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石钟寺

石钟寺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石宝山,是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石钟寺是石宝山古寺,其始修年代失却无考。据《范志》载,明永乐(1403-1424)、正统(1436-1449)间,敕赐大少林寺僧了通、了晓重建。弘治年间(1488-1505),僧圆明再修,万历年间(1573-1619),僧周辉建毗卢阁。清康熙庚戌(1670),僧洪舒、广睿重建殿阁。康熙辛未(l691),姚安土官高奣映建弥勒殿、楼、阁、卧佛等。民国时期(1911-1949)僧真心建后阁。

石钟寺

大殿后槽原有一尊巨大的卧佛,着黄底起花袍服,头戴珠冠,胸垂红色念珠,红中带黑的脸膛,微张的嘴唇,稍蹙的浓眉,带有西藏高原特有的风貌。寺周还存有唐宋时期流传下来的岩画、佛石雕。

石钟寺是云南省佛教史的重要见证,是研究南诏佛教及白族密宗的独有宝库。

石宝山奇石瑰宝,石钟寺摩崖石窟--剑川游之五

石宝山奇石瑰宝,石钟寺摩崖石窟--云南剑川游之五

我们3月26日下午,乘车来到剑川著名的石宝山游览。景区位于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处,总面积25平方公里,海拔2000米以上。是老君山山脉向南延伸的一个支峰,属澜沧江水系。“石宝”是指石宝山上独具特色的丹霞地貌—龟背石。《万历云南通志》载:“石宝山,在州之西南二十里,有石佛、石栈、石人、石井、石伞、石象、石狮、石钟、石鼓之异,五色踯躅,被于陵谷,信奇观也”。在剑川通往沙溪和石宝山的岔路口有石宝山的标识--龟背石雕塑。标明1982年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景区内林壑幽深,山泉清洌,峰峦叠障,兰谷幽深,密林掩映,松涛阵阵。主要景点有:海居寺、宝相寺和石钟山石窟。进入景区要乘环保车,十几公里环山路,才能到达主要景点石钟山。在山顶班车站,有瞭望台可以俯瞰山下沙溪坝子上的油菜花田。虽然天气雾气蒙蒙,能见度很差。但俯瞰山下的白族村落,曲折的河流、道路和规模宏大金黄色的油菜花田,是一幅十分美丽的恢弘的画卷,令人振奋。

岔路口的石宝山标识

石宝山顶俯瞰沙溪坝子上的油菜花田

斑斓花田,美丽画卷

弯曲的河流,树木,花田,十分漂亮

曲折的道路,穿越花田和村落

鳞次栉比的白族村落

大好河山

浏览过大好河山却发现,附近的几棵梨树,雪白的梨花盛开,几只蝴蝶在花丛中飞舞,急忙换上长焦,捕捉蝴蝶美丽倩影

梨花蝴蝶

艳丽蝶影

石钟寺山门,题刻:南诏圣境:地连蒙诏三千部,岭踞滇垂白二雄 但此山门距离石钟寺还有几公里山路,要先下到山谷中,沿林中曲折山路前行,再攀登一座小山。好在路上山景秀丽,奇花异草,山泉流水伴行,抬头可见山头和山谷对面不时突出的石宝山独特的龟背巨石,倒也不觉得累。

初见石宝山上的奇石-龟背石

途径一座山崖下的泉眼--钟山灵泉

山上巨石,纹理清晰,奇形怪状

古树洞中的小花

满山怪石嶙峋

梨花耀眼

石宝山的龟背石是红色的砂岩,似乎是丹霞地貌的一种特殊形式

石钟寺,进寺登山,就是石钟山石窟。石钟山上共有有三区石窟群。石钟寺内为最主要的石窟群,有八窟。山谷对面的狮子关景区有三窟,。沙登箐有六窟。三个区域共造像139尊。我们这次只游览了石钟寺。这些石窟雕像开凿于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是国内唯一反映滇密阿吒力教的石窟。石像雕刻在红砂石上,雕工精细、形象生动、内容独特、地方民族色彩浓郁。石窟成为第一批全国重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西南的敦煌”。这些造像,以南诏国的发展历史为主要内容,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南诏历史画卷。石窟中的摩崖石刻除了佛教造像以外,还有诸多表现白族先民原始崇拜以及南诏大理国历史内容的造像。

寺庙院中矗立一块红色的岩石-观音岩。岩顶佛龛中有尊观音像

寺庙建在一座悬崖下,抬头望去,可见悬崖上 的石窟,石窟前建起了宫殿式的保护建筑

寺院两侧也是白族的二层雕花小楼,从西侧楼上眺望观音岩和山上红色的丹霞地貌

寺庙东侧的悬崖上似乎有一座单独的石窟和佛像,不在八窟之内

从寺院背后登上,就是一块巨大的红色龟背石,纹路奇特,形如铜钟,这就是石钟山,石钟寺名称的由来

巨大石钟的东侧,是石钟山石窟群的第一窟。第一号石窟再现了公元八世纪后期南诏归唐后的宫廷政治生活场面。南诏归唐是我国民族史上的一件大事。正中是毅然归唐的异牟寻南诏王。左外侧戴幞头高冠、袖手端坐、显得老沉而有谋略的就是异牟寻的老师、南诏清平官郑回。原为崔州西泸县令,后为南诏掳,久为蛮师

石上有古今名人诗刻

从石钟左侧石阶向上,就是在红色砂岩崖壁上雕凿出的摩崖石刻佛像

华严三圣被称为“华严三圣”的3号窟,即释迦佛居中,左文殊,右普贤的造像,

石钟山二号石窟是富丽堂皇的宫殿式雕刻,所表现的是南诏历史上最为英雄的历史人物——南诏第五代国王阁罗凤(公元748年——778年在位)在出巡途中进行“政教合一”议事的宏大政治场面。布局严谨,雕刻线条细腻流畅,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画面构图复杂多变,人物造型有主有从。王臣侍从前呼后拥;国王威严而至上;文官儒雅而有谋略;武士勇猛而刚毅;奉侍卑躬而忠顺。

"波斯国人"窟和"梵僧"窟是白族通过蜀身毒道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蜀身(yun)毒(d)道是指我国古代有一条从四川成都,经云南的大理、保山、德宏进入缅甸,再通往印度的重要交通线,被称之为西南陆地的“丝绸之路”。)左侧第五窟为释迦修行像。民间俗称"愁面观音",诚朴厚重。窟高1.2m,宽1.4m。窟形仿堂屋建筑,窟檐雕有精致的图案纹样。"愁面观音"雕像身体微向前倾,目光俯视,眉宇之间有点忧郁,无言地凝视着悲苦的人间。

6号窟的明王堂是体量最大的一窟,长11米,高3米,布局森严,正中端坐着神态安详的释迦牟尼佛,左右肋侍为阿难和迦叶两位尊者。在这一佛二弟子两边分列着八大明王,两端又挺立着多闻天王和广目天王。八大明王一个个面目狰狞,三头六臂,座骑怪兽,脚踩鬼奴,身不着天衣而以人头骨为璎络,手足缠绕毒蛇,持金刚杵法器降服魔障。剑川石窟的明王最为集中和丰富,足见其密宗造像的典型特征。

此窟称大日佛会造像窟。是中国惟一具有完备的八大明王和大黑天神造像的石窟。

第七窟甘露观音像:坐像高1.52m,左手捧钵置膝上,右手上举,似执杨枝,体态丰盈,双肩圆润,有着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而其容貌之端庄,目光之慈祥,又表现出菩萨的宽厚和仁慈。躯体虽有着白族妇女的特征,而精美的耳饰、臂钏、手镯却又吸收了印度犍陀罗艺术的营养,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甘露观音容貌端庄而不浅薄,美丽聪明、善良慈悲而不轻佻。她的胸口被挖损了一长方形小洞,所以民间叫她"剖腹观音"。

甘露观音两侧,有历代题咏

在石窟前面的保护长廊中,可以远眺山谷对面的风光,那就是狮子关景区。需要先下到山谷,再爬上对面,本来准备返回时去看看狮子关的石窟群,因为从对面栈道可以直接返回景区交通车的停车场,可惜景区内路标十分混乱,据说正在修路,竟然没有找到去狮子关的岔路,十分遗憾。

第8号窟“阿央白”十分奇特。雕凿的是一座高0.8米的高浮雕女阴,两旁墨书一联:“广集生化路,大开方便门”。石龛左右两壁,各有线刻佛像一尊,左为多宝佛,右为大日如来佛。

“阿盎白”被白族妇女和白族群众所崇拜,是当地白族女性求子的崇拜物;

石窟前建造的保护建筑,也很奇特,屋檐展现了白族建筑风格

在所有塑像中,甘露观音的塑像最为精致传神,堪称瑰宝

两侧侍女塑像也十分精致

右侧侍女,衣纹十分流畅

石窟崖前,古木松柏长青,树木上有很多苔藓之类的植物也很漂亮,看来夏秋这里气候应该十分湿润。石窟雕刻历经千年,保存完好,十分奇特

回望宏伟石窟群

古树上红色的寄生植物,漂亮奇特

从石钟寺大门向西,标有观钟亭,是远观石钟的地方,小路围绕红色的悬崖而行,崖上有佛像壁画依稀可见

观钟亭上远观石钟

此处有石阶可以上山通往山顶的玉皇阁,山路上从侧面看石钟寺的石窟。其实,从寺内不同高度,都有通路上山,却都被封死了。不然从石窟上山可以少爬很多台阶。

在石钟山顶俯瞰石钟寺

可以看到对面的狮子关景区

石钟山的红色砂岩建造的玉皇阁,我惊奇的发现,其后面竟然有公路,车子可以开上山顶。为什么景区交通车不开到这里,而让游客们辛苦爬山呢

山顶远眺,天空云卷云舒,心旷神怡

对面的龟背石是独特的丹霞地貌

石钟,石宝处处可见

随后下山,沿原路回停车场,山间小路边,杜鹃盛开,十分漂亮

色彩缤纷

山路上看到一队欧洲游客,年岁也都不小了,万里跋涉来看这石窟,真不容易

在停车场等交通车下山,到前面山口远眺,才看出我们刚刚游览的石钟寺全貌

山上的石窟群和玉皇阁

石钟寺与院内的观音岩

下山途中,司机带我们去看了石宝山中的狮子关水库,青山绿水

湖畔梨花盛开

好山好水,只是天色已晚,我们还要赶到山下,去游览石宝山中另一重要景点,绝壁悬空的宝相寺

玉石古塔、烟雾古井、神秘大钟,西安这座1600年古寺不简单

我是旅游体验师晓岚,为你分享温暖的旅游故事和攻略!

古都西安名副其实,随便一座古建筑都可能有上千年的历史,尤其是千年古寺特别多,这些古寺承载着中国的古文明,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如果你想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文化、风俗和审美,就得到西安去!

这几天,我便在西安参观了具有1600多年历史的草堂寺,这座草堂寺实在是太美了!还藏着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宝藏,例如一口会冒烟的古井、一座宝石雕刻的古塔、一口常年被锁在门内的神秘大钟。

先来说说草堂寺的历史,始建于东晋,原本是后秦皇帝的逍遥园,直到西域高僧鸠摩罗什来到这里,作为草堂翻译经书,才成为了“草堂寺”,也随后开启了草堂寺辉煌的译经史,令它成为中国第一座国立翻译佛经的译场、也是三大译场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个,其地位之崇高,可见一斑。

但我喜欢草堂寺,却是因为它的美和里边神奇的宝贝,草堂寺的大门,并不高大恢宏,一座朱红色的外墙,屋檐下描摹着精致的图案,屋顶也格外简约,门两边各一座石狮子,仅此而已,但在一尘不染的蓝天映衬下,却很有中国水墨画的意境,简约留白、大气庄严,红墙上的树影尤其富有禅意。

进入草堂寺后,依照惯例,钟楼在右,鼓楼在左。草堂寺的钟楼非同寻常,除了二楼每天要敲的晨钟外,在1楼还藏着一个“大宝贝”,这个大宝贝就是一口明代的大铁钟,铁钟重5吨,高2.6米,口径2.2米,房间内装下铁钟后,就仅剩很小的空间可供1人穿行。

铁钟的顶部有个似龙非龙的吊环,它的眼睛、口,以及鳞片清晰可见,钟身雕刻了9层图案以及1000多个人名和地名,钟脚雕刻着龙、凤、狮子等的图案,因为年代太久远,已经有残损,并锈迹斑斑,但精美的做工,确实非同寻常。

在古代能筹集5吨铁铸造这样一口大钟,实属难得!

因为铁钟太大,想看清它的全貌,还必须爬到二楼俯瞰,这是我见过最大的古钟。

草堂寺的院子里栽种着许多古老的松柏,枝叶洋洋洒洒、俊秀挺拔,给方正的院子增添了不少中国山水画的趣味,让人倍感宁静和谐,想必曾经入过不少古代大师的画。

沿着静谧的院落走去,在一片树林背后,凛然出现一座非常漂亮的红木小殿宇,琉璃瓦像振翅欲飞的蝴蝶翅膀,让人一眼就注意到它,缓缓把门打开,发现里边竟然藏着一座古塔,这座古塔便是鸠摩罗什的舍利塔,属于后秦的重点文物,也是国家级文物。

围着古塔转一圈,抚摸塔身,发现它冰凉润泽,通体的石头透着玉石一般的光泽,原来这是一座由8种玉石雕刻而成的古塔,因此又叫“八宝玉石塔”。

塔内供奉着鸠摩罗什的舍利子。玉石塔高2.46米,总共分为12层,塔身由下而上,依次雕刻有须弥山、铁围山、海、云、神兽,雕刻精妙绝伦,部分地方透出玉石的光泽,这座塔已经1200年历史。

离开八宝玉石塔,沿着竹林小道往后走,又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凉亭,亭子里有一口古井,我纳闷为什么要为一口井专门修座亭子,它有什么独特之处?

走近才发现,井口竟然在冒着白色烟雾,烟雾袅娜,给古寺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这口井就是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的烟雾井,烟雾井盖上刻有蛟龙,井身也刻了文字,看上去特别隆重,它最神奇的地方就是会喷出烟雾,有人说是井底有蛟龙在吐雾,但也有科学家分析,是因为井底有低热温泉,所以常常有烟雾冒出。

不管是什么原因,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口古井能保留千年,这个神奇的现象也持续了千年,承载着人们的许多美好愿景和想象力。

走到烟雾井,据说只走了草堂寺的五分之一,它还有很大的空间,还有很多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这是一座很有古典美,又很低调的古寺,如果你来西安旅游,记得去草堂寺逛一逛,看一下古人留下的宝贝!

甘肃石窟寺丨石拱寺石窟

石拱寺石窟位于华亭县上关乡半川村北侧山梁的崖面上,距山脚的村庄约100米。石窟开凿于向南的崖壁上,距地表高5~10米,东西长120米。从西向东排列,共有15个窟龛,基本都位于同一个平面上,上下错落不大。其中第6窟为大型穹隆顶洞窟,第8、9、11、12、13、14窟为三壁三龛式窟,第4、5、7、10为在第6窟外壁开凿的较小的龛。从崖面上遗留的桩眼观察,原洞窟之间有栈道相连,现已不存。崖面东段第 11~第14窟之间有大面积的塌毁,使这几个洞窟前部大部分破坏。

石拱寺石窟外景

石拱寺石窟周边风貌

石窟寺始建于北魏时期,现存洞窟以北魏为主,西魏、北周、隋代续凿。是由陕西陇县到甘肃华亭之间陇山道上一处重要的石窟寺。据民国三十三年《华亭县志》记载,明代嘉靖年“敕旨火化”和清代同治年间民族纠纷中人为破坏,焚烧第2、6窟。

第2窟东侧菩萨服饰(下垂璎珞及部分飘带)

第2窟 平面近方形,圆拱顶大窟。窟高 8.50、11.20、进深9.70米。圆拱形门,门高7.00、3.50、进深1.50米。窟内正左右三壁沿壁面凿低坛基,坛基高0.10米,前壁上方凿有一明窗,明窗高2.00、1.40米。窟形基本完整,壁面表层风化剥蚀严重,几乎无一处完好。窟内左壁外侧后代凿一个长方形甬道与第6窟相通。四壁石雕三佛八菩萨及弟子等。正、左、右三壁各雕一坐佛二胁侍菩萨,其中两侧壁主佛为倚坐。前壁左右侧各一身立菩萨,佛与菩萨、菩萨与菩萨之间各浮雕一身弟子。窟内壁面上部空间浮刻一些小佛或菩萨像。正壁佛高6.40米,因残毁严重,从痕迹仅可见左臂向前平伸,右臂抬起,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衣裾垂于座前分为两瓣。左侧菩萨残高5.70 米,残毁严重,仅残存几处衣裙痕迹,立于半圆形莲台上。右侧菩萨残高5.80米。左壁佛残高6.00米,残毁严重,从痕迹仅判断倚坐于须弥座上。左侧菩萨残高5.70米,仅残存部分衣裙,立于半圆形莲台上。右侧菩萨残高5.60米,仅存下部衣裙及两侧下垂飘带,两腿间有下垂璎珞及部分飘带,立于半圆形莲台上。右壁佛残高5.50米,现存残痕与左壁相同。左侧菩萨残高5.20米,残存与左壁左侧菩萨似同。右侧菩萨残高 5.00米,残存与右壁菩萨同。弟子高2.00米左右。

第6窟平面方形穹窿顶窟,方形窟门,其上开一明窗,窟内沿四壁凿有倒“凹”形低坛基。窟高7.90、宽8.20、进深7.40 米。坛基高0.23米,宽0.70~1.49米。明窗高1.65、宽1.57、进深1.40米。该窟被人为毁坏,造像及窟内壁面已被凿毁。窟内左右壁前侧分别开有一甬道通往毗邻的第2窟和第8窟。正、左、右三壁分别雕一佛二菩萨,前壁门两侧各雕一力士,前壁下方浮雕有数排供养人,上方浮雕有供养天及伎乐天。主要造像已被凿毁,仅少许供养人等保存略好。

第8窟平面方形,拱形顶窟,窟门方形。窟高2.00、宽2.60、深2.55米。后代在窟顶凿一直径0.73米的圆洞,上通第9窟。右壁后凿一长方形洞直通第6窟。正壁雕一佛二菩萨,左壁已毁,不详。右壁雕二佛并坐。前壁上方正中浅龛内造一坐佛二胁侍菩萨,龛外左右侧各三身立弟子及各三身弟子头像。左侧一身坐佛及二身小孩(其中一身踩在另一身身上)。右侧上部浅龛内三身坐佛,一个圆形莲花化生。下部龛内一身交脚菩萨及左侧一身胁侍。

第9窟 平面方形圆拱形顶窟,窟高1.85、宽2.37、深1.87米。窟内正、左、右三壁各开一圆拱形半壁龛,其中正壁龛高1.17、宽1.37、进深0.31米,左壁龛高1.35、宽1.57、进深0.30米,右壁龛高1.09、宽1.59、进深1.28米。方形圆拱顶窟门。正壁龛内释迦多宝二佛并坐,龛外左右各浮雕一菩萨一弟子,左壁龛内一佛二弟子,右壁龛内一佛二菩萨,龛外两侧各浮雕一弟子。

第11窟平面方形平顶窟,三壁三龛,四壁向上变小,与顶部呈弧形相交,窟高2.40、宽2.25、深2.40米。三壁三龛三佛,每佛胁侍二菩萨,三壁龛外各立一佛,龛楣外雕弟子或飞天,前壁门上及两侧龛内雕释迦及维摩、文殊对坐。下部二列供养人,顶刻圆莲、忍冬及飞天、莲花化生。甬道两侧雕力士。

第12窟北龛主佛头

第12窟三壁三龛窟,平面方形。窟内正、左、右各开一圆拱形浅龛,顶略带弧度。窟高1.85、宽1.65、进深(残)1.30米。正壁龛高1.50、宽1.12、进深0.37 米。左壁龛高1.10、残宽1.34、进深0.35米。窟大部分塌毁,右壁龛已塌毁无存。窟内已烟熏严重。正、左、右三壁龛内原均为一佛二菩萨,顶部雕圆莲及飞天图案。除左壁全部和右壁前部塌毁无存外,其余保存完好。

第13窟原窟形已不详,可能为三壁三龛窟,现仅存正壁及左壁一小部分。窟残高 1.95、宽2.02、进深(残)0.50 米。正壁开一圆拱形龛,龛高 1.25、宽 1.60、深 0.35 米。现正壁龛内一坐佛,左右侧各一胁侍菩萨。龛外左右侧各一身立佛;左壁一身立佛及一身残像,其上方一身飞天。

第14窟平面方形三壁三龛窟,窟高 2.10、宽 2.54、进深(残)1.25米。正壁正中开一浅龛,龛高 1.26、宽 1.50、进深 0.37 米。该窟大部分塌毁,仅存正壁及左右壁后部。窟内正、左、右三壁正中龛内雕一佛二菩萨,龛外左右侧各雕立佛一身,佛上部各两排两身弟子像。

1981年石拱寺石窟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osxw.com//ylsh/6033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