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来凤大头菜

大头菜,俗称“大蔸菜”。此菜在地方志上少有记载其它书籍上也尚无据可查,所以无法阐述出大头菜流传到土家族地域的准确时间。但是在鄂、湘、渝边土家族居住地域,种植大头菜的传统历史比较悠久,特别对此种菜的加工制作,保持着独特的工艺技巧。此菜色、香、味俱全,食之有着咸脆、醇香、松酥之口感,堪称土家族咸菜中的一绝。

来凤大头菜

来凤大头菜

来凤县优质农产品产销协会

凤阳这座桥大有来头!

大通桥

大通桥坐落在凤阳县城东南十余里濠河水面上,西北东南走向,是合肥至蚌埠公路的重要桥梁。此桥在元代时叫永安桥,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改建,朱元璋赐名“大通桥”。

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春上,朱元璋家里碰到天灾人祸。一个月之内连不连死了父母、大哥和大侄子四口人。这时,他三哥已到人家做上门女婿,大姐、二姐已出嫁,家中只剩下他和二哥、大嫂以及小侄儿、侄女五人。17岁的朱元璋,面对亲人的尸体无地安葬,只好去求田主施舍。哪知道田主刘继德不仅没给地安葬,反把他臭骂了一顿。朱元璋正在为难的时候,田主的堂兄刘继祖赏给一块地,才让朱元璋将亲人的遗体草草埋葬,这就是现在闻名于世的明皇陵。

朱元璋办理好丧事以后,家中的景况更加困难。他和二哥没有能力维持生活,只有让大嫂带着一双儿女回东乡娘家去了。不久又遇上天旱无雨,满天飞来蝗虫啃食庄稼,眼看着夏收无望,二哥只好和弟弟分手,自个儿外出逃荒。剩下朱元璋孤独一人,幸好汪氏老母收养了他,赵氏干娘也倍加照顾他。过了几个月,汪、赵两家生活自顾不暇,汪氏老母便备办礼品,让儿子陪朱元璋到村旁的於皇寺做了和尚,朱元璋总算有了一条生路。

可是,朱元璋进於皇寺里不满两个月时间,寺里也揭不开锅了,寺主便打发大小僧人自个儿谋生去吧!当时,朱元璋无家可归,无亲可投,万般无奈之下,只有抱着僧钵外出要饭去了。

朱元璋为了谋生到处流荡,在外要了三年饭,有好几次差点儿病死。到了至正七年年底,世道开始乱起来,他又返回於皇寺做和尚。在寺里还未过几年安稳日子,没想到,於皇寺又被乱兵一把火烧了。朱元璋再次陷入困境,不光吃不上安生饭,连个安生觉也没地方睡了,成天为着吃饭睡觉在途中奔波,忙得晕头转向。

传说有一天,朱元璋没有去处,只得无所事事地在路上徘徊。他走到永安桥上,遇见一个举着幌子上写着“看相,占卜”的人。那人长得仪表堂堂,朱元璋觉得他与众不同,于是向他诉说自己所处世道的变故,亲身经历的艰难与危险,然后请他预示自己以后的命运顺利与否。相面的人说了一句很吉利的话:“你现在该‘大通’的呀! ”说完之后,就告别而去了。

又有一天夜里,朱元璋走在濠州涂山桥上,曾听到前面有人说:”胡运穷,胡运穷,广运有神通。扶桑墩上日,照得木间红。”当时,朱元璋未留心说的什么意思,就走过去了。不久,朱元璋还俗从戎,投奔郭子兴起义军,从此一步一步爬上了皇帝的宝座。

朱元璋做了皇帝的第二年,开始在家乡兴建都城。为了运输材料和过往行人方便,他于次年下令修建永安桥。据说,当地知府严达、指挥周俊,奉旨建造砖桥,因原来木桥没有基础,下了十几次砖桥墩,都被水冲走,存不住。工匠们蹲在河边急得团团转,有的怪淤泥深没下到山石根,要追加工料费;有的怪龙王爷成心捣蛋,要找龙王算账。监工的头头没法子想,就把事情向皇上禀报。朱元璋听罢说:“只要桥建得牢固,工料尽管用;龙王若是捣蛋,我饶不了它个龟孙子!”监工的回到工地,没费多大劲,桥墩子就下好,桥很快便造成了。原来龙王听说当今皇帝饶不了它龟孙子,就派个老龟精去驮顶着桥墩。桥造好后,朱元璋想起早先穷时遇见相面人说的话,便赐桥名叫“大通”。后来相传,桥旁村里人在正中午时,经常能看到桥洞下水中有个比碾盘大的老龟趴在那儿,一动也不动。可是到了清代老龟精沉不住气了,有人在晴天正中午时看到它浮出水面晒背,一到阴天下雨,它还在河水中戏游。听说有天半夜里刮起一阵黑风,老龟精从桥底下爬到东海去了。桥墩悬空久了,一天,桥“轰”的一声,下沉了半截桥在水里。后来在这儿修成了又宽又高的钢筋水泥桥,砖石桥看不见了,但是“大通桥”的传说流传下来了。

来源: ‍《凤阳名胜大观》孙祥宽

编辑:高洁 赵辰星郑孝荣

凤阳县城内的这几口井大有来头!其中一口名字叫“故宫”!

皇城内水井

在过去无自来水的时代,水井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古代城镇一般都说有72口井,据说中都皇城护城河里也凿有72眼水井,其实“七十二”以像(虚构对应)“七十二地煞”。据调查,北京故宫当年生活区内大小水井约百余口,估计中都皇城内水井不会少于此数。现仅介绍尚存的几口大井。

故宫井位于奉天殿遗址北稍西约150米处的农田里,北距玄武门遗址约1.45米,因在后宫,故名。清光绪《凤阳府志》:“故宫井,在县城(皇城)内,口大逾常。”乾隆《凤阳县志》也说:“在县城(皇城)北门内,井口大逾寻常。”并载录清人吴枚初《故宫井)诗:

白玉雕栏梵宮井,碧梧沉沉覆清影。

美人素手牵朱绠,辘轳呕哑香雪冷。

天上小团龙凤饼,活火烹煎光炯炯。

昼漏迢迢春睡醒,沁齿回甘消日永。

古来乐事空记省,此地宫车未临幸。

三百年中闭绝境,雪浮流膏饮蛙黾。

玉马朝周亳社屏。幸免胭脂辱泥泞。

供他野老桔槔打,泫泫清泉走畦町。

历经600多年沧桑,此井至今保存完整。1974年以前,井内尚有一池碧泉,现井为琉璃碎屑等物回填。井壁为明代大城砖砌筑,直径1.82米。井口是由一整块白玉石大圆台覆盖,厚0.95米,外圆直径2.6米,正中雕凿成井圈,凸出四周台面0.07米,上口沿直径0.83米,下口沿直径1.54米。此白玉石井台体积仅比蟠龙石础略小,也是一件珍贵的中都文物,可惜石井栏东南侧有道裂缝。

四眼井位于奉天门遗址东南约70米处农田中,因井栏上开凿有四眼圆孔,故名。井壁是用明代大城砖砌筑,浑圆光滑,到水面深约两米,水下深度未探测。井壁口沿直径2.07米,上面中部南北竖放着两块青石条,宽、厚均在一尺以上;再上面东西原横铺六块青石板组成一个圆形的井台,直径2.55米。中间四块石板各开凿两孔,共四个井眼,四人同时打水可以互不干扰,所以称四眼井。现在仅存井南部三块石板,为一半圆形。此井为苦水井,现已废弃。

二眼井位于奉天门遗址西南约70米处,东与四眼井对称。井亦为明代大城砖砌筑,口沿直径两米,由中心点之南北各横置一块青石条,上放一层大城砖,再上南北向平铺六块青石板,组成圆形井台,直径2.45米,上开二眼,得名。现二眼仅存东块凿的半个眼,仍为人饮用井。

来源:中国凤阳

湖北妈妈最爱做的8道菜,每一道都大有来头,你喜欢哪道?

最怀念的是“妈妈的味道”,做的每道菜都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作为湖北人是爱吃一族,湖北的美食更是遍布各地。再说湖北妈妈的十道菜前,先透漏给大家咱湖北最具特色的十条美食街,旅游的话一定要去哦。

它们分别是:武汉的户部巷、武汉的雪松路美食街、武汉的粮道街、襄阳的风华路美食街、宜昌的陶珠路美食街、荆州的大赛巷、荆门的车沟巷小吃街、恩施的女儿城美食街、潜江的龙虾街、天门的蒸菜美食街。

这十条美食街,吃过五条以上的才算正宗吃货哦!哈哈,快来夸夸我。大家去湖北大有地方可去喽。

接下来聊一聊湖北妈妈的家常味道,每一道都大有来头,每一道都色香味俱全。

01.清蒸武昌鱼

即使其他九道菜还没说,但这一道一说,大家肯定都熟悉。早在三国时期就有“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的民间说法。而在《水调歌头游泳》中有一句诗则是“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使武昌鱼扬名海内外。

这道菜原汁原味的保持了鱼的清香,制作简单,形状完整、鱼肉鲜美、汤汁香醇,是一道零失败的家常菜。妈妈爱做,家人爱吃。

02.红烧野鸭

听过北京烤鸭,听过红烧野鸭吗?红烧野鸭是湖北传统名肴。三国时期,曹操南征,曾许愿:“若有先至乌林者,尝食红烧野鸭”。 呀哈,又是三国,跟历史渊源很深呢。

03.湖北鱼馔

湖北水宽鱼多的巨大食材优势,奠定了湖北鱼馔的诞生。湖北菜的总体特点被饮食专家学者归结为“以水产为本,鱼馔为主,汁浓芡亮,香鲜微辣,注重本色,菜式丰富,筵席众多”。

04.桔瓣鱼汆

鱼汆又称鱼丸或鱼元。相传鱼元大致起源于楚文王时代。因楚文王在一次吃鱼时被鱼刺扎喉,当即怒斩司宴官。所以有了没刺的鱼元。

一般妈妈做鱼元时,是不用活鱼做的,因为冰过的鲜鱼比较好,这样吃水较多。

05.三蒸

阳三蒸是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久负盛名。“沔阳三蒸”是指蒸畜禽,蒸水产和蒸蔬菜的总称。

在我的记忆中,妈妈也做过粉蒸肉,她是用南瓜做底蒸的,造型相当别致,口味也很好,南瓜独有的香味浸入到肉里,吃上一口,口齿留香。

06.荆州鱼糕

俗称荆州花糕,“头子”菜,是荆州市传统名菜之一。妈妈做出这道菜之后,只是远远看上去就色白晶莹,尝起来肥而不腻,滑嫩爽口。

在制作鱼糕时,鱼要是新鲜的鱼,最好是草鱼。做出来的才更香。

07.皮条鳝鱼

皮条鳝鱼因成菜后鳝段形似竹节,故又名“竹节鳝鱼”。在荆州的各大小酒楼均有售卖,去旅游的人可以尝一尝。

这道菜的起源是来自于官员的执政智慧、运用烹菜方式来和谐人际关系的结果。

08.排骨藕汤

这道菜妈妈在做时,妈妈会用7孔的莲藕去做,因为7孔的莲藕含水量比较少,又淀粉含量比较高,炖出来的更好吃,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道菜。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724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