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张世杰墓

在珠海市斗门区黄杨山东麓的“也”字形山坡的松林处,有一座宋朝著名抗元爱国将领张世杰的坟墓。该墓是清乾隆十三年(1748)由香山知县张汝霖捐资修复,并撰碑立石墓侧,以示纪念。

中文名:张世杰墓

地址:在珠海市斗门区黄杨山东麓

张世杰墓

清乾隆十三年:由香山知县张汝霖捐资修复

记载:《崖山志》

文物价值: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南宋

类别:古墓葬

世界文化遗产——张骞墓

走遍千山万水,还是汉中最美!

此次最美乡家乡评选活动,

是把我们汉中人2017年自己心中认为

发展美、生活美、环境美、人文美、风光美

的乡村全面推介出来,

掀起美丽乡村评选的新热潮!

家乡是一幅动人的画卷,

美丽家乡令人憧憬和希望

哪个乡村才是是你心中最美、最向往的呢?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故里,墓地位于陕西省城固县城以西三公里处的博望镇饶家营村,该墓自汉代以来,历代文献均有著录,沿革明确。1938年,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对张骞墓墓道进行了初步发掘,出土刻有汉隶“博望造铭”封泥及灰陶片、瓦罐、汉五铢钱等文物,从考古学上证明了该墓的真实性。

张骞墓位于张骞纪念馆中,位于汉江北岸,距城固县约三公里。张骞墓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开辟者。

张骞墓四周砌以石基,防水浸蚀。墓前竖有石碑三通、汉代石雕一对。石碑正中一通,高182厘米,宽80厘米,上刻隶书“汉博望侯张公骞墓”,是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所立。左侧有碑“汉博望侯墓碑记”,为清光绪时城固知县胡瀛涛立。右侧一碑,上刻“张氏后商”诸名。

墓地坐北朝南,东西宽15米,南北长15米,高8米,夯筑封土,呈覆斗形,平面呈长方形。整个墓地占地十二亩,古柏阴翳,浓郁苍翠,庄严肃穆。墓地门前有一对由座杵、斗三部分组成的石造华表一对,用料考究,精雕细琢,八棱方斗,镂空镌花。墓地正面是阕式门楼,典型的汉代建筑风格:重檐飞角,格局大方。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张骞墓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张骞墓东西两侧有两尊汉代石刻,整体呈“S”形,细腰、昂首、卧姿,两尊石雕形制相似,用料为石灰石,采用圆雕手法,雕刻粗犷,风格抽象,是古代雕刻工匠卓越的艺术创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两尊汉代石雕,名叫石虎、雄奇。当地百姓缅怀张骞,赋予石虎神话色彩:传说他们是张骞犯错时所得天宫织女的一对支机石,解放前,这一对石虎一直是当地百姓祷病乞嗣求雨的神灵。然而,这两尊神兽因头部及四肢均不存在,仅剩下躯干,这也让文史专家学者对神兽的称呼起了争议,到底是老虎、狮子还是天马,年代是西汉还是东汉,都没有定论。

张骞纪念馆张骞塑像

来源:头条号/博览古今中外历史

活动说明

1.我们每天会挑选数名为家乡完善资料的朋友录入《家乡录》(优先挑选有意义的、优质的照片、简介)

2.点击活动页面下方“完善家乡资料”即可为你的老家完善资料,每个村第一张图片会作为封面图,经核实无误审核通过后,您将会获得2—8元红包!

3.所有留言需经审核才会显示,请文明表示对家乡的爱!

快来为你的家乡投上一票

长按进入活动页面!

我是汉中人

我愿意宣传家乡的美!

张骞墓:汉中的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不仅是外交家,也算是探险家。作为汉中市城固县人,张骞病逝后,归葬于故里,为这里留下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张骞墓位于汉江的北岸,城固县城西北三公里处。张骞曾经被封为博望侯,所以这里被称为“博望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产点,张骞墓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8年9月4日,我第一次来到张骞墓,当时这里还不是世界文化遗产;转眼之间,已经11年,再次来到这里,张骞墓周围发生很大的变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化遗产”。

我赶到张骞墓景区,还不到四点整,就闭门谢客了!亮明身份,说明来意,通情达理的保安大叔,才允许我进去转一圈。周围的展厅已经关闭,穿过高大的双阙,绕过雄伟的献殿,直奔后方的墓冢——

走进景区的后院,跟过去完全不同,仿佛来到一座花园之中,草木茂盛,遮天蔽日。正中央的张骞墓,若隐若现,幽静肃穆。墓冢前方,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石亭子,里面安放着两件汉代的石刻。

两件石刻外观相似,整体呈“S”形,头部缺失,昂首挺胸,腰部较细,卧于地面。采用一整块石灰石雕刻而成,风格粗犷,形态抽象,可能是一对石虎。过去,当地人将这对石虎奉若神明,祷病、乞子和求雨均来此地。

张骞墓坐北朝南,外观呈覆斗形,南北长35.6米,东西宽20米,高约5米。墓冢前的砖墙上,镶嵌着三块石碑:正中的一块石碑上刻隶书“汉博望侯张公骞墓”,乃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所立;左侧石碑为“汉博望侯墓碑记”,乃清光绪时城固知县胡瀛涛立;右侧的石碑上刻有“张氏后商”的名字。

在墓冢西南角,有一块“联大碑”,全称为“增修汉博望侯张公墓道碑记”,乃1939年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所立。石碑上刻有民国的国旗,由联大教授黎锦熙书丹,记载了西北联大历史系考古委员会对张骞墓进行考古发掘的基本情况。

1938年7月,对张骞墓进行考古发掘之际,引来张氏后人的误解,认为这是挖张家祖坟。于是,千余人手持锄头赶到张骞墓前,西北联大教授们停止继续挖掘,改为增修墓道。

如今,在墓冢东侧,依然可以看到曾经考古发掘留下的墓道痕迹。当时,在这里发现了一些马骨、陶片、瓦罐和五铢钱等,以及一枚写有“博望□造铭”的封泥。由此判断,这里确实为汉博望侯张骞之墓。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故里城固县。汉代以来,沿革明确,历代文献均有著录,应该是张骞的真墓无疑。围绕墓冢,漫步一圈,青草覆盖,柏树环绕。

这里规模不大,远离“丝路”主线,交通闭塞,影响较小。张骞墓能够顺利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可见他对于“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今日播报)天台南宋民族英雄张世杰祠修缮 工程圆满完工

天台南宋民族英雄张世杰祠修缮

工程圆满完工

经过一年的努力,在社会各界关心帮助下,天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宋民族英雄张世杰祠修缮工程8月5日圆满完工。

张世杰,(公元1198-1279)抗元名将、民族英雄。南宋范阳人,与文天祥、陆秀夫合称“宋末三杰”。位至太傅,枢密副使,封越国公。张世杰于咸淳五年(1269年)元军围樊城时奉命拒敌,先后转战南北十年,在崖山一战中弹尽粮绝却誓死不降,在突围入海的途中遇风浪殉国。在战乱中他的妻子和幼子曾辗转至天台避难,因此,他的后代在天台定居下来。天台百姓在他殉国后为他建起祠堂,供奉牌位,从此这里便成了张家的宗祠。

张世杰祠位于天台 县城民主路 ,该祠坐东朝西,四合院 布局,前面为五开间硬山顶的正门,南、北为单坡屋面的厢房,东侧是三开间的正祠。正祠的平面为三开间两进深,屋顶为钩连搭结构,即前后有两个两坡屋顶,前屋脊略低于后屋脊,脊长也略短于后脊,两屋顶相对的两坡交接于同一根檩条上,在两屋顶东西向的中轴线 上,第三个屋顶垂直搭接于两坡之间,并与前屋脊同高,使正祠整体形成“工”字形脊,六个坡面的相交线呈菱形,形态十分优美。

张世杰古祠因年久失修,倒塌严重,经过鉴定为D级危房。天台县南宋张世杰文化研究会,在文化研究、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同心协力修复古祠。2019年8月开始,古祠终于动工重修。在此期间,广东、福建等地的太傅越国公后裔、张氏宗亲以及兄弟氏族有识之土均共襄盛举。特别是福建泉州爱心人士张明忠先生个人捐资73万元。散湖、西湖、海美“三忠王宫”及众信士协力相助,社会各界共襄盛举,临海古建公司尽力以旧修旧,精心施工,修缮工程终于圆满完工。

据了解,为了使张世杰民族英雄浩然气节传扬千古,天台县南宋张世杰文化研究会将着力将古祠打造成天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文:走马扬鞭 图片:袁文标 袁相月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2089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