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越众历史影像馆

越众历史影像馆越众历史影像馆是一所集收藏、研究、展示为一体的民办非盈利学术机构,以中国历史题材的影像资料为收藏及研究方向,深度挖掘“藏在海外的中国记忆”和“散落民间的深圳记忆”。门票:免费地址:罗湖区清水河街道 红岗北路1106号越众产业园4栋电话:0755-83064687,越众历史影像馆,越众历史影像馆简介,越众历史影像馆-深圳市罗湖区越众历史影像馆旅游指南

丽水摄影博物馆:认真梳理摄影技术发展历史

越众历史影像馆

今年8月,当人们来到丽水摄影博物馆参观,发现这里二楼的固定馆陈内容已经改天换地,一个全新的陈列展览“光影世纪昭风华”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该展览是丽水摄影博物馆在迎来建馆十周年之际,为整体提升博物馆传播教育功能,体现本机构对摄影历史文化的专业评价,在原有摄影史固定陈列基础上进行的全新升级改版。新展陈通过世界摄影技术发展历史、中国相机工业概貌、中国摄影发展史、丽水摄影文化发展几个版块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梳理和考证,以藏品与图版相结合的方式,丰富详实地展现了世界与中国摄影发展的概貌。

摄影技术发展展示区

展览从今年一月开始筹备以来,历经八个月的精心酝酿和组织筹措,工作人员查阅大量文献史料,四处走访调查,并向国内外专业学者请教求证,前期作了大量研究考证工作。展览所陈列物品,有来自社会各界十年来的热心捐赠,也有通过国内外各种渠道征集收购。此次基础展陈的升级改版和重新推出,充分体现了丽水摄影博物馆在专业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为丽水乃至国内摄影文化研究、摄影传播教育提供了更加专业的平台,藉此展览,丽水摄影博物馆也向十年来对本馆发展建设予以支持帮助的社会各界致以了诚挚谢意。

摄影技术发展展示区

光影世纪昭风华 | 展览前言

从公元前五世纪中国古代学者在小孔成像方面的探索、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暗箱、十九世纪初欧洲研究者对各种光敏化合物进行研究并拍摄出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直到1839年8月19日法国向世界公布摄影术发明,人类通过不断研究探索,终于实现了记录影像的梦想。

摄影术发明后,人们不断改进相机构造、感光材料和照片制作工艺,相机功能不断改良,成像技术从银版法、湿版法、干板法,再到到胶片和数码技术,这一步步的演进过程,极大地反映出人类智慧的创造性和对科学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

19世纪40年代摄影术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社会发展变革中发挥出了它应有的作用。摄影以其独特的方式把世界展现给中国,也把中国介绍给世界。

摄影术传入丽水后,经过不同历史时期,从“照相记录”到“艺术创作”逐步发展,摄影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丽水,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丽水城市的金名片。

回顾摄影的发展历程,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需要摄影,它让我们回望过去、体验当下、感知未来。

电影发展展示区

下面是小编收罗的部分展品,让我们来先睹为快吧!

摄影技术发展史

摄影术是人类想把视觉所见的客观世界记录保存下来,在光学、化学、物理学等科学研究发展进步条件下的产物。在整个摄影技术发展过程中,人们以前赴后继的科学探索精神和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形成了一部丰富多样、充满智慧的摄影技术发展史。

1820年前后 标准型暗箱

1839年 基卢克斯达盖尔银版照相机

19世纪70代 立体照相机

1860年 滑箱式湿版照相机

1889年 柯达3号照相机

19世纪末木制折叠干版照相机

1925年徕卡I系列A型照相机

1926年格莱弗莱克斯系列b照相机

1933年禄来可得双反照相机

1934年雷丁娜I号照相机

1947年 皇冠格拉菲照相机

1948年兰德95型照相机

1957年哈苏500C照相机

1959年尼康F照相机

1965年佳能派利柯斯照相机

19世纪中叶1/2版银版老照片

19世纪50年代火棉胶湿版法玻璃老照片

19世纪60年代火棉胶湿版法名片式老照片

19世纪末日本蛋白印相工艺上色老照片

19世纪末 明胶银盐老照片

中国制造的照相机

19世纪40年代,摄影术开始传入中国,从这一时期开始长达5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相机都是舶来品的天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民间工匠开始制造木质镜箱。进入20世纪以后,上海等地开始生产以“双龙”“仙乐”“万林”为代表的国产相机。随着新中国成立、民族工业恢复,自1956年起,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哈尔滨、南京、杭州等地相继成立新型照相机生产厂,新中国照相机工业拉开序幕。截止到1985年,中国共有100多个厂家生产了100多个品牌的700多款照相机。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和国际市场竞争,各大照相机厂家逐渐淡出了民用相机的生产市场。

中国相机展示区

1956年幸福I型简易照相机

1958年上海58-2型35毫米平视取景照相机

1958年长乐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1959年上海201折叠照相机

1969年海鸥DF型35毫米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中国摄影史

摄影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几个历史时期。摄影在中国的发展,无论是早期人们对摄影技术的探索应用,还是关于社会历史的记录描写,再到摄影作为艺术而蓬勃发展,其行进的历程既有曲折动荡,也有成功和辉煌。摄影与中国整个近现代的历史和时代脉搏紧密相连。

中国摄影史展示区

中国第一本摄影艺术理论专著《半农谈影》1927年出版

1959年大型摄影画册《中国》

1934年《中华景象》

1935 年《世界摄影年鉴》

1935年《飞鹰》

1946年《中国摄影》

1947年《静山集锦》

1957年《中国摄影》

1958年《大众摄影》

丽水摄影文化

19世纪末,摄影术在西方工业革命兴起、新技术和新事物大量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下进入了丽水。从照相馆业开始,到各类学科、行业对摄影的应用,以及新闻和艺术创作等摄影形态的发展,摄影在丽水社会文化、经济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天,摄影已成为丽水地域文化十分重要的内容,丽水也是中外闻名的“摄影之乡”。

丽水摄影文化展示区

《亲历龙国》英文版和中文版

20世纪30-40年代“又我轩”摄影场包装纸袋

20世纪30-40年代邹华轩拍的肖像照

20世纪70年代摄影流动担使用上光机木刻公章及拍摄照片

1988年丽水青年摄影培训中心第一期学员合影

时代照相馆

古老的相机、复古的室内装饰、原汁原味的老照片,“时代照相馆”带你重新回到往日时光,寻找曾经珍藏的记忆!

丽水摄影博物馆网址:http://www.clspm.com/

你没有见到过的博物馆——大理农村电影历史博物馆

在现在四十多岁人的记忆里,对几十年前在农村看露天电影的经历应当是记忆犹新。那时候县乡文化部门送电影下乡,免费提供给人们观看,那是一种很美好的记忆。由于条件所限,基本都是露天电影,就是那种找一块尽量大的空地,最好是当时集体的打谷场,利用电杆、树木等拉设银幕就可以放电影了。

十里八乡的人们一听说要放电影了,有条件的就提前弄个小凳子去占据有利位置,没条件的就抱块石头去占位置。住得稍远一点的人们,没条件占位子,一般就只能站在最后看电影了。当然,如果银幕后面还有空地的话,有的人们也愿意去看反电影,却也自得其乐。

对于这样美好的记忆,云南大理州就建有一座大理农村电影历史博物馆进行保存和展示。大理农村电影历史博物馆在大理古城复兴路459号,是在原大理电影院的基础上改造成大理农村电影历史博物馆的。

大理农村电影历史博物馆主要展品有老电影海报、老电影照片、电影放映老设备、老电影胶片拷贝等近7000件。其展品从无声电影时代的放映机、卓别林主演电影的海报,到大理的成名电影“五朵金花”的题材电影照片等,展品种类非常齐全,非常难得。

大理农村电影历史博物馆有农村电影放映场景复原区、老电影放映体验区等共10个展览区,主要是以当时的农村老电影放映为主要线条,展示了电影放映一百多年的辉煌历史。

古越藏书楼寻踪|《图书馆史话》展现图书馆千年发展历程

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浩浩汤汤;

五千年中国图书馆史,蜿蜒奔放。

河北省图书馆和河北广播电视台“故事广播”联合出品《图书馆史话》,从我国汉字诞生、文献典籍初现为始,到古代书院、藏书楼,再到近现代图书馆的出现和发展,用文献典籍背后跌拓起伏的精彩故事,为您讲述图书馆发展至今的风雨历程,从不同角度揭示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文化密码。

听《图书馆史话》,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古越藏书楼寻踪

乌篷船、乌毡帽、乌干菜, 绍兴自古为文人辈出、文运昌隆之地,刻书、藏书代有人才。绍兴的私家藏书于清代达到了顶峰,有书可查的就有21家,其中又以李慈铭的越缦堂、姚振宗的师石山房、徐树兰的融经斋和铸史斋、徐友兰的八杉斋、铸学斋和述史楼最为著名。

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一大批有识之士痛定思痛,纷纷主张要求改革现行体制,提倡西学,以夷之长制夷,最终形成了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这股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和维新变法运动同样波及到了绍兴,以陶成章、秋瑾等为代表的仁人志士高举义旗走在前列,一批开明的地方乡绅出于救亡图存的爱国之心,也拥护和支持改良派的改革主张,徐树兰即是其中的代表。

徐树兰,字仲凡,号检庵,山阴 (浙江绍兴 )人。光绪二年中举人,授兵部郎中,封一品官职。曾任河南某地知府、盐运使,后因母病告归,任地方公益。他较早接受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变法主张,“是绍兴头一个提倡维新的人”。徐树兰在因母病还乡之后,热心于地方公益事业,曾捐资修筑海塘,发起组织抗灾救荒的慈善工作。他一生有两大贡献:一是于 1897年创设了绍郡中西学堂 ;二是创办古越藏书楼 。

借国外“藏书楼与学堂相辅而行”的经验,于1900 年,开始筹办古越藏书楼。他首先出资8600余两,在绍兴城西购地一亩六分,建藏书楼,后又耗银23560 两用于购书,又花费800余两用于购置书柜桌椅等器物。楼中藏书,除徐氏家藏外,又购置了新出的译书及图书、标本、报章等,使藏书总量达7万余卷,管理人员 8名 ,印有古越藏书楼章程和书目。徐树兰又每年捐洋 1000 元,作为古越藏书楼的日常开支。遗憾的是,徐树兰最终并没有亲眼见到藏书楼的落成开放。长子徐元钊继承他的遗志,于1903年建成了藏书楼。1904 年正式向全绍兴公众开放阅览 。

这是一个崭新的藏书楼,一座近代图书馆在上世纪初的古越大地横空出世,它标志着延续了几千年“秘不使人知”的封建藏书走入了历史。几乎同时,全国各地各种形式的公共图书馆,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古越藏书楼开放伊始,即制定了《古越藏书楼章程》,图书管理、借阅“仿照东西各国图书馆章程办理”。以室内阅览为例,每日上午9点至11点、下午1点至5点为阅览时间。除万寿节、新年、中秋、清明等节日外,均对外开放。读者凭牌进楼,对号入座。图书如有污损,照章赔补。从章程还可以看到,古越藏书楼设总理、监督、司事、门丁、庖丁和杂役各一人,司书之职则设两人:一人负责图书借阅,另一人负责报章借阅。章程对每个职位的职责范围与职权均作了具体的规定,既分工明确又互相照应。整个章程体现了既严格管理图书,又方便读者利用藏书的思想。藏书楼居然还做到了“阅书者如欲饮茶,茶由本楼供应……阅书者如欲用膳,其膳资理宜自备,本楼雇有庖丁亦可承办。”可见,藏书楼在为读者服务方面也颇具特色。

古越藏书楼的藏书宗旨有其鲜明特色:一为存古,二为开新。徐树兰本人远见卓识,是一位具有先进思想和眼光的士绅,在今人之书、西人之书尚不太多的年月,就提出古今中外并重的藏书思想,首先将家藏经史古籍及一切有用之书,全都捐出。其次,还收藏了许多时务、实业等新书。比如,除中国的古农书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之外,还收藏了大量铅印外国近代农学著作,如《普通动物学》等。

古越藏书楼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图书分类体系。起初,藏书楼是将藏书分为经、史、子、集、时务五部,总体上还没有越出传统的四部法的窠臼。后来,又将全部藏书分为学、政两大部,共48类,开创了全新的分类方法。这种分类体系将中西书籍融为一体,是我国学术史、思想史和图书分类史上的一个突破。

综观古越藏书楼的藏书,足以证明其兼收并蓄的开阔胸怀。与后起的官办省级公共图书馆相比,古越藏书楼的藏书特色更为显著,藏书思想更见高明。徐树兰参照西方各国成例,制定的一套完善的藏书管理制度与方法,亦为后人所仿效。从中完全可以看出古越藏书楼是具备了近代西方公共藏书特征的开放式私立公共图书馆。徐树兰及其所创办的古越藏书楼在我国近代藏书事业史上无疑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周一到周五18:50—19:00

周六日18:20—18:30

欢迎锁定FM107.9 收听《图书馆史话》

编辑:田蕾

责编:王玉倩

监制:杨美楷

hbgsgb1079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5155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