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韩洼墓

韩洼墓

位于襄樊市余岗乡团山镇韩洼村。唐代墓葬。封土高4米多、底径30余米,规模巨大,保存较好。该墓对于研究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具有很重要的价值。(第五批)

信息来源:湖北省文物局

韩洼墓

山东省莘县韩氏家族墓地,当地人称“韩王墓”,韩王是谁?

韩氏家族墓地位于山东省莘县董杜庄镇梁丕营村北200米处,当地人称为“韩王墓”。韩氏家族墓地现存韩国昌、韩允中父子及其家族墓地与神道碑、牵马俑、石马、武士俑、羊、虎、墓表等石刻。据旧唐书记载:魏博镇为割据河北的三大强镇之一。韩允忠为唐魏博节度使,其父韩国昌为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故其家族墓地规模宏大,石刻雕琢古朴,系用圆雕手法雕刻而成,碑额利用高浮雕的手法雕刻成,神龙曲身盘绕、层叠分明。

韩氏家族墓地原包括:韩国昌、韩允中神道碑2通,碑前有牵马俑石马,武士俑,羊,虎,墓表5件石刻。对面原有另外一列石刻与之相对应,已残。碑后150米处有韩国昌、韩允中墓,墓内石棺高2米有余。神道碑西北300米处.发现韩氏后代墓葬4座,均为五代时期,其中2座墓中有墓志出土,墓主分别为韩悦以、韩传以兄弟二人,系韩国昌孙子,韩允中弟兄的儿子。

其中,韩允忠神道碑通高6.38米 ,宽2.15米 ,厚0.75米 ,由额、身、座三部分组成。碑额和碑身为一巨石雕刻而成,碑额为方形圆角,用高浮雕的手法刻二龙戏珠,二龙盘环、曲身、层叠分明,各用一爪踏珠于碑额中心上部,碑额中心有圭形平面,阴刻篆书3行12字:"唐故魏博节度使韩公神道碑。"碑额的两侧各浮雕3个下俯龙首,碑额背面雕饰龙身,碑身高3.57米 ,下部略残,碑文楷书,阴文50行,行约84字,现存约3800字。龟形座,足内收,龟爪露出,细雕其状,从侧面观之此龟似静,又似在缓缓行进之中。

牵马俑位于石马的左侧,首残,身着圆领宽袖长袍,腰束带,双手持马缰,右手握缰至马辔出处,做拢马停进状,马圆体肥,马首饰辔,低首,鬃毛直立,背饰凹形鞍。武士俑身穿长袍,双手在胸前紧握宝剑,目光正视前方。石羊体大肥壮,前腿双膝跪地,作伏卧状。马辔、人俑衣服纹饰等则用浅浮雕的方法来表现,整组石刻粗犷、古朴,造型生动形象,是唐代石刻难得的艺术珍品。碑文为楷书,字迹端庄、规整、秀丽是研究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

韩氏先世为河南汝南人,世为魏将,国昌官至贝州刺史,唐大中六年(852)卒。允中官至魏博节度使,乾符元年(874)卒。 据旧唐书记载:“魏博节度使,治魏州,管魏、贝、博、相、澶、卫六州。”魏博镇为割据河北的三大强镇之一。韩允中为显赫一时的高官,在魏、博之间,方圆百里,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号称土皇帝。

唐玄宗李隆基时,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但唐中期以后,部分节度使发展成不服从中央命令,藩镇成为与中央对抗的割据势力。其中,安史之乱后所设的卢龙、成德、魏博三镇实力最强。三镇名虽服从朝廷,但不输贡赋,军中主帅,或父子相承,或由大将代立,朝廷无法过问。因这三镇都在河北道,故称河北三镇,又称河朔三镇。

韩氏家族墓地 韩国昌墓碑,年号清晰,立于唐咸通十三年(872年),咸通年间进士吴畦撰碑文。吴畦(840-923)字祯祥,原籍山阴(今绍兴),唐咸通元年(860)进士。初授河南节度判官,督修黄河有功。广明元年(880)破"黄巢乱",倍受朝廷器重,中和二年(882)召入朝,授中书令同平章事(兼)。文德元年(888)拜谏议大夫,时朱全忠与李克用争功互动干戈,宰相张涪与克用有隙,力赞全忠讨克用,昭宗召御史台四品以上官员商议,御史大夫柳耽与畦及诸台臣皆力加反对,畦言尤切,语涉权臣,忤逆昭宗,遂被贬润州(今江苏镇江)刺史,因不安其职,引退归里。卒于后唐同光元年(923)正月,享年八十四,葬于今漈头吴宅村。(若愚)

武乡韩北大明韩氏古墓碑考察记

大明韩氏古墓碑考

韩怀松

2020年4月4日(清明节)下午,编修《韩氏家谱》筹备委员会成员在一起议事。事毕后,有族人提议要去村里看一块古墓碑。前一段,族人们也看过几次,因墓碑残破、磨损严重,上面大多数字迹模糊难辨,始终研究无果。

我们一行6人来到墓碑前,仔细端详。当时阳光正好斜照在墓碑上,通过几次三番地辨认、判断、推想,最终连字成词,连词成句,把碑文抄录了下来,只有个别几个字无法推断。这时太阳渐渐落下,墓碑上的阳光由亮变暗,土丘的影子投在碑上,我们几人再瞪大眼睛看时,多数字体已经看不清了。一年长的族人感慨地说:“怪了,前几次怎么也看不清,怎么刚才就看清了?不会今天是清明节先祖显灵了吧?”我们若有所思。不管怎么说,大家总算有所收获,拍完照后都兴致勃勃地分散回家了。照片上显示的时间是2020年4月4日16时57分。

我回家后想想当时的情景,觉得是我们去考察的时机恰到好处,恰逢阳光高度角适宜观察吧?新发现的大明韩氏墓碑,或许能给我们研究族系历史提供重要的信息。我被家人们执着探究的科学精神深深地打动了。

大明韩氏碑文

韩翁墓志:

父 讳九叙

母段村武氏:

字(永)治,山西布政司,(隻)素性温和,谨守先举,享年六旬二,( )三子( )(汉)三女(冬)( )

长子庠生讳光祖

次兴祖

三(世)绍祖

孙庠生文瑞

文祥

文沛

大明崇祯十三年三月初二日

注释:布政司:官名。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太祖洪武九年(1376),改各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改原行中书省参知政事为布政使,十四年(1381),增设为左右布政使各一人。宣宗宣德三年(1428),除南北两京外,全国定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以布政使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别称藩司,俗称藩台,尊称方伯,下属称藩宪,总督巡抚之制建立后,布政使权位渐轻。清沿置,掌全省民政、田赋与户籍等事,为总督巡抚属官,每省一人,分辖本省府、州、县。庠生:古代学校称“庠(xiang)”,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郡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郡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

说明:墓碑括号表示墓碑上的字无法辨认或不确定。

推断:韩九叙(字永治),明朝末期人,官至山西布政司。如果其子是在父去世当年立碑,推断其应该是1578年出生(崇祯十三年即1640年)。墓碑正面呈正方形,厚度约一尺有余,碑文字体不规范、不合体,刻痕肤浅,且正文内容只有22个字。从墓碑的形状、字体、内容上分析,作为山西省一名行政长官,不可能在儿子、孙子辈就衰落得连一块合体的墓碑也立不起,而且生平事迹只有“素性温和,谨守先举”,况且子孙辈还有两名“庠生”。究其原因有三:一是适逢战乱或天灾人祸,无暇顾及,为了标志,草草安葬。二是墓碑是其逝去多年后他的后代补立的。三是纯属子虚乌有,有人杜撰的(竟有这种事情?)

结论:自然官至山西布政司,明清时期的《武乡县志》理应有记载,其从政事迹和世序有待后人进一步考证。

2020年4月9日

作者:韩怀松,山西武乡韩北村人,教师,文学爱好者。

郑重声明

“58同镇”转载本公众号所有文章 均未取得本公众号授权, 属侵权行为,与本公众号无关。限声明之日起,武乡 “58同镇”删除一切原创转载文章我们将通过法律渠道追究其相关责任。

特此声明

2020年4月9日

韩琦墓搬迁记

韩琦墓建成后效果图

几乎每个安阳人都知道老城中有个韩琦庙,但是您知道韩琦墓在哪里吗?

4月20日一大早,记者跟随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从市区驱车40分钟来到了殷都区皇甫屯村西地漳南灌渠的西岸,这里就是宋代三朝宰相韩琦墓搬迁地。

韩琦,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诗人。他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为北宋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廷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欧阳修赞其“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 。

过去,韩琦家族墓位于殷都区皇甫屯村西地。2009年,全国重点项目南水北调工程从湖北开始修建,一路北上来到了安阳,按照图纸要求,南水北调主干渠从皇甫屯村经过。为妥善保护文物,2009年至2010年,韩琦墓整体保护搬迁到皇甫屯村西南地,韩琦墓一迁告一段落。

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工程进展情况

市文物局副局长、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孔德铭告诉记者,近期,根据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关于保护搬迁韩琦墓的指示精神,经过长期周密的研究和科学规划,市文物局下属单位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相关单位制订了《韩琦墓保护展示与设计方案》《韩琦墓(M1)二次搬迁保护工程设计方案》等,韩琦墓二迁拉开序幕。“这块地春节前开始施工,4月初,工人又对这里进行了拆除,目前地面附属物已经清理干净。”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目前,韩琦墓保护搬迁工作正在顺利开展,现在已完成了建设场地内‘三通一平’,具备基本的施工条件。等设计方案到位后,我们将进行招标和施工。”孔德铭说。孔德铭介绍,此次韩琦墓的保护搬迁与展示利用项目计划投资1000余万元,项目包括韩琦家族墓的保护搬迁、陵园建设、碑廊建设、文物展示工程等,项目建成后,将为下一步综合研究、保护利用以及开发韩琦墓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在我市西北部打造一个文物保护利用的新平台和一道亮丽的文物风景线,也将为韩氏后人提供一个寻根祭祖、缅怀圣贤的场所。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820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