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楚臣海润公祠

楚臣海润公祠级别:县级时代:近现代地址:位于桂平市木圭镇泓源村内保护范围:以祠四周外墙滴水为界为保护范围。建控地带:以保护范围外延3米为控建地带。公布文件号:桂平市人民- 浔政发[2011]25号,楚臣海润公祠,楚臣海润公祠简介,楚臣海润公祠-贵港市桂平市楚臣海润公祠旅游指南

满门忠义千古芳 ——海南清代著名祠堂黄忠义公祠与岸公传略

楚臣海润公祠

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公元1831年)、位于海口市府城镇尚书直街的黄忠义公祠,乃当年黄宏汉公、黄甲公等海南宗贤发起并组织发动海内外黄氏宗亲集资,为纪念唐朝入蒲(福建蒲田)始祖黄岸而建,距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是海南迄今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大祠堂建筑之一。它既是旅居海外琼籍华侨敬祖爱乡的历史见证,也是当代有关学者研究清末海南经济社会和建筑风格的重要文物。1950年代后,该祠由地方政府接管,先后长达59年,且于1998年被原琼山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6月,海口市人民政府发文将黄忠义公祠使用权归还惟一代表海南黄氏的合法社团组织——海南省江夏文化源流研究会。

黄忠义公祠坐北朝南,院落三进,由祠门、拜亭(居堂)、正寝(后堂)及东西廊房组成,房产面积1029平方米;东西宽37米,南北深47米,加上庭院等,总占地面积3200多平方米。正门牌匾上刻有清代奇才张岳崧特为该祠题写的“黄忠义公祠”五个大字,落款是“赐进士及第护理湖北巡怃承宣布政使张岳崧书”。而今,人们可以从张岳崧的亲笔墨宝和公祠的建筑规模、气魄,领略到当年这里曾经的隆胜与荣耀。

据史志记载,黄岸乃唐朝知名功臣之一,出生于公元703年,卒于公元785年,字宗极,号魁杰,谥忠义,其先祖来自江夏郡(今武汉市),乃入闽(福建)始祖黄彦丰嫡系第十二世孙。黄彦丰(300-395)的先祖黄腾由湖北江夏郡迁至河南光州固始,其父黄知运在晋怀帝时任永嘉太守。东晋初年(公元318年),黄彦丰被晋元帝任命为晋安郡太守(治所福州),因政绩显著、声望显赫,获朝廷赐封为“闽国公”。黄彦丰后裔传至12代黄岸。黄岸于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登进士,官历翰林史馆学士、徐州牧,公元756年任桂州剌史(唐代剌史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黄岸为官清廉,政绩显著,尤其在任地方官桂州剌史期间,桂州当时处于偏远蛮荒山区,瘴疠流行,时常死人,黄岸研制药方专治瘴疠毒气,广受百姓称赞;而当地民风骠悍,人人持弓矢器械,稍有不合就会械斗、相互残杀,黄岸到任后力倡法治,传播中原文明和强化国法教育,民风逐渐开化,治安由乱转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 唐上元二年(761年),时年62岁的黄岸上疏辞官告老还乡。他从漓江扬帆经海道北上返还福州老家途中,逢风浪大作,船只漂到莆田延福山下,见其山水秀丽,就定居于此,即今莆田市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黄岸在此度过20余年,到公元785年3月29日溘然长逝,享年82岁。黄岸墓葬于延福寺后灵源山。为纪念黄岸公的丰功伟绩,莆田的黄氏后裔们建起了黄冈祠,1949年建国后,此二处均被列为莆田市涵江区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宗时期,朝廷鉴于黄岸生前为官时功勋卓著,给予极高的褒奖。唐代宗李豫特下圣旨, 黄岸进秩为金紫光禄大夫,封开国公,谥忠义;黄岸首任夫人赵氏封开国夫人,继任夫人邱氏封吉国夫人。黄岸死后被朝廷谥号为“忠义”,乃唐代臣子崇高荣誉。所谓谥或谥号,为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去世后,朝廷根据其人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用简单字词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可谓盖棺定论。

黄岸生有三子,长子黄谣任闽县县令,次子黄典、三子黄乐亦在异地为官。黄岸子孙后裔繁衍相当昌茂,逐渐形成著名的“莆田黄氏”,且后裔世代英才辈出。更多关于黄氏资料请搜索关注黄氏大家族,黄岸第六世孙黄滔(840~911年)是晚唐时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文学家,官至监察御史里行,被誉为“闽中文章初祖”(《四库全书》收《黄御史集》10卷)。据《福建黄氏世谱丛书(之三)》记载,黄岸后裔自唐代至清代,共有199人荣登进士,其中状元10人(文状元者7位,即五代黄仁颖、宋代黄公度、黄定、黄由、黄朴,明代黄观、黄士俊;武状元者3位:唐代黄仁泽、明代黄钺、清代黄仁勇),官至宰相10人、尚书4人,其中官至兵部尚书的黄道周,是明末著名学者、书画家、爱国民族英雄。有关史家认为,黄岸后裔历代英才辈出,与黄岸“仁爱、自强、勤谨、孝悌”的家风遗训有关。 黄姓迁琼始祖黄篪、黄森、黄良左、黄至德、黄重、黄忠信等等,均为黄岸后裔,其中迁琼较早的是宋绍兴六年(1136年)进士黄篪(黄岸16世孙)。他28岁时被宋朝廷委任琼按抚使(主管全岛政治、军事),31岁卒于任上,其子定居海口市长流镇博抚村,后裔播迁海口、澄迈、定安、临高等10多个市县,今人口约20万,是迁琼黄氏始祖中繁衍最昌茂的一宗支。目前,黄岸的子孙后裔主要分布在福建、海南、浙江、湖南、广东、广西、台湾和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人口约600万。当前海南有黄姓总人口约50多万,其中黄岸后裔占比例最大。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探源,认祖归宗,乃我中华民族之悠久传统。黄氏源自河南潢川,兴自湖北江夏(今武汉市江夏区),故有“天下黄姓出江夏,万派朝宗江夏黄”之说。成立于2006年10月的海南省江夏文化源流研究会,几年来积极开展江夏黄氏传统文化研究,寻根谒祖,梳理血缘脉络,更多关于黄氏资料请搜索关注黄氏大家族,并以黄忠义公祠这一共同的精神家园为纽带,每年清明、春节组织海内外广大黄氏宗亲拜祭祖先生,加强与香港、澳门、台湾和东南亚各国黄氏侨胞的宗亲联谊、文化交流,促进琼台、琼港等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为凝结海内外侨胞爱国爱乡情谊,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事业,发挥应有的作用与贡献,受到海南省侨联的高度好评。

海南苏公祠

六月的海南早已酷热难耐,空气中似有流火涌动。我经海口转机,在当地只有几个小时的停留时间,但内心有一个强烈的声音不断回响:一定要去苏公祠,一定要去拜谒苏轼。

苏轼晚年被贬海南儋州,从广东浮海入海南,途径经口金粟庵,借宿数日。后人为了纪念苏轼,在金粟庵原址上建了这座祠堂。

远远映入眼帘的祠堂大门古朴简洁,门额上以鲜亮的海蓝色大书“苏公祠”三个字,让人联想到苏轼大海般的辽阔豪放。一副木刻的楹联悬挂大门两旁,上联书“忠良胜景存正气”,下联为“瀛海光辉启文明”。门口有一双抱鼓石和两对貔貅,相传是明代修建苏公祠时的原物。石雕通体满布风吹雨蚀的斑驳印痕,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千年之前的故事。

祠堂建造颇具特色,正厅迎面去墙无门,尽显大气开阔。厅内白墙红柱,古朴典雅。厅堂中央赫然屹立着古铜浇铸的苏轼雕像,他头戴高冠,身穿长袍,体态伟岸,面露从容笑颜。一位乐观豁达的豪放诗人形象跃然而出。

苏过是苏轼的幼子,东坡被贬海南,当时的海南被视为“荒蛮瘴疠之地,囚徒流放之所”,苏轼自觉前路茫茫、生死未卜,就把家人留在惠州,单携幼子苏过一同浮海前往。苏轼在海南生活三年,当时已年逾花甲,幸得苏过悉心照料饮食起居。有幼子跟随身边,老人内心也平添了许多慰藉。

姜唐佐是海南高中进士的第一人。苏轼到海南以后,不遗余力地推行文化教育,培养了一大批饱学之士。当地人修载酒堂,供苏轼讲学明道。苏轼离开海南以后,他的学生连续不断成功考取功名。有宋一代,海南共出十二位进士。史家有论,“琼州人文之胜实自东坡启之”。

从祠堂侧门往东,穿过一段狭窄的小路,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一个开阔的庭院,给人一种别有洞天的灵趣感。庭院内树木高大茂盛,荫翳蔽日。树下设有石桌石凳供人小憩。庭院西南角出现满盛泉水的石井两口。走近一看文字介绍,着实让我惊喜不已。这原来是苏轼留给海南的一份厚礼。苏轼借宿金粟庵时,看到附近居民饮食河沼积水,很多人因此患病。经过勘察,他指着此地说,“依地开凿,当得双泉”。百姓依指凿泉,果然挖出两口水井,这就是史书记载的“指凿双泉”。因泉水常浮小泡,状似粟粒,故取名“浮粟泉”。该泉历经九百余年,泉水不溢不竭,有“海南第一泉”的美称。居民饮水水质的改善,大大减少了因饮水不净所导致的患病事件。此事传开以后,百姓纷纷效仿,村村挖井取水,一时挖井成风,当地的饮水习惯为之一变。

苏轼到达儋州伊始,“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但悲天悯人、亲近黎民的东坡很快就和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情谊。黎族同胞在城南桄榔林中为其盖了一间草房,苏轼称其为“桄榔庵”。虽然物质匮乏、生活艰辛,但苏轼却能超然物外、随遇而安,他总能在生活中发现这样那样的乐趣。啖肉吃酒以养身,这是东坡最大的乐趣之一。苏轼在桄榔庵门口迎着海风清洗、海风拂面、海浪滚滚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享受呢?

离开苏公祠后,我远远回头看着那里沉思。苏轼被贬海南生活三年,真可谓“东坡不幸海南幸”。他给海南百姓带来了香甜的泉水,他开启了海南的文化教育启蒙,他授百姓以农耕种植之术……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苏东坡那种乐观豁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达观生活态度。

海口五公祠这方匾额背后的故事,令人动容……

游客游览五公祠,从苏公祠头门拾阶而上,抬头印入眼帘的就是悬挂在头门正上端的黑底金字“南溟奇甸” 匾额。说到这方匾额,就不能不说到它背后的故事。

五公祠中悬挂的复原后的牌匾。林春 摄

明起用“南溟奇甸”褒赞海南

唐宋时期,海南一直被当作贬官之所。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除对海南岛加强戍卫外,还将海南岛称为“奇甸”。为经略海南岛和体现“四海一家”的政治策略,朱元璋明确提出不再将海南作为贬官之所,《明太祖实录》载:“上曰:‘前代谓儋、崖化外,以处罪人。朕今天下一家,何用如此。若其风未淳,更宜择吏以化导之,岂宜以有罪人居耶!”他还将海南从民族众多的广西省划分出来,改属广东省。在建置上,于洪武三年(1369年),升琼州为府,统领全岛3州13县。至此,贬谪之所成边疆重地,海南岛的历史地位、战略地位得到极大提升。也因为朱元璋的重视,明代海南岛人才辈出。成化十三年,时任翰林院学士的琼山人氏邱濬作《南溟奇甸赋》,后世文人便纷纷以此语褒赞海南。

细观苏公祠这方匾,“南溟奇甸”四个大字左侧,有行楷附言:“明太祖劳海南卫指挥敕中有南溟奇甸之语,邱文庄公曾标题作赋。近腾冲李印泉将军复索我大书四字,勒额皆所以彰耀名邦也,愧余拙书无能为役耳,时中华民国九年七月七日剑川石禅老人赵藩识”。由此可知,此匾为李根源将军请赵藩先生所书。

赵藩。

李根源、赵藩其人其事

李根源、赵藩何人?二人与海南岛、五公祠又有何联系?这又不得不谈起一段民国史。赵藩(1851 -1927年),字樾村,晚号“石禅老人”,云南剑川人氏,光绪乙亥年(1875年)举人,曾任四川臬台,官至川南道按察使,参与辛亥革命后,历任众议员、南方军政府交通部长。李根源(1879-1965年),字雪生,又字养溪、印泉,号曲石,云南腾冲人氏,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秀才,1904年留学日本学习军事,回滇后与蔡锷创办陆军讲武堂。

李根源是赵藩高足,二人均是辛亥革命、护国及护法运动的元老级人物,在推举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独裁上,可谓志同道合。不仅如此,师生二人在传统文化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赵藩以书法著称,李根源酷爱金石。昆明大观楼的“天下第一长联”、成都武侯祠的“攻心联”,便是赵藩手书,特别是由赵藩撰写的“攻心联”,成为了治蜀的经典;李根源在陕西执政时,下令修葺碑林加强文物保护。同时,二人都致力于历史文献传承,赵藩倾其所藏编纂《云南丛书》,李根源退归故里,整理地方文献,编纂《云南金石目略初稿》四卷。

李根源。

1917年,黎元洪任命李根源为陕西省省长。1918年1月26日,李离陕南下,2月25日就任驻粤滇军总司令一职。1918年7月,南方军政府大元帅制改为“七总裁合议制”。同年9月,赵藩应七总裁之一的唐继尧之邀,作为总裁代表列席第一次政务会议,后出任交通部总长。而此时赵藩任职的交通部就设置在李根源的司令部内,同署办公,赵李二人关系甚密。驻军韶关期间,李根源重修南华寺、张九龄墓。1919年7月,赵李二人在南华寺同住半月。8月,又与诸人同游峡山寺、白云山。藏于清远县博物馆的《曾宾谷长寿寺修禊图》画心左侧留有赵藩的题签;《清远县志》里也记载着李根源题名赵藩代书的碑铭。可见二人在军政动荡、复杂的派系斗争中,均坚持着固有的名士风流、文人情怀。

1920年1月,李根源、李烈钧争夺粤省省长,一个月后,为免内耗,岑春煊以李烈钧移师援湘、李根源移驻海南的方案调停二李相争;此后,赵藩也看到南方军政府内部桂、滇、粤三系军阀纷争日甚,南北统一希望渺茫,3月辞去总裁代表职务,10月回到昆明,掌管云南图书馆,再不出山。

“南溟奇甸”匾的前世今生

1920年(民国九年)3月,李根源改任为督办广东海疆防务兼雷琼镇守使,率滇军一部移驻琼州、雷州,同时将部分滇军改编为“海疆军”,管辖三个旅。在驻防期间,李根源将军率将士巡卫海疆,深入黎区谋划开发事宜,亲至港、林制定渔林业发展政策;遍访文化遗迹、敬拜邱海二公,为海南岛的经济文化发展做了很多事情。《雪生年录》中记载李根源考察海南岛时言:“时行夏令草木不凋、一岁三熟,农作上上之区也,惜乎无人开发五指黎母,犹是古初之状,故余初至琼山设黎疆拓殖局,聘殷汝骊为总办。拟立开拓之基并筹海口清澜筑港,整理盐务、发展渔业,提倡种树浆,种槟榔椰子诸事”。但开发海南岛不是小事,经历将士水土不服死亡300余人、自身亦染疾一事,李根源将军认识到开发海南岛如果不是千万以上资金、二十年时间、军民两政联合的话,很难见效。

在琼防卫海疆、开发经济之余,李根源将军不停走访文化遗存之地,多次进行文物保护与修缮:补修邱文庄、海忠介祠和墓;增修五公祠;建东坡故居;访真人白玉蟾生长之乡;置邱海二公故里等四碑。他本人不仅身体力行保护文物,也在军事驻防过程中要求将士们加强文化修养,他将邱海二公冠笏像印千张,赠予文武僚属,并请悬之。在战争年代,这些举措尤为可贵。

在短短的五个月时间,李根源遍访琼岛深入黎区,为海南岛的开发出谋划策,管辖一方土地心系当地百姓,足以见得他对这片土地的热诚。然当其回忆这段时光,仍是非常谦虚地说:“而时促力弱鲜有成效,深愧琼人”。现存的《明邱、海故里碑》上铭:“明太傅特进左柱国武英殿大学士邱文庄、明太子少保右都御史、兼吏部尚书海忠介公故”,左有“中华民国九年八月交通部长赵藩题书”,右有“勋三位陆军上将衔、陆军中将督办海疆防务事宜、陕西省长,李根源建石”。由于手头资料有限,尚不清楚赵藩先生是否赴琼,不过从李赵二人留在琼州的遗迹上猜测,在李根源主政海南期间,赵藩应邀赴琼。

“南溟奇甸”这方匾自1920年悬挂于苏公祠。目前发现该匾最早的照片是1940年日军侵占海南时出版的《新天地海南岛写真集》,当时该匾高悬于祠门内额。上世纪80年代,该匾破损朽坏不宜悬挂,海口市五公祠管理处蒙发祥先生为其拓印保存。

日本书籍中“南溟奇甸”匾的照片。江涛翻拍

蒙发祥先生(1944-2015年),自1984年到2004年在五公祠工作,在文物鉴定、文物保护、文物修缮等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他还工于书画,别称“野草先生”,60年来笔不离手、墨不离纸,擅用水墨的朦胧之美展现海岛风情。不久前,蒙先生的遗作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展,反响很好。去年,五公祠管理处主任郑云玲依照蒙发祥先生的拓片,按原匾的规制复原了此匾,并将悬挂于原位。

历经百余年沧桑,“南溟奇甸”一匾得以保存,并重新面世。睹物思人,正是缘于几代人对它的珍视,对文物事业的热爱,才能使这方名匾在琼州大地熠熠生辉,光照后人。

来源:海南日报

撰稿:张健平、张扬

编辑:叶瑾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710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