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双河古城址

双河古城址是一个年代比较久远的古城,虽然有一点商业气息了,但是仍然留有一些当时的遗迹

景点位置

四川省崇州市上元乡境内

双河古城址

河南巩义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考古发现“河洛古国”

5月7日,河南郑州巩义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考古重大发现发布会在郑州举行。

经考古勘探发掘和科学测年确认,双槐树遗址是一处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学术机构多位知名考古学家现场实地考察和研讨论证,认为双槐树遗址性质为5300年前后古国时代的一处都邑遗址,因其位于河洛中心区域,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该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这一中华文明形成的初期,发现的规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出土仰韶文化文化遗物

双槐树遗址东西长约1500米左右,南北宽约780米左右,残存面积达117万平方米。发现有仰韶文化中晚阶段3重大型环壕、具有最早瓮城结构的围墙、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大型夯土基址、采用版筑法夯筑而成的大型连片块状夯土遗迹、3处共1700余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3处夯土祭祀台遗迹、围绕中心夯土祭台周边的大型墓葬、与重要人物居住的大型建筑融合的用九个陶罐模拟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与丝绸起源有重要关联的最早家蚕牙雕艺术品、20多处人祭或动物祭的礼祀遗迹以及制陶作坊区、储水区、道路系统等,并出土了一大批仰韶文化时期丰富的文化遗物。

遗址被三重环壕围绕,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并均发现有对外通道。内壕周长约1000米,上口宽约7.5米,深6.15米。发现有疑似吊桥的内壕出口遗迹。中壕周长约1500余米,上口宽30.5米,深9米。在其北部发现有宽达10米的道路出口。外壕残存周长约1600余米,上口宽17.2米,深10.5米。在外壕的东南、西南分别发现外壕出口的道路各一条。宽大的壕沟显然具有防御外敌入侵的功能。

大型中心居址区位于内环壕的北部正中。在居址南部修建有两道围墙,主体长约370多米,与北部内壕合围形成封闭的半月形结构,面积达18000多平方米。两道墙体在中心居址的东南端呈拐直角相连接,在拐弯处和东端35米距离范围内各发现门道1处,两处门道位置明显错位,形成较为典型的瓮城建筑结构。

此区域内目前发现4排带有巷道的大型房址,房址之间建有通道;房址前均分布有两排间距、直径基本一致的柱洞,应为房屋前的廊柱遗存。特别是第二排中间的房址F12, 面积达220平方米,在房子的前面发现了以九个陶罐摆放的北斗九星图案遗迹,在建筑中心发现一头首向南并朝着门道的完整麋鹿,位置在北斗九星上端,北极附近。

大型夯土基址。该基址位于内壕中部,大型居住中心基址前面。该基址建设使用具有相当的时间跨度,其中第一层建筑基础面积至少有2400多平方米,第三层有一座建筑基础面阔竟达15间。

大型版筑遗迹。夯土保存较好,部分夯土厚度达2米多,残存的夯土最宽处仍有9米左右,已发现的部分长度达100多米。该遗迹采用了当时中国最为先进的土木工艺法式--版筑法。该版筑遗迹与大型夯土基址的具体关联为何,值得下一步发掘工作高度关注。

遗址内发现3处墓葬区。共有1700多座仰韶文化时期的墓葬,分布在遗址西北部、内环壕内侧、外壕与中壕之间三个区域,均呈排状分布。墓葬为东西向,墓主人仰身直肢,头向西。这批墓葬是目前已知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布局结构最为完整、最具规划性的墓葬区。

墓葬区内发现夯土祭台遗迹3处。特别是第二区祭坛,是该遗址3座祭坛面积最大的。其位于整个遗址的中轴线,该遗址目前发现的规模较大的墓葬均位于这一夯土祭台附近,从土台上有两个柱础等现象判断,祭坛上原来可能埋藏有两个高大木柱。

双槐树遗址重要价值:夏商周三代大型宫室

三重环壕组成的严密防御设施,在仰韶文化中晚阶段繁荣时期共存,连同融合北斗九星图案的重要建筑等遗迹,表明双槐树人在聚落布局中高度重视礼仪化设计思维,可能已有了较为成熟的"天地之中"宇宙观。

双槐树遗址连附近青台遗址的“北斗九星”大型遗迹及有关建筑,既是科学的天文遗迹,也明显具有特殊的人文含义。这些高等级的人文与天文遗迹融合的现象,应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典型代表。

双槐树遗址还出土有我国最早的骨质蚕雕艺术品,它是一条正在吐丝的家蚕形象,与青台遗址、汪沟村等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的迄今最早丝绸实物一起,实证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从事养蚕缫丝。这一时期各地代表性文化的农业都较为发达,但并没有有与桑蚕纺织业有关的确切发现。中华文明的一个典型特征即是农桑文明、丝帛文明。从这一角度讲,位于黄河流域中心的以双槐树遗址为首的聚落群,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时代最早的代表。

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巨型中心居址,其规模、布局结构和相关建筑的礼仪性质也都已初具中国文明化社会早期大型宫室建筑的特征。

大型夯土基址,面积巨大,多次建设使用。第一层建筑基础面积至少是目前国内同一时期规模最大的单座建筑基础。位于第三层的面阔15开间的大型建筑则已初步具备了大型宫殿建筑的特征。

这些重大发现为探索夏商周三代大型宫室制度的源头提供了早期关键资料。

大型中心居址建筑前两道具有防御功能的围墙及两处位置错位分布的门道和加厚围墙的防御性设计,构成我国古代都城颇具特色的城门防御性设施——瓮城的雏形。对于研究城市这一古代文明构成标志性要素的发展变化过程和历史,具有重大价值。

墓葬区内发现的大型夯土祭坛遗迹,连同青台的祭天坛台,是目前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遗址的首次发现。不仅让我们首次看到了黄河流域古人祭坛的实物,更利于加强中原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周边区域在祭坛文化以至高层礼仪制度方面的比较研究,也利于从更高层面和更广地域探讨中国古代精神层面的多元一体化问题。

探寻黄河流域文明起源关键钥匙

双槐树遗址重要考古发现,成为探寻黄河流域文明起源过程的一把关键钥匙。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高标准建设黄河文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全面讲好仰韶文化、黄河文化故事,系统展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延续不断的特点,提供了重要和基础性的学术支撑。

双槐树遗址是一处经过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的都邑性聚落遗址,周边的青台、汪沟、秦王寨、伏羲台和洛阳的苏羊、土门、妯娌等多个遗址,特别是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城址群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从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分析,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核心聚落群和唯一的大型城址群。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也以考古学的实证材料表明在5300年前后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的的确确是黄河文化之根,华夏文明之魂,被专家学者称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双槐树遗址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表明,以其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发展模式”,崇尚中心和文化包容、重视军权、王权,重视民生,重视农桑,重视人口发展、重视发展生产力、追求社会长治久安,不过分地把创造的社会财富贡献给神灵,而是更多地投入社会再生产。这一模式的主体在后代被主流政治社会所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最为代表性和引领性的主流发展模式和思想。

李伯谦 、王巍 、顾万发等专家均认为,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合天命而治的礼仪性思维,具有引领性的文明发展模式,规模宏大的高等级建筑,严谨有序的聚落布局,中国地理中心最早城市群中的核心位置等等,双槐树遗址考古发现所表现的这些内涵尤其是其社会发展模式和承载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古国时代的王都气象,尤其是北斗九星以及诸多凸显礼制和文明的现象,被后世夏商周等王朝文明所承袭和发扬,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主根脉有望追溯至此。

镇原县城关古遗址:后河遗址

后河遗址 周代 汉代位于镇原县城关镇祁川行政村旋老自然村茹河北岸二级台地上。分布范围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20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遗址北面残存城墙,残长100米,残高5-7米,夯层清晰可见,夯层厚0.20-0.25米,地表有大量的灰陶残片,瓦砾厚1米,距地表1.5米。采集到标本有周代弦纹、绳纹、方格网纹鬲、釜等,还有汉代圆形云纹瓦当及回纹砖等。出土器物有石斧、研磨石、灰陶罐等。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镇原县博物馆

河南最“低调”古城 做过六朝古都 地下藏5座古城遗址却少有人知

河南商丘,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4000多年来包括三皇五帝以及夏、商、周朝宋国、汉晋梁国、宋朝等均在此建都,素有“汉兴之地、豫东门户”之称。来到商丘,最值得一看的古迹,是位于睢阳区西南部的商丘古城,因其为明代的归德府,又被称为归德古城。

商丘古城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是世界上现存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摞城于一体的大型古城遗址,也是国内唯一一座“内城、城湖、城郭”保存完整的城池。历史上因黄河多次泛滥,在商丘古城之下还叠压着明弘治十六年之前的归德府城、宋代应天府南京城、隋唐宋州治所宋城、汉代梁国国都睢阳城和西周宋国故城等五座城池。

据记载,上古五帝之一的帝喾封他的儿子阏伯(契)于商(今商丘),阏伯死后葬于封地,由于他的封号为“商”,墓冢也被称为“商丘”,商丘的地名也由此而来。位于商丘古城西南3里处的阏伯台,由阏伯建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观星台,距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

商丘古城总面积18平方公里,93条街道形如棋盘,从空中俯瞰呈巨大的古钱币造型,在国内堪称独一无二。古城至今仍保留着浓郁的明清风格,虽然不像平遥、丽江古城那样出名,也是“中国十佳古城”之一,并在“中国最具潜力十大古城排行榜”中排名第一。

千百年来由于兵祸天灾,古城曾屡毁屡建,其中最惊心动魄的战役,当数安史之乱时的睢阳保卫战。公元757年,叛军大将尹子奇率兵13万夺取睢阳,睢阳太守许远与雍丘防御史张巡率领守军6800人坚守了10个月,杀敌12万多,有力地遏制了叛军南下。坐落在古城南门外的张巡祠,就是为纪念保卫睢阳而殉难的张巡、许远等人而建。

在张巡祠的对面,可以看到一座造型优美的八角亭——八关斋。亭内矗立着一座高2.7米的八棱石幢,这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64岁时撰文并书丹的真笔题记《有唐宋州官吏八关斋会报德记》。该文章有900多字,刻在八面石幢上,被书法界一致公认为颜书中的神品。

沿八关斋东行600米,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的应天书院。应天书院在庆历三年(1043年)改为南京(北宋陪都,今河南商丘)国子监,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同时也是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值得一提的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曾经担任过应天书院的院长。

商丘古城内的归德府文庙,始建于元初,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庙建筑。据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回到祖籍宋国商丘时,曾在此讲学,后人为纪念孔子,就在此地修建了文庙。与国内其它文庙“前庙后学”布局不同的是,归德府文庙的学堂建在大殿右侧,在国内堪称独一无二。

商丘自古人才辈出,仅在明清时期就出过两位大学士(宰相)、五位尚书。位于古城北门内的壮悔堂,是明代户部尚书侯恂之子侯方域壮年著书的地方。有着“明末四大才子”之称的侯方域,最出名的是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这段故事后来被清代戏剧家孔尚任编成名剧《桃花扇》,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osxw.com//ylsh/6591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