信徒带来了一种寄托,也产生了地方性的景观。

5. 俄罗斯圣女大教堂图片

叶利钦安葬在新圣女公墓的正中央(第131号墓地),以彰显其作为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的地位。 新圣女公墓 建于1524年,其中的斯摩棱斯克教堂有5个圆顶,在阳光照耀下金光灿灿,与修道院棕色的围墙和郁郁葱葱的古木辉映成趣,是全莫斯科最典雅优美,也最具历史意义的艺术综合体之一。修道院内辟有一片墓地,作为教会上层人物和贵族的葬身之地。 自1923年起,新圣女公墓成为名人公墓。

6. 圣瓦西里大教堂俄罗斯

1、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

冬宫和圣彼得堡建筑大楼内收藏有多达300万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品。该博物馆是全球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展馆。2、索契奥林匹克公园

这一海滨公园不仅代表在俄罗斯举办的冬奥会文化,而且在F1赛车比赛期间吸引了6万左右的赛车迷。3、莫斯科圣巴西尔大教堂

教堂的彩色拱顶是最吸引人的特点,它被评为2014年度的“10大最佳拍照地”。4、莫斯科红场

红场聚集的是国家博物馆、克里姆林宫、圣巴西尔大教堂、吉姆购物中心还有传统正宗的俄罗斯咖啡厅。探索红场便是游览整个俄罗斯。5、金戒指教堂

教堂庄严地矗立在雅罗斯拉夫尔——俄罗斯东正教形成的8座古城之一。教堂的圆顶外观酷似洋葱,经典别致。6、叶卡捷琳堡圣徒教堂

教堂修筑在内战期间,俄罗斯最后一人沙皇——尼古拉斯以及他家人被杀害的遗址上。带有厚重的历史沧桑感。7、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克里姆林宫包括5座富丽堂皇的宫殿、4座圣洁无比的教堂、庄重森严的宫墙直指云霄的宫塔。

7. 俄罗斯圣母大教堂特点

它由9座教堂组成,中央教堂高47米,上部是一座富有民族风格的帐篷顶,顶端装饰着一个��穹顶,四周的8座教堂也都冠有一座葱头状的穹顶,有螺旋型、菱形等形状,花纹凹凸不同,颜色各异,以金色和绿色为主,杂以黄色和红色,仿佛一簇升腾跳跃的火焰。教堂内的平顶天花板上,饰有17-18世纪造型生动的壁画。教堂现为历史博物馆分馆。

8. 俄罗斯圣诞教堂

关于圣诞节的诗歌1

  雪夜的残光打碎了弥补不勢的天空

  导致漫下了那一白色的白色

  我骑著麋鹿在寒夜中梭渡

  混沌的双手为世界增添罪恶

  鮮血染紅了我的皮草

  连無奈的双眼也不例外

  然而

  天使為我编织了一把雪胡子

  连帶一個和蔼的笑脸

  或许这是給从來沒笑的惩罚

  有形的痛苦无形的枷锁

  一年只能留恋一次俗世

  仅仅一晚的奴隶

  卻让我掠走了不少痛苦

  播下了許多快乐

  慢慢的过了多少个千年

  无憾变成了天职

  关于圣诞节的诗歌2

  雪花喜迎迎 像个老顽童

  随风翩翩舞 轻轻吻花灯

  圣诞树上闹 情人中间蹭

  偷听悄悄话 不怕脸羞红

  哥哥喜迎迎 像个老顽童

  圣诞老人装 憨憨逗粉红

  妹妹玉芙蓉 一笑百媚生

  人在雪中笑 雪在笑中融

  圣诞夜澎湃 风雪配绝代

  烛光送秋波 天使笑开怀

  圣诞夜澎湃 情话最热卖

  玫瑰羞答答 梦常在

  关于圣诞节的诗歌3

  雪

  簌簌而来

  把一样的节日

  带给不一样的心情

  行走在

  用快乐命名的世界

  你也会

  脚步急促而轻盈

  圣诞老人

  眉毛里的慈祥

  温暖

  每一个霓虹闪烁的窗口

  卷白的胡子

  笑出

  一弯吉他的和弦

  不时

  嬉闹着传来

  孩子天使般的童音

  刺激,美丽

  华光万点

  教堂的钟声

  也欣然敲响

  万灵的上帝

  释放无尽的宽怀

  护佑他的子民

  平安,健康

  就在圣诞节

  让我们

  一起快乐!

  关于圣诞节的诗歌4

  圣诞节的前夜期待平安

  平安的祝福送去心愿

  如果平凡的分秒刻意的崇拜寡欢

  浓浓的期盼将要为了谁去梦幻

  为了最爱的人

  为了牵强的心愿?

  何必去想

  何必让孤独再多一份可怜

  爱人……

  朋友……

  就让圣诞节前舞动的飞雪

  带给您期望中的浪漫!

  关于圣诞节的诗歌5

  快乐圣诞节,浪漫平安夜

  快乐圣诞节,浪漫平安夜,

  我们相聚在这快乐的节日里,

  我们相聚在这温馨的夜晚里;

  因为缘我们相遇在这里,

  因为情我们相聚在平安夜;

  我们用热情和双手建设未来,

  我们用汗水和智慧开拓事业,

  我们用情缘和爱心创立团队,

  我们用勇气和希望打造品牌;

  在这快乐的圣诞日,

  在这浪漫的平安夜;

  让我们一起张开双翅,

  让我们一起放飞梦想,

  让我们一起点燃希望,

  让我们一起开拓前方的旅程,

  让我们一起用感恩的心,

  送去最美的希望和祝福;

  安全第一,努力加油!

  我加油,你也加油,大家一起加油;

  加满了油,充足了力,输满了希望;

  我们才会走得更坚信、更快乐!

  一路上有你,苦一点也愿意!

9. 俄罗斯圣母大教堂在哪个城市

代表有:亚眠主教堂 ,兰斯主教堂,沙特尔主教堂,博韦主教堂合称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英国的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德国的科隆主教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锡耶纳主教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上的总督宫;德国的科隆大教堂。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osxw.com//ylsh/6872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