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故宫九龙壁

九龙壁上部为黄琉璃瓦庑殿式顶,檐下为仿木结构的椽、檩、斗栱。壁面以云水为底纹,分饰蓝、绿两色,烘托出水天相连的磅礴气势。下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端庄凝重。壁上9龙以高浮雕手法制成,最高部位高出壁面20cm,形成很强的立体感。纵贯壁心的山崖奇石将9条蟠龙分隔于5个空间。黄色正龙居中,前爪作环抱状,后爪分撅海水,龙身环曲,将火焰宝珠托于头下,瞠目张颔,威风凛然。左右两侧各有蓝白两龙,白为升龙,蓝为降龙。左侧两龙龙首相向;右侧两龙背道而弛,四龙各逐火焰宝珠,神动形移,似欲破壁而出。外侧双龙,一黄一紫,左端黄龙挺胸缩颈,上爪分张左右,下肢前突后伸;紫龙左爪下按,右爪上抬,龙尾前甩。二龙动感十足,争夺之势活灵活现。右端黄龙弓身弩背,张弛有度,腾挪跳跃之体态刻画生动;紫龙昂首收腹,前爪击浪,风姿雄健,它充分的显示出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故宫九龙壁

景点位置

北京东城区故宫宁寿宫区皇极门外

故宫九龙壁上,竟然有条“假龙”

点击标题下方“凌洲业话”蓝色字体、

前两天咱们说到四合院里的老物件,其中提到了影壁。影壁很常见,过去住平房、几乎家家都有。但是它也分级别,主人身份高、宅门儿就大,门大影壁自然也大,有的甚至可以视为独立的建筑或景致。记得以前咱也说起过北海九龙壁,今儿来说个级别更高的:那就是故宫里的九龙壁了!

故宫九龙壁位于紫禁城宁寿宫皇极门外。长29.4米,高3.5米,厚0.45米,是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为乾隆三十七年改建宁寿宫时烧造。上部为黄琉璃瓦庑殿式顶,这是封建社会里级别最高的样式,只有皇家才能用。檐下为仿木结构的椽、檩、斗栱,壁面以云水为底纹,分饰蓝、绿两色,烘托出水天相连的磅礴气势。下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端庄凝重。壁上以高浮雕手法制成九条龙,立体感很强。

九条蟠龙分居五个空间、象征九五至尊。居中的为黄色正龙,龙身环曲,将火焰宝珠托于头下,瞠目张颔,十分的威风;左右两侧各有蓝白两龙,白为升龙,蓝为降龙;二者龙首相向,各逐火焰宝珠;外侧双龙,一黄一紫,二龙动感十足,争夺之势活灵活现。九条笼风姿各异、雄健威武。 壁顶正脊亦饰九龙,中央坐龙,两侧各四条行龙。两端戗脊异于其它庑殿顶,不饰走兽,以行龙直达檐角。

檐下斗栱之间用(五九)四十五块龙纹垫栱板;壁面共用270个塑块,也是九和五的整数倍。这座影壁以不同方式蕴含多重九五之数,处处彰显着皇家气势。无论从用料到做工都极为考究的,尤其制作蟠龙的琉璃瓦,更是皇家御用、绝对的精品。然而,另很多人想不到的是,这九条龙里居然有一条“假龙”。有人说了:废话,镶在墙上的、可不都是假的吗?你见过真龙?您先别着急,所谓的假龙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九条龙 原本全身都应该是琉璃的,而其中有一条龙的腹部却少一块琉璃瓦,用木头代替,人们叫它 “木腹龙”。这是为什么呢?

木腹龙是从东边数第三条的白龙,按说皇家建筑不该这么“糊弄事儿”,这可是欺君之罪,要掉脑袋的。又是什么人如此大胆呢?这事儿还得从乾隆三十七年改建宁寿宫时开始说:当年建造九龙壁的谕旨下来后,由于琉璃蟠龙的讲究多、要求高、难度极大,因此选择“施工单位”必须谨慎。工部选来选去,选中了一个叫马德春的工匠。马德春烧制琉璃瓦十几年了,技术高超。他知道,烧制彩色琉璃瓦对材料的配比和火候的掌握要求很高,通常都是烧制一件成品、十几件废品作为陪衬,成功率很低。这又是皇帝亲自要求的,所以更要求精致。于是马德春更加小心翼翼,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足足烧了七七四十九天才算得到这一批精品。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安装的时候出了差错,一个工匠不小心打碎了一块白色琉璃瓦,那是白龙腹部重要部分。小工匠吓傻了,盯着一地碎片不知所措。刚才也说了,这玩意儿成功率极低,能挑出这么一整套已经很不易了,根本没有备份。如果说重新烧制一块,颜色、尺寸能不能对上单说,时间也来不及,延误工期是一样要杀头!所以不光小工匠,在场的所有人都傻了眼。好在马德春发现监工大臣这会儿没在,周围都是自己的助手,于是低声对工友们说:“我来想办法,但这事儿对任何人都不能讲,走漏一点风声咱们一个也活不了!”

马德春想的什么办法呢?心灵手巧的他不光是个烧瓦能手,还是个出色的木匠。他选了一块上好的楠木,雕刻成了一块琉璃瓦的形状,装上之后,严丝合缝;在经过反复调试,调出来与白色琉璃瓦一样颜色的漆,刷上之后,不趴在上面仔细观察,还真就看不出来!果然验收的时候乾隆亲自来了,还带着几位重要的大臣。结果一进锡庆门,众人就被金碧辉煌的影壁惊艳到了,更是对九条栩栩如生的琉璃蟠龙赞不绝口。其实跪在一旁的马德春等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了。好在乾隆带着重臣来回看了好几遍,并没看出破绽;皇帝还称赞马德春的手艺高超,并重赏了他。

更神奇的是,这条白龙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木腹”不但没糟朽、竟然连漆都没掉,所以这个秘密在整个清朝都没被发现(也可能是掉色了,但没人注意而已)。直到1924年,末代皇帝宣统被赶出紫禁城,故宫被改为博物院,当文物工作者对九龙壁进行维护时,才发现琉璃白龙的腹部居然有块木头。据说溥仪在报纸上看到了当年这宗“欺君大案”时,还声称有朝一日要严惩这些“刁民”呢(其实马德春怎么也得死了近百年了,别说您不是皇帝了,就算是,您惩治谁去?)!如今又是近百年过去了,这条白色“木腹龙”还保持原样未变,腹部的白漆到底没有烧上去的琉璃“结实”,早就开始剥落了、暴露出木头的本质(仔细分辨,从图片上就能看出来)。

其实以现代的技术,更换一块琉璃瓦、将它补充完整,我想并不是难事。但故宫管理部门并没有这么做,可能是像让它保留历史的样子、继续记录和讲述那段故事吧?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汤泉小剧场 | 斩龙桥与九龙庙的故事传说正在上演......

有人说,汤泉就像一座历史悠久的博物馆。只要稍稍撬动这座文化宝库的一角,源源不断的文化营养便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般,滋润着这片土地和生长在这里的人。

温泉文化、佛教文化、历史文化、传说文化......聚是一团火,熊熊淬炼的是汤泉千年的文化精华;散是满天星,闪闪点缀的是汤泉每一面的独具特色。

传说文化——汤泉最为神秘和吸引的魅力,你想不想走近,一探究竟?欢迎来到“汤泉小剧场”!跟着小编一起,边听边看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曾经都上演过哪些传奇故事?

汤 泉 小 剧 场

首先,欢迎故事主角闪亮登场~喏,就这两位~

群众演员若干,小编想着他们大概长这样~

各种道具,温泉、宝剑、骏马......

剧场故事一

宝剑挥生斩龙桥

在汤泉以西约五公里的地方,这座横跨万寿河的拱形青石桥,名叫“斩龙桥”。乍一看或许不太起眼,但它可是绝对的低调有内涵,关于桥的本身就是一个传说。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应天府(南京)后,着手研究建城方案。一天来到汤泉时,看到山下有一处天然温泉,君臣们便到温泉池里泡汤。君臣一行泡完汤后,沿着汤泉四周巡视,见镇西有块匾,上面刻着“西望椒陵”四个大字。

随行的刘伯温向东一看,只见从老山往北有一条紫云瑞气,君臣们便到紫云源头(今老山林场平坦分场处)去察看。问当地百姓:“此地是何地名?”百姓答:“九龙篡珠”。朱元璋一听,心中不悦。刘伯温登高张望,果见九条紫云瑞气自南向北窜腾翻越,他预料日后这里会出现“真龙天子”,篡夺皇位。

便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朱元璋,请他解下随身佩带的尚方宝剑斩掉这九条龙。朱元璋即刻手执宝剑,上马连斩了“八条龙”,再斩第九条“龙”时却没有找到。便下马沉思,随手将宝剑插在脚旁。这时,一旁思考的刘伯温突然醒悟:“皇上,我们站的脚底下不就是‘一条龙’吗?”

朱元璋一看,地上果然凸起一道山脉,宝剑插个正着,最后一条龙已经被斩了。遂传当地官员,在“龙”的“颈项”处开一道河,取名“万寿河”,意思是篡夺大明江山的“九条龙”都被斩了,大明朝就可以万寿无疆了。自从开了万寿河后,来往的行人都要绕道,很是不便。后人便在万寿河造了一座青石拱桥,桥名叫做“斩龙桥”,以作纪念。

剧场故事二

九龙神庙保平安

九龙未斩之前,盘踞在四凹五冲,由于九龙篡珠,年年洪水泛滥成灾,汤泉百姓可谓深受其害。后来一位阴阳先生出了个主意,在余冲之北建一座九龙庙,逢年过节给九龙敬香,说是这样就不会遭灾了。

果真不错,九龙庙建好以后,盘踞四凹五冲的九龙龙口大开,四凹五冲的洪水统统归一,流向余冲之西的一个大湖,大湖连着滁河,滁河又连着长江,洪水顺流而下,流入长江。干旱年份,九龙又将长江之水吸入大湖,灌溉农田。从此,汤泉一方年年丰收。

百姓感恩戴德,不仅逢年过节成群结队到九龙庙敬香,而且将余冲之下的那个湖正式起名为九龙湖。九龙庙庙址就在现今九龙五组所在地,只可惜该庙在清朝咸丰年间被毁。

客房服务员2名

管家2名

联系方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九龙文艺 | 难忘雷锋故居之行

春天来了,阳光明媚,春意盎然。3月12日,我和老伴一起,乘坐飞机前往湖南长沙市奔赴向往已久的雷锋故居。我坐在左边靠窗的位置,当看着大地上的河流如一条细细的丝带消失在我的视野中后,飞机进入高空平稳飞行,自此,魅力多姿的云彩在我的旅程中伴我一路同行。飞机经过一阵飞行,终于进入安静的空域,紧张的心因放松而舒坦。

我选择雷锋故居一游的缘由是:在3月5日雷锋纪念日来临之际,我通过此举,深切缅怀雷锋同志,宣传雷锋精神,弘扬社会正气,为谱写“中国梦”汇聚正能量。回忆在区文明办工作18年的日子,每年3月5日,按照市、区的要求,组织全区各单位开展“学雷锋、讲文明、树新风、作表率”活动。我的心中有着永远抹不去的“雷锋情结”;在物欲模流的今天,我去雷锋故居参观多么的高兴。

雷锋故居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雷锋镇雷锋村简家塘。我和老伴到达那里时上午10点多钟,老天爷也好像猜到了我们的心情,进入长沙市境内时是阴天,全然没有冬末春初的寒意,我们浑身都被春暖融融的。我们是第一次来雷锋故居。作为雷锋的故乡,湖南长沙孕育和见证了雷锋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培育和铸就了雷锋朴素而崇高的精神。

雷锋故居原为唐姓雇主的庄屋,雷锋祖父新庭三兄弟佃种唐家的田时就住这里。庄屋原有房屋12间,约80平方米,为四合院式的土砖茅屋,三面环山,西面有塘和田。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这里,雷锋在这里度过了16个春秋。1958年故居房屋因年久失修被拆,后由雷锋堂叔雷光明在原址建了3间房屋,1993年修复对外开放。故居里正房陈放的雷锋祖孙三代用过的两间床、一个大柜、一张书桌和几条凳子。雷锋,一代楷模原来曾生活在这样贫寒简陋的地方,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那真是天壤之别,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幸福生活呢?

从雷锋故居出来,我们来到雷锋纪念馆。纪念馆大门前的广场宽敞平坦,中间耸立着高大的雷锋塑像,塑像基座至顶高5.6米,像高3.5米。纪念馆座北朝南,古朴典雅。四周以墙围成庭院,种植了许多名贵花木,是建馆之后社会各界赠送的。走进纪念馆陈列室,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雷锋的巨幅画像和画像上雷锋的一句名言:“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我们顺序参观了四个展室,其中陈列着一组雷锋的泥塑和雷锋一家三代用过的棉絮、蚊帐等生活用品,还有雷锋读过的书、写下的日记、用过的劳动工具、穿过的衣袜等,我特别感兴趣的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2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手稿。这些物品,使人有一种情感的涌动,似又将雷锋那艰苦奋斗的日子带到我们眼前,真实生动地再现了雷锋的一生。

走出雷锋纪念馆,我们脑海里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毛泽东主席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离开我们51年了,但时光并未淡化我们对于雷锋的记忆。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发展新时期,在信任有些缺失的情况,我们越发地渴望雷锋能回到我们的身边。因为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民族,都需要雷锋这块闪闪发光的“金子”。51年来,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涌现了无法计数的模范人物。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新时代的“雷锋”,“最美妈妈”吴菊萍徒手接住坠楼儿童;“虎妞”杨艳艳面对歹徒挺身而出;“英雄大叔”李国喜跳入冰冷的河中救起3名落水者,自己却献出了生命……与此同时,志愿服务在全国广泛开展,传统单一的学雷锋活动形式,被扶贫、赈灾、助学、助老、植树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所取代,雷锋精神在服务社会、造福群众、净化心灵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彰显与弘扬。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返回的途中,耳边想起了那支动听的赞歌:“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时至今日,难以忘怀,在2014年三月春风吹佛华夏大地之时,我们再去雷锋故居参观,托起我心底那固执不散的眷念。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osxw.com//ylsh/6490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