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青阳卢氏家庙

青阳卢氏家庙位于长泰县枋洋镇青阳村,年代为清。简介:又称卢经忠谏府,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坐西北向东南,由前厅、正堂及过水廊道等组成,占地面积183平方米。前厅面阔三间,进深二柱,抬梁式梁架,悬山顶;正堂面阔五间,进深三柱(后檐墙承檩),抬梁式梁架,悬山顶。家庙为保存较为完整的清早中期闽南建筑,青阳卢氏家庙,青阳卢氏家庙简介,青阳卢氏家庙-漳州市长泰县青阳卢氏家庙旅游指南

禅宗基|汝城家庙系列:金山卢氏家庙

风水汝城多家庙

青阳卢氏家庙

汝城,位于湖南省东南角,湘、粤、 赣三省交界地,素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之美誉。保留着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古祠堂710多座,其中保存完好、建筑精美的有300多座。

汝城县土桥镇金山村,位于县城东北7公里处,交通便利,村落中现有卢氏家庙(叙伦堂)、叶氏家庙(敦本堂)、李氏家庙(陇西堂)等古祠堂6座。

1

金山卢氏家庙——叙伦堂

卢家家庙又叫叙伦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6年),座西南向东北,面阔三间,纵深三进,三重封火山墙。用“三”数者,取“三生万物”之意。长30.4米、宽9.2米、占地366.8平方米。

叙伦堂门前18米左右有一个直径30米左右的半圆形池塘,“气聚成水,气动成风”,池塘有聚气之功。池塘之外有数千米的空旷之地,暗示“门前开阔、鹏程万里”。

额枋正中书有“南楚名家”等字,大门颜色以红色为主,内有天井2个采光,有天地气场相通之意,旨在“天人合一”。

因宋太宗赵光义为嘉奖卢氏先祖的丰功伟绩,曾赐诗卢氏云:“积世簪缨自范阳,煌煌事业远流芳。尚书光耀千秋史,太尉名扬五代梁。唐朝宰相威力强,卢氏英才呈忠良。楚国之南皆名家,家声远播耿朝纲”,为纪念先祖的光荣传统,让家族美名世代相传,土桥金山卢氏称其家族为“南楚世家”。

青砖青瓦,以青灰色为主调,色彩清淡而朴素;形制方方正正,坚坚直直,有稳重、踏实、端正之感,与冲出屋面的马头墙,形成块面与线条的强烈对比,既简洁又明朗。

叙伦堂规划严整,布局严谨;三雕(砖雕、石雕、木雕)雕刻精美,工艺精湛,数量较多,充分体现了明清时期古民居的建筑特色。

时至今日,金山村的祠堂依然模糊维持着它族权集中体现的地位,祭祀祖先、聚众议事、冠寿婚丧等,都得在祠堂进行。

走在那略显斑驳的青石板铺就的村道上,空中飘着淡淡的烟味,远处出来几声狗吠,那份雅致与幽远,使人心醉神迷。

与其说是观赏,倒不如说是一种心灵的旅行,更是对古文化的一次追寻与触摸。

风土国际传媒支持 13511001695 01056545485

服务微信号:wei10828788/wanglan-86

关键词: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园,农业开发区,创意乡村,乡村规划,乡村设计,乡村4.0,乡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乡村旅游,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休闲农庄,庄园,家庭农场,

本文源自网络,谢谢阅读,如需转载,请注明创意乡村。

​豫西卢氏:山村农家人借着阳光发“阳”财

眼看再有十来天的光景就过年了,走近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东明镇江渠村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似乎年味儿还不够浓。

江渠村靠近县城,离县城不到10公里,是蔬菜种植专业村。最近几天,正赶上蔬菜销售的旺季,村民赵玉峰经营的熟料大棚里的芹菜也到了该收割销售的时候,赵玉峰和媳妇起早贪黑,天天忙得脚不沾地儿,不停地给外地的客商和当地城里的超市备货。

江渠村外的蔬菜种植基地是一眼望不到边儿的塑料大棚,整齐有序。据了解,先后建起拥有100个温室暖棚、260个温室拱棚的蔬菜基地,发展蔬菜种植,供应城乡市场。他们通过合理布局蔬菜品种,采取集约、高效利用大棚等农业设施,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村民们“借”着阳光、发起了“阳”财。

1月30日,赵玉峰和媳妇在大棚里收割芹菜,给城里的超市备“年货”

1月30日,赵玉峰在大棚里收割芹菜

1月30日,赵玉峰的妻子常改芹在大棚里收割芹菜

卢氏县东明镇江渠村整齐有序的蔬菜大棚。

卢氏县东明镇江渠村整齐有序的蔬菜大棚

卢氏县东明镇江渠村整齐有序的蔬菜大棚

浏阳“谭氏家庙”被拆 谭氏后人已申请重建

湖南浏阳浦梓港“谭氏家庙”有470余年历史。

被拆除后的“谭氏家庙”。受访者供图

6月13日晨,一台挖掘机把湖南浏阳有470余年历史的“谭氏家庙”拆除。此事引起谭氏后人强烈反弹,称“谭氏家庙”与“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渊源颇深。社会公众对此广泛关注,当地政府拆除数百年历史古建筑的做法广受非议。

浏阳荷花街道办事处称,浏阳谭氏有两支,谭嗣同属梅花巷谭氏,而这次被拆谭氏家庙属浦梓港谭氏,并非谭嗣同祖祠;而且,该建筑在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并没被认定为文物。

谭氏后人告诉南都记者,地方政府主导拆除谭氏家庙,目的是为房地产项目让路。他们已向地方政府提出诉求,希望异地重建一座谭氏家庙。

渊源:

谭嗣同曾在此读书

湖南浏阳浦梓港谭氏家庙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70多年,谭氏族人曾在家庙内设私塾“福寿学校”,后来成为湖广总督的谭继洵,以及他的儿子、“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都曾在此读书。谭嗣同曾为浦梓港谭氏家庙撰写对联“为人树起脊梁铁,把卷撑开眼海银”。

谭嗣同是谭继洵的第三子,谭嗣同的大哥叫谭嗣贻,二哥叫谭嗣襄。兄弟几人的后代中,谭嗣同的儿子很小就病夭,谭嗣贻有一个儿子叫谭传赞,谭嗣襄有一个儿子叫谭传炜。谭传赞的孙子、湖南省谭嗣同研究会副会长谭志宏告诉南都记者,谭嗣同被杀后,是他的爷爷谭传赞和谭传炜等人经洞庭湖走水路把遗骸护送回来,安葬前还在浦梓港谭氏家庙进行了祭祀活动。

谭志宏对南都记者说,在历史上,浦梓港谭氏家庙不仅做过学校,抗战时候也曾做过医院。新中国成立初期土改时,谭氏家庙被收归国有,安排住进去了一些困难群众。1954年浏阳洪水时,家庙被冲毁了部分。

谭志宏说,浏阳谭氏家庙本来有三座,一座是这次被拆的浦梓港谭氏家庙,一座是梅花巷谭氏家庙,还一座是湖广总督谭继洵的住所。

谭氏族长谭和平告诉南都记者,浦梓港谭氏家庙早年面积很大,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时,谭氏家庙占地6亩多,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直到6月13日被拆时,谭氏家庙内还存放着谭氏的祖位牌。而另两座家庙,一个被拆于20世纪60年代,一个被拆于20世纪90年代。

拆除:

谭氏后人称因房地产开发

据称,浦梓港谭氏家庙被拆,源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谭和平向南都记者介绍,约在2003年,浦梓港谭氏家庙附近土地被地方政府卖给了鲁姓房地产开发商,2014年,鲁姓开发商又把这片土地转给了郭姓开发商,待开发建商品房的土地有54亩,其中就包括谭氏家庙所在位置。

谭志宏对南都记者说,土地卖给开发商后,谭氏家庙内的住户相继搬离,但有一户居民因对补偿不满意,不同意搬迁。2004年谭氏后人介入,呼吁保护谭氏家庙,于是这户居民就没有搬迁,一直住在这里,就这样拖了十几年。

6月13日一早,拆房的队伍就来到了浦梓港谭氏家庙,很快,谭氏族人陆续赶到现场,但最终还是没能阻止谭氏家庙被推倒。谭和平说,被拆当天,谭氏家庙那片地就被用围墙围了起来。

争议:

是否为谭嗣同祖祠?

在谭嗣同殉难120周年之际,谭氏家庙难逃被拆厄运,这马上引起谭氏后人强烈反弹,也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和不满。

浏阳市荷花街道办事处在拆房一个星期后的6月19日,发布了《荷花街道境内一处家庙拆除情况的说明》,解释称浦梓港谭氏家庙并非文物,也并非谭嗣同祖祠。

浏阳市荷花街道办事处公告称,在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浏阳市文物管理局对浦梓港谭氏与梅花巷谭氏(谭嗣同先祖)之间渊源关系进行了详细考查、论证,结论为:浦梓港谭氏迁浏时间为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由江西袁州迁入;梅花巷谭氏迁浏时间为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由湖广长沙府长沙县迁入,两支谭姓迁浏时间相差200多年,并非一脉。故浦梓港谭氏家庙并非谭嗣同祖祠。

对于浏阳市荷花街道办事处的这一说法,谭氏后人强烈不满。谭志宏对南都记者说,虽然梅花巷谭氏晚于浦梓港谭氏200多年自长沙迁来,但和浦梓港谭氏一样,梅花巷谭氏祖上也是自江西迁往湖南,数百年前两支谭氏同在江西时也可能出自同一个族系,这无法考证。“武断说两支没有血缘关系,非常不负责任,我们不承认这个说法。况且两支谭氏迁到湖南后的数百年内交往中,也不能排除血缘上的宗亲关系。”

专家:

拆历史古建筑不可取

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看来,以“不是谭嗣同祖祠”而拆掉谭氏家庙,这个理由不能成立,非常荒唐。“这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不只是哪个家族的一部分。中华文化就是靠这些有形可见的载体传承,不是说不是名人的就可以拆掉。”冯时对南都记者说。

晋宏逵曾担任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处长、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副所长、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他也向南都记者表示,毕竟是近500年的历史古建筑,不管是不是谭嗣同祖祠,轻易拆掉,无论如何都是不合适的,不可取的。

全国文物普查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柳肃在2010年参与了对谭氏家庙的文物论证。他对南都记者解释,当时应该是有别的价值更高的古建筑亟须保护,相对次要一点的谭氏家庙就暂时不予认定。柳肃向南都记者表示,浏阳古建筑数量不多,后来应该是要增补的,为什么近十年过去了谭氏家庙还没有增补进来,就搞不清楚了。“即使没有增补为文物,也应该要保护它。”

谭志宏告诉南都记者,谭氏后人已经通过荷花街道办事处向当地政府提交了书面申请,希望能在异地重建一座谭氏家庙。

采写:南都记者 吴铭

作者:吴铭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942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