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大运河扬州段沿线古镇记行(1):走进安宜古镇,寻找细碎平凡的河埠生活

[开篇的话]:

大运河扬州段沿线古镇记行(1):走进安宜古镇,寻找细碎平凡的河埠生活

京杭大运河扬州段史称“邗沟”,它是大运河的启始端。2500年前,吴王夫差筑邗城、挖邗沟,兵民“举锸如云”,造就了扬州古城和运河扬州段沿线一连串的古城镇。大运河扬州段,北起扬州淮安交界处,南至长江边的瓜洲镇。

千百年来,运河沿线古镇在汤汤运河水的滋润着下,展现着百姓生活的点滴,保存着细碎平凡的河埠生活。

位于市区内的古邗沟

邵伯菱茭、高邮双黄蛋和宝应荷藕并称为运河“三宝”,是人们餐桌上的美食;茱萸湾,以“扬州玉器在湾头”而闻名;而在“诗渡瓜州”,滚滚长江水千年吟诵着“杜十娘”凄凉的歌声……

大运河扬州段沿线古镇犹如一块磁石,吸引着人们纷至沓来。他们中有文人、商贾、官员、宗教人士,还有国外的帝王;清康熙、乾隆这一对祖孙皇帝的每一次南巡,必坐龙舟沿运河南下,驻跸沿线各古镇,最后才抵达扬州。

 从今天起,小编与诸位一起游历大运河扬州段沿线,去探寻一座座运河古镇的昨天和今天。

大运河扬州段今天仍是黄金水道

 安宜是宝应的古县名,得名于其南部的安宜溪。隋炀帝开挖京杭大运河时,将安宜溪切断,设安宜县。至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当地有一名叫真如的尼姑给朝庭献宝,安宜县由此改为宝应县。

 明《万历志》载:明代宝应县城面积约1平方公里,西临白马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城内河道曲折回环,夹岸花柳飘香;百姓陶盆载花,竹笼养鸟,水缸植荷,天井长树,将春色蓄于院内,聚于窗口,可谓家家藏春景,户户揽春风。

 就连六下江南的乾隆皇帝,也五次在安宜停留,题匾赋诗。安宜的美景,扯住了这位帝王的龙袍。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此后安宜古镇历经了多次改名,新中国成立后设立扬州专区宝应县城区。1959年改为“城镇人民公社”。1998年,城郊乡并入,建立“安宜镇”。

目前,安宜镇总人口超过30万。先后荣获“全国文明镇”“全国千强镇”等称号。

 如今,走进宝应城区,那密如蛛网的老街古巷,交织出安宜古镇昔日的繁盛景象。小河蜿蜒曲折襟带其间,小桥如虹卧波沟通往来,更增添几分水乡灵动秀美的雅韵。 

 翻阅古代存留的断简残篇,辨识雪泥鸿爪的历史遗痕,回望渐行渐远的岁月,感受古镇源远流长的文脉。

一、宝应,是哪朝皇帝御赐的县名?

 宝应置县治已有2200余年历史,始名“东阳”,后称“平安”。隋朝初年,宝应县更名为安宜县。唐上元三年(762年),本县尼僧真如获天降的八宝献于朝廷,改安宜为宝应县,(即:得“宝”之“应”)沿用至今。宝应也因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帝王钦定的县名。

 天降“八宝”的故事,大致如下:唐中期发生“安史之乱”,天下大乱,生灵涂炭。唐肃宗李享在位,某夜得梦,谓东方某地有上天所赐宝物出现,如获此神宝可以镇邪。

朝中大臣得知肃宗之言,便派人到东南方寻访。刚巧楚州刺史崔铣听说有一个名叫真如的女尼姑,在楚州境内的安宜县获得八件宝物。便派员去勘查,真如尼姑捧出八宝,即:如意珠、红靺鞨、琅垤珠、玉印、皇后采桑钩两副、雷公石斧两柄。刺史大喜,即拜见肃宗献上宝物。此时为上元二年(761)。

尼僧真如将天降八宝献于朝廷

不久,肃宗病重,召见太子李豫,说:你由楚王而成为太子,上天赐宝出现在你的封地楚州,此乃天意佑助!”肃宗病故后李豫继位,以肃宗梦宝而得之故,改年号上元三年为宝应元年(762年),改安宜为宝应县。

对于这段历史,当地民间有传说:有一位法名叫真如的尼姑,由河南辗转来到安宜。一个冬日夜晚,真如在梦中踏上五彩祥云来到天宫。玉帝召见她,赐其八宝,说:“下界丧乱已久,杀戮不休。今赐八宝,你回去后交给皇帝,乱世可清。”真如尼姑遂将此事汇报刺史崔铣,才有了楚州献宝之事。当然,此为民间传说,不足以信。

其实,真实的原因是:唐朝因“安史之乱”,导致各地动乱迭起,人心浮动,太子李豫的皇位危机四伏。此时的他急需一个为天下臣民所能接受的方法,好让儿子顺利登上皇位。于是,楚州剌史善于揣摩帝意,借助“天降符瑞”之故伎,献八宝给皇上,并添加了真如献宝的传说。 

 时光匆匆,历史的日历转眼间便翻到了明代。时任宝应知县的岳东升,某次骑马郊游,路过位于城外的得宝河。但见阳光普照,河面之上水波不兴,映出蓝的天,白的云,红的花,绿的树......云气殊常,一片大好的太平气象。故在河边修建了一座八宝亭,以“光帝德而康华夏!”

 从此,宝应城里便有了八宝亭这一处人文地标。事后,岳东升著《得宝河记》一文,记述此事。

位于古镇内的八宝亭

 到了清代,知县叶维庚在荒草残垣中发现了岳东升的《得宝河记》石碑。此时,距岳东升修建八宝亭已过去了277年,而碑石却没有被风雨腐蚀。叶维庚认为是天意留石,以显“八宝”的祥瑞之气能够长存于此。

 于是,叶维庚重建八宝亭,并作《重建八宝亭记》立碑,以彰显当地的太平盛世。

二、安宜老街,厚重历史舒情怀

 安宜老街和古巷众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名人故居散落其间,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汉魏隋唐,迟点的也要顶到晚清民国。这些前人留下的遗产,不但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也显示着市井繁华的丰厚文化内涵。安宜历代出过54名科举进士,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俱全,他们给古镇留下了弥香至今的书卷清风。

 安宜老街古巷密如蛛网,交织出古镇昔日的繁盛景象。条条小河蜿蜒曲折,襟带其间;座座小桥彩虹卧波,沟通往来,给古镇更添了几分灵动秀美、平安宜居的雅韵。

 如果把老街古巷比作古城的骨架,那么河水清流则是她的血管,而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房舍庭院,便是组成古城肌体的细胞。

安宜老街一角

 安宜早在唐汉时期便建镇,至明清两朝市井繁华,大运河穿境而过。古往今来,安宜老街居民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继承着源远流长的文脉,绵延千载直至现代。

 翻阅古代存留的断简残篇,辨识雪泥鸿爪的历史遗痕,回望那渐行渐远的岁月。不禁百般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老街古巷。据《宝应历代县志类编》记载。古镇的老街有:县前大街、学前大街、城隍大街、痘神庙街、鱼头街等近20条街道。古巷有:堂子巷、姜家巷、不见天井巷、核桃树巷、一人巷、一寸巷等数十条。

 老街上的货的分南北,品种不同,店铺商号一字排开隔街对望;古巷门堂楹联各异,大户宅院墙体相连;众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名人故居散落其间。这些前人留下的设施,不但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也显示丰富的文化内叶维庚

 ——清官摇篮。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通过读书求取功名、踏上进士之阶,是知识分子们的最高目标,也是唯一出路。明清两朝,宝应先后出过54名科举进士、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俱全。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古镇的居民,也无一人是走出书房便进牢房的贪官污吏。

 明朝九江知府朱曰藩,任满归里之时,船上仅“载图书数匾而已”;清朝的王希伊“三任曰水,两袖清风”;驰誉江淮大地的朱、刘、乔、王等以科举显荣的大家族,都是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造就一代代以文章名世,讲究操守的清官廉吏。

 如今,有人抱怨:宝应古城内外多是矮屋小院,极少高楼大厦。其实,这正是这些清官、贤达们主张内敛简约,平和淡定,摒弃奢侈豪华,张扬炫耀的结果。

 为此,今天当地人更多的是对于他们的感谢——没有给家乡和后代留下骂名。

安宜老街巷子深

 ——人文荟萃。在古镇,状元王式丹、榜眼季愈、探花朱士彦等等,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经学家刘宝楠、梨园泰斗高朗亭等,也因名载《辞海》而为大家熟知。

 其实,还有好多史书上记载的名人,早被当地人铭记于心。像孟子之学的开创者刘永澄、有“小朱子”之誉的王懋竑;得朱子心传者朱泽沄、扬州府通儒刘台拱、创建广经论的刘恭冕、通汉宋之邮的成落镜等等......无不以其丰富的著述和卓越的建树,彪炳史册,光耀千秋。安宜的老街古巷,都曾留下过他们的身影和足迹。

 ——民俗之乡。宝应的民间故事很多,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当年蒲松龄在宝应当幕僚之时,曾泛舟宝应湖、或行走于乡间采撷民风,后来写入《聊斋志异》。其实,当年老先生只是窥得安宜土地的冰山一角而已。

 宝应的民歌民谣,亦如水乡浪花,其美其多,难以尽数,用原汁原味的原生态唱法一展歌喉,定会技压群芳、满座旨惊。

 宝应的民间舞蹈姿势优美,特别是起源于西路的“淮蹦子”,与徽商带来的徽调相结合,逐渐流传到里下河地区,从而形成淮剧。这既是广大平民籍以谋生的职业,又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组成古老街景的重要元素。

淮剧的发源地在安宜

三、钟灵毓秀地,人文历史厚

  悠悠岁月给安宜古镇印上了年轮的印记,老屋檐角向上轻翘,似乎是一个绝美的笑容,就连那些历经风雨,倍显沧桑的红砖青瓦也红润鲜亮了许多。

 今天的安宜古镇,浸润在天地和谐的时代里。

您瞧:她正展现着动人的笑靥,仿佛要急切地面对千百年来汩汩流淌的大运河,娓娓诉说那些关于大运河的变迁、关于运河古镇的烟火往事……

Hash:ca75b6e2e26559a00ad9c2db9135c35d5d915610

声明:此文由 扬州大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kefu@qqx.com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5177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