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卢家大屋

看点
大宅反映澳门特有的中西建筑风格合璧的特点,喜欢建筑的游客不能错过。 介绍
位于大堂巷79号的“卢家大屋”,又名“金玉堂”,是澳门卢九家族的大宅之一,约落成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是澳门极具价值的中式建筑物。
卢家大屋是晚清时期粤中民居温婉纤细建筑风格的典型。该建筑为三开间三进上下两层的格局,内部融合中西方装饰材料和手法,既有粤中地区常见的砖雕、灰塑、横披、挂落、满州窗,又有南欧特色的青花瓷砖、铸铁栏杆,两种特色装饰共冶一炉,饶有趣味。澳门中乐团曾于这间精细玲珑的传统中式大宅举办多场小型音乐会,借以推广中国传统民乐,深受市民和游客的欢迎。“卢家”简介:为广东新会人,大约于清咸丰六年(1857年)移居澳门。据族谱记载,卢九“少年怙恃,生计殊窘。弱冠后,始至澳门,业钱银找换。稍有蓄积,设宝行钱号。既而以善营商业,雄财一方。”澳门有一条卢九街即为纪念卢华绍而命名。交通
3路或5路在新马路下车走五分钟左右即到。

澳门澳门

卢家大屋

卢家大屋,一座藏在闹市之中的百年大宅!

从热闹的板樟堂街转入大堂斜巷,你会发现一座古雅的中式大宅,它是澳门著名商人卢华绍(卢九)家族的旧居——卢家大屋。大宅虽然门面不大,里面却别有洞天,细细观赏来便是一步一景,跟着视频一起去看看吧。

澳门世界遗产

卢家大屋以厚青砖建造,整间大屋仿广州西关大屋布局,高两层,为目前澳门所余不多的较完整的中式大宅建筑。大宅还融会了中西多种表现素材及手法,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澳门建筑特色。早于1992年,大屋便获评为具建筑艺术价値建筑物,其后文化局于2002年斥资修葺大屋,使其重现昔日神采,于2005年7月,更列入世遗名录,声名与日俱增。

据屋内左次间天井檐口的题诗年份显示,卢家大屋约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落成。其主人卢华绍原是广东新会人,后移居澳门,早年先是从事钱银找换,开设钱号,其后专营赌业,凭其眼光魄力,生意蒸蒸日上,得以富甲一方,但他致富后不忘社会慈善公益,在澳门华人社会中极具影响力,澳门的多条街道如义字街、卢廉若马路(卢廉若是卢华绍之子),以及著名的卢廉若公园等的命名,均与他及其家族有密切联系,可见其影响力。

卢家大屋为三间三进上下两层的格局,包括厅、房、厨房、杂物房、天井等,是晚清时期粤中民居温婉纤细的典型之作。甫进门即有屏风挡煞,内有两个通天内庭,嵌于三进之中。加上内设多个天井,便于采光通风,特别适合岭南潮湿炎热天气。盛夏时节走进大屋,顿感一股清凉,浑身舒泰。

古宅里的装饰特别精细考究,也更能体现中西兼蓄的特点:既有粤中地区常见的砖雕、灰塑、横披、挂落、蚝壳窗,又有西式的假天花、满州窗、铸铁栏杆,中西共冶一炉,饶有趣味。

正立面窗户全为葡式百叶窗,其中以上方左右两扇最为精美。窗扇以金属包角,百叶窗上加半圆形彩色玻璃窗,玻璃窗上是灰塑装饰。

卢家大屋不仅建筑精美别致,近年来,文化局也会安排各种精彩文艺节目,如中乐演奏会、偶戏、式微剧种等于大宅内上演,更邀请内地著名民间艺人驻场表演独门技艺。在适当护理及细心经营下,这座富有特色的传统中式大宅得以重焕生机。

卢家大屋

地址:大堂巷7号

开放时间:10:00-18:00(17:30分停止入场)

*逢星期一休馆,公众假期照常开放

图片、资料来源

澳门特区旅游局、文化局、澳门世界遗产专题网页、澳门城市指南网页

*转载时请注明文章来源【澳门特区旅游局(MGTOweixin)】

永春这家大院满屋黄金墨宝,泉州只此一家

永春沈家大院:民国实业家的千金之愿

出永春县蓬壶镇,一路向东行驶。四月天,时令正是谷雨,沿途枇杷满枝。当地人用银色的纸袋包裹枇杷,远远望去,一棵棵银光闪闪,好似摇钱树。后来才知道,套上这些银色的纸袋,是为防止虫病危害,保持茸皮完整。

沈家大院,就位于永春仙岭村,上世纪四十年代建成,是永春籍台胞、著名企业家沈逢源的故居。刚到仙岭村,下车便看到路旁的沈家大院。院前有三四个农妇,正在拾掇枇杷,一筐一筐地堆在一起,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隔着马路和广场,沈家大院正对面,屹立着崭新的仙岭小学。

此时也才上午七八点,沈家大院大门紧闭。太阳还未完全升起。大院四周山气蔓延,历经70余年风雨,沈宅依旧气势磅礴,宛若仙宫。

迅速绕屋一周。沈家大院方方正正,是一座典型的闽南侨乡特色的古民居。建筑外墙上写满标语。从内容看,多为土地革命时期的标语和毛主席语录,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后院用生土夯筑了一个灶台。灶台边,农家黑鸡正窝在草垛里孵蛋。我的到来打破了这份宁静,黑鸡惊恐地扑腾着翅膀,弃蛋而去。

绕回院前,护厝的小门敞开着。向内探头时,屋里有一人刚刷牙洗漱完毕,抬头看见我们。简单聊了几句后,同意让我们进屋参观。后来的聊天中得知,他姓沈,是屋主沈逢源的侄孙。

于是慢步进了护厝。沈家大院为二进悬山式土石木结构,红砖细铺代替了传统的平铺直叙,精雕细作。左右护厝,五个天井,至今仍保存得十分完整。

从护厝走到大厅,光线立刻明朗,突然一阵眩晕。只见眼前金光闪闪,雕梁画栋。正厅两根杉木柱上,雕刻左鸾右凰、仙人骑凤等图案。其他角落,也分别镶嵌着狮子、莲花、仙人,繁复精美。窗棂上,则是一幅幅反映传统和民俗文化的木刻作品。

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那满墙满屋,民国精英名流题赠的书画作品。于右任、梁披云、季守正、陈维恒、林以仁、林泸成等名人大家落款的字画作品闪闪发光。

惊叹之余,沈先生送来了两提枇杷,让我们尝尝,顺便压压惊。“很美吧?”“我走过那么多古民居,像这样金碧辉煌的还是第一次见!”

我一边回答沈先生,一边剥掉表皮,露出杏色的果仁。细嚼,饱满多汁,淡甜盈口,直呼“厚甲!”

沈先生笑了笑,趁我们吃枇杷间隙,向我们介绍起这栋老宅。

“你看那德兴堂三字,是国民党元老林森题赠的。这屋里的字画,都是名人真迹,文物部门都有过来鉴定核实了。”环顾四周,诗联题词,琳琅满目,叹为观止。

“沈逢源求来名人字画后,为装饰这些墨宝,熔化近三十二斤黄金。所用的石头和木材需从外地购入,其中一些还是沈逢源专门托人从台湾运来的,数吨重的花岗条石则来自山外的丰州石砻,河运、人力肩扛,历时三年,才最终建成。”

沈先生还向我们说起沈宅的一段惊险往事。沈家大院内饰精美,名气很大,引来了盗贼。十多年前的一个清晨,天蒙蒙亮,一伙,大概五六个小偷,趁四下无人,潜入正厅,企图撬开梁顶金木雕。因动静太大,被屋里人发现并大声呵斥。看见人少,盗贼气焰嚣张,改盗为抢,双方持械扭打。冲突中沈家一人逃脱,跑出去向族人求援,最终搬来救兵。这下族人人多势众,很快将盗贼赶跑。气急败坏的盗贼边跑还边往屋内扔石头。在沈氏族人的保护下,沈宅化险为夷,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所以,政府在这栋老宅里装上了监控,就是防止这些贵重的文物失窃。”顺着沈先生所指的方向,屋檐下、角落里,装着一个个监控器,正监视着屋里的一切,枕戈待旦。

“沈逢源一生投身于振兴民族商业,与朋友一起创办“永顺兴行”,规模扩大后改号为“鸿荣行”,并在香港、澳门等地开设连锁分行。1946年,沈逢源组建“南成行”,分行遍及台湾、上海等地。1954年,他又在台湾新竹县投资兴办“新竹玻璃公司”,在香港兴办“立丰织绸厂”,带动了当地轻工产业的发展。沈逢源一生结交的朋友非常广泛,既有当时国民党高层人物,也有共产党革命志士。”

不仅振兴民族工商业,充祖祀,建祖祠,沈逢源还在村中架桥铺路,惠泽乡梓。相传兴建沈家大院之时,沈逢源都以黄金支付当地人工钱,对于前来的理论的乡里也都给予白银相慰。此外,他还捐资创办仙岭小学,资助贫困学子。土地革命时期,沈家人毫不吝惜这座大宅,将大宅的使用权交给革命军,因而如今的沈家大院外墙上依旧可以看见土地革命时期的历史痕迹。

沈家大院的大门口和公妈厅的楹联上,至今仍保留着两幅德兴堂冠名对联。“德水自长流,润屋润身定卜肯堂肯构;兴宗期后起,良弓良冶庶几为龙为光”。沈逢源用其一生,诠释了“德兴”二字。

置身金碧辉煌的厅堂内,不禁想起古人所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作为民国时期的实业家,沈逢源不仅振兴实业,还积极回馈家乡。他有着一颗儒商兼济天下之心,想为众人求一份安稳。生逢乱世,时运多舛,家国飘摇,如此宏远,凭一己之力,实在难如登天。乱世之中,难免有独善其身的无奈。众人都说沈逢源将这份无奈,刻进了沈家大院之中。

屋外行人的笑声打破了我的遐想。走出大门,一眼就看见了正对面,沈逢源创办的仙岭小学。小学校校舍全部是钢筋混凝土构造,焕然一新,不时传来朗朗读书声。山村里空气清新,行人奔走忙碌,都在为更美好的生活奋斗着。

这应该就是沈逢源所期盼的盛世景象了吧。

往后的沈家大院,不再有独善其身的无奈。众生安稳太平的千金之愿,时至今日,已然实现。

原乡风景| 2018年4月 | 永春 | 仙岭村

文字 | 赫绯

图片 | 阿聪

编辑 | 阿聪

出品 | 海之都文化传播

永春余光中故居:半个世纪乡愁的起点

余光中先生,祖籍泉州永春,著名的乡愁诗人。

2015年6月,萌生了到余光中永春故居拜访的想法。想法很快得到落实,6月13日,风和日丽,骑着863(摩托车代号),从南安省新镇出发了。

▲路上风光

永春真是多山,一路上山路崎岖,空气却十分清新,索性摘掉口罩,大口大口地呼吸。桃城镇往北,又是山路十八弯,方才抵达洋上村。

洋上村地处山坳,环视皆山,满目苍翠。山村并不大,一条溪流从村中缓缓淌过。就是这里,蕴育了蜚声文坛的诗人。

我的每次出行,都有一个特点。到一个地方后,并不急着问当地人,而是自己寻找目的地。运气好的话,刚下车就能撞见。多数时候,则是一个村都走遍了,才最终发现。整个行程充满着未知,经常会有意外收获,邂逅隐秘的风景。

寻找余光中故居,显然属于后者。没有任何的指示牌,藏身在山野里。民居错杂,山路蜿蜒。好在山村风光秀丽,走村也成了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

先是找到了余氏祠堂,接着来到洋上小学。山村里就地取材建成的屋舍,散发着宁静祥和的气息。

▲“余氏祠堂”

▲“洋上学校”

上坡下坡,走街串巷,一直到晌午,还没找到。此时已是筋疲力尽,饥肠辘辘。找了一个阴凉位置,将包里的干粮翻找出来,边啃边四周张望。

不远处有一位老爷爷,穿着淡蓝色中山装,白发苍苍,背着手,慢悠悠地在山坡上散步。心想罢了,问人吧。收拾利落,追了上去,向老爷爷打听祖厝所在。

“你说光中啊?在“石杉郑”,就是你后面那个路口,拐进去,再走不远就到了”。老爷爷用闽南话回答。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是有一个岔口。“光中几年前回来过,他那个房子,没问人就不好找。”“确实是,我也找了很久。”

谢过之后,就迫不及待赶路。岔口进去,是一条3米宽不到的乡村小路。左右民居,多为木土石构筑。门前有菜园子,埕内植瓜果。已经是饭点,寂寥的山村升起了袅袅炊烟。篱笆围起的鸡舍,一群家禽正慵懒地晒着太阳,打着瞌睡。一派田园风光。

路的尽头,慢慢地出现了那栋熟悉的,红色的祖厝。熟悉,是因为自己在资料上多次看到。余光中故居始建于清代,已经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屋前并未立文物碑。不经人指点,很难被发现。

祖厝由门庭、正门、正厅、东西护厝组成,典型的闽南古厝建筑结构。“红砖装饰,花岗岩、辉绿岩镶嵌,屋面铺灰瓦,正脊堆塑动物、人物、卷草、花卉图案”。

后院地面高过祖厝。经过一条杂石堆砌的台阶,向上走了有二三十几步,左拐,才来到后院。见有五株荔树,目测七八米高,以土石台阶为界,排成一排,算来得有百年树龄。荔树爬满青苔,盘根错节,体态魁梧。枝叶繁茂,向前探伸,宛如天然屏障,为祖宅遮风挡雨。树干粗大,分叉多,得有两三人才能合抱。

▲杂石堆砌的台阶

▲五株荔树

这里真是一处独特的风景。与世隔绝,独享安宁。余光中幼年时,便与同伴在此嬉戏玩耍。

登上土石台阶,往祖厝方向,视线绕过屋脊,竟能看到远处山势起伏,丛林碧绿。想必那就是诗人笔下的玳瑁、铁甲二山了吧。

从屋后小门进入祖厝内,吓了一跳,不知厝内有人。已经熏黑的砖砌灶台前,坐着一位流浪汉模样的人,蓬头垢面,看不出是男是女,正在生火。看到我进来,不说话,低头,自顾着捡柴火。

“排谢(不好意思),我想进去走走看看”,我用闽南语,笑着对他说。他抬头看了我,点了头,不说话,当是默认了。

▲灶台顶

于是踱步进入厅堂。祖厝内摆设十分简朴。石础基,土木墙。木墙面是木头原色,土墙面则刷白。红地砖,最中间为八米见方的大天井。大门入口下厅位置,摆两台农耕时代的传统农具。墙上张贴着余光中回乡时俯身题词的照片。大门两侧镌刻刻对联:“世事无乖天地阔,心田有种子孙耕”。上厅是“公妈厅”,与下厅相对,供奉着余氏祖先的灵位。

祖厝,对闽南人有着非凡的意义,是寻根祭祖、慎终追远的场所。荔枝树掩映下的祖厝,见证了乡愁诗人的原乡谒祖之行,也见证了游子对故土的赤子深情。

余光中七岁时,全家曾回到故乡,住了半年。这是他第一次回到那里,仍留有一点模糊的印象。“只记得永春有很多山,永春人跟一般闽南人一样,欢喜吃宵夜,往往半夜我已经睡着了,他们拉我起来吃宵夜。” “有一次举行类似迎神赛会的‘装阁’活动,自己被扮成‘状元’,身着戏服,还被绑在一个高高的椅子上,由四个人抬着从早到晚游行了一整天,我记得有人问我辛苦吗,我说很开心”。

1949年5月,余光中随家人迁居台湾,六十多年来,未曾返乡。他对故乡永春的印象,大多是从当画家叔叔的画中了解的。

直到2003年9月,余光中偕夫人范我存第一次回到洋上村寻根谒祖。“我一生都在等这一天”。余光中在《八闽归人》一文中,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心理活动:“泪水忽然盈目,忽然,我感到這一带的隐隐青山,累累果林,都为我顾盼所拥有,相信我只要发一声喊,十里內,枝头所有的芦柑都会回应。骤來的富足感一扫经年的乡愁。”

2011年10月,时隔8年,余光中再次回到永春。这一次,在祖厝里,余光中即兴写下“铁甲入吾叔之画,玳瑁当入吾之诗。江湖子弟悲白发,海峡五秩今始归”的诗句,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在安静的祖厝内徘徊,回想余光中半个多世纪的归乡之路,万千思绪。再从屋里出来,已经过了半个多小时,肚子早已饿瘪。绕到屋后的五株荔树旁,把包里的干粮再翻找出来,就着矿泉水,一顿狼吞虎咽。

阳光透过树缝,打在脸上,格外柔和。不时有山风拂面,树叶沙沙响。

原乡风景| 2015年6月 | 永春 | 洋上村

图文 | 阿聪

编辑 | 阿聪

出品 | 海之都文化传播

猛个

黄家老屋的“幸福大院”

村民捐资百万建“幸福大院”

月山镇上元村黄家老屋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村庄集中地环境差,经济薄弱,村民组的老年人生活条件有限,文化活动匮乏,截止目前尚未赶上美好乡村建设这班车。“总想为家乡做点事。”从黄家老屋走出去的企业家黄定伦一直有个心愿,就是组织黄家老屋在外经商的大小老板们集资为家乡修建一个老年活动中心。2015年清明节期间,黄家子孙都从各地赶回家中祭祖。黄定伦把大家召集在一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可以搞,我出15万。”在深圳发展的黄定祥当即表态。“我出10万,我在老家,建活动中心具体事宜我负责操办。”黄定伦承诺。随后,黄家老屋几个年轻人都你一万我两万的表示支持。

“村子入口处就是7、8间旱厕,和一个大垃圾场,还未进村先看垃圾,还未近村先闻臭气。这个地方就是黄家老屋的一个脓包毒瘤。又臭又脏的太难看,把这些厕所拆掉,垃圾清除,就地为黄家老屋建一个幸福的大院吧。”选址之后的几个月里,黄定伦跑规划、跑设计、定方案、搞拆迁。“一般来说拆迁都是个难题,但我们这次拆迁没花一分钱,没费一点事,大家都主动拆除自家的厕所,为幸福大院让路。”黄定伦骄傲的告诉记者,建这个老年活动中心,全村民组的人都齐心协力。当年10月23日黄家老屋幸福大院正式动工时,全村民组99.9%的人都捐了款,包括低保、五保户都自发的捐了款。包括建房装修,周边环境的整治,道路的硬化等,幸福大院总建设共计需要110余万元。2016年腊月幸福大院完工时,资金缺口尚有缺口20多万。黄定伦自费在家摆了几桌饭,把回乡过年的小老板们召集在一起。“剩下的缺口我老婆掏5万,你们看是不是再凑点?”黄定伦先干了一杯。“我再出五千”、“我老婆出一万。”……一顿饭下来,资金缺口就解决了。

“以院养院”自给自足的经济循环

“幸福大院”竣工后每天都向村民开放,村里人可以来院里吹免费空调,看免费电影,玩免费棋牌,听免费黄梅戏。黄家老屋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个月还可以来这里免费吃两顿大餐。黄家老屋的“幸福大院”不仅是组里的老年活动中心,还是组里人议事、办大事的场地,村民们红白喜事、升学、添子、聚会等活动都可以在“幸福大院”内举行,现代化的大厨房免费提供给村民使用,在这里办大事省钱省心省力还热闹。

黄方银老父亲去世,黄方银去市场买菜买调料,自己找了两个村民掌厨,在大院一楼厨房里加工。“以前红白喜事在家里办酒,堂屋小,客人多要吃流水席,很不方便。现在这个大院里厨房很大,一楼可同时开十几桌,板凳桌子一应俱全。除了油盐酱醋和菜,自己不要准备任何东西的。”黄方银告诉记者,在这里办酒500块钱一桌已经是非常丰盛了。堪比饭店里一千多块钱一桌的饭菜。像黄方银这样在幸福大院里办酒席的人特别多,从春节到现在一共办了30余次。

一切都免费,源自“幸福大院”自身的经济循环体系,该体系可以保证大院维护上自制自管,经济上自给自足。

为了给后代留下记得住的乡愁,“幸福大院”落成时,购置了龙灯、狮灯和锣鼓等乡村文化设备,成立了乡村戏班,现在逢年过节,村民们就自发的组织起来,在村子里舞灯唱戏。

“龙灯狮灯每到一户,房主多则几百上千,少则几块几十块,自发自愿的出点钱,这些钱舞灯唱戏的人一分不拿,全部上缴到大院,作为活动中心日常开销的经费。”黄定伦自豪的告诉记者,黄家老屋的村民们都很齐心。这样不仅丰富了农村过年过节的文化氛围,还为“幸福大院”增添了收入。

“幸福大院”一楼是老年活动中心,二楼是可以对外营业的餐饮包厢。二楼平时对外承包,承包金上缴幸福大院,作为反哺一楼活动中心的经费。除了这些,黄家老屋在外地经商和工作的乡贤们过年回乡后,都根据自己的能力或多或少的自愿捐出一点善款到幸福大院。“我们平时在外地发展,家里的老年人都还在村子里,农村条件有限,他们娱乐休闲的资源匮乏,现在好了,有了这个幸福大院,老年人在家就不孤单了,我们有力出点力有钱出点钱也是应该的。”在外地经商的黄定祥说。

“幸福大院”实行院务财务公开,所有资金来源和支出必须张榜公布接受村民监督。“幸福大院”的牵头人及管家黄定伦说:“腊月回乡后,乡里乡亲的都聚集这里谈天说地话发展,现在这个大院就是我们幸福的大家庭。”(来源:安庆日报)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osxw.com//ylsh/6872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