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石钟山石窟

介绍:

石钟山石窟

石钟山是石宝山南部的一座支峰,因山上有石像钟而得名。这里峭壁嶙峋,矗立着奇岩异石,被当地人称为“活不耐烦松”的扭松遍布于山间幽谷。在南山坡上,翠竹环抱着一群古色古香的屋宇,那便是石钟寺。寺里有一巨石,形如倒扣的巨钟,故以石钟山为名。素有南国瑰宝之称的石钟山石窟群就雕凿于此。是石宝山景区中最为著名的景点,又称石宝山石窟,为南诏、大理国时期的雕刻艺术,集云南少数民族雕刻艺术的精华,并受中原、藏族、南亚以及西亚等文化的影响,其风格与内地的敦煌、龙门石窟有异曲同工之妙。石钟山石窟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云南最早的石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至今保存完好,堪称民族文化的奇葩。1961年,该石窟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由剑川县甸南向岔路至沙溪石钟山,可乘沙溪方向客车。

用时参考

2小时

门票

包含石宝山门票内

开放时间

07:00~21:00

景点位置

云南省剑川县石宝山

石宝山奇石瑰宝,石钟寺摩崖石窟--剑川游之五

石宝山奇石瑰宝,石钟寺摩崖石窟--云南剑川游之五

我们3月26日下午,乘车来到剑川著名的石宝山游览。景区位于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处,总面积25平方公里,海拔2000米以上。是老君山山脉向南延伸的一个支峰,属澜沧江水系。“石宝”是指石宝山上独具特色的丹霞地貌—龟背石。《万历云南通志》载:“石宝山,在州之西南二十里,有石佛、石栈、石人、石井、石伞、石象、石狮、石钟、石鼓之异,五色踯躅,被于陵谷,信奇观也”。在剑川通往沙溪和石宝山的岔路口有石宝山的标识--龟背石雕塑。标明1982年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景区内林壑幽深,山泉清洌,峰峦叠障,兰谷幽深,密林掩映,松涛阵阵。主要景点有:海居寺、宝相寺和石钟山石窟。进入景区要乘环保车,十几公里环山路,才能到达主要景点石钟山。在山顶班车站,有瞭望台可以俯瞰山下沙溪坝子上的油菜花田。虽然天气雾气蒙蒙,能见度很差。但俯瞰山下的白族村落,曲折的河流、道路和规模宏大金黄色的油菜花田,是一幅十分美丽的恢弘的画卷,令人振奋。

岔路口的石宝山标识

石宝山顶俯瞰沙溪坝子上的油菜花田

斑斓花田,美丽画卷

弯曲的河流,树木,花田,十分漂亮

曲折的道路,穿越花田和村落

鳞次栉比的白族村落

大好河山

浏览过大好河山却发现,附近的几棵梨树,雪白的梨花盛开,几只蝴蝶在花丛中飞舞,急忙换上长焦,捕捉蝴蝶美丽倩影

梨花蝴蝶

艳丽蝶影

石钟寺山门,题刻:南诏圣境:地连蒙诏三千部,岭踞滇垂白二雄 但此山门距离石钟寺还有几公里山路,要先下到山谷中,沿林中曲折山路前行,再攀登一座小山。好在路上山景秀丽,奇花异草,山泉流水伴行,抬头可见山头和山谷对面不时突出的石宝山独特的龟背巨石,倒也不觉得累。

初见石宝山上的奇石-龟背石

途径一座山崖下的泉眼--钟山灵泉

山上巨石,纹理清晰,奇形怪状

古树洞中的小花

满山怪石嶙峋

梨花耀眼

石宝山的龟背石是红色的砂岩,似乎是丹霞地貌的一种特殊形式

石钟寺,进寺登山,就是石钟山石窟。石钟山上共有有三区石窟群。石钟寺内为最主要的石窟群,有八窟。山谷对面的狮子关景区有三窟,。沙登箐有六窟。三个区域共造像139尊。我们这次只游览了石钟寺。这些石窟雕像开凿于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是国内唯一反映滇密阿吒力教的石窟。石像雕刻在红砂石上,雕工精细、形象生动、内容独特、地方民族色彩浓郁。石窟成为第一批全国重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西南的敦煌”。这些造像,以南诏国的发展历史为主要内容,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南诏历史画卷。石窟中的摩崖石刻除了佛教造像以外,还有诸多表现白族先民原始崇拜以及南诏大理国历史内容的造像。

寺庙院中矗立一块红色的岩石-观音岩。岩顶佛龛中有尊观音像

寺庙建在一座悬崖下,抬头望去,可见悬崖上 的石窟,石窟前建起了宫殿式的保护建筑

寺院两侧也是白族的二层雕花小楼,从西侧楼上眺望观音岩和山上红色的丹霞地貌

寺庙东侧的悬崖上似乎有一座单独的石窟和佛像,不在八窟之内

从寺院背后登上,就是一块巨大的红色龟背石,纹路奇特,形如铜钟,这就是石钟山,石钟寺名称的由来

巨大石钟的东侧,是石钟山石窟群的第一窟。第一号石窟再现了公元八世纪后期南诏归唐后的宫廷政治生活场面。南诏归唐是我国民族史上的一件大事。正中是毅然归唐的异牟寻南诏王。左外侧戴幞头高冠、袖手端坐、显得老沉而有谋略的就是异牟寻的老师、南诏清平官郑回。原为崔州西泸县令,后为南诏掳,久为蛮师

石上有古今名人诗刻

从石钟左侧石阶向上,就是在红色砂岩崖壁上雕凿出的摩崖石刻佛像

华严三圣被称为“华严三圣”的3号窟,即释迦佛居中,左文殊,右普贤的造像,

石钟山二号石窟是富丽堂皇的宫殿式雕刻,所表现的是南诏历史上最为英雄的历史人物——南诏第五代国王阁罗凤(公元748年——778年在位)在出巡途中进行“政教合一”议事的宏大政治场面。布局严谨,雕刻线条细腻流畅,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画面构图复杂多变,人物造型有主有从。王臣侍从前呼后拥;国王威严而至上;文官儒雅而有谋略;武士勇猛而刚毅;奉侍卑躬而忠顺。

"波斯国人"窟和"梵僧"窟是白族通过蜀身毒道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蜀身(yun)毒(d)道是指我国古代有一条从四川成都,经云南的大理、保山、德宏进入缅甸,再通往印度的重要交通线,被称之为西南陆地的“丝绸之路”。)左侧第五窟为释迦修行像。民间俗称"愁面观音",诚朴厚重。窟高1.2m,宽1.4m。窟形仿堂屋建筑,窟檐雕有精致的图案纹样。"愁面观音"雕像身体微向前倾,目光俯视,眉宇之间有点忧郁,无言地凝视着悲苦的人间。

6号窟的明王堂是体量最大的一窟,长11米,高3米,布局森严,正中端坐着神态安详的释迦牟尼佛,左右肋侍为阿难和迦叶两位尊者。在这一佛二弟子两边分列着八大明王,两端又挺立着多闻天王和广目天王。八大明王一个个面目狰狞,三头六臂,座骑怪兽,脚踩鬼奴,身不着天衣而以人头骨为璎络,手足缠绕毒蛇,持金刚杵法器降服魔障。剑川石窟的明王最为集中和丰富,足见其密宗造像的典型特征。

此窟称大日佛会造像窟。是中国惟一具有完备的八大明王和大黑天神造像的石窟。

第七窟甘露观音像:坐像高1.52m,左手捧钵置膝上,右手上举,似执杨枝,体态丰盈,双肩圆润,有着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而其容貌之端庄,目光之慈祥,又表现出菩萨的宽厚和仁慈。躯体虽有着白族妇女的特征,而精美的耳饰、臂钏、手镯却又吸收了印度犍陀罗艺术的营养,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甘露观音容貌端庄而不浅薄,美丽聪明、善良慈悲而不轻佻。她的胸口被挖损了一长方形小洞,所以民间叫她"剖腹观音"。

甘露观音两侧,有历代题咏

在石窟前面的保护长廊中,可以远眺山谷对面的风光,那就是狮子关景区。需要先下到山谷,再爬上对面,本来准备返回时去看看狮子关的石窟群,因为从对面栈道可以直接返回景区交通车的停车场,可惜景区内路标十分混乱,据说正在修路,竟然没有找到去狮子关的岔路,十分遗憾。

第8号窟“阿央白”十分奇特。雕凿的是一座高0.8米的高浮雕女阴,两旁墨书一联:“广集生化路,大开方便门”。石龛左右两壁,各有线刻佛像一尊,左为多宝佛,右为大日如来佛。

“阿盎白”被白族妇女和白族群众所崇拜,是当地白族女性求子的崇拜物;

石窟前建造的保护建筑,也很奇特,屋檐展现了白族建筑风格

在所有塑像中,甘露观音的塑像最为精致传神,堪称瑰宝

两侧侍女塑像也十分精致

右侧侍女,衣纹十分流畅

石窟崖前,古木松柏长青,树木上有很多苔藓之类的植物也很漂亮,看来夏秋这里气候应该十分湿润。石窟雕刻历经千年,保存完好,十分奇特

回望宏伟石窟群

古树上红色的寄生植物,漂亮奇特

从石钟寺大门向西,标有观钟亭,是远观石钟的地方,小路围绕红色的悬崖而行,崖上有佛像壁画依稀可见

观钟亭上远观石钟

此处有石阶可以上山通往山顶的玉皇阁,山路上从侧面看石钟寺的石窟。其实,从寺内不同高度,都有通路上山,却都被封死了。不然从石窟上山可以少爬很多台阶。

在石钟山顶俯瞰石钟寺

可以看到对面的狮子关景区

石钟山的红色砂岩建造的玉皇阁,我惊奇的发现,其后面竟然有公路,车子可以开上山顶。为什么景区交通车不开到这里,而让游客们辛苦爬山呢

山顶远眺,天空云卷云舒,心旷神怡

对面的龟背石是独特的丹霞地貌

石钟,石宝处处可见

随后下山,沿原路回停车场,山间小路边,杜鹃盛开,十分漂亮

色彩缤纷

山路上看到一队欧洲游客,年岁也都不小了,万里跋涉来看这石窟,真不容易

在停车场等交通车下山,到前面山口远眺,才看出我们刚刚游览的石钟寺全貌

山上的石窟群和玉皇阁

石钟寺与院内的观音岩

下山途中,司机带我们去看了石宝山中的狮子关水库,青山绿水

湖畔梨花盛开

好山好水,只是天色已晚,我们还要赶到山下,去游览石宝山中另一重要景点,绝壁悬空的宝相寺

石钟山石窟——南天有瑰宝,滇密留渊源|遗产撷英

图/石钟山石窟造像题刻

“北有敦煌壁画,南有剑川石窟”——剑川县内的石钟山石窟(旧称剑川石窟)作为云南省石窟的代表,登入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等蜚声海外的著名石窟齐名,当代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还为其留下过“南天瑰宝”的挥毫。这样一座在年代、规模上并不占优的石窟为何能有如此殊荣?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图/石钟山石窟石钟寺区远景

图/石钟山石窟区位关系

石钟山石窟位于大理州剑川县县城西南25公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石宝山景区内,南面向山下俯瞰的平原地带为沙溪古镇。石窟始凿于南诏国王劝丰祐时代,开凿建设至大理国中期。石窟依山开凿,分布在石钟寺、狮子关、沙登箐三区,共有17窟。有南诏王及后妃造像、“波斯国人”雕像和释迦佛、菩萨等造像,以及南诏、大理、元、明等时期的墨书或石刻题记,是研究古代白族历史艺术的重要实物。

开凿背景

根据现存17座窟龛中的造像题记的年代信息,确定了石钟山石窟是始于南诏国王劝丰祐天启十一年(公元850年),止于大理国段智兴盛德四年(公元1179年),历经300多年的时间陆续开凿而成。

图/石钟山石窟所处的历史时间轴

唐初,在唐王朝疆域版图的西南部,发源于洱海地区的六个实力较强的小国,被称为六诏。其中起源于巍山的“蒙舍诏”在其他诸诏之南,称为“南诏”。至第四代南诏王皮逻阁在位时期,日渐强盛的南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吞并了其他五诏,进爵“云南王”,并将王都从巍山迁至太和城(今大理)。随后,由于吐蕃的介入,使南诏与唐王朝的臣属关系发生变化,南诏在吐蕃的支持下于天宝年间两次大败唐兵。天宝战争结束后,时任南诏清平官(即宰相)郑回将当时的时局利害与战争经过等内容篆刻于石碑之上,这便是今日位于大理太和城遗址中的德化碑。

图/现存于大理市太和城遗址内的德化碑

第六代南诏王异牟寻即位后,南诏开始疏远吐蕃并重新与大唐修好。至劝丰祐时期,南诏开始盛行佛教,各地兴建佛教建筑和造像,石钟山石窟最早的窟龛便开凿于这个时期。之后,南诏再度与唐交恶,连年的征战使南诏国力逐渐衰弱。至唐朝末期,南诏实权已落入清平官郑买嗣手中。公元902年南诏覆灭。

公元938年,段思平推翻了自南诏覆灭后30余年的宰相政权,建立起大理国。大理国与宋朝保持了较为良好的关系,并开始推行汉地文化,云南地区的佛教在此期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公元1253年,元忽必烈拿下大理国首府,大理国终灭。

伴随着南诏国的崛起及时局的动荡,外来文化也不断被本土文化所吸纳、转化,并逐渐形成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地域文化——石钟山石窟就是在这样的独特背景下创作的。

独树一帜的滇密文化——阿吒力教

图/石钟山石窟第13号窟主尊“阿嵯耶观音”像

石钟山石窟第13号窟的主尊雕刻的是一尊有些“与众不同”的观音像:身形修长、腰身纤细,头戴化佛高花冠,上身袒胸,下身着长裙,跣足立于莲台上,服饰造型似与唐宋、藏传观音皆不相同。事实上,这尊观音正是云南地区佛教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体现。

南诏时期佛教由印度僧人传入大理地区,经过本土化之后形成了有别于佛教其他密宗的独特一支,当地白族称其为“阿吒(zha)力教”(梵文Acarya),也称为“滇密”。而石钟山石窟中这尊细腰观音,正是阿吒力教所信奉的主神——“阿嵯耶观音”,大理著名的佛教寺院崇圣寺所崇之“圣”便是这位神祗。

图/石钟山石窟第6号窟 “大黑天神”像(左)与佛教绘画中的大黑天神形象(右)

阿吒力教的本源是印度大乘佛教的一个派别与婆罗门教相结合的产物,因此保有一些印度婆罗门教的影子。石钟山石窟第6号窟及16号窟中出现的大黑天神(梵文Mahakala)造像,是阿吒力教中的护法神。其形象为单首六臂,开天眼,竖目圆睁,面目狰狞,颈系两串髑髅项环,六臂各持法器。它本是古婆罗门教的大神“湿婆”,当印度教与佛教相结合,湿婆也随之移至佛门,改称大黑天神。在云南,信众们常将其与毗沙门天神一同供奉,作为护卫疆土、保佑民众的神祗所崇奉。

亦真亦幻的西方行者——建国梵僧

石钟山石窟第10号、17号窟都雕刻了同一尊僧人像:高鼻深目,身着交领袈裟,手持净瓶,身旁有一犬。这个在我们看来并不起眼的僧人,却在南诏大理国历史与滇密佛教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图/石钟山石窟第10号窟观音化现梵僧像

根据大多文献记载所述,云南佛教的传入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中叶南诏第十代王劝丰祐时期由印度高僧赞陀崛多直接传入。而另一些文献中显示早在公元7世纪南诏建国初期就开始有佛教的传播。据典籍《南诏中兴二年画卷》所记载,在公元7世纪有一梵僧自天竺而来行化、弘扬佛法,行至巍山时为尚未起事的细奴逻父子授记点化,帮助他们在巍山建国立业、开疆辟土,最后梵僧将其真身示以世人,方得知梵僧实为阿嵯耶观音所化现,南诏国王便将阿吒力教拜为国教,举国朝奉。关于梵僧的史迹,在《僰古通纪浅述》、《白国因由》、《纪古滇说集》、《滇释》、《南诏野史》等一些云南历史志记中都有记载。民间也一直流传着关于梵僧的神话传说,讲述的都是观音菩萨化现为梵僧,驱除罗刹、显圣施法、助南诏建立基业的故事。

图/《南诏中兴画卷》(局部)

《南诏中兴画卷》又名《南诏图传》,绘制于南诏舜化贞中兴2年(公元898年),是我国唐代南诏留传下来的唯一的云南少数民族的卷轴画,清代曾出现在北京,后流离至海外,现藏于日本京都。《南诏图传》以连续性的画面表现了南诏第一代王蒙细奴逻及其子为观音所化梵僧点化,并接受赕白大首领张乐进求禅位的开国神话故事。

白族古老的祖先崇拜——本主信仰

石钟山石窟的另一独特之处在于,它充分展现出了云南地区白族文化的一大特色——本主信仰。石钟山石窟第1号、第2号、第11号三座石窟,雕凿的对象分别是以南诏第六代王异牟寻、第五代王阁罗凤以及第一代王细奴逻为主角的宫廷场景。这种将祖先帝王作为供奉对象的现象,即属于白族文化中的本主崇拜。

图/石钟山石窟第1号窟南诏第六代王异牟寻议政图

图/石钟山石窟第2号窟南诏第五代王阁罗凤出巡图

图/石钟山石窟第11号窟 南诏第一代国王细奴逻“全家福”造像

“本主”指本境福主,是一村一寨或一个区域的保护神。白族本主崇拜思想与其先民的原始宗教观念有很深的渊源,因此又可视为一种祖先崇拜,从天地、日月、星辰、山林、洪水等自然事物到历代南诏王、贤臣良将、英雄义士等,乃至佛教、道教以及儒家的一些神和圣贤,都是本主崇拜的对像。早期本主崇拜经历南诏大理国及之后的长时间发展,在广泛吸收佛、道、儒三教的思想及神祗之后,逐渐形成了如今人们看到的一个较为成熟的宗教思想。

图/白族信众拜本主活动

汉地文化的发展传承——大乘经典

除了体现云南地区历史文化特色的石窟外,石钟山石窟中也有不少代表汉地佛教题材的经典石窟。3号窟的地藏王菩萨像、4号窟的华严三圣造像,雕凿技法细腻,形象生动传神。5号窟的“《维摩诘》问疾品造像”,展现了《维摩诘所说经》中的经典场景;同时石窟中的维摩诘面带愁容、无美髯、坐于山岩之间,此形象与自东晋画家顾恺之始作以来,维摩诘面有美髯、执扇凭几而坐的经典形象大有不同。此特殊处,在全国其他石窟中绝无仅有。

图/石钟山石窟第5号窟 《维摩诘》问疾品 造像

图/敦煌莫高窟壁画-维摩诘(103窟-盛唐)局部

6号窟的明王堂造像场面宏大,是石钟山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一窟。而更为珍贵的是窟中在释迦佛祖及弟子的两侧雕凿了完整的八大明王的全身像。八大明王源于《大妙金刚经》,是八大菩萨所化现的忿怒相。国内以明王为题材的石雕造像,能与之相比的只有四川大足宝顶山石窟中的十大明王造像,而后者为半身像且年代较之更晚,因此可见石钟山石窟中明王堂造像的珍贵程度以及在国内造像艺术史上的地位。

图/石钟山石窟第6号窟 明王堂造像

图/重庆大足宝顶山十大明王造像

结语

石钟山石窟向世人展现了滇密经典、本主崇拜、汉地经典等题材的石窟造像,其中蕴藏着白族古代文化内涵,不仅体现了宗教的世俗化,而且也反映了石窟艺术的地方性,以此而独殊于中国其他石窟造像题材。本文所介绍的并不是全部,石钟山石窟中还有很多精美绝伦的石刻造像、引人入胜的背景典故,等待你去亲自探索、发现、感受。

图/这尊上身开洞的观音又会有怎样的故事?

*文中图片均由CHCC综合一所提供

*国际视野

子长旅游 钟山石窟

陕北地区石窟,以宋代的规模最大,水平也最高,集中在 延安 地区。已发现的宋代石窟计有: 子长县 北钟山石窟、 黄陵 县双龙石窟, 延安 市清 凉山 石窟、 富县 石泓寺、 志丹 县吕川崇圣院、界湾石空寺、安寨县石河寺、 龙岩 寺等10处大型石窟。除 富县 石泓寺为金代所建外,其余全部为北宋所建,起自 康定 元年(1040),至大观年间,差不多与北宋政权同期。 延安 地区宋代石刻造像有自己的特色,石窟主要分布在 延安 地区西部各县的交通要道附近,地理位置分散,石窟形制和造像风格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寺庙形制多方形平顶,与当地民居相仿,中央或后壁为佛坛(屏壁式佛坛或双列方柱式佛坛)。石刻造像多写实风格,富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有几处石窟留下了雕刻家的姓名。就其规模和艺术水平而论,当以 子长县 北钟山石窟和 黄龙县 双龙石窟最具代表性。

钟山石窟,位于 陕西 省子长市,始建于东晋,又名万佛岩、普济寺、大普济禅寺、石宫寺。

石窟周围,历史上古 塔林 立,寺院延绵,古建成群,占地三百六十垧、僧众五百多,是 中国 西北 佛教传播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石窟规模宏伟,气势壮观,历代香火不断,有“人间胜地”之称。一九八八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绝对保护范围19250平方米,一般保护范围44000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80公顷。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osxw.com//ylsh/6033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