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姚家村遗址

姚家村遗址位于嘉兴市南湖区新丰镇民丰村姚家村自然村,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高墩较明显,周围为水田和民居,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2008年底,因此处修建余云公路,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少量良渚文化器物,并出土大量马桥文化陶器,少量青铜器,证明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至马桥文化时期聚落址。该遗址范,姚家村遗址,姚家村遗址简介,姚家村遗址-嘉兴市南湖区姚家村遗址旅游指南

双墩遗址禹会村遗址名列“十四五”国家大遗址名单

近日,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关于《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的通知,公布了“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安徽省6处大遗址入选,其中我市双墩遗址、禹会村遗址名列其中。

姚家村遗址

双墩遗址位于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北,距今约7300年,是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禹会村遗址位于禹会区马城镇禹会村及前郢村,因“禹会诸侯于涂山”的历史记载而得名,2020年确认一处迄今考古发现的淮河中游地区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址。

大遗址是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资源。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六片、四线、一圈”为核心、以150处大遗址为支撑的大遗址保护格局。根据《专项规划》,大遗址保护利用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大遗址考古工作、完善大遗址空间用途管制措施、深化理论制度研究与科技应用、实施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提升大遗址展示利用水平、推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构建新时代大遗址保护利用新格局、创新大遗址保护利用体制机制。到2025年,大遗址保护利用总体格局基本成型。

来源:蚌埠日报 (记者 何沛)

白家遗址:一个村庄的前世今生

白家遗址位于临潼区渭河北岸的油槐乡白家村中,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它是一处内涵单纯、文化遗物较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距今约7000—8000年,属于“老官台文化”。

3月18日清晨,我独自骑车从渭南市区出发,跨过渭富大桥来到对岸,随后顺着渭河北岸的公路向西,不知不觉就进入临潼境内。公路两侧,各类村庄此起彼伏,当写有“白家村”三个字的牌楼,赫然呈现在眼前时,我顿时怦然心动!

白家村和渭北其他的村落一样,房屋修建得平平整整,不见一座突兀的高楼;院落顺东西方向排列,横平竖直的道路贯穿其中。成年人基本都外出务工了,村中留下的大多是老弱妇孺,所以远远望去白家村一片安静。

村子南侧不远处,高耸的渭河大堤,仿佛村庄坚固的城墙。施工的机械和车辆,在大堤上来来往往,他们正在忙着修建河堤路。未来这里也将和南岸一样,成为风光秀美的景观大道——

离开宽阔的公路,向南骑行一段,才进入白家村。询问任何一位村民:“村中是否有一处白家遗址?”他们都能准确地回答上来。我按照一位村民指引的方向,很顺利地来到村子南侧的遗址范围内。

在村中的路旁,随处可见侧面写着“文物保护区”的石桩。它们就像电线杆的底座一样,在村民的家门口外,一个接一个地矗立着。如此整齐排列的遗址标识,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令人叹为观止!

如果将地面上这些小小的标识碑比作一串串音符的话,那么安放在路口边上的两块“陕西省文物保护碑”,无疑是整个乐章的最强音了!这里在1992年4月20日,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直到近年才树立起石碑。

白家遗址在1956年被发现,1974年半坡博物馆进行试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于1982年、1983年发掘1000多平方米。发掘出土房址两座,均为不规则圆形半地穴式,居住面光滑平整,内有灶炕;灰坑35个,以不规则圆形和椭圆形最多;墓葬17座,多为长方形竖穴。

同时,出土大量的陶器、骨器、石器和蚌器等。陶器有圜底钵、圈足碗、三足钵和筒形罐、小口鼓腹罐等,均为夹砂陶,以红褐、灰褐色为主,皆为手制,陶胎多较厚,器表装饰多为绳纹。石器多为磨制,骨角器磨制较精细。

如今,这里早已恢复平静,看不到任何曾经的遗迹。村中的老房屋,依然不断地被废弃,新的活动场所又在陆续建成。当我看到高高悬挂的《白家村村规民约》时,小说《白鹿原》中的场景浮现在了眼前。

七八千年前,白家遗址上生活的人们,也许和今日白家村的村民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无论是否流着同样的血,他们都生活在渭水之畔,被这片土地养育起来。因此,村庄还是那个村庄——

临颍这个岗杨村有个家训堂遗址

在临颍县城西南约十四公里的大郭乡岗杨村委会刘庄村,有个家训堂遗址。带着一种对家训家风的好奇心理,我来到这里,从那历史的沧桑和碑刻中寻觅刘姓家族的家风,受到了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

岗杨村由相邻的岗杨、刘庄、谷庄、坡杨等村子组成。据说,是明朝初年杨、刘、谷等姓家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刘庄村民以刘姓为主,许昌到泌阳的公路从村里南北穿过。刘庄村被公路分成东西两部分。在公路的东侧,原来有两排破瓦房和一座宗庙,都是砖瓦结构。据当地村民讲,在生产队时代,它们被当成仓库和捡拾烟叶的屋子,还有一段时间,被当成喂牲口的屋子。包产到户以后,房子由于年久失修,破旧不堪,所以一直空闲着。因为没有人知道其来历,宗庙的房子已坍塌。20世纪末,因省道许泌公路两边拓宽,一直加宽到破庙的墙边。附近很多村民的老房子都被拆掉了,留下的空地一直闲置着,仅剩一间破瓦屋。

2014年,村里利用这块空地建了一个健身广场,推土整平的时候,推土机推出了土里的石头,人们这才发现这里有一块石碑,且碑刻字迹十分清晰,字词通俗易懂,碑文是“家训堂记”。从此,揭开了宗庙和老瓦房的神秘面纱。

根据碑文可以看出,家训堂建成的落款时间是大清乾隆四十三年。破庙原来是刘氏家族的一个家训堂。每年春节期间,除了拜宗庙外,族长要召集刘氏族人来到这里,训教族人要遵纪守法,牢记家训。

《家训堂记》碑文开篇“颍邑西二十里许刘村……”指的是村子的地理位置。全篇大意是:临颍县城西二十里左右的刘村,家训内容的大意就是要求家族人遵纪守法,以耕读为本,对赌博愚顽的孩子和不良行为家长要稽查、教育,如有不改正或者不服者,要交付官府严办。最后说,刘氏家族的家训内容和这些做法被当时的许昌郡官员表扬,并提议此庙宇改名为“家训堂”。故刻碑记之,世代流传,结尾处还记录了田地的目数、位置、长宽和祖上坟茔位置等。

从碑文中,我看到了家训家规内容的核心思想就是“耕读为本,赌博为戒”。

刘氏家族为了家业兴旺,专门兴建了祠堂、宗庙,还划出了一块土地,把这块地上的收入作为维修和家训堂经费。每年的春节在这里对后代年轻人进行家训教育。刘姓家族的家训和家风之所以受到当时许昌郡守的表扬和提倡,说明了刘氏家族的家训家风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家训碑前,通过石刻等文物,我感受到了当时刘氏家风对子女后代的教育和期望。特别是其中一句“家珍可易”,就是说,家里珍宝可以交换,也可能会丢失,而家风永传,永久继承。只有牢记家训,才可家业昌盛。还有一条:“对赌博愚顽的孩子和不良行为要家长稽查,教育。如果不改正或者有不服者交付官府严办。”可见刘氏家风家教之严和对传承家风的重视。

这些家训,在今天看来,对教育子女成才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于这一重大发现,村民引以为荣。为了保护好这个碑刻,当地村民在修好文化大院的同时,整修了这个家训堂,并把石碑镶嵌到墙上,供人们瞻仰和学习。

“耕读为本,赌博为戒”这一家训家风,千百年来,已经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至今,仍然需要我们学习和传承。

漯河日报 郑颍勇作

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903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