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鲤鱼跳龙门

鲤鱼跳龙门

当你在宴席上吃着一盘干烧鲤鱼、红烧鲤鱼、糖醋鲤鱼……最后又来几口鲤鱼汤时,你会情不自禁地啧啧称道。鲤鱼的种类很多,一般按体态特征而命名。如皮肤光滑的称“镜鲤”,皮肤绿黑而无鳞的称“草鲤”,体短、大头、腹部圆突的则巧称“荷包鲤”,背灰黑,腹乳白、体两侧金黄的则美称“镜鲤”。 人们喜鲤、爱鲤,似乎自古而然。比如在我国传统的年画中,有的画鲤鱼跳龙门,有的画着一个胖娃娃欣喜地拥抱着金色的大鲤鱼,而且画题为“年年有鱼”或“喜庆有余”,可见人们把鲤鱼作为丰年的象征,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的向往。鲤鱼,人们都称道它是酒宴上的佳肴,在食疗方剂中也被列为上品。它的药用价值,早已载入中药学的典籍之中。如古代医书《神农草经》、《食疗本草》等都有记载。尤其是明代大医药家李时珍,鲤鱼的药用功能能说得最为详尽。他说:“鲤鱼乃阴中之物其功长利小便,帮能消肿用黄疸、脚气喘嗽、湿热之病;作会则性温,故能去痃结准气之病;烧之则以火化,故能发散风寒,平肺通乳,解肠胃及肿毒之邪。” 具有几十万亩的洪湖,更是鲤鱼繁衍的理想之所。“镜鲤”、“草鲤”、“荷包鲤”嬉戏湖中,观之赏心悦目,食之鲜嫩爽口。洪湖人民对鲤鱼的珍爱,相当突出地表现在执行来宾的情谊上。下湖野餐,尝尝湖水煮湖鱼的美味,那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鲤鱼跳龙门旅游攻略(鲤鱼跳龙门的地方在哪里)

鲤鱼跳龙门?中的龙门大致是今天的哪里?是洛阳的龙门石窟那个龙门吗?

【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3公里的伊河两岸东、西山上。西山又名龙门山,故名。古称伊阙,故又称伊阙石窟。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即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至清末1000余年间不断营造,尤以北魏和唐代为盛。大小窟龛分布于伊河两岸的龙门山(西山)和香山(东山)的崖壁上。现存窟龛约2100余个,佛塔40余座,题记碑碣3860种,造像10万余尊。龙门石窟中唐窟数量最多,约占2/3,典型洞窟有潜溪寺、奉先寺、看经寺等;北魏次之,约占1/3,典型洞窟有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万佛洞等。洞窟造像多为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也有世俗供养人和佛传、本生故事。奉先寺摩崖像龛凿有11尊雕像,主佛卢舍那佛高达17米;万佛洞南北两壁满雕石像达1.5万尊,均属唐代造像杰作。碑刻题记数量居全国石窟之首,著名者如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初唐、盛唐书法之作。

【二】 龙门,又名禹门,在陕西省韩城市北三十公里处,据《禹贡》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据《名山记》载:“河水至此山,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清乾隆《韩城县志》载:“两岸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曰龙门。”“龙门”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凿,亦称禹门渡。关于“禹凿龙门”,《吕氏春秋》说:“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三才图会》记载:“此处两山壁立,河出其中,赛约百步,两岸断壁,状尽斧凿,形状似门,故称“龙门”。

“龙门”附近,禹迹很多。龙门以南大河中,有所谓“禹王陵”,露于水面,望如沙洲,水虽不断冲激,终不能浸没。相传禹凿山断崖时,大石坠入中流,沉入水底,固结成丘,是禹王当年指挥施工的地方,并非“禹王陵”。又有禹门水中石,上刻有“龙门”二字,其大如斗,水落石出,人始见之;河涨水高,石即沉没,不知书者姓名及所刻年月。

龙门,为我国第二大河黄河的咽喉。龙门山横跨黄河两岸,高山对峙,悬崖壁立,巨涛咆哮。西禹门山高892.6米,东禹门山高891米,地势非常险要。九曲黄河,从雪峰连绵的莽莽昆仑奔腾而来。一路上,集千流,汇万溪,大声呼啸着,穿峡谷,越深沟,直流到龙门山下。此处两岸高山重叠,河流奔腾湍急,险不可测,给人一种如临绝壁、如泊深潭的奇险之感。韩城的八景之一,所谓“禹门春浪”即指此处。

东西龙门山上均建有禹庙。西禹庙建于元世祖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 。< a="" href='/jianzhu/' target="_blank">建筑雄伟,依山而立,亭台楼阁,险峻秀雅,雕梁画栋,绚丽异常。站在庙前,深感“黄河一线天上来,两山突兀屏风开”这句古诗的传神。每年三月古会,山陕群众云集于此,进行物资交易,十分热闹。

“龙门”,群山对峙,黄河奔流其间,波涛汹涌,咆哮如雷,故古人咏诗有“禹门三级深,平地一声雷”之佳句。龙门胜景,实乃天下一大奇观。《三秦记》中有鱼跃龙门的神话传说:每年三月冰化雪消之时,有黄河鲤鱼从百川汇集龙门之下,竞相跳跃。一年之中能跃上龙门的鲤鱼还不到七十二条。一登龙门,云雨随之,天火烧其尾,乃化为龙;登不上龙门者,点额曝鳃�指伤其额 ”。因其不易登越,是为可贵。过去科学时代,把名题金榜的人,叫跃上龙门,即所谓“一登龙门,身价十倍”。

龙门山高,上入霄汉,陡壁千仞,高耸险峻,把黄河紧紧夹在中间。最窄处,就是龙门山口,不过60米,形如门阙。这里洪流扑岸,浪花飞溅,百漩相连,声如雷鸣。水一流出河口,一泻千里,四野开阔,正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所歌咏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五月天河潭好玩吗,天河潭怎么样,天河潭旅游攻略

太阳广场

充满仪式感的入口广场,彰显民族文化,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广场地面用祥云图案设计,寓意吉祥如意;四个烽火台上以风、火、水、土,四种自然元素点缀,寓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游客服务中心

游客服务中心,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同样以民族元素为特色建造。它临近主出入口和停车场,是游客到达天河潭第一站。里面包含售票大厅、指挥中心、多功能会议室、员工食堂、办公区、景区文化展示厅、自营餐厅、旅游商品购物区。

贵阳故事街

贵阳故事街以民国风为主题打造,建筑还原了老贵阳市井文化、院落文化、府邸文化。贵阳故事街市井文化将老贵阳最质朴、原始的生活方式,主要经营贵州及贵阳特色小吃,本地特产等,可欣赏到大十字、喷水池(铜像台)和金桥饭店、毛公馆等老贵阳标注性建筑。

滨水休闲区

滨水休闲区临水而建,集商业、休闲、娱乐、住宿等功能于一体,是观赏水秀表演的最佳位置,最能聚集人气,是本项目核心区域。滨水休闲区引进品牌咖啡、大型中餐西餐、休闲书吧、水吧、精品客栈,街区总占地面积2461平方米,建筑面积6344平方米,共有房屋5栋,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

水秀景观

水景水秀,采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以水为主要表现元素,让水舞动起来,变化成形态各异的图案,跟着音乐律动,展现水的不同姿态,将水文化做到极致。采用全息投影技术、呈现出“水上芭蕾、民族歌舞”的表演模式,实现“白天一景、晚上一秀”的水文化体验。

卧龙飞瀑

卧龙飞瀑宽二十余米,高十余米。卧龙飞瀑和上游的卧龙湖组合在一起像天上的水龙一般,每到丰水季节,

水从滩头倾斜而下,气势汹涌,像这条水龙的头一样,被称之为“卧龙飞瀑”。

梦草园

梦草园是明末清初贵州著名诗人吴中蕃(1617-1695)的故居,吴中蕃诞生于贵阳城西梦草池,字滋大、一字大身、晚年别号今是山人。这里曾是吴氏故居,吴中蕃在天河潭长期隐居,面对这里的苍山秀水,奇洞碧潭,他写下了许多美丽诗篇,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石蚌滩

沾撒的泉水由山洞流出,形成动静两景色,悬崖上生长着葱绿的植物,长廊与楼榭利于悬崖,这样的佳境可称之为世外桃源。

崆灵洞

崆灵洞即为龙潭洞水洞,可乘船游览,游洞内奇观,有如置身仙境,该洞全长约1200米,最宽处80余米,最窄处仅为,洞顶最高处50余米,洞内暗河水深处31米。洞内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喀斯特景观。其中一处为“鲤鱼跳龙门”。传说有一位学子从此处经过,突见一条一米余长的鲤鱼跃出水面,对他连点三下头,然后投入水中,当年此人便中举了。

银河宫

银河宫即为龙潭洞旱洞,分为三层,全长近2000米,洞中有一天然石桥——奈何桥,它座落在洞

里两座悬崖之间,桥下是深不可测的阴潭,堪称鬼斧神工,令人叫绝。洞内满布玲珑剔透,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千姿百态。让人流连忘返,其中较著名的景点有:”猴子捞月“、”藏经阁“、”千年等一回“、”春满人间“等。

韩城旅游景点攻略

韩城地方现在很多都在建设。再说了还是个矿区。比较脏。要玩的话司马迁祠。党家村。还有西汉古墓群。禹王庙。

韩城八景:禹门春浪, 猴山秋韵, 横山烟雨, 象岭春晓, 嵬峰摩霄, 圆觉晨钟, 苏柏南柯, 龙泉秋稼。

(禹门春浪,即就是禹门口禹门三叠浪,又鲤鱼跳龙门之说发于此;猴山秋韵,即就是薛峰山西北处一风化石形极类顽猴,故称,又,猴山深秋之美景令人叹服自然;横山烟雨,即指板桥火炬村横山(道)观之烟雨与香火交互产生之幻化美景;象岭春晓,象山中学西边象山,因其形似俯卧之大象,象首南面饮狮山潭中之水,故称。旧时每年三月游客满山,现时有今人开辟象岭山庄供游人歇脚住宿;嵬峰摩霄,韩城西25公里处,旧时建有庙宇,多植松柏,多为文人骚客造访,另,其西香山亦为韩城一名胜,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于此,后人有“九老图”传世,诗人故后葬于龙门山;圆觉晨钟,即今烈士陵园,旧时为圆觉寺,寺东为钟,以西为鼓,古人所称晨钟暮鼓是也;苏柏南柯,韩城西北处,汉苏武墓建其上,古时合抱松柏常青,柯树皆南向;龙泉秋稼,因泉处于寺内龙王神座下得名,唐初四杰之一王勃与韩城好友曾观龙泉之美景。)

【金色世纪商旅网】希望能帮到您并为您提供更详细旅游攻略。

密云黑龙潭的传说你听过吗,旅游攻略

黑龙潭坐落在密云县石城乡鹿皮关北面的一条全长4公里,水位落差220米的峡谷里,距北京100公里。春花、秋月、平沙、落雁、曲、叠、沉、悬潭等十八个名潭撒落在幽深振奋峡谷里,千姿百态

主要景点 :

黑龙头潭 2 .珍珠串 3 . 悬潭和沉潭 4 . 落雁潭通天瀑 5 .平沙潭 6 .曲潭 7. 三叠潭刺猬石 8 .龙戏潭 9 . 滴水潭和苇潭 10 . 无底潭 11 . 黑龙真潭

话说古时候,一个举子李生屡试不中。一年赴京赶考又不得中,他,到京郊游山玩水散散心。在集市看到一个渔人正在贩卖一条硕大的黑色鲤鱼,已经奄奄一息。李生动了恻隐之心,将这条鱼买了下来。他将客店里洗澡用的大木盆装满了水,过了一会儿鱼活了过来。

夜里,李生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到那条黑色鲤鱼和他说话。黑鲤鱼说:谢谢您,我的大恩人,我要报答您的救命之恩。明天您带上我沿着白河往北走,在白河东岸有一个叫轱辘峪的地方,那里有很多潭和瀑布,您把我放到潭水里,然后您跟着我走,我带您去个好地方。说到这里,李生从梦中醒来,就按刚才梦到的去看看,正好把鲤鱼放生了。

第二天一早,李生雇了一辆马车,将放有鲤鱼的木盆撞在马车上,沿着白河真的寻到了一个叫做轱辘峪的地方,而且峡谷内水流湍急。他将鲤鱼放到潭水里。鲤鱼逆流而上,李生赶紧跟着往山上走。走了一段路看到了一瀑布犹飞流而下,只见这条黑鲤鱼一个腾跃,居然跃到了瀑布上面。李生沿着岩壁攀到瀑布上面,一看那条黑鲤鱼正在潭水里面等着他。他们就这样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两道山崖间,两道山崖如同一道石门屹立于潭水间。黑色鲤鱼停了下来,突然间跃了起来,越过了两道山崖。突然间,天空中出现一道火光一下子点燃了黑鲤鱼的尾巴,一会黑鲤鱼被包围在火团中,李生忍不住惊呼起来。突然间,火团熄灭了,一道晴空霹雳,一条黑色神龙飞上了云端。李生呆呆地看着那条黑龙。只听黑龙说:这两道山崖就是龙门,我现在跃过了龙门,已经化为黑龙,恩人您的大恩大德我无以为报,您跳过这条溪水,前面有一块大石头叫做金榜题名石,您在石头写上您的名字,您就会金榜得中的。李生按照黑龙说的,跳过了龙门的溪水,在金榜题名石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后来,李生真的考中了状元,做上了大官。

黑龙潭景区有一个景点叫做龙门,这个景点鬼斧神工,两道山崖如同一道石门屹立于曲潭,北侧崖壁刻有"龙门"两个大字。此处景色优美怡人,潭水清澈见底,鱼儿自由嬉戏。古代传说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鲤鱼跳龙门"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预示着升学、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能够顺利达成。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时来运转。

不知你还满意吗?我就在北京居住,经常和美途游记的几位朋友一起逛一逛北京,在近郊走一走,放松一下,别有一番乐趣。如果您的时间比较���裕,建议好好逛一逛北京城,游客最喜欢的全聚德烤鸭、北京最有特色的美食代表炸酱面、老北京涮羊肉、卤煮、炒肝、爆肚、豆汁、驴打滚,宫廷奶酪等都要尝一尝。我经常到美途游记那里看看,帮自己制定一些路线,然后闲暇时按照自己制定好的路线和几位朋友游上一游,轻松又惬意。

请黄山旅游达人帮助,关于游览线路问题!

1.先放下行李,再去游玩,北海离索道很近。然后再去玩西海大峡谷什么的。

2.6点多差不多了,不会排很长队了,周三人也不会很多。

3.呵呵,这不好说,每个景点都有自己的特色,不顺路的或者没时间就可以不去,西海和莲花峰体力好的话一定要爬,真的非常棒

4。晕,我也太老实了,以上问题,这个问题一下都回答了。

附:到达后在屯溪旅游汽车站坐黄山屯溪中巴车(15元/人,1个小时)—汤口景区交通换乘中心

(13/人景区交通车25分钟至后山云谷寺)——(买门票230/人,记得带学生证115/张,缆车80/人)10分钟——始信峰(竖琴松,卧龙松,探海松俗称小迎客松,石笋峰,童子拜观音),龙爪松,猴子观海,情人松,黑虎松,——北海(散花坞,清凉台,猪八戒吃西瓜),入住,放下行李,——西海,排云楼,直接下西海大峡谷(4-5小时)——白云宾馆——光明顶(希望赶得上看日落,那个壮观)——北海宾馆呼呼,第二天早起看日出,时间酒店有提示。(去光明顶或者就在北海旁的小山上曙光亭)——出发至前山走(大约3个小时到迎客松)——鳌鱼峰——一线天,鳌鱼洞选一条走——百步云梯,可看到老鼠偷油,猪八戒照镜子,猫儿石,鳌鱼吃螺丝,龟蛇二将守云梯——莲花峰可以爬了直接到玉屏楼迎客松,也可绕莲花峰至犀牛望月,龟兔赛跑巧石,孔雀戏莲花,天狗望月母子狗上仙鹤吃食,手机石——鲤鱼跳龙门——玉屏楼迎客松(国宝)——天都峰(封山了)——迎客松那走路下山或者80/人索道下山至慈光阁。——山下坐景区交通(13/人)——汤口景区交通换乘中心——坐大巴车(15/人)至屯溪坐车回到上海。愉快结束行程。

补充:当然住白云宾馆最好了,中间点,少走点冤枉路

“鲤鱼跳龙门”成为达州市政中心驻地,马房坝的今与昔

苏州人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官方帐号曹礼信(左)和施福全(右)两位老人

所站位置就是以前的丁家大田

原达州市肉联厂 唐富雄2001年 摄

马房坝,地处达州市西外新区腹心地带,它既是一个地名,同时还是一处地址。作为行政村(社区)地名的马房坝,数易其名,多次调整地域;作为具体地址的马房坝,遗址依稀,如今只留在史志和老人的记忆里,留在传说之中。2000年后的马房坝,“鲤鱼跳农门”,农村变城市,成为达州市政中心驻地。

马房坝留下的传说

20世纪80年代的《达县市西外乡志》记载,马房坝是马房坝村的中心点,从前是通往复兴、双龙两乡古道上的一个么店子,有七、八间店铺,设有酒店和日杂商店。马房坝的来历,有多个版本,但都与传说有关。

70多岁的胡光元老人听老辈人讲,达县县城原来在小夹山,也就是铁山梁上那个县坪梁。那里有座阳光庙。一天,一个小孙孙用手轻轻拍打婆婆的脸,哄着婆婆,这一幕被从外地回来的县大老爷看到后,认为这是一个孝子,值得褒奖和礼让,于是决定搬迁县城。当时附近的大锣坝和河市坝都是县城的备选地。消息传出去后,两地的人士都来争。到底县城设在哪里?县大老爷没有办法,就叫大锣坝的人和河市坝的人各用升子装一升子泥巴来称重量,哪里的泥巴重,县城就迁到哪里。大锣坝的人“狡猾”些,在升子底下装上和着铁砂子的泥土。一称重,河市坝没有大罗坝的重,县城就修到了大锣坝,就是现在的达州老城。凡县官上任,都要到阳光庙去拜菩萨,返回时,中途要到香炉山附近的平地拴马歇息。后来,人们把拴马的地方叫马房坝。

《马房坝赋》这样描述马房坝的来历:据已经过世的老人传说,一个盛夏的夜晚,明月朗照,辉映大地,突然间,天气突然大变,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不多时,只见天空出现一道亮光,一匹神马脚踏祥云,飞驰而来,在空中盘旋、环顾半个多小时后,降到凤凰山以西的地方。老人看到这一奇观,认为是神马带来吉祥,非常高兴,立即修筑马房,整修草地。老人的诚心留住了神马。神马在这里繁衍后代,出征疆场,保家卫国。人们把神马及后代的马房、训练之地,称之为马房坝。

《达县市西外乡志》则称,传说咸丰年间,清朝军队曾在丁家大田修建军用马房,专门饲养战马,驯养战马,供战马歇息,因而得名马房坝。

作为地址的马房坝具体位置在哪?出生在马房坝村一组(丁家祠堂)的76岁的曹礼信和72岁的施福全两位老人,带着笔者来到现场,踏着地上的位置介绍道,马房坝就在如今市公安局大楼右侧前、市博物馆之后,傍金龙大道的地方。以前是坝子,后来改作水田,两亩多大,这块田一分为二,中间用泥作埂,由张永明、李开全两人耕种,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毁。老人猜想是土改时分田地所致。田边有一石盘,据说是拴马的地方。

传说达县城及附近曾经有三对金鸭儿,一对在塔沱,一对在河市大中坝,另一对在挨着丁家大田(今人称囤水田)不远的月亮田。月亮田不大,对着香炉山(今广电大楼处)。有金鸭儿的地方,是不会被水淹的。当年,达县城头南门口涨大水,河市大中坝却淹不到,水一涨,大中坝就浮起来了,因为金鸭儿的缘故。月亮田的金鸭儿,经常在田里游来游去,人一到,又不见了,人一离开,金鸭儿又跑了出来。据说,这三对金鸭儿都被外国人偷起走了。

马房坝到底有多大

作为最初名由来的马房坝,到底有多大?若依水田的面积来看,只有两亩多;作为最基层行政村的地域,20世纪80年代的《达县市西外乡志》给出的耕地面积为690亩,它东南邻塔沱村,西北接五里店村2组,北与龙罐村2、4组相接。民国二十九年(1940)为西外乡十五保,民国三十六年(1947)为八保,新中国建国初为第十村,1956年划为八村,1958年改为第一耕作区,1959年改为第一管理区,1962年更名为一大队,1982年改名马房坝大队,1983年改为马房坝村,1993年6月30日分出马房坝居民委员会、团包梁居民委员会和廖家湾村,2004年马房坝居民委员会和廖家湾又合并成立马房坝社区。

在马房坝耄耋老人的记忆里,这里解放初面积很大,东边到鹿鼎寨,北面接龙罐村(今龙泉社区),西边快到火车站,南边直抵大寨子,下辖丁家祠堂、廖家湾、刘家烽火、贺家湾等地。丁家祠堂在如今的市政中心;原来的廖家湾在今白塔路市卫健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单位处;马家湾,在金兰小区西大门进门的左边;李家梁是金兰小区北大门进门左边那一片;刘家烽火在原市工商局,今市委统战部、市党史研究室等单位处,后面是如今的廖家湾;贺家湾在大寨子正大门处;张家烽火则在今棕榈岛靠近金龙大道的地方。

原住唐家沟的80岁李定碧、原住马房坝店子上的78岁张登莲等老人,如今都住在廖家湾,她们记得的马房坝店子,在原达县市八中,今武警中队附近。这里有一棵很大的黄葛树,成为附近村民和过往行人躲雨乘凉的好地方,有3户人家,10来间房子。李定碧只有10岁时就看到那家小店,女主人叫李红玉,五十开外,高高大大的。小店对她印象最深的是婚纱,结婚的时候,附近的人就去租婚纱。婚纱有帽子,五颜六色,背后是水红色的,特别好看。她结婚时没有穿过婚纱,至今还很遗憾。

市政中心,主要在马房坝村一组,其次是二组、三组。中间大楼以前是田,大楼左边市委、市人大的大楼处以前是丁家祠堂,最早的清明会。右边的市政府、市政协,解放前是曹家,解放后有三家,分别是曹礼信家、施福全家和杨学恒家。曹礼信家与施福全家一前一后,靠右前方的杨学恒,解放前是个师爷,待人和气。临近解放时,国民党部队的士兵到曹礼信家的地里偷菜瓜,被发现后强词夺理,倚势欺人。杨学恒到来后,对国民党士兵狠狠地训斥了一番,最后不得不乖乖地走了。

曾经在马房坝的单位

尽管1956年8月建成的达(达城)马(马踏洞)渠(渠江矿业公司)公路,后来成为达巴公路的一段,但因地处农村,在2000年前,这里的单位屈指可数。

原马房坝社区书记廖书德介绍,马房坝社区内,原有达巴公路穿厂而过的达州市肉类联合加工厂,私人办在今罗浮广场的亚延钢厂,万兴路与金兰路交界处且傍实验小学一方的达县木材公司经营部,原北京华联生活超市处的达县地区食品公司车队,棕榈岛处的达一中炼油厂,马房坝建筑队,1999年从塔沱迁来的实验小学,以及万豪一品小区处的马房坝小学和达县市第八中学。如今,除通川区实验小学留在原地办学,达县市第八中学改名通川区第八中学并另选地址重建外,其余都已经不在马房坝社区了。

马房坝建筑队属于马房坝村办企业,占地2.3亩,建四楼一底房屋一幢,使用面积1300平方米,有经纬仪、搅拌机、盘锯、砂浆机、井架、架板、加料、振动棒等设备,1985年正式开业,有职工100余人。

这里最大的企业当数达州市肉类联合加工厂。据曾任该厂厂长的贺思奎的回忆和《达州市商业志》记载,达州市肉类联合加工厂占地面积77372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2148平方米,前身是1959年办在南外草街子的达县食品厂,1964年在西外乡马房坝大队一队征地修建,筹建时名为达县冷冻厂,1966年5月建成达县专区冷冻厂并投产,1982年10月改名为达县地区肉类联合加工厂,2000年改为达州市肉类联合加工厂,2005年破产。当时是四川最早的6家出口食品企业之一,排名在成都、重庆、绵阳之后,居南充、内江之前,其产品主要是外销,出口俄罗斯、波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冷冻储藏量达3000吨。最为兴盛时,正式职工1100多人,临时工、季节工2500多人。

今非昔比的马房坝

2000年,通川区西外镇被批准为达州市开发区,吹响了全面开发的进军号。马房坝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赢得了发展的先机。2005年10月1日,达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大多数市级部门入驻马房坝。随后,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和市公安局办公大楼建成,这里成为达州市的政治中心;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规划馆、市科技馆、市广播电视台,以及通川区实验小学的落户,这里又成为文化中心;罗浮广场和众多餐饮服务企业入驻通锦美食街、达人街等处,抬升了这里的商业氛围;金兰小区、通锦国际新城、天恒花园、御景上城、棕榈岛、西苑佳居、锦瑞苑、兰桂花园、巨鑫苑等小区和商住区的建成和市民的入住,聚升了这里的人气;金龙大道、凤凰大道、朝阳西路、金兰路、永兴路、白塔路、万兴路等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人民广场、清风苑,以及毗邻的金凤苑、运动公园、紫荆花公园、大寨子公园、鹿鼎寨公园,让这里锦上添花。在近2平方公里内,拥有83个市、区级单位,30个生活小区,2个大型商圈,3.6万常住人口,近万流动人口,人兴商旺,楼宇林立。马房坝,“鲤鱼跳龙门”,成为市政中心驻地。

社区记者 郑景瑞

(本文感谢马房坝社区和当地多位老人的大力支持,并感谢唐富雄先生提供的珍贵老照片。)

东溪八景之五-[“双坑鱼跃”跳龙门 ]

在安溪西北部的安南永交界处,群山拥抱间,有一处约二十平方公里的小盆地,古称安溪县崇善里东溪乡。现为美洋、东洋、深洋、洋中、溪榜五个行政村的大乡社,名曰:东溪。

发源于西北部深山的三条溪流环绕东溪在水尾宫口汇合,清澈的溪水一路欢歌,向南冲出水尾宫口,经九曲回转二公里处,又和官岭溪汇合,交汇处河床平缓,奇石多姿,青山绿水间狮山回眸,象山雄踞,俗称“狮象锁水口”。站在交汇处,眼前满目青山,树木葱茏,清流不见去处,溪底白云蓝天,游鱼穿梭其间。这就是先贤指点的东溪八景之一,“双坑鱼跃”。

阳春三月,春雨水丰,汇流处丅字形溪口水流倒灌,自然生成一夹长浅潭,官岭溪水奔涌而下,交汇处滚浪飞花,声和韵美,游鱼穿梭其间,引得路人驻足围观。在潭崛头村民用米箩架在水面,游鱼溯流而上,正是鱼跃龙门。一跃而起的鱼儿又被水流倒冲跃在箩上,活蹦乱跳几下就翻出鱼肚白不动了。俗云:鱼儿离不开水,浅箩水花还可保住鱼的鲜活生命。据说发山洪浊水之日,还逮到二斤多重的珍稀溪鳗。而这处架箩而渔的所有权,约定俗成归官岭人所有。实乃近水楼台先得鱼也!

在东溪未通公路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社员到佛口(金谷)购买农资、化肥、农药全靠壮年劳力担担,一付“扁担布袋”赶早出门。沿溪边古道走到双坑口天刚蒙蒙亮,听老宗伯讲述,晨曦下深潭大鱼跃出水面,长达七尺,估重百斤。也听说过双坑口深潭游鱼化龙,群龙共舞,激浪排空的壮丽美景。据说只有忠孝之人才有缘得见的神仙故事。

沿溪边山道弯弯,双坑口是东溪人世代不灭的记忆。溪边有一避雨亭可供路人歇息。据传说,古代州官府尹大人,都识地理重礼教,看双坑口的狮象镇地灵异,都纷纷下轿步行,才敢入东溪圣地。就近现代东溪都英才辈出,有官至副国级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致公党中央原主席罗豪才;国民革命军少将陈铮;中共安溪县第一个党员、党团支部书记陈体;老革命家、著名军旅女作家莫耶等等。印证了东溪地灵人杰。

还有有一真人真事值得一提,上世纪七十年代,东溪一少年宗叔农忙时到山外亲戚家帮工,血气方刚的魁梧少年和邻家花季少女李姑娘一见钟情,姑娘家父母嫌东溪山区坚决拒绝,无奈两少年一往情深,两情相悦,铁心相伴终生,约定某日黄昏在双坑口避雨亭相会,姑娘倾情义无反顾嫁入东溪,男恩女爱,白手起家共创和美家庭,至今成为美谈。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等十多位少年到蓬莱求学,学校离家四十里,一头番薯一头米,周六下午赶回家,周日午后回校急。双坑口避雨亭是我们这些山村少年必经的第一驿站。在此歇息,山风拂面,气爽神怡,喝东溪甘泉,看“洛阳”撒网,侃“陈三五娘”,谈人生理想。至今乃记忆犹新。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除了能吃饱稀饭、粗粮已算“大康”。想吃肉要凭票,唯独捉鱼算山民“自力更生”。时值农闲,父辈们就相约下溪捉鱼,双坑口有溪流分叉的地理优势,来个筑水引流,从上而下通溪洗,收获满满!曾记得能收获锦鲤、石斑、土鳖、赤鲫、光鱼,还有会叮人的黄公鱼。

随着时代的发展,1973年开通沿村公路。是一个时代的跨越,古道已日渐隐去。双坑口的地貌变迁,左有水力发电厂一座,右是雄伟的机砖工厂,田园已成“茶叶大观园”。青山依然绿,“鱼跃”成记忆。沿东溪更是难觅鱼族踪影!

有几种说法:东溪多处筑坝引流发电,大落差阻断鱼儿溯源繁衍;一说农药过量致水生鱼虾绝育;也有议因过度开发、基建开山炸石导致水土流失,泥石抬高河床,环境不适鱼族生息。

我想是这些鱼儿毅然惜别故土,带一片乡情,顺东溪清流入晋江向大海。这就是新时代的“游鱼化龙”吧!

2020.6.14日陈清木写于福建泉州。

备注:

洛阳撒网:东溪有一渔夫,名叫洛阳,经常在双坑口网鱼。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5180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