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下古寺

下古寺(含上古寺)(崇州市)

保护范围:以现围墙为界。

下古寺

建设控制地带:从外墙起,四周均至20米处为界。

光影变幻下的古寺之美

本组片子使用华为P10手机拍摄于6月10日(星期天)傍晚。

风穴寺位于汝州市东北9公里的中岳嵩山少室山南麓风穴山中。近几年,随着汝州城市框架的拉大,沿云禅大道二十分钟即可到达风穴寺山门。加之免收门票和停车费等诸多惠民措施的实施,风穴寺及周边已成为汝州市民休闲健身的重要场所。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用镜头展现千年古寺的美景,也更为方便快捷。

摄影是光与影的艺术。善用光与影,在古建摄影中能创造出完全不同的画面效果。几年来,在风穴寺的拍摄实践中,我深深的领悟到,古建作品中有了光与影,就有了灵性、有了灵魂,才更能体现古寺之美。自认为,光影变幻下的风穴之美主要体现在厚重古建、岁月沧桑、斑斓色彩、禅意弥漫和布局匠心等方面。

厚重古建风穴寺现存唐至清历代建筑14O余间;拥有唐塔、宋钟、金殿三大国宝和中国第三大塔林。寺内现存有明代汉白玉石佛和缅甸送的佛像及明代嘉靖年间石佛30余尊、木雕佛像7尊。寺内碑碣林立,或记事、或题咏,楷、草、隶、篆风格迥异,存有唐代的尼陀罗咒、宋代的经幢、元代的塔铭。诸多的建筑遗存,为中国建筑史上留下厚重的实物资料,被古建专家誉为中国的古建博物院。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岁月沧桑 风穴寺始建于东汉初平元年(西元190年),毁于董卓之乱,重建于北魏,距今有18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历史上曾名为香积寺、千峰寺、白云寺,北魏重建寺院时,更名为"风穴寺",一直沿用至今。无论是古朴秀丽的唐七祖塔、还是厚重壮观的宋悬钟阁;无论是斑驳陆离的雕饰,还是古朴沧桑的碑碣;无论是构造精巧的斗拱,还是破败残缺的外墙屋檐,都能于其中品味到历史的回声和岁月的沧桑,与古人进行精神的沟通。摄影的魅力,在时间的长河中,愈发明显。

斑斓色彩 寺庙建筑虽然不似皇家建筑那样的金碧辉煌,但红黄绿的主色调则分布于古寺的各式建筑、装饰及物件之上:红墙绿瓦、阁楼塔身、五脊六兽、帷幔、蒲团、袈裟、木鱼、灯笼......在摄影中,有了光才有了色,而光与色的搭配又能产生耳目一新的效果。光映照在这些物件之上,更显庄重、明艳、和谐、均衡,无不体现一种色彩的美感。

禅意弥漫百度百科上解释,禅意指禅心,清静寂定的心境。寺庙本身就是禅修之地,置身其中,仔细观察,细细品味,禅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墙头的小草、房顶的瓦松,塔身上的白鸽、屋檐下的麻雀,墙角的狻猊、殿内的油灯,晨钟暮鼓、木鱼声声......在光的映射下,一种极简宁静的色调氛围,用自然流露的情绪把这种视觉美感充分的表达出来了,这不就是禅意摄影的意境吗?

布局匠心风穴寺虽是北方寺院,却不沿中轴线布局,而是依山就势而建,具六福地之称。风穴寺的左右和后面有九座山峰似九龙环绕,谓之深山藏古寺。寺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分布其中,曲径通幽处,颇有点南国寺院的韵味。纵观风穴寺的整个布局,建筑错落有致、青山绿水相伴,光影交错之间,独具美感。

焦作太行山下造店清真古寺

造店清真寺是太行山下山阳古城的西南郊的清真古寺之一,早在公元1931年(民国20年)前后,造店村仍称为"造甲店"。公元1999年被《中国文物报》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6月,府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村北是宽阔平坦的新济公路,村南是直达山西郑焦晋高速公路,村西是焦温速公路,村东与全国十大考古文化遗址(公元1999年被《中国文物报》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6月,府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商周时代的府城为邻.这里距离繁华的焦作市区仅仅有几公里的路程。

古往今来,在这片土地上居住着一代代信仰伊斯兰虔诚的穆斯林同胞。(现在全村全部是穆斯林)。 他们以虔诚的信仰,坚强的意志,宽阔的胸怀,勤劳的精神和善良的品质,扎根在这边肥沃的土地上。在悠久的岁月里,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为了敷衍,为了交流同时也为了他们人生精神需要------他们兴建了清真寺,穆斯林的心脏跳动起来了。 据史籍记载: 早在公元1931年(民国20年)前后,造店村仍称为"造甲店"。 在 《修武县志》、《河内县志》书中,均记载有: 此村古有一条通往怀庆府(今沁阳)、怀宁(今修武县)东西官家大道。周武王伐纣,清代皇帝康熙、乾隆朝月山,都经过此村。据传说:早因在此官路上,开设了留住过客的店铺,并给官家造甲(即武官和士兵的服装),因而取名为"造甲店"。解放前后,因公路改至村北二里处,原官路过往行人渐稀,不再被多数人关注,人们简便口语,造甲店变成"造店"了。 处在半丘陵地区的造店,现属于朱村公社(中站区府城办事处)所辖,北与店后,(因在造甲店北而取名)为邻,东与古雍城、府城接界,南与北敬村相望,西与南朱村接界。全村均为回民,解放初期,曾是"回族自治乡";造店(造甲店)舍建筑呈东西走向.官道由村西延伸到村的东北角.村西头有一座清真寺.寺门口有客栈.饭铺,当年生意兴隆.村东北角有几个大的车马店,过往行人在此住宿,当年山西人来河南做生意,或河南.山东一带的人到山西拉煤,这里是必经之路.

造甲店原系修武县管辖,在1950年归焦作管辖后改名造店. 此村北古有一条北起太行山,南入运河的季节性的大石河,据史籍所载;公元1900年夏秋时节,山洪暴发,造甲店和府城一带"平地三尺余"。 造店村和清真寺的历史渊源,可靠的资料是几块[文革]中幸免遇难的碑记,古迹、文物等已荡然无存了。曹家立于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的《增创清真寺大殿碑记》载"经云:吾教以礼拜为本,而礼拜以地址为先。余村之清真寺,数百年来风剥雨蚀,殿宇业已秃坏,且生齿日繁,斋穆之日,人稠地狭,前途几难进步。余先父子正公,先兄仪斋公尝倡此举,惜和者寡,又为村事所阻年事限,以至停议迄今。曹风扬风梧二兄弟又与村中诸君子商议再三。约言,余家创大殿五间,其他(它)工程村人共修。于是余兄弟率子孙共创此殿。又于其他(它)秃坏者补之茸之。岂敢谓继先志述先事,亦聊为提倡。庶免地址狭镒,而报主恩千万一也,时值工竣,勒诸石珉,以重不朽云。杨老阿訇泰贞督工......文中"数百年来"之说始于何代?

据造店曹家后世孙曹守经于明朝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立碑石记载,曹高(始)祖曹公相传于明成化晚{初}期二十年(大约1485年左右)自山西洪洞县迁徙来定居是也,迄今已传十九代了;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山西洪洞县回族人曹太荣一家四口迁到焦作造甲店(造店),成为焦作(怀庆府)一带最早的伊斯兰教信徒之一居住地.

清顺治六年(1649年)清朝政府为防止回回人民的反抗,将山西洪洞县、在此之后的几百年中.沁阳大郎寨、孟县桑坡、博爱县阳邑等地的一部分回回农民迁入焦作造甲店。在此之后的几百年中,博爱县大新庄、武陟小麻村、王李庄、圪垱店、老德寨、辉县及甘肃的一些回民农民也相继迁入造甲店(造店).(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到朱棣永乐十四年(1416),近50年间,这样大规模的移民,前后竟有18次!涉及8000余姓氏,上万个家族,包括汉、蒙、回三大民族。)造店村中望族马家氏庆祥、庆和兄弟二人于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为其始祖母所立碑石刻有:"高祖有尧公,原籍河内县大郎寨,早逝世,高祖母丁孺人母子五人迁居于此,云云。"时间大约于清康熙四十五年---五十二年间(约公元1706----1713年),迄今已传人十二代了。

相传村中拜家最先定居造店。故而推测,造店清真寺始建于明代成化末年至明弘治初期(约1490年左右)。据《修武县志》载:造甲店村在1931年时,有222户,男性680人,女性596人,共1276人。村上有姓马、曹、丁、闪、买、沙等姓,其中姓曹的已传18代,35户,328人,此姓是由山西洪洞迁来的,后迁至武陟丁(王)理庄、沁阳城西关、清化镇西关(今博爱县)等地;姓马者,已传8代,83户,642人,是由沁阳县大郎寨迁来的。现在,全村已有829户,4175人,耕地2740亩。

造甲店原系修武县管辖,在1950年归焦作管辖后改名造店.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造店有穆斯林,到公元2008年以有616年的历史了.在616年的历史长河发展中有最初的一家四口人到现在的穆斯林有8000左右!自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众所周知,大凡有一定数量的穆斯林在某地定居,他们就马上把创建清真寺事宜提到议事日程,穆斯林就在各地修建清真寺可以说是当作自己的当外务之急,同样也是一种普遍规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可以说凡是有回回或其他各族穆斯林居住的村镇都有清真寺,当然(造甲店)造店也不例外. 为了礼拜和与信仰息息相关的事务,在明朝初期,造店曾建与一座清真寺,当时仅有寺房三间,只能容纳十几个教徒做礼拜.随着穆斯林的人数的增加,在明代万历五年(公元1577),时任教长的程文荣阿訇、社首马文斌、曹风周主持下在造店西又建一座清真寺,当时已初具规模.公元1916年,在教长杨太贞阿訇的主持下,对清真寺又进行大规模的扩建,扩建后的清真寺占地八亩,有房屋96间,约1700平方米。后又经例任教长扩建,基本形成了现在的格式.

公元1982年清真寺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到1995年清真寺的建筑全部结束. 公元2008年清真寺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翻修和大殿的整修.在2008年的斋月前全部结束。

游天下|荆州菩提禅寺荆南寺一个隐于闹市的千年古刹

湖北荆州菩提寺位于张居正墓园西侧,占地面积9800多平方米。荆州菩提寺建于二十世纪90年代,菩提寺的比丘尼在宽莲法师的支持下,把这个寺庙逐渐建成了现今的这个规模。

佛门圣地却坐落在商家云集,楼盘酒楼包围着繁华街道。

荆州菩提禅寺荆南寺是一个奇怪的搭配体:他是千年古刹,如果地标竞逐古老奖,无疑能入围,但因几次迁址又显得年轻而突兀。

他是佛门圣地,却坐落在商家云集,楼盘酒楼包围着的繁华街道,但能默默独守一隅,晨钟暮鼓、香火不绝。

佛说,众生平等。生得如此突兀的菩提寺,或许有他存在的道理——欲海沉浮的世界里,也许比他处更需要一个能安抚信众的地方。

在这个地方,它的厚重已经化为无形的香火代代传承。

ID:018-6842 湖北荆州菩提寺大雄宝殿 图片来源:CCN传媒图片网

五代时期,公主出家始建赶马台

西起武德路,东至太岳路,不过两、三公里的首辅路是商贩、酒楼云集之地,人流拥堵,绝非清静之处。

记者在寻访中,提起新加坡城楼盘,几乎人尽皆知,而与张居正墓园一墙之隔的的“菩提禅寺”,却难住了不少路人。

与荆州的章华寺、铁女寺相比,菩提禅寺的知晓率不太高。

在唐朝,荆州是全国很重要的一个政治中心。唐朝先在这里设立荆南节度使。政治地位的重要,也带来了宗教文化的繁盛。当时的寺庙、道观颇为兴盛,兴建了菩提寺、庄严寺、龙光寺、铁女寺、金枝寺和开元观、玄妙观、大崇福观等建筑。

菩提寺曾是沙市仅有的两座女尼静修之所。是五代南平王高季兴五女出家各陪五寺之一,建于唐代沙市段堤赶马台附近(今解放路天桥附近),初名段堤寺。

寺院肇建于李唐,鼎盛于北宋,历代高僧辈出,佛教文化底蕴深厚,曾与章华寺、天王寺、灵祇寺并称为荆州四大丛林。

乾隆江陵县志:“菩提寺在城东五里,荆寺虽广,而此刹较为静僻,其人傲视多有息矣。”

菩提禅寺碑记:“菩提禅寺荆南古刹为李唐穆宗朝宰相段文昌所建,太和四年,段曾出任荆南节度使,故斯寺建于公元830—832年,历经1100年,相传后唐南王高季兴令其五女俱出家,各止一寺,以其公主之入住,遂成荆南丛林圣地。”

ID:018-6840 湖北荆州菩提寺 图片来源:CCN传媒图片网

荆州菩提寺主要景点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阁、念佛堂、往生堂、延生堂、三王爷殿、客堂、僧寮等,建筑布局合理,紧凑,气象庄严。

2003年,发现历史碎片

因为采访一起轰动全国的袭警案,2003年,我才知晓菩提寺。疑犯在除夕夜袭警后,躲进寺庙的塔林,在度过极寒的一夜后被抓获。

那时的菩提寺,搬迁至首辅路仅11年时间。

那时的张居正街,寺庙门口一段土路,夹杂着2个副食品商店,偶尔有自行车踏脚声和挑担子的吆喝声,极为静谧安宁。

那年的张居正墓园还没有修葺,菩提禅寺还隆起在时令菜蔬的碧青与粪臭中,丝毫“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的景象。

翻阅历史碎片,500多年前的首辅路——张居正在世的张家台,正是其于故乡购置的一片田产,并在此筑“乐志园”。开始了隐居生涯——“卜筑小湖山中,课家僮,插土编茅,筑一室,仅三五椽,种竹半亩,养一癯鹤,终日闭关不启,人无所得望见,唯令童子数人,事洒归,煮茶洗药。有时读书,或栖神胎息,内视返观。久之,既神气日益壮。”

当时嘉靖在位,朝政黑暗,权奸当道,张居正仕途不顺,便托病避祸,还乡隐居,韬光养晦。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到嘉靖三十八年,六载赋闲躬耕,就在“乐志园”内杜门谢客;“植竹种树,株茆结庐,以偃息其中”。当年的“乐志园”四周环湖,天光水色,交相辉映,莲荷环植,葭蒹葳蕤,修竹拂云,芙蕖遍野,风光旖旎,湖山多情。

百余年来盛衰交替,直到2004年,张居正墓园在全面修建后,才得以重现昔日风采。

而“四周环湖,莲荷环植”的景色已不复存在。

ID:018-6843 湖北荆州菩提寺大雄宝殿 图片来源:CCN传媒图片网

近代,菩提寺历经兴衰变化

多年前的菩提寺并不喧闹,从清幽到喧闹的过程,也是菩提寺从幽古到破败再到重建的过程。

民国时,菩提禅寺有殿三重,非常宏伟。寺内佛像众多,香火旺盛,绵延不绝。

抗战时期,尼姑在梅台巷尾建民房三间,取名小菩提寺。老尼自称三王爷附体,不少妇女信以为真。解放后因修马路,小菩提寺被拆除。

之后的菩提寺原址改为公用地,先后办疯人院、养兔场、文具厂,1980年代,菩提寺被拆除。

江陵县志:“有清一朝,咸道以降,战乱频仍,民生凋敝,以致钟声绝响,香炉尽冷矣。”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菩提寺迁址江津中路,在现市交管局附近另建。二次迁址的菩提寺,坐落在荆州市交管局东侧的一处深巷里。在记者探访时,这座千年古刹已经淹没在钢筋水泥的大厦丛林中,采访那天,大门紧闭,门口的香火依然旺盛地飘着,高高的红墙在风雨侵蚀下开始倾圯。

1992年,历经宽莲老和尚、佛法老法师及现任住持祖敬法师二十多年的努力,菩提禅寺迁址首辅路,“八”字形大山门与其紧邻的张居正墓园正门风格相近。

2003年,因寺庙内多数房屋漏雨,破损较严重,寺庙重新修缮。怀着一种对佛祖的敬畏,更是一种对千年古迹的爱护之情,心灵手巧的匠师们精雕细琢着寺里的每一尊佛像、每一张桌案、每一处屋脊墙壁。

经过整修后的菩提禅寺焕然一新。建成占地25000平方米的规模,成为清净庄严的比丘尼道场。现已形成了一个以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综合弘法大楼为中轴线,以客堂、斋堂、观音殿、念佛堂、僧舍楼、祖师殿等为两翼的仿古建筑群,占地面积约25000平方米,系目前荆州地区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尼众丛林。

10月5日,菩提寺举行全堂佛像开光法会。来自武汉、宜昌、潜江、天门及荆州各市县的两千多名护法居士共襄盛举,同沾法喜。

ID:018-6839 湖北荆州菩提寺 图片来源:CCN传媒图片网

经声慰坎坷,暮鼓送香客

今天,走进首辅路上的菩提禅寺,很难再将它与幽古联系起来。现代的楼阁廊房、艳丽的雕梁画檐,多是2003年修葺粉饰的。

但进了寺庙门,就是另一个世界。

阵阵檀香传入鼻中,耳边的喧嚣顿时消弭,耀眼的金色伴着飞檐斗拱闯入眼帘,四周栽种的绿色植物,让这里有了江南庭院的味道。

古朴院落,亭台楼阁,纤尘不染,青灯古佛,寂静优雅。

菩提禅寺的众尼们一般在早上6点左右起来做早课。吃罢早斋,回房诵经至10点半。下午大抵也是诵读经书、学文化知识或练字。晚斋后做晚课。没有特殊的事由,她们不会上街。虽然红尘就在咫尺,她们却将心扉紧紧关闭。她们相信“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学佛重在修心,只要心无旁骛,身处闹市或深山,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

走在菩提寺里,我们依然听到东边的震天的鞭炮,西边刺耳的汽笛,但是,为什么会感到它的清静呢?

心静,一切就清静吧。

文:蔡荆梅

注:本文图片均为版权图片,如需使用请登录中国影像传媒网联系原创作者购买。

图文均为版权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严禁商用

喜欢的话,就转发到朋友圈吧~

欢迎留言与小编互动

投稿邮箱:

veconcyf@sohu.com

89321868@qq.com

所有来稿,请附300字以上文字说明,我们将在“摄影旅游文化传媒”搜狐号及公众平台同时发布。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906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