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馓子

馓子

 阿拉善各族群众久有吃馓子的习俗,其炸制技艺竟后来居上,堪称一绝,尤其是回民,更擅长炸馓子,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或其它喜庆吉日,除了炸油香,还要炸馓子。先将精粉加少量淡盐水搓成絮状,再加水调和,反复揉压,揉成粗条,抹上清油,放盆中醒面。待油锅热时,用左手四指并拢,缠上面条七圈,轻轻抻长成环状,然后套在两根竹筷上,放入热油中,边摆边抻,等馓子股稍硬时,抽出筷子,炸至棕黄色时,捞出即成。

鄂州风味小吃——水煮馓子

撒子,一种古老的传统面食,古称寒具,是古代寒食节的美食。是以麦、稻、黍等原料,经面制油炸而成的冷食,后泛指制熟后冷食的干粮。

住在鄂州地区,上了岁数的人都基本自幼就秉承“百样手艺百样好,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的理念,学会了做各种茶食(糕点)的手艺,特别是鄂州地区的姑娘婆婆们,炸得一手好馓子是她们的重要技艺之一,这种美食也给我童年的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一些难忘的故事。

小时候,因为家庭条件有限,能吃的东西比较少,尤其是那个年代作为一名离异家庭里的孩子,更是饱一餐饿一顿的。但,却有非常疼爱我的奶奶和姑姑,她们常常变着戏法给我做好吃的,当然,她们并不是简单炸一个馓给我吃,而是将炸好馓子放进锅里用开水煮,然后放以鸡蛋,青菜,那又是另外一番滋味在心头。

馓子,古人爱吃,现代人也爱吃,湖北鄂州早点摊上、菜场中均能见到它的踪影,尤其是端午中秋等节日更是多得数不胜数。

寒具作为周朝祭祀品,证明寒食节的起源,与神灵祭祀有着密切关系。 据史料记载,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义士介子推,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二日)要禁火三天,于是人们便提前炸好一些环状面食,作为寒食节期间的快餐,既是为寒食节所具,就被叫做“寒具”。“寒具”即为馓子。

寒具最早的称谓,始见于《周礼.笾人》:“朝事之笾,其实黄、白、黑”,郑司农注:“朝事,谓清朝,未食,先进寒具口实奕之笾。” 寒具是以麦、稻、黍等原料,经面制油炸而成的冷食,后泛指制熟后冷食的干粮。寒具作为周朝祭祀品,证明寒食节的起源,与神灵祭祀有着密切关系。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寒食节禁烟时食用的“寒具”,主要指撒子、麻花之类的面制油炸食品。三国两晋时期,撒子还被达官贵族当做高等食品用来招待宾客,史料记载一代权臣恒玄坐镇武昌期间,就经常拿馓子来宴请同僚,一次因为一位同僚在吃馓子的时候将他收藏一副名画给弄脏了,于是从此不在用馓子来招待客人。

到了,南北朝时的“寒具”已经发展为细环饼了。贾思勰《齐民要术》载:“细环饼,一名寒具,以蜜调水溲面,”油炸至金黄色后即可食用,味道极为脆美,类似于今天的甜点心。史料记载,五代时金陵“寒具”制作技艺精湛,“嚼着惊动十里人”。

宋朝大诗人苏轼写过一首七言绝句《戏咏馓子赠邻妪》,内容是:

纤手搓成玉数寻,

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无轻重,

压扁佳人缠臂金。

诗中描述了制作寒具的过程:把面团拉成长长的细条,缠到手指上,做成古代女子缠在手臂上的环钏形状,放入沸油中炸成金黄色。诗人以其特有的想象把寒具比喻为“缠臂”。

南宋孟元老撰写的《东京梦华录》里描述,开封城里,百街千巷有着数不清的店铺,酒家、茶楼、药房、鹰店、马行、勾栏瓦肆,比比皆是。其中有一名卖油炸馓子小贩在当时的东京开封府买卖兴隆的店铺日进斗金。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寒食节馓子的制作过程:炸馓子“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索索扭捻成钏之形,油煎食之”。馓子的制作流传至今,加入鸡蛋和水,把和好的面擀成面饼,再搓成细条一圈圈盘好放入油锅中,筷子迅速扭转。炸至馓子变成金黄色捞出。喷香酥脆,老少皆宜。

李时珍认为寒具有“利大小便,润肠,温中益气”的效用,还开了两份方单。以前,在上海的许多苏北籍家庭也以麻油馓子当作产妇的滋补食品,在馓子中加以红糖、胡椒冲成麻油馓子汤,既可以当点心,又有补血益气的作用,真是一举两得。

馓子口感酥脆且保质期长,便于携带外出食用,深得民众的喜爱。民众在清明节前炸好馓子,扫墓祭拜后食用。吃起来很像干脆面,看起来像巨型的方便面,看来方便面的前身炸面理应起源于中国。

发展到现代,寒具面制油炸食品,如食品撒子、麻花等,仍然是我国人民非常喜爱的食品。

如金丝套环般黄金灿灿的馓子,层叠陈列,轻巧美观,如金条缠绕,九曲十弯,又如琥珀似的雕塑,叫人喜爱不已。

油炸馓子,又叫麻油馓子,属于油炸食品。油炸馓子用上等麦子磨的面粉,加少许食盐和调料,用水的清油和起,揉成面坯。然后再搓成条状,环绕排满盆中,上面洒抹一些菜籽油。待面条在盆中回透,弹拉力恰到好处时,切小块,压成圆饼,将面条绕在手上,用手从中开洞、拉长、搓条、盘层、拉细,粗细均匀一致,来回抻���,折叠造型,放入油锅,用筷子轻轻翻动,掌握火候,炸成大把或小把的,油炸至金黄色而成,味香酥脆,便是金丝套环的黄脆脆的金馓子。

适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高血脂患者、糖尿病人、肝肾功能不全者不宜食用;老年人、孕妇、肥胖人群少食或不食。如果是这些人群的话一定要注意禁忌食用,以免食用以后对身体健康产生一些影响哦。

功效和作用:1.治疗小儿小便不通,用馓子泡汤,加上延胡索,苦梀子,能够治疗小儿小便不通。2.有助孕妇散腹中之淤。馓子对于产后妇女有恢复机能的作用,产妇可以喝红糖茶泡馓子,这样有助于清除腹中的淤血。

油炸馓子的一些小常识你知道了吧,可以看出的是它的营养物质丰富,补血补虚延缓衰老防便秘,而且营养也是很丰富的。

不过,馓子是用油水面搓条炸制而成,主要营养成分是脂肪及碳水化合物,属高热量、高油脂类食物,不宜多食。

迁安特色小吃-建昌营馓子

春节将至,市民多会被一些小吃。今日,小编为大家介绍迁安一中特色美食,建昌营撒子,没有吃过的市民可以试一试哦。

迁安市北部的建昌营镇有一种在京东一带独具特色的美食——馓子。

建昌营的馓子,色泽嫩黄,薄如纸,最薄处承半透明状。吃起来酥脆可口,香而不腻,是极好的营养食品。馓子可以长期放置不变质,夏季一般可以放半个月,冬季可以放两三个月。

馓子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屈原在《楚辞.招魂》中就曾经提到最古老的馓子。

宋朝的大诗人苏东坡吃了一位老太太做的馓子后,赋诗称道:“牵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未睡知轻重,压扁家人缠臂金。”写出了馓子细洁、光亮、喷香、脆酥的特点以及制作者的辛劳。

明朝医学家李时珍说,因为它酥脆,“易消散也”。这就是馓子得名的由来。馓子还有两个别名,一称“捻头”,在制作时要“捻其头”;一称“寒具”,因古人在寒食节时食用它。

具体做法是:用石磨磨的特级面粉,盐水和面,揉揉停停,停停揉揉,5斤面约和两个小时。把和好的面用手搓成手指粗细的面条,用油浸泡一小时,然后,再把泡好的面条往手捯,捯成筷子粗细,五、六条成一把,用两根筷子托着下油锅炸。油是芝麻油和花生油各半的混合油。炸时看好火候,火大炸碎了,火小炸不起来。

馓子具有医疗价值。《本草纲目》中称它可以“利大小便、润肠,温中益气”。所以建昌营人都买它用来看望病人、产妇或者给老人做补品。

建昌营的馓子,至少有二百年的历史,可以说是历史悠久,用料讲究,制作精细。自1979年恢复生产以来,名声不胫而走,除在本地大量销售,还远销到京、津、唐、沪及内蒙等地,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食品。

阜阳临泉馓子,是临泉人过年念念不忘的味道!

馓子,一种用糯粉和面扭成环的油炸面食品。馓子,用面粉制成,细如面条,呈环形栅状。油炸面食。古代称“寒具”,是寒食节食品。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就详细记载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寒具的制作方法。历代又有“粔籹”、“细环饼”、“捻头”等名称。用水和面,搓成细条,扭结为环钏形状,油炸而成的。馓子,酥脆香甜,口感好,现为日常点心。在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每逢春节或者其他节日,则以此祭祖并互相馈赠。刚炸出来的馓子也是最好吃的,虽然说在别的地方也都能吃到馓子,可总归觉得有点不一样,可能这就是家乡的味道吧!

阜阳临泉馓子

馓子在皖北人民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过年招待客人可以馓子加上萝卜、大肉一起煮汤,吃羊肉时可以加入馓子,也可以把馓子和青菜一起炒,让人难忘馓子的美味。在小编看来,馓子既有面的筋道,也有油的芬芳,不荤不素,老小皆宜,既是农家小吃,也能进入高级餐厅,这种传统面食市场前景广泛,绝非任何方便面等食品所能替代的,遗憾的是,加工馓子的规模企业还很少,馓子进入国际市场仍需一些食品加工企业的努力。小时候总喜欢一大早陪着爷爷去买馓子,到了那,就站在旁边,看老师傅将缠绕的面线一条条放进油锅中,滋啦滋啦的,不一会就炸好一捆捆金黄的馓子。站累了就蹲在路边,等待着自己的那份。

阜阳临泉馓子

在当今崇尚健康的时代,馓子似乎有些油腻,然而在以前缺吃少穿的年代,它却是稀罕之物。记得小时候,每到年关。每个家庭的主妇都要忙碌起来,去加工那金灿灿、油汪汪、香喷喷的馓子。馓子是油炸出来的,先用水和许多面粉,里面加入适量的盐;和面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然后用手搓成长条,上面淋上豆油在陶盆里一圈一圈地盘好,这应该是醒面的过程;等上几个时辰,将地锅里的豆油、猪油烧开,这边一人拿两根加长筷子,另外一人在筷子上绕醒好的面粉长条,拿筷子的人将上面的面粉长条挣了几下,这些长条都变成细细的面丝了,然后一对折成拱圆形放在油锅里,这些细丝就在油锅内吸收油脂和热能了。

炸馓子是个特辛苦的活,热气、油烟气会笼罩住这些勤劳的家庭主妇身上,但她们为了自己的家人却没有怨言,她们沉津在欢欢喜过大年的喜悦之中。不一会,馓子就会变得金黄,不再有面粉的白色,这时馓子就可以出锅了。家庭主妇用捞罩子(一种铁制大漏网)将馓子捞出控控油放在提前准备好的大簸箕内,稍微冷却后就可以享用了。

阜阳临泉馓子

馓子能干吃,也能加上开水泡着吃,往往碗里飘着许多油花,既能充饥也能补充体内的脂肪,让贫困时期的孩子也能保证充足的营养。在过去,无论是外出求学,还是出外务工,馓子都是父母亲人给自己的最好食物,让人永远无法忘怀。“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大文豪苏东坡的《寒具诗》为馓子做了最好的诠释,愿馓子永远陪伴着大家,伴大家度过日益富足的新明天。阜阳临泉馓子,是临泉人过年念念不忘的味道!小伙伴们,你吃过阜阳临泉馓子吗?

延伸 推荐

阜阳芥菜丝,清脆爽口,你吃过吗?

皖西大白鹅,你吃过吗?

春节临近,六安金寨手工糍粑,柔韧爽滑,香甜可口,你吃过吗?

金寨传统美食“红豆腐”,你吃过吗?

六安金寨手工挂面,你吃过吗?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5112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