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高寨村

卷起裤腿,到田间采摘一捧新鲜果蔬;拎起钓竿,享受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聚在餐桌,品尝一下地道的乡土风味……这些城里人的愿望,而今在高寨村都能满足。

霞寨镇高寨村是一个兴建在海拔400—600米半山腰的村庄,村民们顺着高低起伏的地势,因地制宜,盖起了一座座“洋楼”;在满山遍野翠绿的柚海之中,格外醒目,远远望去,宛若西藏的“布达拉宫”。特别是夜色中的高寨村山坡上蜿蜒的路灯,恰似一条腾飞的巨龙。亭台楼阁、灯火辉煌、晨雾飘渺,有如人居仙境。早春三月,白中透黄的满树柚花竞相绽放,清风徐来,阵阵清香扑鼻而入,让人心旷神怡。

中秋节以后,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挂满金黄黄的琯溪蜜柚果,在太阳光之下明晃晃的,就像璀璨的宝石洒满大地。大雨过后,站在高寨村的观景台,经常可以看见柚海之上架起一道七彩虹桥,十分漂亮。正是蜜柚成熟季节,游客们可以穿行柚园之中,感受丰收喜悦。

高寨村

地址:漳州市平和县霞寨镇高寨村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高陵区杨官寨村的前世今生、时代变迁!西安市高陵区最大的城中村!

西安市高陵区杨官寨村位于姬家乡辖境东南部,距高陵区中心城约12.5公里。西连高刘村村委会,北邻雷家、姬家两村委会,东临崇皇街办徐吾村,南临泾河与泾渭镇相望,在姬家管委会驻地南偏东约2.5公里处。1958年为杨官寨大队,以大队部驻地杨官寨村而得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为红寨大队,1972年复名杨官寨大队,1984年6月改建为杨官寨村委会。辖杨官寨、杨南庄、杨东庄、韩村、兴隆庄5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2011年底有910户,3865人。土地全部被泾河工业园区征用,农民成为城市居民。

相传有一姓杨名坤的人,幼年浪荡,及长,发奋习武,成为名将,曾率兵征战,多建奇功。明朝洪武年间,在此扎寨屯兵垦地,当时称名杨坤寨,后来为避其名讳,改称杨官寨。到清朝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始载有此村名,并且注明为军户所居,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志续志》记作阳官寨,按“阳”亦为姓氏。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记作“杨官寨”,时有远近闻名的豁口桃就产于此村,过去桃林遍布村南,1984年后所剩无几。

该村过去基本为正方形,面积约80000平方米,四面有城墙。据谈,在明洪武年间建有城墙,西南和西北有一土墩,唯东北有一座较大的墩台,面积约150,高达5丈余,中间有天井,半中腰修有洞门通往天井,人可通过天井攀登土墩顶峰,墩围占地约千余平方米,四面有围墙约3丈多高,很坚固,如同村内的小围城。每逢祸乱,村内老弱病残都躲藏在里面避难。

有东、西、北三条街道,北街称为上街,中间有一条南北大道贯通三条街。古时有“北极门”,已被埋于废墟之下。1943年前后,有些慈善老人四处化缘,用化缘之钱修了一座庙宇,施工时,控出了砖刻北极门三个大字,约50公分大,因此才知道这里原来有北门,因他们盖的是庙,用不上门字,有本村王廷玺配一“宫”字,镶在庙门上方,所以称为北极宫。村中间大道逢雨时,全村各街之水归入大道,流入南城门口涝池,涝池占地约1000平方米,存水1米多深,可供全村洗衣、饮牲畜用,岸边植有杨柳树,常年有水,夏季小孩可以下水游泳戏耍,冰冻后是自然滑冰场,景观优美,合作化时消失。村南濒临泾水,1954年前,沿河种植有数百亩桃树,盛产远近闻名的豁口桃,春季桃花开放,风景如画,合作化时,因扩大种植业,果树已留无几。

韩村,位于杨官寨西南,南临泾河北岸,据谈,原为回族村民所居住,名韩村。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后,村民西迁。今之村民是由湖北、陕西山阳、柞水等地迁来,韩村村名,无人知其含义。清代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记作兴隆村。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开始记载为今日的名字“韩村”。1984年有149户,741人。2011年有250户。骆、鲁姓占村民多数。

兴隆庄,据谈清朝末叶,有李、卢、宋等姓数户人由湖北及陕西山阳等地迁居于此,居室多为地窑,附近邻村即按方位称南窑、北窑、东窑。民国30年(1941)称 “窑庄”。本村村民屈仁义1954年为村起名兴隆庄(行政村认可更名),1984年有89户,415人。2011年有60余户,600余人。泾河工业园建设,土地被征用,该村迁至杨官寨新村。

杨南庄,南临泾河,1965年因地下水位上升由杨官寨第三生产队迁此,称杨官寨南庄,2011年有22户,115人。为了称呼方便,1982年9月1日县人民政府命为此名。

杨东庄,位于杨官寨村东北,北临雷家村委会的西孙村,东靠军庄的下徐吾村。1963年因水位上升由第四生产组东迁至此,时有29户,145人,称杨官寨东庄。2001年有73户,300余人。1982年9月1日高陵县人民政府命为此名。

1949年前,该村处于泾河之北,只有一条土路与军庄村、窑子头连接通往县城。1975年后,园田规划时新修石子路,于村西与姬家乡政府连接。21世纪初,将此路加宽修成柏油路,即现在的西金路,横贯南北,将姬家、马家湾连成一线,路西现在建有车城花园小区。村南东西方向有一号路,通往桑军路,两旁是长庆住宅大楼和村办商业市场。村北有二号路(2004年修),陕重汽厂向东与渭阳路连接,随陕汽大道向北通往零部件厂等企业。

1949年前,有高中生1人,1949年至1966年有大学生3人,文化大革命中选送的大学生约5人。1984年有大学生11人, 2000年后平均每年考入大学26人, 2012年考入大学31人,高中入学300人,高中就业1500人。

1949年前,多为土木结构厦子房,两边流水的大房7户,草棚房6户。1984年有混凝土结构平房8户。1990年砖混结构平房约占总户3%,2000年时占95%,开发后两层楼房占总数的40%,3层约50%,4—5层约10%,均为砖混结构,全村无一瓦房。

随着泾河工业园规模的扩大,土地全被征用,原来以农为主,现在成为城市居民,转为经营商业、运输业、建筑业等。

杨官寨遗址简介

杨官寨遗址位于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村四组东侧,处在泾河北岸开阔的一级台地上,面积约有80万平方米,自2004年5月至今,省考古研究院已对其中的1.398万平方米进行了大规模发掘,终于摸清了遗址不同时期的聚落布局,遗址南部多为半坡四期文化居民聚居区,北部则是庙底沟文化的聚居区。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主持发掘杨官寨遗址的负责人王炜林说,这是目前庙底沟文化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环壕聚落,距今至少有5500余年了,是中国文明形成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发掘范围可分为南北两区。南区发掘面积约5615平方米,发现各类房址23座,以及仰韶时期的灰坑496座、陶窑10座、瓮棺葬8座等,出土陶器5273件、石器353件、骨器303件、蚌器16件。文化堆积主要属庙底沟文化遗存和半坡四期文化遗存。最重要的收获是在发掘区南端发现了成排分布的半坡四期文化的房址和陶窑。

2007~2008年,在遗址北区的发掘面积达10870平方米,文化堆积主要属庙底沟文化遗存。共发掘仰韶时期的各类房址26座、灰坑334座、陶窑16座、瓮棺葬24座等。最重要的收获是发现了庙底沟文化时期的聚落环壕。经初步钻探,环壕平面大致呈梯形,基本上为南北向布局,周长约1945米,壕内面积达24.5万平方米,壕宽6~9、最宽处约13、深2~3米。环壕西部发现一处门址,宽约2.7米,在门道两侧的壕沟堆积中出土大量陶、骨、石器,器物大多成层分布,保存基本完好。本次工作对聚落西门址、环壕的东北角、西南角等部位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

杨官寨遗址的学术价值和考古价值巨大,不仅体现在完整的环壕的发现和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上,遗址南部发现的一组成排分布的仰韶文化晚期的房址和陶窑建筑群遗址同样罕见。

这组房址和陶窑建筑群遗址共有17座,成排分布在杨官寨村附近泾河边上一处东西走向的断崖边,单座窑洞民居约10平方米,房屋平面呈前后两室的“吕”字形结构,前室一般是地面式,后室则是窑洞。这些由成排的房子、陶窑及储藏陶器的窖穴等遗迹构成的区域可能是当时的作坊区。考古专家推断,这里应属新石器时代半坡四期的文化遗存,距今5000余年,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窑洞式民居建筑群,这证明了5000年前人类就开始居住窑洞了。

房址和窑址附近的H402中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仅尖底瓶可复原的就达到了18件,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的陶胚残片和一件可能是用来制作陶器的工具——陶转轮。制陶工具的发现

说明,杨官寨遗址的先民制作陶器已经不再仅仅使用手制法,而是借助转轮,围绕一个轴心的旋转把陶具挤压成型,使制成的器物显得更加浑圆光润。

在房屋旁边还发现了陶窑和储藏陶器的洞穴,一般都是一间房址旁边有一个陶窑,而以前发现的陶窑一般都是公用的,这说明单个家庭拥有了专门储藏陶器的窖穴,部分家庭专事陶器制造,财产私有的现象已经存在,当时社会分工已日趋明显。房址和陶窑建筑群遗址的发现,对研究半坡四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工有很大学术价值。

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副书记王炜林先生说,杨官寨遗址入选去年六大考古发现和入围全国10大文物新发现,可谓名至实归,自2004年在泾渭工业园建设中发现了该遗址,到目前为止,省考古研究院已经进行了4年多的考古发掘,并取得了重要收获。遗址的发现,对关中地区庙底沟文化、半坡四期文化相关问题的研究,探讨泾渭流域史前考古文化、聚落形态与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等意义重大。

杨官寨遗址作为庙底沟时期唯一一座环壕保存完整的中心聚落遗址,目前考古所显示的只是它丰厚内涵的冰山一角。随着进一步发掘,学术界争论已久的庙底沟文化聚落问题可望得到解决,到时候考古界也许将为我们展示出一个完整的先民社会风貌。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报了杨官寨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状况

陕西省广播电视台、西安广播电视台多次播报了杨官寨遗址仰韶文化状况

本文来自古香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高窑河村外的古树、古井、古寨

在焦作市中站区龙翔街道赵庄村的高窑河东北方向约3公里的旅游公路旁生长着一棵800余年的古黄栌树。

因为树龄较长,当地群众将此树奉为神树。这几年来观赏黄栌树的人多了起来,为保护这一棵古树,当地政府给古老的黄栌树安装上保护围栏。

黄栌树上政府颁发的古树名木的牌子上写着此树树龄800年。

但当地群众却说,这一棵黄栌树有1000多年的传说故事。

传说在宋朝赵匡胤时期此地就有一棵黄栌树,由于战乱,黄栌树被烧毁于此,现在这一棵黄栌树是在原来老树的位置上重新生长出来的。

站在黄栌树前向南望,太行八英纪念馆耸立在高高的山头之上。

古老的黄栌树旁边有一条羊肠小道。

顺着这一条羊肠小道走下去几分钟的路程,前面梯田的一块平地上露出一口用石头砌成的古井。

赵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理军,村民李洪水两个人在观看古井中的水位。这一口古井常年保持在一米多的水位,雨量丰沛时,古井中的水会顺着下面的暗渠流向附近的梯田。

传说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顺着这一条官道前往山西,途经此地在黄栌树下休息,当地人怨恨久旱无雨、吃水困难。赵匡胤听到后,就用手指点着黄栌树不远的一块平地说道,此处就有水井,大家纷纷去看,果然有一口水井。

虽然是传说,证明山区人民对水的祈盼。现在赵庄村的9个自然村的群众都吃上了深水井供应的自来水。这一口古井现在剩下的只是传说,上世纪80年代后这里的群众基本不再使用这一口古井。

在古井对面的山头上,赵庄村的另一个文化遗址矗立在山头,这一个文化遗址就是高窑河村北山头上村民所说的古寨,这个古寨建造的年代和用途现在还没有明确的说法和答案,期待文史专家去考证。

赵庄村地处山区,人口少、面积大,共有9个自然村组成,总面积达12平方公里,村子东西长6公里,常住人口仅200余人。该村除了太行八英、地雷战等红色故事以外,每个村都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值得大家去参观、去访问。

焦作日报全媒体通讯员 许来伟 摄影报道

责 编:王 鹏 校 审: 王盈燕

高山“天池”湿地、神秘的畲族村寨,想不想去永安这个村子走一走?

畲族,可能是我们能接触到

最近的少数民族了

藏在大山里的畲族村寨

总是带着一丝神秘

想感受原汁原味的畲族文化么

想体验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么

今天青青带你到

永安市柯山畲族村走一走

位于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其中的北溪传统村落,依山就势分布的传统民居,古香古色的传统木质结构房屋集中分布,成为村里一大特色。

被当地人称为“小布达拉宫”。鲜为人知的柯山畲族村带着一份神秘,去那里走一走,心也会随着那些或古朴或原始的建筑而变得纯粹起来。

原生态的自然景观、纯朴的民风、勤劳的畲民,浓厚的畲族文化底蕴。构成了原汁原味的生态畲村。

柯山畲族村是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青水畲族乡境内的6个社区村之一。这里环绕的群山,繁茂的森林、潺潺的溪流等为野生动物特别是野生鸟类提供了优越的栖息环境和丰富的食物。

北溪自然村村口处分布有南方红豆杉群落,其中最大的一株胸围6.6米,折合胸径2.1米。

▲南方红豆杉

位于十八荇的高山“天池”湿地,近年来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天池山海拔1495米,位于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得到积极、持久、有效保护。

▲实验区竹林光影

▲缓冲区溪流潺潺

▲水天一色

▲薄雾笼罩

▲玉蟾饮津

▲仙人脚印

柯山畲族村地处永安市东北边,距青水畲族乡乡政府约29公里。目前有北溪传统畲族村落和九岬山畲族新村等多个聚居点。

柯山村距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宝岩的龙头谷景区约15公里,有乡村水泥公路直达村内。

交通贴士

路线1:从永安城区出发,走上青公路,经铁路供应站-麻岭-九龙竹海-龙共路口-上坪-龙头—继续前行约2公里,看到柯山村路标左拐,前行约13公里,首先抵达北溪传统村落。

路线2:经三泉高速公路,出桃源互通,往青水乡-三溪村-继续前行约13公里,看到柯山村路标右拐,前行约12公里,首先抵达北溪传统村落。

特别提示!

因为柯山村是原生态的畲族村落

目前没有对外提供食宿

想要过去游览的宝宝们

可以就近到龙头谷景区解决

龙头驿站、紫藤谷、龙泉等多家森林人家

均可以提供食宿

▍来源:青水畲族乡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osxw.com//ylsh/6081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