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广安华蓥山

AAAA级旅游景区

广安华蓥山

广安华蓥山简介 中国广安华蓥山旅游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华蓥市境内,距成都300余公里,重庆100余公里。整个景区面积20平方公里,以苍翠茂密的山林为环境基调,以秀丽的喀斯特石林、溶洞为典型的景观代表,集秀峰怪石、佛教文化、天坑溶洞、茂林修竹、华蓥山游击队遗迹于一体,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其景观特点可集中概括为“峰奇、石怪、山绿、谷幽”,并呈现出“春绿、夏荫、秋红、冬白”的四季变化。 游人所至的高登峰海拔1704米,是区内最高峰。据《华蓥山志》记载:“雪积颠顶,远望如琼瑶撒地,晶玉铺山,故名华蓥山。” 景区有着绚丽的自然风光,其景点可集中概括为:两林、两海、两美景。两林指:石林、杉林; 两海指:云海、竹海;两美景指:积雪、日出。每个景点都别具一格,各具特色。

四川广安

广安华蓥山作家群现状及发展建议

上世纪80年代以谭力、田雁宁为标志的巴山作家群的成功刺激了很多人,这其中包括我们华蓥山下的文字爱好者。成功可不可以复制?毗邻的达州市能够成功走出大巴山,走向全国,我们也一定行。我们今天在这里探讨华蓥山作家群发展。作为年轻后辈的我妄谈,不妥之处,敬请在座的朋友批评指正。我的发言分为三个部分,时间20分钟。

2003年8月,毕业回家乡当了孩子王,总想为广安文学发展做点事。我想到了华蓥山,华蓥山作家群,这个名字完全能够代表和包含五区市县。初生牛犊不怕虎,我竟然周游列国游说我的想法,到《广安日报》认识了王咏梅老师,她的表情很吃惊,细心听取了我对发展华蓥山作家群的建议,说很新鲜,并给予了充分鼓励。到现在已经10年,感谢彭歌和网友们的高度信任,10年后的今天,我们终于能够济济一堂共商发展华蓥山作家群的大计。十年间我从未间断我的想法,曾组建巴渠文化中心(会员达100多人),建立华蓥山作家QQ群,认识了一大批志趣相投品味高雅的朋友。我们拥有共同的写作爱好和对华蓥山的热爱以及冲出华蓥山的梦想。有了本次历史性碰面,一定能够聚集起更多华蓥山作家冲出广安,走向全国。

一、华蓥山作家发展现状

广安市五区市县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数最多500人,长期坚持的不足50人,能够冲出广安走向全国的最多三至四人,萧习华、何正华、邱秋、尹才干。萧习华是全市唯一的中国作协会员,邱秋最早在全国获奖,何正华近两年在全国获奖最多,尹才干的图像诗歌被编入大学教材。但广安作家在全省总体影响力不大,尚未形成群体效应。目前中国作协会员1人,四川省作协会员有20余人,市作协会员不过100余人,各区市县作协会员200余人。据不完全统计,1998—2012年,全市专业和业余作家(作者)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集、诗歌集、报告文学集等100余部;在省及省以上刊物发表各类文学作品6000余件;创作(摄制、播映)电影5部、电视剧本(以长篇电视剧为主)20部300余集。

一直以来,广安文学创作氛围不浓,交流探讨不多,理论水平不高,缺乏开放合作精神,没有明确的精品和人才战略。关起门来各搞各的,互不理会,往来甚少。偶尔办个文学沙龙,文学聚会多是板起脸来讲官话、套话、假话。对于广安华蓥山文化和队伍建设毫无益处,对于华蓥山作家群的发展毫无建设意义,倒助长了某些民间组织的官僚气息。

与达州相比,470万人的广安,我们的作家少作品少,出版发表作品更少,活动交流少,冲出广安的更少,精品大作少之又少。作为470万分之一,别忘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一是牢记责任。称呼你为作家也好,文学爱好者也罢,我们记录生活,传承历史,创造精神产品,不仅仅是自娱自乐。我们要为广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点实事,为文化文学文艺交融做点实事,为子孙后代留点什么。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历史,历史会记住我们今天说的和做的。有个网友说得好“文化救国”,我们要用文化来扮靓这个城市,增强其外在的吸引力和内在的竞争力。二是达成共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华蓥山作家,我们要喊出我们共同的名字:华蓥山人。抛弃你的偏见,抛弃你的狭隘,一起走向广大,走向苍茫的华蓥山,共同为华蓥山的文学发展贡献力量和智慧。三是资源丰富。广安有悠久的历史,多元化厚重的文化,广安有宕渠文化、邻水有巴蜀文化、岳池有农家文化、华蓥有红色文化,加在一起,我们能够挖掘、整合这些文化资源,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冲出广安,走向全省、全国乃至整个世界华语圈。

华蓥山作家群阵容强大、文化积淀深厚、建市14年来优秀作品出了不少,但基本都是安于一方,孤芳自赏,很少有冲出去的实力。相同的行政和地缘关系,使我们拥有更多类似于血缘的关系。今天,借这个机会大家互相认识一下,从虚拟的网络到现实,从过去的互不理睬到携手前进。要打破地域隔阂,孤军奋战的状态,摒弃文人相轻的陋习,以华蓥山的名义聚集在一起,树立共同的理想,向全国发起集团冲锋,集体突围,共同打响华蓥山作家的品牌。因此这是一次达成共识的大会,交流对话的大会,团结奋进、展望未来的一次大会。

二、巴山作家群成功模式

在达县师专四川文理学院(原)有一个教授,他的身材很瘦小,但他的作品却很茁壮高大,他曾经提出了一个震惊全国的提法——巴山作家群,这个说法一直被沿用至今,成为风靡全国的一个文化品牌。范藻老师用两本专著和大量的论文来论证了这个理论。其实巴山作家群主战场在达县师专(现四川文理学院),谭力、田艳宁以“雪米莉”写作时还是师专中文系的学生。

达州市有一个很好的基础,有政策性的专门机构——创作办公室。这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原达县地区每个县都设有这个独立法人的事业单位,编制最多的原达县地区创办有20个编制,编制最少的邻水县也有3个。在多次机构改革中,创办始终被保留。达州市创作办公室聚集了一批专业作家为中坚和主体力量,已形成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领军、标志和代表性作家。标志性的人物有上世纪80年代,谭力、田艳宁组成的“雪米莉”写作团队,开创了通俗小说创作的新天地,在全国刮起了一股“雪米莉”旋风。当时这群50后,20多岁,正处于写作黄金时期,一大批既畅销又捞钱的作品出炉,给了全国人民一个美丽的谎言。谭力现在转向影视剧写作,创作了《女子特警队》、《文成公主》、《特殊使命》等在全国响当当的影视作品。田艳宁最后还是重回纯文学圈,相继有长篇小说《无法悲伤》大卖40多万册,现专注于影视剧制作。

达州市向文学创作给予政策倾斜。一是保留谭力、田艳宁两人的工作关系还留在达州市创作办公室,达州市以他们的创作为骄傲。在达州本土,还有渠县乡土作家贺享雍《苍凉后土》先后在全国获奖,并被改编成19集电视剧在全国播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二是不断扶持年轻作者。现在年轻的80后网络作家有贾飞,出版代表作《中国式青春》;90后网络作家胡万宝,出版代表作《历史的狼性征服》,在全国拥有一定的知名度,他们都是范藻老师的学生,现在都在达州市报社上班。拿范藻老师来说,2003年因为文学创作成就被四川文理学院调走,在该校组建文化与传媒系并担任主任,现已破格升为教授。三是文化研究组织不断增多。光研究巴渠文化的机构就有两三个,如巴渠文化研究所、中国巴渠文化研究院,都出了不少研究成果的书,有对文化演变的追根溯源,也有对现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调研报告。对于丰富达州市地方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四是浓厚的文化沙龙氛围。达州市从2009年开始,每年举办网络写作交流会,并评选当年的全市“十大网络写手”发给奖品、奖金,市作家协会主席邹亮表态“网络写手的事就是作协的事,市作协全程买单”。至2012年此项活动已成功举办三届。

相比之下,我们华蓥山作家有重大影响力的精品几乎没有,不论题材、规模、档次,还是作品质量,都非常逊色。四川文学奖一个都没有,全国性的来讲,没有文学作品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电影剧本的金鸡奖和百花奖。

除邻水外,我们广安其他区市县没有创办这样的机构,有特长的人也没有办法进入体制之内专门搞创作。文联也不是创作机构,与创作关系不大。由此看来,我们广安五区市县的领导要有开放意识和宽阔的胸襟,容得下年轻人和不同意见者,才能聚集和培养更多的人才,形成良好的创作氛围。有的地方作协长期看不起、看不惯、容不下中青年作者。2014年某作家公然在邻水文学刊物第二期上对年轻作者进行攻击、影射和丑化,该事件在本县和周边区市县引发了强烈反响,纷纷要求整治这种打压年轻作者的不良风气。

三、华蓥山作家发展建议

从巴山作家群成功的启示,我们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转变狭隘封闭的观念。转变纯个人化的写作方式,树立开放合作和精品大家的理念,树立集团意识和围绕重大题材集体创作的意识。要把文学创作提升到发展华蓥山文化软实力的高度,要树立“开放、合作、发展”的理念,县与县之间要加强民间交流,并逐步上升到官方交流,要做到交流常态化。

(二)树立精品和人才战略。一方面,文联或作协可以在充分论证评估的基础上,或给予创作时间和经费上的支持,或组织人手联合攻关。对确有发展潜质的青年作家(作者),要提供必要的、及时的、尽可能前置的扶持工作;市作协应分设小说、诗歌、散文、影视文学等专委会,以强化专业拓展。另一方面,为保证“华蓥山作家群”生生不息、集团冲锋的良好态势。通过人大、政协提案,文艺界呼吁等方式,用好用活本地创作人才,有创办的地方,选调有实力的人才进入编制;没有创办的地方,要在文化馆里增加创作编制和经费;依托大专院校、作协等专业团体,对有潜质的文学青年进行培训,积极构建一支专余结合、老中青三代同堂的文学梯队。

(三)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建议健全对文学作品的评价体系,抓紧制定奖励作家作品的实施细则;建立“华蓥山网络作家”评选机制,对优秀网络作家和作品进行奖励;对德艺双馨的优秀作家要给予重奖和授予社会荣誉;对荣获全国大奖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可再给予奖励。

(四)营造良好沙龙氛围。一是建议建立“中国广安华蓥山作家群论坛”,每两年(或不定期)举办一届,一届一个主题,轮流在五区市县轮流主办,介绍该区市县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渊源。二是邀请全省全国知名作家授课,开展文艺沙龙,对本地作家作品进行研讨。三是举办有全省、全国影响的学术研究会,为该区市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言献策。四是完善华蓥山作家论坛举办的章程,包含宗旨、形式、时间地点、内容和常设机构、人员构成等细则。

(五)成立华蓥山文化创意团队。利用现有的人力和其他资源,组建一个文化创意团队,根据个人的特长,细化各自分工,先从一个小的公益项目做起。锻炼队伍,积累经验,逐步承接大的项目,既可以为政府的文化发展号脉诊断,建言献策,也可以向公司化方向发展。

(六)打造华蓥山作家群品牌。高度重视“华蓥山作家群”这一植根于广安这块红色土地的珍贵文化资源,下大力气深度打造和全面提升这一珍贵文化文化品牌,真正把华蓥山建设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不论你我来自哪里,相隔多遥远,我们的双手紧握在一起,力量凝聚在一起,语言交织在一起,思想碰撞在一起,眼光缠绕在一起,记忆纠结在一起。相信,有了你我的参与努力,华蓥山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华蓥山作家群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刘金 作于2013年1月)

广安特稿 | 珠江牌相机:见证华蓥山的“三线”辉煌

2017年底,市民唐女士向广安市博物馆捐赠了一台珠江牌S-201型号单反相机,八成新。相关型号的相机,市博物馆还收藏有十余部。这批珠江牌相机生产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长147厘米,宽105厘米,高97厘米,净重1078克,机身通体黑色,上、下盖及取景器外壳都用黄铜打造而成,机械感强,坚实厚重,个性十足。它们曾是华蓥山“三线”军工企业生产的代表性产品,在20世纪70—90年代名噪一时,成为当时国产中高端单反相机的代表机型之一。

A

军工转产民品 华蓥山珠江牌相机诞生

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于战备需要,一场轰轰烈烈的国防、科技、交通、基本设施建设运动在我国西南、西北广大地区展开,史称“三线建设”。在“三线建设要抓紧,就是同帝国主义抢时间”“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等战斗口号和“靠山、隐蔽、分散”的布局方针指导下,山高林密的华蓥山成为重庆常规兵器基地的辐射配套基地。国家第五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五机部)在川东北一线沿华蓥山麓布置了9个军工企业,以形成光学仪器生产基地,其中就包括华光、明光、金光、永光、兴光、红光6家“光字辈”军工企业。企业建立之初,按照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生产各类军用仪器,典型产品如迫击炮瞄准镜、坦克潜望镜、航空瞄准具、高炮指挥仪等。到70年代后期,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军品任务大幅减少,许多以国家军品订货为主要经济来源的企业开始出现生存危机。为解决军工企业生存问题,中央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保军转民,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号召各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找米下锅”,研制生产民品。华蓥山地区生产的珠江牌相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1973年,五机部制订了照相机工业“四五”规划,指出为加快我国照相机工业的发展,力争接近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要认真贯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方针,发挥军用光学工业的生产能力,本着专业相近、工艺相近,在保证军品任务完成的前提下,适当进行调整、增加措施,迅速形成生产力,生产照相机,学习两套本领。同年,五机部在北京召开华蓥山片区照相机生产协作座谈会,会上确定明光厂为照相机的总设计单位和第一底图厂,明光、金光、永光承担总装任务。具体分工是:兴光厂生产毛坯件,华光厂生产光学玻璃和镜头,永光厂生产冲压件、慢门部件、取景器部件,金光厂生产快门部件、自拍部件和全部齿轮,明光厂生产卷片部件、主体部件和类式标准件加工。5月,五机部正式下达《关于印发照相机生产座谈会纪要的通知》,确定由华蓥山地区6个部属光学仪器厂联合研制、生产35毫米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产品选型以当时较为成熟的上海照相机厂“海鸥DF”(DF为“单反”二字拼音首字母)为基础,采纳日本尼康F照相机的优点,改进10余处。会议要求,改型相机的试装工作需在1973年内完成,由明光厂负责。

北京会议后,华蓥山各光学厂开始进行相机研制。工程技术人员夜以继日,经过前期测绘、样机设计、零件绘图和制造等技术攻关和试制,1973年12月,明光厂装出了第一部样机,最初定名为“美多”牌照相机。经摄影鉴定,镜头成像清晰,色彩还原性较好,结构可靠,但在品质上属于中档偏低型照相机。

1974年3月,根据五机部、外贸部轻工业进出口公司和广州进出口公司等单位对样机提出的改进意见,华蓥山片区各厂在明光厂召开生产协作会,决定采取七项措施,对10种零件进行重新设计,对25种零件进行更改,使产品性能和外观更趋完美。为争取外贸出口,增加国家外汇收入,避免国外商标重复注册登记,借用经广州口岸出口的珠江相机系列商标而定名为“珠江S-201型”。

为满足相机生产需要,光学厂纷纷成立照相机生产研制小组,组建照相机机械加工车间、装配车间。1975年各厂开始进入试生产阶段,金光、永光两厂于年底试装出样机60部,并完善了图纸资料、工艺、工装,打通了生产线。1976年开始小批量生产,金光、永光、明光三个总装厂当年产出相机166部。为区别相机总装厂,在相机出厂编号前分别以总装厂首字母“J”“Y”“M”加以区分。到1977年,已达到年产1500部的批量生产能力,各项技术工艺和工装设备配套基本完善。

1978年,五机部正式向四川省五机局发出《关于印发珠江S-201型照相机鉴定书的通知》,内容为:四川重庆地区各军用光学厂为积极贯彻中央关于“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方针,试制生产的珠江S-201型照相机和镜头,已于12月中旬组织了鉴定,与会代表认为产品的各项性能技术指标,达到了国家标准,鉴定合格,可以投入批量生产。

至此,珠江S-201型相机开始得以大批量生产,开启了十年辉煌的全新篇章。

B

珠江S-201行销国内外 获得“一门三杰”的美誉

1978年,五机部正式批准了华蓥山光学厂珠江S-201型相机生产定型,这标志着技术密集、劳动密集、难度大、精度高、结构复杂的单反相机装配技术走向成熟,弥补了四川省照相机行业匮乏的缺憾。此后珠江相机开始行销全国,成为华蓥山地区的拳头产品,同时也是四川兵工局的支柱民品之一。

生产工艺填补技术空白。珠江S-201整机共有746种零件,使用工装1339种,装配出厂需经过机加工、冲压加工、自动车加工、塑料压制、热处理与表面处理、装配等6大工序。精湛的军工工艺和统一协作的分工配套,打造了珠江相机的优良品质,取得了技术上的全新突破。1975年明光厂研制成功的塑料环带分光棱镜,取代了一般的光学磨砂玻璃,提高了照相机的调焦精度和取景效果,填补了我国相机工业上的一项空白,该项目荣获1978年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奖。金光厂研制成功的DF型环带分光微棱三合一“取景屏”,填补了国内中高档相机取景对焦屏空白,1982年荣获国家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三等奖。此外珠江S-201还是国产相机中唯一一款可更换取景器的机型,既可平视取景,又可俯视取景;分辨率达59线以上,大大超过一级品37线的“六五标准”。通过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保障,加上较好的耐用性,珠江相机投入市场后便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产品体系成熟完善。珠江S-201奠定了华蓥山地区开发相机系列产品的基础。从1978年至1985年,永光厂为珠江S-201设计试制了俯视取景器、倒顺接圈、遮光罩、外摄箱、自拍支架等14种20个规格的相机附件,并能提供UV镜及黄、橙、绿、红等七种滤色镜。此外,珠江相机配备了28MM/F2.8广角镜头、50mm/F2标准镜头、105MM/F2.5中焦镜头、135MM/F2.8摄远镜头、300mm/F5.6长焦镜头及80-200mm/F4.5变焦镜头等10余款镜头,满足了标准、广角、中焦、长焦、变焦各种需求,组成了庞大的珠江系列镜头群,使珠江S-201相机产品更趋成套、性能更加完善,成为国内体系最为完善的单反相机之一。

相机产量供不应求。1978年,金光、明光、永光三个总装厂生产的珠江S-201年总产量仅为754部,到1979年数量陡增至6108部。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市场需求的增加,产量逐年递增,至1985年已达到年产32816部。为提高相机装配生产效率,调整完善工艺流程,职工们牺牲节假日,天天加班加点。1987年,永光仪器厂的珠江相机年产量达到20000部,1988年更是突破了30000部。珠江S-201进入市场后为摄影爱好者所青睐,行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远销香港、日本、新加坡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为扩大宣传和影响,开拓市场销路,提高售后服务水平,各军工企业开始走出山沟、面向社会。工厂开始设置销售科,负责到全国各大中城市进行走访调查,印发宣传资料和广告,批量推销产品,建立相机维修点,实行产品“三包”(包修、包换、包退)制度。经过一系列宣传和售后工作,使得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相机市场相对萧条、日本相机冲击国内市场的背景下,珠江S-201仍能以较高的信誉行销全国,创造了巨大的利润,让一些军品依赖性较强、经营效益较差的“三线”企业开始扭亏为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铸就传奇获誉无数。从1980年开始,珠江S-201相机连续五年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其中,1980年和1984年两度在全国照相机机械产品质量评比中获得第一名,为国内其他知名品牌相机所不及。珠江S-201所配备的镜头也畅销全国,华光仪器厂生产的35mm/F2.3广角镜头连年获兵器工业部、四川省、国家经委优质产品奖,并且成为我国第一种对外出口的相机交换镜头。1982年,珠江S-201相机荣获兵器工业部优质产品奖,其35mm/F2.3广角镜头获兵器工业部相机镜头评比第一名,135MM/F2.8摄远镜头获相机镜头评比第二名。一部相机在一年内斩获三项大奖,珠江“一门三杰”的美誉从此不胫而走。此外,珠江S-201相机还作为四川省的代表产品参加了广州秋交会、北京建国30周年工业展览会、香港“四川省出口商品展览会”等盛会。据不完全统计,珠江S-201在1978年到1987年十年间所获相关荣誉近20项。它的成熟,也标志着国产单反相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

C

引进技术受限 错失最佳发展机遇

为进一步研制新型照相机,光学厂在扩大珠江S-201生产线的同时,纷纷开始试制珠江牌系列相机,先后试制出珠江S-203、珠江S-204、珠江S-205和珠江S-207等系列产品。其中,珠江S-207内测光相机是国家在探索生产新型高端照相机、追赶国际技术潮流发展的一次大胆尝试。

1983年,兵器工业部决定华蓥山光学厂(明光、华光、金光、兴光,后增加永光)从日本旭光学工业株式会社引进潘太克斯K1000型135照相机全套软件和进口关键设备,以改造国内现有珠江S-201相机的生产线。引进国产化后命名为珠江S-207型内测光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明光和金光厂为相机总装厂,其他各厂为配套生产厂。

珠江S-201属于纯机械相机,需要手动测光,加上机身全金属制造比较沉重,已逐渐显现出一些弊端。而引进的潘太克斯K1000型135照相机带内测曝光系统,采用中心平均重点测光方式,在技术和性能上较S-201型相机更进一步。这次引进是以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名义与日方商谈,同时这也是日本照相机厂商首次向中国出口照相机生产设备。1984年引进工程谈判结束,1984年到1985年,华蓥光学厂开始组织厂长考察团和技术考察团分期分批赴日本进行考察、实习和研修。1985年10月,日方关键设备进厂调试,年底安装工作就绪,日本工作人员先后三四十人次赴华蓥山光学厂解决相关技术问题。1986年6月,东京株式会社和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兵器工业部五局、四川兵器工业管理局以及华蓥山各光学厂等单位代表60余人,在金光仪器厂举行了“PENTAX K1000”照相机引进生产线验收签字仪式,标志着引进项目的圆满完成。

引进K1000项目,对华蓥地区相机制造具有重要意义。引进定型后的珠江S-207相机虽仍为机械式,但重量更轻,质量更好,可靠性更高。通过这次引进项目,国内技术人员在设计水平、技术加工能力以及对整个相机的认识上都得到大幅提升。按照当时的引进计划,国产化的珠江S-207相机1985年出成品,1986年投放市场,1989年-1990年达到设计年产量,建成K1000相机生产线,使华蓥山地区相机生产出现崭新的局面。

但是,当时引进项目也受到了多方面条件的限制。首先,在制造技术和手段上只作了部分引进,机身559种零件只引进了32种,其余527种专用零件分别由日方指导明光、金光两厂承担制作。其次,引进K1000项目耗资巨大,据明光厂统计,引进总费用高达17.761亿日元,以当时每1元人民币兑换88.4日元汇率,折合人民币2009.257万元,华蓥山各厂在引进K1000相机费用比例为:华光厂36.99%,兴光厂31.08%,金光厂16.77%,明光厂10.26%,永光厂5%。再者,由于中日双方在生产条件、技术标准、工艺习惯、语言交流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在实际交接过程中困难重重,技术人员曾列出了图纸、资料、工装等多达300余项问题。最后,由于当时国内生产力水平较低,对国际相机形势发展认识不足,并未意识到日本相机正处于一个更新升级的转型阶段,日本国内各大相机生产制造商竞争激烈,当时潘太克斯急于处理这批旧的技术和设备。诸多因素,导致珠江S-207未能如期投放市场,而这时珠江相机已失去了最好的发展机遇。

D

渐失竞争力 珠江相机淡出国人视线

珠江S-207相机投放市场后,凭借着更进一步的优势得到了市场青睐,大有再创佳绩之势。但好景不长,随着国外相机逐步完成更新换代,更为先进的优先级(快门优先或光圈优先)单反相机逐渐普及,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脚步进入到国内市场。相机行业从材料供应、工装设备到技术工艺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例如珠江S-207生产环节中的重要进口材料测光表头就逐渐失去了供货来源。国产相机发展形势已全面落伍,市场份额逐步被国外相机尤其是日本相机蚕食,许多生产企业开始出现亏损,就此走向衰落。

此外,商标风波也给了“珠江”沉重一击。1983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正式实施。华蓥山光学厂借用广州“珠江”商标,是缘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安排,80年代中期珠江相机的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其实与广州“珠江”并无瓜葛。但华蓥山光学厂信息闭塞,采取惯性思维,毫无竞争和商标意识,错失了为“珠江”申请注册登记的良机。1987年,广州照相机厂重新申请“珠江”牌照相机商标成功,令华蓥山光学厂如梦初醒,措手不及。华蓥山人痛失十余年辛苦创业、铸就的“珠江”品牌,而被迫改用“明佳”“华西”等商标,但名声大不如前。虽然后期又有明光仪器厂(时已搬至重庆,改名为明佳光电仪器厂)以高价从广州相机厂拍得“珠江”品牌的插曲,但大势已去。

最后,“三线”企业调迁使华蓥山各光学厂失去了联手生产相机的可能。从80年代后期开始,国家开始对“三线”建设企业进行大规模调整搬迁,华蓥山各光学厂相继被列入调整名单,迎来了“返城”高峰。搬迁之后,各企业经历了“关、停、并、转”的改革,彻底改变了过去山沟里的生产和管理模式,从此各“光字辈”企业之间的凝聚力、约束力骤然下降,各自为政,失去了联手生产相机的可能。至此,华蓥山地区的相机生产逐渐成为一段历史。

珠江相机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诞生,创造出了辉煌业绩,却又迅速消逝于历史长河,这其中,国家宏观决策的调整、市场竞争规则的变化、行业的更新以及企业个体观念的局限等因素导致了“珠江”的昙花一现。难能可贵的是,身居西南深山的“三线”职工们,在风华正茂的年代来到偏僻山沟,一心为国,埋头苦干,“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他们的心血汗水和无私奉献才是凝聚在每一台珠江相机背后最动人的记忆。

来源:广安日报

“小平故里行华蓥山上游” 广安旅游最佳线路图

2016四川华蓥山旅游文化节将于8月10日-12日在广安举办,活动主题是“小平故里行华蓥山上游”,系列活动的时间将持续至11月结束。届时,应邀前来的省政府、省级部门领导,省内各市州、重庆市等周边城市、友好城市政府领导及旅游部门负责人,旅游专家,企业嘉宾,媒体嘉宾等各界来宾300余人,将与来自各地的游客,齐聚小平故里,共襄盛会。

悠久的历史,秀丽的山川,独特的民俗,宜人的气候,使得“小平故里行广安欢乐游”成为全国知名旅游品牌。针对不同的需求,结合广安丰富的旅游资源,我们规划了五条特色旅游线路:

嫣红——小平故里缅怀之旅。走进小平故里,踏寻伟人足迹,追忆伟人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缅怀革命先烈、感受红岩文化、重温入党誓词,体验“双枪老太婆”的传奇故事。(线路看点:杨益言纪念馆→邓小平故里→佛手山景区→邓家湾码头→东门码头→思源广场→华蓥山革命游击队遗址→华蓥山革命历史纪念馆。)

蔚蓝——消夏避暑登高之旅。感受宜人气候,呼吸天然氧吧,见识植物多样性,领略三亿年前的珍贵化石,观赏亚洲最大的洞中瀑布和天然巨佛,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线路看点:武胜龙女湖旅游度假区→岳池翠湖→华蓥山旅游区→华蓥山天意谷景区→铜锣山旅游区。)

青翠——亲近自然休闲之旅。游历或工艺精湛、或野趣横生的川北名园;观赏碧波荡漾的川北小西湖;与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来一次亲密接触。(线路看点:武胜印山公园→玉屏湖→萃屏公园→华蓥山天池→大熊猫放归基地→黄桷树公园→大洪湖。)

金灿——乡村采摘田园之旅。赏花、品果,体察自然景色的变迁;采野菜、摘果蔬、体验农民收获的乐趣;吃农家饭、尝农家菜,品味农家生活之韵味;柳下垂钓、荷塘赏月,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乐趣。(线路看点:白坪飞龙乡村旅游度假区→中富农庄→协兴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广安蜜梨度假村→华蓥市现代农业园区→邻水缪氏庄园。)

幽紫——寻古探秘自驾之旅。游神龙山巴人石头城,感受巴人文化与宗教珠联璧合、演绎战争与和平的千古绝唱。漫步肖溪古镇,领略“落雨赶肖溪,买卖不湿衣;热天赶肖溪,清凉如家里”的古镇特色。走进宝箴塞,探秘穿越百年时空的军事活化石。(线路看点:神龙山巴人石头城→协兴老街→肖溪古镇→大良城→顾县古镇→宝箴塞旅游区→沿口古镇。)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3153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