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老围

老围位于香港新界粉岭龙跃头,是龙跃头邓族聚居的围村。老围门楼及围墙于1997年1月31日被列为香港法定古迹,此后,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此参观游览。龙跃头邓族于14世纪由锦田移居龙跃头,先后建立了“五围六村”,老围兴建日期已不可考,但应是五围中最早建立的围村。

老围

老围建于一小丘之上,四周筑有围墙,围内的房屋排列整齐有序,其独特的防御措施是于四面围墙的正中部分建有高台,用于监察防盗,围门窄小,内有水井,遇盗贼来袭时,可闭门坚拒而仍有足够食水供应。原先的围门是北向,但由于风水理由,围门被改建为东向,但地基高出地面,门前有石条梯级方便出入,门口的对联为“门高迎紫气,围老得淳风”。老围虽曾经历多次修建,但其围墙结构和围村布局仍保存完整。

Lo Wai, Lung Yeuk Tau

必去理由:香港新界五围中最早建立的围村

韶关老街|韶关这个老城区被多间学府围绕,还有不少老故事!

作为一个在韶关出生长大的人,对韶关的大街小巷都非常熟悉。所以,最哥会为走进各条大街小巷,一起去了解一下它们的历史。今天最哥来和大家介绍一下:峰前街(升平路)。为什么两条街一起介绍呢?因为这两条街加一起共有四所学校(韶关市浈江区特殊教育学校、风采实验学校、风采实验学校小学部和浈江区红玫幼儿园)。

原曲江汽水厂以南 图片来源:斌庐

正前方为升平路,左右两侧为中山路

如今升平路的路牌

其实对于旧社会(即1949年以前),峰前街已经在北门以外,属于郊区了。

据《韶州府志》对当时城池记载,以前的韶州(韶关旧称)城墙包裹着小岛片区,“城周围九里十三步,高二丈五尺,东南六百另一丈,东北百另四丈,正北二百一十六丈,西频河无濠”。当年的韶州城共有八座城门,顺时针由北到南,分别是:“望京门、子城门、迎恩门、青来门、闻韶门、阜成门、文明门、镇越门”,所以出了北门(即:望京门)之后,就属于郊区了。

韶关市历史廓城池全套

升平路是与中山路接壤的一条街,在旁边还有两条街,走出升平路后一直往北可以通向十里亭(五里亭)方向。而峰前路则连接东堤北路和西堤北路,成为中间的一条纽带(当然,中山路也是其中一条了,如果你开的是汽车的话,那只能往中山路方向走了)。

峰前路(升平路)走向

打横的那条街之所以叫峰前路,是因为这是离帽子峰最近的一条街。虽然帽峰公园在现在的西堤路上,但90年代以前西堤(北)路那一段还是河边,在九成台拆除以后,榕树头以北的区域都是90年代才建设的道路,而最哥曾一度误以为升平路也是峰前路,因为那里有一所峰前小学,后来才发现自己搞错了,就如同建国路小学不在建国路上而在下后街是一样的。

辅路通往升平路主路方向

韶关汽水厂(维力饮料厂)

帽峰美食广场

通往西堤北路

通往东堤北路

其实峰前街以前是有很多的学府的,如韶关市第四中学、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校,韶关师范附属小学和都在这条公路上,但这些学校基本上已经搬迁了,拿四中来说,现在地址已经变成韶关市浈江区特殊教育学校,原来的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校现在也变成了风采实验学校了,而原来韶师附小也变身为现在风采实验学校小学部,原来的韶关市峰前小学曾经和西堤路小学合并,并改名红玫小学,不过现在已经变成红玫幼儿园,不得不说变化还是挺大的。

浈江区特殊教育学校

原韶关市第四中学

(图片来源:百度地图街景)

风采实验学校小学部

原韶关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图片来源:百度地图街景)

韶关风采实验学校

原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大学

(图片来源:百度地图街景)

韶关市浈江区红玫幼儿园

原韶关市第十三小学(红玫小学)

升平路(峰前路)其实有不少出入口,从中山路进去开始算起,有四条路是通往西堤北路,一条路通往东堤北路,所以说那边的交通可谓四通八达。

在升平路还有一个菜市场非常有名,一般韶关街坊称呼为“三市场”。平时还是有很多街坊喜欢去那里买菜的,最哥小时候的时候也是经常和大人一起去菜市场。虽然正门在中山路一侧,但更多还是属于峰前街范围,而且有一条小巷子开市后就会非常热闹,挤满了买菜的街坊。因为更多的范围属于峰前街,所以最哥可以在峰��街的内容里介绍一下。

三市场(中山市场)一角

另外升平路还有地方必须一提,因为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就是韶关市自来水公司。现在应该叫韶关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地址是在现在升平路后段,靠近西堤北路的位置。

在四中斜对面的小巷里有家串串摊档,它没有正式名字,却是经营了20多年的老字号了。串串店只在周一至周五下午四点营业,浓稠的酱汁配合串串,味道十足!这里深受老顾客欢迎,人多时候要排队。

各位街坊

你对峰前路(升平路)了解多少?

欢迎你在下方留言

分享一下你和峰前街的故事

韶关最前线原创

图片来源 | 除署名出处以外,其余图片来源世事如淇

编辑 | 世事如淇

责编 | 最哥

客家老屋苏家围

苏家围风光。

来自网络

7月底,我们“重走客家迁徙古道”首发团一行抵达广东省河源市。河源是岭南客家先民最早的涉足地,也是东江流域客家人聚居中心,有着2000多年客家文明史。河源的客家民居建筑风格和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变化,有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

苏家围位于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距市区26公里,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后裔居住地。一进苏家围,我们就看见一群鸡在草地上觅食,桥下有流水叮咚,河边有巨大的水车吱吱转,整个村子山水环绕。东江与久社河在苏家围南面交汇,一湾碧水点缀了客家原本刚性的建筑,使它平添了几分秀丽和灵气。村里两河四岸翠竹成荫,处处体现了苏东坡“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情怀。清澈平缓的江水,简朴陈旧的民居,根深叶茂的古榕,错落有致的稻田,摇曳多姿的翠竹,营造出平静、优雅的意境,让人感叹:难怪它有“南中国画里乡村”之誉!

苏家围不是客家常见的圆形围龙屋,而是明清特色方形府第式围屋。保存至今的18座古民居中,永思堂最古老,建于1481年,是为纪念苏家围八世祖苏东山而建,故又称东山苏公祠,是苏家围人举行祭祀、议事之地。堂屋主体为三幢,其形类似北方四合院。民居里摆放着许多古时用过的花轿、雕花床等物品。屋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上百人甚至几百人都可同居一屋,令人叹为观止。永思堂里张贴着苏氏家谱,记载着苏氏宗族800多年的历史。100多张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地契、房契,是苏家围人勤劳致富的历史见证;60多块官位、学位牌匾上闪现着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思想。

那些乡间小路边民居老墙上触目可及的“当年纪事”“当地纪事”“农耕纪事”,是苏家围人历史记忆的传承印迹,讲述着国家民族的沧桑巨变、乡间百姓的悲欢离合。还有那客家古老民居、农耕农事长廊等,都让我们体会了客家的纯朴与自然。看惯现代都市风光的我们,穿行在这古色古香的客家围屋,对其精巧结构、奇妙布局及淳朴乡情印象深刻。

苏家围现存5棵大榕树,均有1000多年树龄,其中最出名的是五显榕和鸳鸯榕。五显榕是当年苏天荣上岸看见的第一棵榕树。现在这里建有山歌台,客家妹子常在这对着悠悠东江水,高唱悠扬的山歌。游人至此,也可学着与客家妹子对唱,感受一下客家人借歌传情的美妙与浪漫。

东江水碧绿清澈,站在望江亭上放眼望去,两岸清幽,景色优美,令人陶醉。望着下游那大片芦苇,江风吹过,芦苇一起一伏,别有情趣。正是:江亭凭栏景醉眸,童戏江水翁打鱼,河滩两岸风光秀,草木飘香胜境幽。

老片新发 江西赣州龙南关西围屋

疫情当前,成天待在家里,东看看西翻翻,找出以前存在电脑里的照片,发个帖子,刷个存在感~

虽然2012年就注册e族会员,但这个帖子好像还是处女贴诶~

关西新围是最具代表性的赣南客家围屋,是客家人传颂的九幢十八厅的宫廷式建筑,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和“散落在民间的皇宫”~

关西围的整体结构像一个巨大的“回”字,围屋的核心建筑在中间的“口”字部位,其结构是在客家民居“三进三开”特征基础上扩大为“三进六开”,从而形成“九栋十八厅”的大型客家民居建筑,围内共有主房124间。

参观关西围屋的人,总会为建筑群的庞大且布局严谨和装饰的考究、细腻而赞叹,同时又会对在不发达的山区能有这么一座大屋而感到费解。走进围内大坪,听觉上犹如置身天坛回音壁的感觉,莫非前人利用了声音传播的原理还在向我们述说什么;这里百户群居干干净净、井井有条,先人的“环保”理念是何以为续保留至今;围内很难找到诸如沙井盖等排污系统的痕迹,但是这里却也没有闻到特别异味……

在这客家围屋里,仍然住着当地人,以老人为多,数百年来,这里简单的生活方式已经令他们的心情平静如水。他们几乎每天都要见到许多探寻者,无论你抱着怎样的目的、怀着怎样的热望来看围屋,无论你给这里带来多少喧嚣与热闹,这里的人一概淡然处之。

古老的围屋与客家文化随着岁月流逝而日见珍贵,淳朴的民风是最美的风情~

再见~

找机会再来~~

作者:童画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5131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