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张大千

接下来我们来关注系列报道《红色传承在六安》。六安是大别山革命老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革命先烈英勇奋斗、前仆后继, 取得了民族解放,建立新中国的光辉历程。解放时期的张家店位于今六安城区以南约30公里处的金安区张店镇。1947年10月上旬,这里打响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的首次大捷,如今的张家店战役纪念馆已是六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张大千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张掖 | 千年古刹——大佛寺 张大千

张掖素有“桑麻之地,鱼米之乡”的美称,更因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独特的人文景观,被称为“金张掖”。张掖在丝绸之路的要冲,在东西方文化和经济交流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明宣宗朱瞻基言:“甘州,故甘泉之地,居中国西鄙,佛法所从入中国者也。”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丝绸之路上的千年古刹张掖大佛寺。

-THE FIRST-

张掖大佛寺,原名迦叶如来寺,因寺内有中国最大的室内涅槃卧佛像而得名,故又称“卧佛寺”,为历代皇室敕建的寺院,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民主西街大佛寺巷,总面积三万余平方米。

张掖大佛寺景区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也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西夏国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就是公元1098年,距现在已有900多年了。它的名称几度更改,曾称作“迦叶如来寺”、“宝觉寺”、“弘仁寺”等,因寺内塑有著名的室内大卧佛,所以人们叫它“卧佛寺”、或“大佛寺”。是全国仅存的四大皇家寺院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保存有全国最大的西夏佛教殿堂——大佛殿、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和最完整的初刻初印本《永乐北藏》,是集建筑、雕塑、壁画、雕刻、经籍和文物为一体的佛教艺术博物馆。

-THE SECOND-

据记载,西夏国师嵬咩云游到张掖,正在一地静坐,忽听附近有丝竹声音,循声寻去,却不见演奏者,疑为“天乐”,后在“天乐”响处掘得碧玉佛像一尊,发愿建造一座大寺供奉佛祖,遂在此建寺。

进入景区的正门,寺内古建林立,环境优美,宫廷式建筑特征的建筑映入眼底。主体建筑贯穿于一条东西走向的中轴线上,其他建筑左右呈对称排列。走到庄严的大殿门前,映入眼帘的是两侧贴金雕绘的砖雕,生动形象的雕刻工艺堪称一绝。沿大门前行,就是室内木胎泥塑卧佛。卧佛头北脚南,面西而卧,安睡于大殿正中1.2米高的仰覆莲花佛坛之上,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长约4米,脚长5.2米。造像金妆彩绘,面庞贴金,头枕莲台,两眼半闭,嘴唇微启;右手放于脸下,左手伸于身侧,姿态怡静安详。如此巨大的卧佛,它的结构在全国来说也是非常独特:木胎泥塑中空,木头搭成架子,用草泥贴塑,再金妆彩绘而成。”

细心的游客不难发现,大佛双眼微启,似睡似寐,正映衬了大佛寺山门的楹联吗!“睡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难明”。“创于西夏,建于前明,上下数百年更喜有人修缮果;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游三千世界方知此梦是真空。”

-THE THIRD-

卧佛首足处塑有天部两大护法大梵天和帝释天立像各一尊,通高7.6米,身体微微前倾,表现出对佛祖的虔诚与崇敬。首部大梵天作中年帝后像,云髻高挽,彩带飘扬;足部帝释天作中年帝王像,面目威严,峨冠博带。

沿卧佛往背后走去,有他著名的十大弟子群像,神态自然,相貌祥和,栩栩如生。卧佛对面墙壁的壁画是清代所绘的二十四诸天礼佛图。南北两侧所塑造的则是十八罗汉群像,神态各异,形象生动。大殿四壁有明清时期壁画,内容有佛、菩萨、弟子、诸天神将、佛经故事及《西游记》《封神演义》《山海经》故事的巨幅壁画人物等,线条流畅,色泽清丽,构图杂而不乱。

最为丰富多彩的要属佛教艺术陈列厅,它原为万圣殿旧址,现为佛教艺术精品陈列厅。整个展览分为流沙古迹、佛陀之光、丹青溢彩、法宝敷传四个单元,集中展示了大佛寺遗藏和出土的碑刻、记事碑、造像、绘画、法器、密宝等佛教文物。五个多世纪以来,张掖大佛寺藏经的浩瀚,一直为高僧檀越、雅人高士所津津乐道。作为传统寺院的重要法宝,佛经是构成张掖大佛寺历史文化遗产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走出大佛寺,回头再看一眼山门两侧的对联“睡佛长睡睡千年长眠不醒,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难明”,竟不知蕴含了多少秘密和深意。

保护措施

1996年11月20日,张掖大佛寺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张掖大佛寺大佛殿修缮工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由河北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维修方案,工程于2005年7月动工,主要对大佛殿梁架结构进行了扶正、找平和加固,更换了槽朽、断损的梁、柱、檩、椽,补配缺失的斗拱、门窗等构件,修复屋面、墙体、地面、壁画和塑像,大佛殿全部修缮工程于2005年9月初完成。

所获荣誉

1995年,张掖大佛寺被命名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6年,张掖大佛寺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

2018年,中国西北旅游营销大会暨旅游装备展上,张掖大佛寺入围“神奇西北100景”榜单。

地址:张掖市甘州区民主西街大佛寺巷步行街

类型:古迹历史建筑寺庙古塔展馆展览

等级:AAAA等级

交通:

1、市内可乘坐1、11、13路公交车在大佛寺文化广场下车即到。

2、张掖大佛寺位于张掖市甘州区大佛寺巷步行街,在市中心区域步行可达。

开放时间:

张掖大佛寺:【旺季】(4月1日-10月31日)7:00-19:00;【淡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9:00-17:00。

门票:41元/人,学生票21元/人

很 高 兴 认 识 你

感谢关注

四川博物院,观国画大师张大千敦煌壁画,品藏传佛教之精彩! 张大千

因为连日暴雨,所以这次的成都之行放弃了乐山大佛的计划,选择了成都市区内的景点。公众号上预订的是成都博物馆,却阴差阳错的来了四川博物院。

初入四川博物院时,个人还是颇为失望。外形建筑老旧,各个展厅内的设计也并不简洁,展品也并不惊艳。在失望之余,因为滂沱大雨还是选择留下来细观。

▲ 图为成都博物馆

在参观完四川博物院后,打车去了成都博物馆。我才发现,几乎所有的精华藏品都放在了成都博物馆内。成都博物馆,外形设计现代,展厅简洁大方,动线明朗,展品惊艳。所以如果在两者选择其一的话,个人建议直接去成都博物馆。

四川博物院共两层,负一楼是四川汉工陶石艺术馆,一楼是陶瓷馆和巴蜀青铜展(未开放),二楼为张大千艺术馆、藏传佛教文物馆、工艺美术馆。

▲ 图为张大千敦煌画像

▲ 图为藏传佛教文物馆

浏览下来,整个四川博物院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张大千的画、藏传佛教的佛像、陶石馆的石棺以及陶瓷馆内的彩绘陪葬人俑。在此,我便和大家分享一下这几个展厅。

张大千艺术馆

▲ 图为张大千敦煌画像

这是整个博物院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里面是张大千的一些作品,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张大千远赴敦煌的临摹之作。在展厅内也对此作了解说,离展之后便一直念念不忘,并随购了张大千的敦煌画作。在此,我也对张大千这一敦煌之行作了相对应的整理。

临摹,就是将古人的笔法、墨法、用色、构图,通过一张又一张的画作,仔细观察它的变化,并加以了解、领会、深入内心,达到可以背出来的程度。然后经过背临过程,把古人技法运用自如,最后把古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

张大千

远赴敦煌

▲ 图为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呜沙山东麓。以精美绝伦的壁画和雕像闻名遐迩,洞内共有彩塑3390尊,壁画4.5万平方米。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因每个洞窟中都绘有千佛,也称千佛洞。

▲ 图为敦煌莫高窟

这些壁画和造像从十六国开始建造,经魏、隋、唐、五代等数朝工匠不断增添生色。整个敦煌的壁画集东方美学之大成,可以说是一部中华美术史。

1940年张大千便决意要去敦煌观摩,但因其兄长张善孖的不幸逝世,中断了前行的计划。

▲ 图为敦煌莫高窟

次年,张大千与夫人,儿子张心智、侄子以及学生等众人开始远赴敦煌。此次前行颇为艰辛,从成都出发,足足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到达敦煌。此次的敦煌之行也是张大千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 图为张大千敦煌画像

▲ 图为张大千敦煌画像

到达莫高窟之后,张大千开始根据其历代工匠的开凿顺序,花了2个月的时间,对所有的石窟从南到北进行了编号。共计309号。

▲ 图为张大千敦煌画像

因为敦煌壁画涉及的年代久远,各朝各代的绘画风格皆有所不同。所以张大千在对壁画进行观摩,在确定壁画的创作年代前,还须对不同朝代的服饰、画派和渊源等进行相对应地考察研究。

▲ 图为张大千敦煌画像

▲ 图为张大千敦煌画像

敦煌洞窟内的窟顶和四周,描绘有各色菩萨、飞天、佛陀、伎乐、天神等形象。不久之后,张大千便将临摹的20多幅画作寄回成都,举办了一个《西行记游画展》,一时间在成都引起轰动。

▲ 图为张大千敦煌画像

在接下来的2年中,张大千开始心无旁骛,专心临摹壁画。临摹条件非常刻苦,一方面是窟内光线问题,另一方面诸多绘画分布在窟顶部分,这是极其考验耐力。

莫高窟中的壁画中所用颜料颇为讲究,每朝每代选料也各不相同,有青金石、朱砂、铅丹等。甚至在个别石窟内,还以黄金用作涂料。其间,张大千数次跑到青海的塔尔寺,向当地的喇嘛画师请教颜料、用色等问题。

▲ 图为张大千敦煌画像

▲ 图为张大千敦煌画像

经一番波折后,张大千从西宁请来了5个藏族喇嘛画师。五个喇嘛各有所长,有善重彩,有善研制金粉。张大千向这些喇嘛虚心请教,并一同作画借鉴,以了解敦煌壁画之精粹。在这些喇嘛画师的调制下,无论是画布还是所用颜料、金粉和木炭都是内地所无法比拟。

敦煌夏季酷热,冬季漫天黄沙,时有狼群出没,风餐露宿,生活条件极为艰辛。在这段过程中,张大千他们遭遇过饿狼袭击,也碰到过土匪来袭,险象环生。同时张大千也因为这次敦煌之行,债台高筑,不得已将珍藏的200多幅古画进行变卖。

▲ 图为张大千临摹壁画

在敦煌的这段期间,张大千一手执烛,一手执笔,共临摹了276幅壁画。同时亦对石窟内的结构、年代、内容等做了考证说明。

▲ 图为张大千画作

▲ 图为张大千画作

这次的敦煌之行,让张大千无论是从历史考究,还是绘画技巧上都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改变。此后张大千的画风突变,笔下的仕女图从清丽变成了妩媚,在其画中亦常出现敦煌壁画中的各种元素,例如藻井图案等。

争议四起

▲ 图为张大千敦煌画像

张大千在敦煌饱受争议的便是其剥去壁画的事件。

敦煌莫高窟历千年沧桑,其窟内壁画让人叹为观止。莫高窟因历经数朝能工巧匠创作,后人往往会把前人的壁画覆盖,再进行全新的绘画,从而洞窟内形成多层壁画的壮观场景。

▲ 图为张大千敦煌画像

▲ 图为张大千敦煌画像

据闻到张大千在临摹的过程中,偶然间发现了在宋代壁画之下的唐代壁画,一时间震动考古界。在其临摹时先绘最上一层,绘完后再将其剥去再绘下一层,从而冀得各代画风。主要体现在了莫高窟第130窟、 108窟、454窟等共30余处。

也有人说事情是因随行官员无意发现,壁画之后隐见前朝所绘之画。随行人员欲一探究竟,不慎撕碎脱落而致。而适时,张大千并未出手制止。其后,有人向张大千求画不成,遂称张大千随意剥画。一时间是非莫辩。

▲ 图为张大千敦煌画像

▲ 图为张大千敦煌画像

因为此事,张大千饱受争议,被勒令离开敦煌。事情的具体真相为何,我们已无从得知。但其在敦煌时期,为中国美术史上留下宝贵画作确实让人敬佩。

藏传佛教文物馆

▲ 图为藏传佛教文物馆

藏传佛教于公元7世纪由印度和汉地传入西藏。历经几个世纪和本土宗教“苯教”的融合,形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佛教,俗称“喇嘛教”。

▲ 图为明代宗喀巴

▲ 图为清代大威德金刚

藏传佛教在发展之初,主要有宁玛、萨迦、噶举、格鲁等四个主要的教派。藏传佛教和苯教相互影响、渗透,苯教也慢慢地佛教化。

▲ 图为明代净水瓶

▲ 图为摩尼宝

这个馆内主要收藏的是这一千多年来佛教文化在藏地的文物,其佛教的文化造型和汉地颇为不同,整体还是值得一观。

藏传佛教金铜造像

■ 度母

▲ 图为明代绿度母

全称为圣救度佛母,藏语称之为“卓玛”。共有二十一尊,皆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故又称多罗观自在菩萨、多罗观音。其形象多为头戴五佛宝冠,着各色天衣,法相庄严。

■ 佛母

▲ 图为清代顶髻尊胜佛母

佛从法生,故法即是佛母。佛母即为诸佛、菩萨之母。

■ 菩萨

▲ 图为明代文殊菩萨

▲ 图为清代胜海观音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音译简称,为佛弟子。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意为: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

■ 密修本尊

▲ 图为清代阎摩德迦

密修本尊是藏传佛教中最重要的本尊。

密修本尊在形象上也颇为复杂。有单身、双身、双面多手;在面相上有善相、恶相、怒相等。其身上特征象征了各自的不同佛理和法门。每个密修本尊有不同的修法,有不二时轮续法门、智慧母续法门等。

■ 护法神

▲ 图为清代白哈尔护法

▲ 图为清代吉祥天母

护法神,即指护卫佛法的神灵,在藏传佛教中最为庞大。各有所司,各具维护佛法和众生之功用。

其形象在藏传佛教中最为复杂,大体上分善相和怒相两类。善相多为妙丽女子形象,而怒相则颇为奇形怪状,多面多手,或立或舞。在藏传佛教中,高级护法多戴五骷髅冠,腰围兽皮手执法器形象。

藏传佛教艺术

■ 唐卡

▲ 图为格萨尔唐卡之赞神延须玛布

唐卡是藏语音译,也叫唐嘎、唐喀,意为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

▲ 图为格萨尔唐卡之朗曼杰姆

▲ 图为格萨尔唐卡之哥哥东琼噶布

唐卡由本土教苯教布画发展而来,大则数百平,小则数十公分。唐卡的题材较为丰富,涉及到宗教、文化、历史等各个领域。制作工艺分为绘画、缂丝、织锦等。多为工笔重彩,颜料传统上多采用金、银、玛瑙、松石等颜料用以表示其神圣。

四川汉工陶石艺术馆

整个展厅主要是以石刻、陶塑、画像砖三个单元,再现四川汉代的陶石精品。

整个展馆的展品较多,有石阙、李冰像等。还有一些说唱俑、劳作俑、但是在这里并不惊艳。成都博物馆内的彩绘陶俑更为丰富,所以在此就不细说。展厅内给我印象最为深刻便是宴饮百戏图石棺。

■ 宴饮百戏图石棺

▲ 图为宴饮百戏图石棺

石棺和石函是石室墓中最为常用的葬具之一。一般来说,石棺的棺体和棺盖是用整块的大石料雕凿而成。而石函也叫崖棺,是直接在崖壁上雕凿而成。

眼前的这副宴饮百戏图石棺,是2000多年前真实使用过的。但当发现之时,石棺内已被盗墓贼一洗而空。

整个石棺采用了深浮雕的手法,棺上的内容和图案极为生动丰富,描绘出了汉代人死后所向往的世界。

▲ 图为宴饮百戏图石棺

石棺上的图案是一副主人宴客图。石棺左侧是宴饮舞乐杂技图,杂耍人正表演着顶技、踏鼓等节目。正中是墓主人请来的五名宾客,跪坐于席,大饮大宴,正在欣赏左边的杂技表演。在宾客的右方,有一个人正凭栏远眺下方正坐着马车徐徐而来的宾客。

■ 羿射日图石函

▲ 图为后羿射日石函

四川新津出土,整个画面为后羿射日。中间是一颗连理树,两边各栖一凤一凰。左边的后羿正弯弓射日。

■ 玄武石座

▲ 图为玄武石座

玄武,中国神话中的四大天灵之一。又名龟蛇。四象分别代表了四个方向,而玄武代表的则是北方。其八卦为坎,于五行主水,代表了四季中的冬季。

这个玄武石座,蛇身缠于龟背之上。在其上有洞口,据猜测,这很有可能是用来插经幡,用以招魂之用。

■ 石墓门

▲ 图为铺首朱雀石墓门

这是两个石墓门,分别是由两种神兽组合而成,一为铺首,一为朱雀。

朱雀,传说中的神鸟,中国神话中的四大天灵之一;铺首传说是龙的儿子,多做门上的环形饰物之用。石墓门上刻有朱雀、铺首图案,表达了墓主人想借由借此登天的想法。

陶瓷馆

▲ 图为清代金地粉彩佛像

中国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在汉代其制瓷技术已经完善。而蜀地的陶瓷也颇为多彩,有青羊宫窑、邛窑、广元窑等。

▲ 图为青花莲鹤纹素狮纽熏炉

整个陶瓷馆的展品虽然颇丰,但是精品却并不多。其中以朱悦燫墓,万州驸马坟倒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 朱悦燫墓

▲ 图为朱悦燫墓彩俑

朱悦燫:蜀献王朱椿之子,年仅21岁便过逝,追封为王,谥号“悼庄世子”。

朱悦燫墓位于成都凤凰山南麓,约有500多年的历史。在当时厚葬之风盛行,帝王将相不止要将生前使用过的东西都带到墓里,还要专门烧制诸多陪葬品进行陪葬。

▲ 图为朱悦燫墓

朱悦燫墓颇为神秘,因在其地下竟然是一个王陵地宫。以王府规制,在前庭、正庭、中庭之后还有圜殿和后殿。整个规模颇为巨大。展区内的装饰是按原墓室进行复原,整个墓室结构在细节上非常考究。除了使用大量的琉璃之外,在石雕上也漆以红漆,饰以金粉。

▲ 图为朱悦燫墓彩俑

▲ 图为朱悦燫墓彩俑

朱悦燫的墓中,总共出土了500多件彩俑。这些彩绘俑中文臣武将、礼仪乐队一应俱全。彩绘俑们造型各异,神态形体皆不相同,其穿戴也反映了明代的衣冠特色。除此以外,因其爱马,朱悦燫的墓中还出土了大量的马匹彩俑。

▲ 图为朱悦燫墓武士俑

墓室门口还有武士俑进行守卫,威风凛凛,不怒则威。

■ 万州驸马坟

▲ 图为万州巴驸马坟彩俑

这是个唐代的一座夫妻合葬墓。墓主人冉仁才为永州刺史,字徵文,系万州人。其妻为汉南王之女,所以这个墓葬称之为驸马坟。

▲ 图为万州巴驸马坟彩俑

▲ 图为万州巴驸马坟彩俑

在其墓中总共出土了90多件青釉瓷器,出土了诸多彩俑。这些彩俑个个形象生动,栩栩如生,颇为一观。

▲ 图为万州巴驸马坟彩俑

人首鸡身俑,羊头人身俑是这个墓中出土的最为特别的器物。据猜测,应该是代表了墓主人的属相。在这里,不得不佩服唐代人的创意想法。

写在最后

整个四川博物院的展品虽然颇多,但是却不足以惊艳。如果对成都历史有兴趣的话,个人建议直接去成都博物馆参观。

欢迎关注同名公众号--花菜阿良,世界那么大,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版权声明:图文版权为原作者原创,请勿商用,如有发现,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有转载请联系作者,在作者许可后转载并完整标注作者和文章来源。若有来源信息标注错误或侵权,请留言联系小编。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及时更正、删除。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5139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