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君子垌客家围屋群

君子垌客家围屋群位于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木格镇云垌村,距今200多年,由十九座客家围屋城构成,是广西最大的客家围屋群。围屋集家、祠、堡于一体,体现了曾流行于赣粤闽桂一带的“土楼”式传统民居建筑类型的特点。围屋的建筑构件及其装饰颇具地方特色,内容取材体现了丰厚的儒家文化特色,寓意深远,是中国五大经典民居之一。

广西最大客家围屋群——君子垌屯

君子垌客家围屋群

君子垌屯

在港南区木格镇云垌村君子垌屯,散落着19幢建于清代咸丰年间的客家围屋群建筑,这里是广西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经典客家围屋群。

君子垌:客家人的生态围屋群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客家人纷纷从广东迁入广西,到贵县的则主要散居于木格、木子、桥圩、湛江、东津、大圩等地。木格镇云垌村更是云集了叶、黄、黎、邓、李、陈、许等18个姓氏的客家人。据有关民间族谱记载,居住在君子垌的客家人已经兴旺发展到了26世。

围屋的称谓、区别 由于地域差别,各地对客家建筑的称谓各有差异,江西称“土围子”、福建称“土楼”、粤北称“四角楼”、“六角楼”、“围”、粤东称“围龙屋”或“四角楼”、“围楼”、深港一带大都称“围”或“世居”。

严格来说围屋含两种,一种是外墙既是屋承重墙的,另一种是外城墙统一包围,内有窄长的通道将外城墙与屋墙隔离的。一般来说围城的规模大,一座围城里就容纳了许多屋和场地。准确地说一座围城就是一座大城堡。君子垌的客家建筑就是以城来称的。

据民国二十年《贵县志》记载,君子垌的围城建筑始于咸丰年间,最早是里人黎诗文等人建筑的“云龙围”以及里人邓逢元建筑的“段心围”,之后黎氏、邓氏、叶氏等客家人的近二十座围城相继在君子垌建成。

来君子垌拍摄取景的媒体记者

贵县的围屋不多,一般是分布在木格、木子、中里等乡镇,其中又以木格君子垌最为集中,与其它地方的客家围屋相比,君子垌的建筑更具特色,其一座方楼就是一座城,每座城占地三至十亩左右。目前,君子垌以其罕见的聚居人多、城座众、规模大、风格特、艺术美、保存好的特色,使很多到访的很多政府有关部门人士、媒体记者、专家学者、民间访客为之惊叹。

君子垌围屋里还保留着“文化乡”的见证

君子垌围屋曾经几多辉煌,继清朝末年被赐为“文化乡”后,民国二十三年的《贵县志》记载,当年君子垌考取大专生及留学有数达25人,居然占全县236人的10%之多,同样,君子垌水利建设的成就该志也进行了记载。君子垌先后出了以留学美国并与美国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同为同学,最终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并颇有建树的黎杰材、早年赴日留学企望知识救国的黎大康、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启金、居港商人邓建勋等为代表的一批君子垌籍客家杰出人才。目前他们的故居保管尚好。

守望着君子垌屯的老人们

如今,对于君子垌的人来说,客家围城群的建筑及其传说,是给外人看、外人听的,一代又一代,从小就生活在这环境中已习以为常,这里平静恬淡的生活方式已经令他们的心情平静如水,不再有所触动。年轻人们纷纷外出,换一种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空旷的青砖古城有几个热心的老年人还在呵护着这座与他们同样年迈的古城。

慕名而来君子垌围城群的游客

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君子垌围城群以独富传奇的魅力,却在民间通过口口相传,每天吸引不少探寻者,怀着深深的热望,幕名而来穿梭在各座围城中,一睹客家围城群落的风彩。

【来源:网络综合资源 编辑:客家精英手机报】

猜你喜欢

两岸客家话有何异同?

越南有个民族,他们自称客家人

梅州七县一区的客家话,哪个最好听?

在这里读懂客家人

合作推广联系方式:

邮箱:kjjysjb@163.com

手机:13603075076

固话:86097699

福建客家围垄屋旅游 客家文化围屋

一、客家围屋特色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多为方形、半圆形以及圆形。

客家围屋,又称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客家民居经典的三大样式(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之一,是一种富有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汉晋坞堡的活化石”,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从平面上还可分“口”字形和“国”字形成两大类。其形制多是方围,也有部分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形的。结构形式则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砌垒的。赣南围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体,具有鲜明防卫特征的坚固民居,具有坚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亲和性,方围四周都是简单的围屋,赣南围屋都是两三层,为悬挑外廊结构。

赣南围屋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又称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中国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

客家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圆形围屋,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市,漳州、广东 饶平县、大埔县。 其中以永定区和南靖县内的客家土楼最具规模,造型也最为壮观,永定客家土楼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内。

二、客家文化围屋

民国初年的一天,合浦县的曲樟乡突然闯进了300多号土匪。一时间,客家老少全副武装,依仗7米高的“城堡”围墙和足够的水、粮,与土匪对峙了3个月,最终使土匪溃不成军,夺荒而逃。故事所说的“城堡”,就是客家围屋。

围屋,以其主房四周外围筑以高墙炮楼而得名,其融家、祠、堡于一体,建筑形式独特而丰富,是客家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也是客家先祖留下的宝贵文化遣产,是客家人一张特殊的名片。

广西的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贺州市、贵港市、玉林市、北海市等地。

合浦县曲樟乡客家围屋,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围墙高7.1米、宽0.86米。城垣的四大转角处及城门上设有碉楼,内墙的半腰上筑有骑马道,负责将城墙、炮楼及门楼紧密相连。门有板门、闸门、便门、栅栏门等3道5层式的连环防卫门。堂与堂间以天井相隔。上厅堂为祖公堂,堂中金匾高挂,横雕有双龙戏珠。下厅堂为门厅,以正厅堂为中轴,以祖公堂为核心,向前延伸,左右对称发展。正屋正厅的规模和装饰档次,是各横屋和次厅不能逾越的。

贺州市莲塘镇的客家围屋,建于清乾隆末年,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围屋建筑群之一。围屋呈崎角之势。南座三横六纵,设厅堂8个,天井18处,厢房94间;北座四横六纵,设厅堂9个,天井18处,厢房计132间。围屋建筑为方形对称结构,四周有3米高墙,屋宇、厅堂。房井布局错落有致,上下相通。厅与廊通,廊与房接,迂回折转。屋檐、回廊、梁柱均雕龙画凤,其中的“百寿图”,更是精雕细琢,颇显功力。

推开厚重大门,步入院内,可见到用大青石砌成的3个天井,天井的排水功能十分良好,无论雨下多大,都不会形成积水。围屋的天井,设计奇妙,随处可见。正屋有3个大天井,横屋有15个小天井。应了围屋“九天十八井”之称。莲塘镇客家围屋是客家土楼围屋与中原民居建筑相结合的典范,享有江南“紫禁城”之称。

贵港市客家围屋集中在木格镇的君子垌,始建于咸丰年间。与其他地方的围屋相比,君子垌围屋一座方楼就是一座城堡,特点是规模大、建筑奇、保存好。其中黎大康的围屋因特别长,而被称为“长城”。围屋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一个“围”字。君子垌围屋也不例外,靠大城墙、炮楼、枪眼、狗洞、外城门、拖笼门等来实施。围屋的城墙最高达到9米,最宽为0.6米。建筑材料以青砖、杉木为主体。建筑细节技巧突出:檐雕活灵活现;窗雕、石雕、砖雕玲珑剔透;壁画知色彩丰富,充分显示出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客家围屋的房门均朝正厅方向洞开,这反映了客家人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墙体一般为自制的三合土,是用黄泥加进石灰,再掺以砂糖、鹅卵石、碎砖块、糯米、红酒、红糖、蛋清等搅拌,配方讲究。夯实后历经百年风雨,坚固如初;其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

客家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干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列,被中外建筑学界誉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

三、客家围屋历史文化

客家围屋又称为围龙屋、围屋、转龙屋、客家围龙屋等,是汉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狭义的围屋指的是围龙式的围屋,而广义的围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围楼或围屋。

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外也有前方后半圆形、八卦形、椭圆形等形状的。围屋结合了汉族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见到围龙屋的踪迹,包括中国大陆南部的广东、江西、福建省,台湾的屏东、云林、台中东势等。

四、客家文化围龙屋

特点:以土楼、围龙屋、殿堂式围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民居,类型不一,风格有异。然而,其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是它们突出的共同特点。

1.坚固性

现在的福建、广东一带的圆形、方形土楼,一般都有200-300年乃至500-600年的历史。它们历经风雨洗刷,强烈地震,台风袭击,至今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在丛山峻岭之中。

如此坚固的民居,与精心选择屋址,科学的设计,用料及施工方法分不开。现仅从土楼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作一些说明。

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1.5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铁混凝土似的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发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声,历时20分钟,夜里继续震动,但土楼始终挺立无恙。

2.安全性

历史上,客家本是中原汉人,他们南迁至闽粤赣边区山区后,为防止土著和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他们建造的土楼、围屋,皆防范严密,甚为安全。

例如,宛如古城堡似的土楼,一、二层不设朝外的窗子,或只开设枪眼似的细长石窗,三楼四楼和每个房间都有朝外的大窗,既利于采光,流通空气,又成了了望敌情和向外射击的枪孔。土楼大门的门框,门槛都是条石,门板厚约10厘米。有的大门上斜挖了几个嵌有竹筒的护门孔,倘有土匪攻门,可往下射击和浇开水。

有的土楼大门还安装了防火水柜、水槽,若来犯之敌放火烧门,只要一按开关,水便顺门而下,以灭火护门。土楼本来已坚固异常,但为防万一,有的土楼还夯筑了夹墙。万一外墙被炮火轰开,土楼仍有夹墙支撑,安然无恙。土楼内有各种齐全的生活设施:设于天井的深水井,是被围困时的水源,楼内有砻、碓等加工粮食的设备。这一切都使匪敌久攻不下。至于那些四角建有高耸碉楼的“四点金”,更是领盗匪望而却步。

3.封闭性

客家民居,不论土楼还是围屋,五凤楼,里面的每一个房间,厅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楼梯相通,住户生活方便。然而,它们对外则是全封闭的。土楼一般只开一个正门一个后门,或一个正门两个侧门,围屋,围龙屋的各横屋,半环形围屋,皆设有门楼。万一有盗匪打劫,只要把门一关,便封闭得严严实实的。

4.合族聚居性

客家土楼,围龙屋,五凤楼等,一般都规模庞大。永定“承启楼”有300多个房间,面积5376平方米。“遗经楼”有五层楼,面积10336平方米,光是厅堂便有51个。难怪日本一位建筑学教授看了永定土楼后写道:“这动人的客家土楼,与其说是一幢庞大的住宅,不如说是一座小城市”。

如此庞大的民居,正是为了适应聚族而居的特点。“承启楼”最多时曾住80户,600多人。家乡罗氏围龙屋,有300多个房间,为罗氏50户人家,350人所共居。住户虽多,但由于房间、厅堂、天井也多,能以厅堂及天井和若干房间组成一个个生活小单元,又令住户各各得其所,显得幽雅,舒适。

值得一提的是土楼、围屋的“心脏”——祖宗祠堂。这里是族长聚集各户家长议事的地方。逢年过节,合族的每家都挑着各种供品,到这里祭祀祖先。男儿娶亲,须在祠堂拜天地,叩祖先,宴宾客。闺女出嫁,向列祖辞行后,方可罩上盖头,踏着象征团圆的大圆匾出阁。老人谢世,祠堂成了举哀发丧的灵堂。就这样,一座祠堂将合族融洽地凝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五、围屋 客家

在民居方面,客家地处偏远,居山靠山,典型的围屋都偏重防御功能,带有浓重的割据性质。广府人捷足了富庶的珠三角,有山有水好风光,所建民居多为小天井,大纵深,生活质量要比客家人高不少。客家围屋的精髓在“围”,而广府民居最亮眼的是“镬耳”(音获,俗称官帽)墙,寓意“独占鳌头”,只有获取了功名的人方有资格采用,亦是家境殷实的象征。除此外,以蠔壳代替青砖筑屋,也是广府民居的一大特色,据说是冬暖夏凉。

六、客家围屋由来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

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士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七、客家殿堂式围屋

福建土楼圆形的围龙屋简称土楼、圆楼或圆寨,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

由于其正圆形的外形和全封闭的设计,较早为世人所知。客家式圆楼可能是围龙式的客家围屋和闽南当地的福佬人的土楼结合的结果。

和围龙式的客家围屋相比,圆形土楼��有更强的防御性功能。修筑圆楼需要用到质地特殊的黄土,将刚挖好的黄泥堆放三个月,经过特殊的发酵过程而形成“熟泥”,再经过数道搅拌程序,将煮至融化的糯米浆加入黑糖或蜂蜜,再倒入熟泥中一起搅动,方能使用。

自诏安来到台湾云林的诏安客可能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建材,而无法建造圆楼,只能建造"ㄇ"字形的房子,并连成集村的形式。

八、客家围屋百度百科

龙南客家围屋是特殊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是研究明清时期赣南及整个客家民系社会历史极其宝贵的载体。客家围屋的设计风格。建筑美学以及围屋中大量精美的木雕、石刻、绘画对联词句都洋溢着浓郁的文学艺术韵味。

因此,围屋又是客家文化艺术的综合载体,是研究传承中原有着极其重要作用。关西围和杨村燕翼围是龙南乃至赣南客家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这两座围屋与福建永定的客家土楼、广东梅州的围拢屋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九、客家大围屋

客家围龙屋又称为客家围屋、转龙屋等,是汉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是客家民居经典的三大样式之一。客家围龙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其结合了汉族古朴遗风,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

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围屋结合了中原古朴遗风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见到围屋的踪迹,主要分布在广东的惠州、河源、梅州、韶关,江西的赣州,福建的龙岩、三明,广西的贺州等地及国内外其他客家人聚居地。

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大门之内,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俗称横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起来,小的十几间,大的二十几间,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

小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大型围龙屋则有四条五条甚至六条围龙,在兴宁花螺墩罗屋就有一座6围的围龙屋。在建筑上围屋的共同特点是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整体,里面以厅堂、天井为中心设立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个人、一百多人或数百人同居一屋,讲究的还设有书房和练武厅,令人叹为观止。

百年围屋客家情,隐在深山人未识!赣州6县境内的客家围屋,沧桑而温情……

宋城好,最忆是赣州

火树银花夜不寐,楼台画桥歌悠悠

能不再来游?

这是一位文人游过赣州后留下的感叹 充满向往和留恋

在这片3.9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200多年的历史孕育了一座韵致清幽的江南宋城,见证了一段风雷激荡的峥嵘岁月,成就了一脉色彩斑斓的客家文化,造化了一派峻伟灵秀的自然风光。

“客归故里犹是客,家居四海斯为家。”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围屋则是客家文化的浓缩,作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之一的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赣州6县境内,约保存600余座。

安远县(欣山镇)

龙南县(龙南镇)

定南县(历市镇)

全南县(城厢镇)

信丰县(嘉定镇)

寻乌县(长宁镇)

赣南围屋,点缀于青山绿水间,散落于古老的赣南村落,时而婉约时而雄浑,像一位历经沧桑却温情依旧的千年老人,以其厚重的历史感与独具魅力的文化品位,引来历代文人墨客的驻足惊叹。

安远老围—东生围

东生围俗称老围,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落成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历时8年,为陈氏朗庭所建。

东生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安远县城南20公里的镇岗乡老围村,东径11519′18〃,北纬2500′12〃。东生围为安远名绅陈朗庭所建, 此围与旁侧的磐安围、尊三围(遗址)、尉廷围等其他三座围屋一起构成了富有特色的客家围屋聚落东生围屋群。

“小家碧玉”雅溪围屋

雅溪围屋坐落于全南县雅溪村,依山傍水,景色宜人。雅溪围屋包括土围和石围两种,始建于清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30余年历史。

围屋总占地面积为1010平方米,大门用排石条砌成,3层门固如碉堡,有防火设备,围墙及碉楼上设有枪眼和瞭望孔,具有良好的防御功能。

石围内色古香,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气息。黝黑的木制结构与红色的灯笼相辉映。

精美的浮雕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四扇门上的浮雕分别是桃花、荷花、菊花、梅花,寓意为春、夏、秋、冬。

美丽的“乌石”传说

乌石围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迄今已有390多年历史,总占地面积约4500平方米。整体呈“外圆内方”形状。

走进大门是三进三厅的大厅堂,共有房间98间,规模庞大。为了抵御外敌入侵,围屋外墙上从上至下分布着许多深邃幽暗的枪眼和炮洞,并在围屋前面两边修建了炮楼 ,简直固若金汤。

气势宏伟的乌石围坐落于龙南县杨村镇。据了解,因大门前左侧有块巨大的乌石,故取名乌石围。

相传在几千年前,附近的东水河有只乌龟修炼千年成精,在东水河一带兴风作浪,祸害一方。观音娘娘得知后,派善财童子前来降服,经过一场恶斗,乌龟精不敌意欲逃脱,被善财童子点化成一块乌石。

另有传说,乌石围在开工建设时,曾凿开门前的乌石,但从石头中突然"呼"的一声飞出一只金乌鸦,并且石头窝里还有一只,于是赶忙填石补复。至今石头上的裂痕仍清晰可见。

历经沧桑的燕翼围

燕翼围与乌石围同在杨村镇,始建于1650年,历时28年完工。取山海经中“妥先荣昌,燕翼贻谋”中“燕翼”二字为围名,是深谋远虑、荣昌子孙之意。

据记载,1938年,日本飞机曾向杨村空投大量炸弹,要摧毁燕翼围,却没有命中目标。如今燕翼围依旧屹立,只留下右墙上方被机关炮扫射过的弹痕累累的历史见证。

燕翼围高大坚固,结构奇特,功能齐全。它集厅堂、居室、书房、跑马坪于一体,具防火、防攻、防炸于一身。

这里既是客家人的舒适居所,又是战时的坚固堡垒。从其设计到建筑,都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是江南古建筑之杰作。

气势恢宏的关西新围

关西新围,呈正方形,长宽均为88米,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围墙高约9米,墙厚2米,围屋四角各建有一座15米高的炮楼。

关西围整体结构如巨大的“回”字,围屋的核心建筑就在中间的“口”字部位,其构造如同乌石围,是在客家民居“三进三开”特征基础上扩大为“三进六开”,从而形成“九栋十八厅”大型客家民居的典型建筑,共有主房124间。

关西新围开基祖徐老四,因他姐姐嫁在燕翼围,常到姐姐家做,常为燕翼围的雄伟高大所神迷,内心暗藏竞争意识。姐夫赖世樟资助精明肯干的徐老四做木头生意,他天生聪慧,生意竟渐渐做大。有一回,他从赣州发排往南昌时,顺路搭了省府税官之公子返省,公子的父亲有感于徐老四慷慨助人,遂给了他一块免税牌。从此,徐老四做生意如鱼得水,呼风有风,唤雨有雨,一时间,许多排贩纷纷依附徐老四,也求他给打上其“西昌”火印商号,徐老四则收商号费,从而盈利滚滚。

围屋内的老戏台,传说每次戏开演后,当诰赠五品宜人的大夫人赖氏沉迷于戏剧中时,围屋的第一代主人徐老四就会从西门悄悄出去,与他的从苏州和扬州娶回来的两位张氏夫人到小花洲喝酒赏月去了。月光下,时光把酒汲干,一代代客家人陶醉在自己营造的命运里。

定南明远第围

明远第围坐西朝东,面阔62 米,进深36.6 米,占地面积2270 平方米,平面布局呈“回”形,砖木、石木混合结构,是集家、堡、祠、内院、门坪五者功能为一体的赣南客家方围。明远第围共两层,高6.3 米;属于“两进四横、四围六堡”式围屋,除了四周围合的四排围屋外,中间还有一栋 “两进两横”式两层民居。由于民国年间在左右两侧又先后各建了一排围屋及炮楼,因此,明远第围前后各一排围屋,左右各两排围屋,“大围套小围”。

明远第围的选址、朝向遵循赣南风水理论,围屋坐西朝东,背靠青山龙脉,左右砂山屏立周密,夏避西晒,冬挡西北寒风。大门朝向开阔广远,门前正对一池塘,近有溪水环绕、良田百亩,远为朝山、笔架山,体现出围屋主人重文求贵、丰财兴丁的美好祈愿。

百年围屋客家情

这一座座雄伟壮观、规模宏大的赣南围屋

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震撼

还有那建筑的美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

这围屋里曾发生多少故事

又有多少荣辱兴衰!

寻乌周田客家围屋古韵犹存 曾为闽赣粤三省通衢要塞 今成江西首批历史文化名村

下田塘湾客家民居。

王松柏老先生向记者讲述寻乌客家古村的天井。

图为寻乌客家古村房屋的门楼朝向非常讲究。

寻乌也有一个周田村,这是记者始料未及的。在惠州,位于惠阳区秋长街道办事处的周田村不仅是客家建筑的云集之地,也是叶挺将军的故乡,而位于寻乌县澄江镇的周田村,则是闽赣粤三省通衢的要塞所在。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寻乌周田昔日的繁华和忙碌,沉积下今天的古朴和沧桑,古民居、古驿道、古寺庙、古老传说……共同构筑成客家古村———周田的历史文化。

古民居

大厅门牌楼成寻乌客家民居精华

众所周知,惠州地区的客家围屋多以规模宏大而著称,矗立田畴之上的客家围屋无疑就是一座不可侵犯的城堡。惠州的客家人喜欢在远离平原、背山面水的山坡地建造半圆形或方形的围龙屋,在山水之间承接大地的恩赐。一旦进入这个文化与地理相交融的空间,那种朴素的田园风情就很让人生思古之幽情。

在进入寻乌周田客家古村时,果树满山、屋舍井然的村落映入眼帘。我们急切地想知道,粤东地区和赣南地区客家围屋的建筑风格,到底有何不同?得知省外媒体记者登门采访,周田客家古村保护开发协会的法定代表人王柏松老先生非常乐意做我们的向导。

在王老先生的引领下,我们先后参观了周田客家古民居的典型代表:上田塘湾、下田塘湾和松树下。我们很快就发现,周田客家民居与惠州地区客家民居建筑结构和风格最大的区别在于正立面墙的大厅门牌楼。在下田塘湾,围屋大厅门牌楼堪称是整座建筑的精华。门牌楼用经过打磨的红条石砌成墙裙,其上用青砖砌筑,用大方砖饰面。大厅门框正上方置石刻牌匾,书有含建造者名字或美好心愿的题铭。让人叹为观止的是牌匾四周所镶的砖雕,人物、花鸟、鱼虫无不匠心独运,栩栩如生。除此之外,门楼也是整座房屋至关重要的部分,按当地人说法,它管着整座房屋的风水,门楼的朝向非常有讲究,一定要请地理先生察看。

精致天井渗透客家先民力量

总体而言,赣南地区的客家民居建筑风格和粤东地区是一脉相承的,除结围而居最大的共同点外,围屋内的天井更是蕴涵着客家人数百年来的灵性和智慧。周田人对天井是格外厚爱的,不仅天井石要精挑细选,就连天井的排水口也要雕成花草图案。在松树下,虽没看到“九厅十八井”的宏伟,但从它精致的天井读到了客家先民的某种力量。王老先生还讲述了天井“四水归堂”道理和由此延伸的古训——— “肥水不流外人田”。松树下的天井石最有特色,外形酷似一把锁。松树下的主人是清嘉庆年间周田巨商王周崧,难怪他连上天施予的阳光雨露也要锁住。

王老先生告诉我们,在寻乌落户定居的多是从闽、粤内迁的回客。据周田王氏族谱载:明朝初年,王氏先辈从福建上杭迁至寻乌澄江王屋。明万历年间,开基祖王梯从王屋迁至周田,王姓从此就在这片四周群山绵亘、林木丰富的肥沃之地繁衍生息。500多年过去后,在方圆3平方公里的村落内,分布着自明万历年至清末所建的古民居28座,现存完好的有15座,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周田客家古民居群落。

古驿道

曾造就寻乌周田村繁荣

说起王周崧,王老先生有特别强烈的诉说欲望。王周崧是周田村历史上的巨商,一生建造了3座民居——— 松山排、下社母、松树下,其中松树下是周田客家古民居中的精品之作,松山排则是他的金库。据说,当年王周崧的生意跨江西、广东、福建三省,在广东蕉岭新铺,福建武平下坝,江西会昌门岭、寻乌罗塘和澄江等水运重镇都开有店铺。

虽然王周崧的生意所涉及的具体范围目前已无从考证,但他的

巨富离不开贯穿周田村的驿道。这条号称三省通衢的驿道可谓四通八达的商旅之路,清朝末年,周田村中有酒坊20多家,豆腐坊30多家,每天要宰杀两三头猪,足见当年货运的繁忙。货运的繁忙给周田村带来了繁荣,当年村中的客栈、店铺,路边的茶亭,见证了昔日古驿道上的忙碌。

据王老先生介绍,在新中国建立前,陆路上货物转运多靠肩挑、驮运。周田村虽没有形成集市,但东面寻乌罗塘码头、东南福建武平下坝码头、西北澄江码头、北面会昌筠门岭码头的货物转运、集散多从周田村经过。经由周田村南下的货物主要有米、油、豆,北上以海盐和海味为主,鸦片战争后也多了许多 “洋货”,如牙刷、牙粉、电筒等。脚夫和马夫们一趟货去,一趟货回,多在周田村食宿。

消失激起客家古村的保护

可以说,古驿道上的忙碌先造就了巨商王周崧,王周崧继而造就了今天的周田村客家古民居群落。令我们遗憾的是,古驿道的痕迹在历史洪流的冲刷下已慢慢远离这里居民的生活,以往代表着深邃而沧桑的青石板路只能停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

古驿道的消失刺激了当地数个有见识的村民。2002年10月,在周田村几位村民倡议下,周田村客家古村保护开发委员会成立,制定章程,标志着周田客家古村保护工作启动。2003年3月,江西省建设厅主办、省文化厅协办的历史文化专家评审会,评选出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镇)。同年7月,经江西省政府审定后公布,周田村以其极具特色的客家古村历史文化名列其中。

风雨无情,自然风化的结果使得赣南残存的客家围屋慢慢减少。有幸的是,自2003年7月江西省政府公布周田村为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镇)后,周田村的古民居群落开始受到普遍关注。而作为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周田村的客家围屋所蕴藏的丰富的建筑与文化元素,正在陆续被挖掘和开发。

本版文图 本报特派记者付海燕 严艺超 廖桂旭 方炳徐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2117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