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龙津石塔

龙津石塔当地的人们又叫它花塔公。它是古代人用于镇水的风水塔。整个塔并不高大,单层方形塔身,下为方形竹节角柱须弥座,上为缵尖塔顶。塔身正面为浮雕半身佛像,两侧镌刻双手合十、仗剑除妖形象以及佛经咒语,背面刻有“嘉定庚辰立石”的字样。

龙津石塔

深圳之北的沙井古镇,经济繁荣,是一个古文化大镇。镇中保留的古代建筑计有大住宅、炮台、祠堂、私塾、庙宇、碉楼以及古塔等等,是非常丰富的建筑组群。在那么多的古建筑中,比较重要的是一府石塔。塔虽然不算太大,但是塔上雕刻体现出许多佛教特征。这座塔建于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至今已有八百年历史。

这座龙津石塔,建在镇内偏北的一个巷口。石塔平面方形,高约一点八米,台基四转角刻莲节柱,正面刻出了壶门。塔身亦做方形,正南面刻出较深的龛,再刻佛像半身,从其手势来看,是“捏二伸三”,这种手势,即是妙音天。妙音菩萨来到灵鹫山,当时落雨,出现七宝莲花,同时有百千音乐自鸣,他以十万种伎乐供于佛前,得到玄妙音声,如果从《法华经》的解释,也相差无几。塔身东面,偏上部,仍做龛面,龛中一只手斜握一把长剑,此剑名曰“慧剑”,能斩断一切烦恼,威力甚大。

塔顶做四坡水,檐子平而直,檐下做混檐,即古代建筑的防火檐。塔尖用一个宝珠收尾。这座石塔的造型与雕刻,内容很丰富,正如前所述。基座上和塔身上刻出许多壶门式样,也有的略作变体,它是佛教上经常运用的一种图式样。

从南北朝到明清时代在石塔上、建筑上普遍地运用。另外即是塔檐用“混”檐。这是一种简化手法,也是檐子下端的一种做法,其实它是一种防火檐。在南宋时代短短的一百五十年间,能在沙井建造方形石塔,据当前所知,除宝筐印塔、无缝塔之外,即是在单层塔中,做方形石塔也是一个孤例。

据清嘉庆年间《新安县志》记载:南宋嘉定年间盐大使在沙井村的河上建了一座桥,桥建成之日,河水波涛汹涌,好像蛟龙在奋跃,因此在河边建成了镇水的龙津石塔。塔为粗砂岩凿制而成,塔身的长宽仅有0.44米,高为0.6米。塔身上有浮雕半身佛像,还有已经模糊不清的四十二字-。经专家认定,龙津石塔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文物价值,是深圳和沙井历史悠久的确凿物证。

龙津石塔是深圳市现存最早的地面建筑,对研究深圳地区的佛教发展史及建筑史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1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五台山最精致的石塔——龙泉寺普济和尚肉身塔

龙泉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南九龙岗山腰,原为杨家将家庙,寺旁有泉曰龙泉,寺由此而得名。龙泉寺始建于宋代,民国初期重建,现存影壁、台级、牌坊和三座院落。其中中院也叫塔院,龙泉寺三宝之一普济和尚肉身墓塔即位于中院祖师殿前。

普济和尚是清光绪年间(1875—1908) ,五台山的著名高僧。在他三十七年的僧涯中,修筑了大小寺院一十八座,功德昭著,身名显赫。民国元年(1912)六月望日,普济禅师圆寂。民国九年(1920),他的弟子于龙泉寺为其建造墓塔,以资纪念。

墓塔为清末民初五台山高僧普济所修,纯汉白玉建筑,造型和雕工均十分精美。塔坐落在雕有莲花的石砌束腰方台,四角有四位肌肉隆突,虎背熊腰的大力士托塔金刚,台基中间内槽坐佛小像110尊。墓塔底座为八角须弥座,塔身之上雕有八角楼檐。宝壶形塔肚设四龛,各刻一尊脸带微笑,面目慈祥的弥勒佛像,因普济生前自称弥勒转世,所以弟子遵其意愿雕刻此像,这座喇嘛式佛塔原安铜顶,现已不复存在,塔刹剩石制覆盘。塔腹上面这八角飞檐,配以斗拱,宛若伞盖,既荫被四佛,又美观大方。

塔前石质供桌

塔身弥勒佛像与《心经》

塔基雕刻与装饰

大力士托塔金刚

整座墓塔造型别致,布局严谨,雕工精细,美观大方,堪为五台山石塔中的经典之作。建筑通身洁白、气魄宏伟、建筑手法独特,给人一种庄严、肃穆、开阔、明朗的感觉,以其精湛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五台山绝景。

龙门石窟发现疑似印度高僧墓塔

无人机高空拍摄的香山寺遗址探方。龙门石窟研究院供图

香山寺遗址塔基区发掘现场。龙门石窟研究院供图

在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二十周年学术交流大会上,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发布一项重要考古成果:通过对唐代皇家寺院香山寺遗址的首次大规模发掘,发现了较高规格、较大规模的塔基,结合文献资料,初步推测为唐代入华印度高僧地婆诃罗墓塔。

“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香山寺是唐代著名的“龙门十寺”之一,武则天敕令创建。寺院遗址位于龙门东山南麓,现存面积4万多平方米。

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龙门石窟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方联合组成香山寺考古队,于2016年至今开展了龙门唐代香山寺遗址的考古发掘。

据了解,此次考古发掘出唐宋时期的建筑基址和道路,以及包括唐代的两座塔基基址,地宫、砖铺面、散水、台基等重要遗迹。还出土了舍利石函、石造像、大型刻花纹石条、刻经石残块,砖瓦、瓷片、铁钉、鎏金小铜佛像等重要遗物。

“此次考古挖掘发现了较高规格、较大规模的塔基,结合文献资料,初步推测为唐代入华的印度高僧地婆诃罗的墓塔。”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说。

“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到了唐代,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达到顶峰,佛教及其他文化因素均有良好的对话与互动,这次考古发掘就是很好的印证,也进一步丰富了龙门石窟的历史文化内涵。”史家珍说。

千年沧海,在这里聆听石龙的诉说|白塔公园的前世今生

“白塔桥边卖地经(导游图),长亭短驿甚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较中原有几程?”南宋时期一首脍炙人口的讽刺诗使白塔的名字广播全国。

这里,是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的起点。

这里,京杭大运河注入钱塘江的标志。

这里,是杭州第一条铁路的始发点。

而龙山,是最初白塔景区的历史名称。在《湖山便览》中记载:龙山有石龙,下为龙居里。石龙在龙华后山,石突出宛如龙首,有上下二龙,上石龙在永寿院,下石龙在净胜院。或谓,龙山得名于此。

浓厚的历史底蕴,给这里增加了不少传奇色彩。

闸口站蒸汽机车--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

虽然公园名字叫做“白塔公园”,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园内的老铁路和绿皮火车。

一辆蒸汽机车(火车头)作为还原当时闸口站的风貌,停放观赏可在外围拍照;

一辆观光小火车用作载客,20元/人。在那个不那么追求快的年代,绿皮火车是我们最好的出行方式。听火车与铁轨嗤嗤地碰撞,没有一丝焦虑,走走停停。虽然开行距离并不远,但承载的是那个年代美好的回忆。

火车到站会发出“叮铃叮铃”的声音,跑起来时火车头还会冒出一缕缕蒸汽,刹那间,就感觉回到了老时光,从那个尘封的年代带着故事和你擦肩而过。

另一辆绿皮火车用作餐厅,名字叫“觅海”,消费不一定是需求,也许是一种情怀;

龙门吊--带你俯瞰江边美景

原本的门式起重机换了新装,涂上了蓝灰色,成为公园里的新地标。更成为了人们最喜爱的登高望远之处。

登上龙门吊,钱塘江、白塔公园、城市楼宇尽收眼底。钢铁龙门吊上还加装了一个箱体,这里是一座江景咖啡厅。夜晚,在空中酒吧举杯共赏钱塘江美景。

随着绿皮火车倒退百年,另一段故事在这里上演。

1912年12月11日,孙中山在杭期间,曾从闸口火车站上车,经江墅铁路到拱宸桥火车站。

坐落在钱塘江畔的老复兴路东侧的白塔公园,前身是杭州闸口火车站,114年前杭城第一条铁路(江墅铁路)的始发站所在地,闸口站于1907年8月23日开通运营。

由于是起点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其他几个车站(南星桥火车站、清泰门火车站、艮山门火车站、拱宸桥火车站)建造得更宏伟。1909年起,江墅铁路闸口站至艮山门站段成为沪杭铁路的一部分,闸口站也成为沪杭线的起点。

1930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携妻林徽因来到杭城,对白塔做测绘、调查,兴奋地发现了五代吴越国建筑的遗传密码。

白塔--再回首恍然如梦

这座白塔,是现存的五代吴越末期仿木构塔建筑中最精美、最典型的一座,被誉为“晚唐五代至宋初南方以至全国此类石塔的经典之作”。

《过馀杭白塔寺》

宋--范仲淹

登临江上寺,迁客特依依。

远山欲无际,古舟曾未归。

白塔与六和塔遥遥相望,共九层,高约15米,平面八边形的楼阁式塔建筑。塔基雕刻有山峰、海浪等纹饰,象征着“九山八海”,其上有须弥座。须弥座束腰上刻有佛经,再上分为九层,每层由塔身、塔檐和平座三部分组成,塔身上刻有佛、菩萨和经变故事。

经历千年风雨,却难掩曾经的繁华。

白塔历史文化陈列馆--穿越古今与你相遇

在白塔正下方就是白塔历史文化陈列馆,主要介绍的是白塔的历史。

1:10缩小的白塔模型供游客近距离观赏,同时还可观看全景三维扫描影片,同时存放了相关的历史文物。

一些遗迹遗物,可以令人感觉到时间划过天边的无涯,总有一些时光难以磨灭的东西留在世上,让我们追忆回味。时光悠悠,历史滚滚,总有些事物穿越古今与你相遇。

南宋地经广场--诉说当年繁华

古杭州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游乐业兴起,故有“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诗句。古时繁华,今亦如此。

地经是现代地图的雏形,类似于现在的交通导览图。南宋地经广场共设八块石质地形图,除临安府外,与南宋时期的“上八府”一一对应,其轮廓和位置依据南宋版图而作,地经上镌刻着南宋时期的山、城、水、路和各地至都城临安(今杭州)的里程以及沿途驿站。有着极为重要的文化价值。

地经广场上,一组雕塑名为“邂逅”,仿佛古代人风尘仆仆穿越而来,诉说当年繁华。

2009年,随着杭州北站货场开工,闸口货场的搬迁,闸口这座饱经沧桑的火车站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退出历史的舞台。闸口站在一轮轮时代更替中,成为那些老旧故事中泛黄的一页。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5113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