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述洞独柱鼓楼

独柱鼓楼,俗称“现星楼”、“杉树鼓楼”,在距黎平县城39公里的述洞下寨,外观与其它鼓楼一致,为七层檐四角攒尖顶,密檐式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53.3平方米,高15.6米。相传建村之初就建有独柱鼓楼。现在的独柱鼓楼建于1921年,它是黎平县境内仅有的一座独柱鼓楼,保存完好。该楼共5层,高约12米,呈四檐阁。除第一层,述洞独柱鼓楼,述洞独柱鼓楼简介,述洞独柱鼓楼-黔东南州黎平县述洞独柱鼓楼旅游指南

述洞独柱鼓楼

黎平述洞:侗族独柱鼓楼之乡

述洞故事

述洞村系岩洞镇的一个行政村,坐落在黎平县西南部,地处山谷。村寨四周山岭层叠,连绵不断,山上古枫翠竹遮天蔽日。身处其间,令人不知东西南北。村之东面,大山高耸入云,气势雄伟,酷似天鹅觅食,古人因形取山名为“仙鹅山”。山上松杉苍翠挺拔,大树下老藤灌木郁郁葱葱,四处横生。春天时节,花红叶茂,交相辉映,五彩缤纷,芳香四溢。三伏酷夏,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时值深秋,大山小岭的古老枫树点缀在杉林中,好似落霞裹树冠。进入严冬,大树小树披银挂玉,好像粉妆玉砌的、重重叠叠的珍珠塔。村寨坐落的山岭,北高南低,东面小河盘绕,西面水塘盈盈,小河两岸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远观村寨,恰似一艘画舫,北端挂起绿色大帆,在广阔的林海中乘风破浪。

相传,早年的述洞,农家散居于涤山,因屡遭抢劫,村民不得安宁,后经众议,遂将四处散居的住户迁来此聚居,故取侗名为“蓄”,即收拢来之意,汉语谐称“述洞”。解放前,民房集中建造在一条低矮而又平缓的山岭上,寨外筑一道3米高,2公里长的防护墙,建4个门楼,由寨上壮年人轮流守护。山岭由北向南斜下,大约有500米,三起三伏,缓急有致,沿过大山西面。一条小河北穿南出,蜿蜒流淌,穿过大山与村寨之间,使村寨与大山隔河相望。大山如同巨人,张开双臂拥抱村寨。村中的禾晾、粮仓均建于鱼塘之上,既防火又防鼠。

述洞村共有三座鼓楼,又以独柱鼓楼著称。据说,明代崇祯以前,述洞村寨聚落在一棵古老的巨杉周围,古杉高大挺拔,枝繁叶茂,遮荫数十平方米,远望其形,酷似一座庄严矗立的绿色宝塔。周围的民房错落参差,远观其势,俨然鹤立鸡群,十分壮观。有了这棵四季常绿的天然宝物,村里人无论春夏秋冬,一有空闲都集中在树下谈论世事、家事、农事,节日庆典也在树下举行。寻常过往客人,到此树下,非得止步观赏,流连忘返。

俗话说:“千年松树万年杉。”百年树木不算老,但有一年,古寨失火,殃及古杉,从那以后它失去了活力,直至枯死。失去古杉,村人们就没有了活动场所,于是人们冥思苦想之后,设想造楼,以楼代树恢复活动场所。到崇祯九年,村民以寨上长老为首领,同心协力,共同备料,积极献工,开始仿树造楼。一名叫杨席珍的村民,年方而立,自告奋勇,主动设计掌墨,带领工匠,建造独柱带顶、四方倒水、七层瓦楼的塔式建筑物。据说,竖楼那天,天高气爽,万里无云,从上午到中午,恰好独柱擎天之际,众人抬头仰望独柱顶端,却见一颗明亮的星星闪烁着。因此情景之出现,将楼命为“现星楼”。后人以独柱带项的特点,改名为“独柱鼓楼。”

此独柱鼓楼建筑风格,融侗族鼓楼、花桥的建筑风格为一体,整座鼓楼装饰朴实无华,无泥塑彩绘,不用一钉一铆,楼高15.6米,共7层,1--6层均为上方形重檐。鼓楼底层,四周设有靠栏板凳,朝北方开有一道大门,楼里的地面铺设鹅卵石,内设置有一个火塘。在“楼心柱”约4米高处的一层十字穿插枋上,叠置四抬梁互相衔接于穿插枋中点,抬梁枋中部安有长瓜柱直达第四层檐,延复有十字穿插枋与瓜柱头相扣,东西两根瓜柱脚精刻垂瓜为四方灯笼形,四面阳刻有“天官赐福”四个字,西垂瓜为圆灯笼形。到第三层穿插枋上仍设有抬梁枋,中部安有四根长瓜柱,互相联通,规模相应递减。到第四层十字穿插枋上铺有台板,台板约1米处置斗状台顶,从上到下盖的都是小青瓦。独柱鼓楼把整个侗寨点缀得庄严和谐,浑然一体。尽管历经风风雨雨,至今仍然保持原汁原味,被公认为侗族鼓楼的始祖,并入选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述洞人一日三餐,多喜糯食。亲友来访,皆以糯食相待,婚嫁喜庆礼品亦多用糯米制成,米酒以糯为本。酒在述洞饮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家家都会酿制。各种节庆,亲友交往总以酒为礼,以酒为乐,无酒不成礼。每当客人到来,主人劝客痛饮,尽欢而散。人们以酒会友,以酒敬老,用酒消除疲劳。酒席上有年少者敬酒,还有小姑娘们唱酒歌的习俗。

述洞侗族节日很多,二月二日是土地公的生日,述洞寨头、寨尾、周边路口门楼及寨中鼓楼,都安设有土地公土地婆,这天村民都到土地公面前焚香拜祭,并在土地公门上写两副对联,一是:“公生二月二日,婆德千载千秋”;二是:“保一境清洁”,“佑四季平安”。以祈求一年风调雨顺,老少安康、六畜兴旺。三月三日是“土王节”,这天全寨去折黄草花来做黄米饭和黄糍粑,一家宰杀一只大公鸡祭拜祖宗。四月初八是“黑米饭节”,家家户户蒸黑糯米饭吃。意思是:牛给人们犁田耕地很辛苦,我们人人都吃它的一口“屎”,以此敬供它。

五月五日是“端阳节”,这天家家户户包粽粑,天刚亮各家男人到寨边去讨来菖蒲香艾回家,到正午时分准时挂在门枋上,祭祖驱邪,祈求当年没有各种害虫进屋。六月六日“祭祖节”,也称“大碗肉节”,全村男女老少都聚到独柱鼓楼下,杀猪祭祖,然后各家各户拿一碗肉回家去吃。六月卯日“吃新节”,人们届时到田里拿来禾胎三根和鲤鱼三尾来祭祀祖先,以庆丰收,如是等等,节日内容丰富。全寨共七个姓氏,同姓不通婚。男女之间恋爱,多为“行歌坐月”。姑娘相聚在月堂里,后生们按习惯手执琵琶、果吉房月堂。男女交情唱歌,可至天明。

风雨桥,侗寨鼓楼,长桌饭局:是程阳八寨侗族人独特的风景!

位于湘、桂、黔三省交界的程阳八寨就是侗族的代表。八寨沿河而建,周围皆规划良好的美丽梯田。这里举世闻名的程阳风雨桥,热闹的侗寨鼓楼,最接地气的长桌饭局——百家宴和数不尽的美酒美食,想体会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侗族文化,这里不可错过。

不仅完好地保存着侗族的木楼建筑、服装饰品、歌舞文化、生活习俗等古老传统,而且在与现代生活交融中继续发扬光大,成功地发展为令人流连忘返的旅游新村

程阳八寨即马安寨、平寨、岩寨、东寨、平埔、吉昌、平坦、程阳大寨等八个侗寨,因独特的风雨桥、鼓楼、吊脚木楼及浓郁的民风民俗闻名遐迩。美丽的风雨桥群、古楼群、木结构吊脚楼群和梯田群、水车群等侗寨风光,欣赏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舞表演,参观典型民居和侗族工匠世家,品尝别具风味的侗族餐饮,领略侗族独特的习俗,别有一番风情。

“百家宴”是侗族待客的最高礼仪。每逢村寨互访或有特别尊贵的客人来访时,全村各户自备酒菜饭,一起到鼓楼坪“一”字型摆开长桌,客人可从第一桌吃到最后一桌,你来我往、觥筹交错、热闹非凡。据说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吃百家饭、联百家心、驱百种邪、成百样事”。

水车,河流,田野,吊脚楼。嘎嘎转动的水车,潺潺流水,寒冷冬天里的暖阳,不远处的寨子,一副优美的田园山水画。

晋中太谷老街中心的鼓楼,十字交叉的四个门洞,有凤眼之美誉

接着分享我的山西旅行故事,本日来到了晋中太谷。

这次的山西之行从大同开始,一路经平遥、祁县来到太谷,想要好好追忆一番“晋商故里”。看惯了各地宏大壮观的高铁站,来到这座朴实的太谷站,感觉很新奇。太谷站始建于1934年的太谷站,是同蒲铁路上的车站,而同蒲铁路是阎锡山主持修建的。

在太谷站前小广场骑上共享单车到达预定的酒店,放下背包就赶往太谷老街。这是太谷老街的南大街。太谷老街以鼓楼为中心,四条大街连接着周边七十二条巷子。太谷老街在明清时期,因晋商崛起而达到鼎盛。与那些全国各地随处可见的的崭新规整的古城景点不同,太谷老街至今依然保留着古色古香的韵味,街道两边开满了店铺,从餐饮店到绸缎庄,从古玩店到传统手工作坊。

相比老街的“陈旧”,老街中心的鼓楼刚刚修缮一新,极为醒目。到了明代,晋商开始崛起,太谷老街逐渐成为重要的商贸集散地,老街人捐资在城中心修建了四门鼓楼,迎接南来北往的客商。鼓楼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四百多年来,鼓楼巍然屹立,就像是一位慈祥的老人,春夏秋冬,日升月落,庇荫着熙来攘往的人流,也目睹着老街的兴衰更替。

太谷鼓楼建在方形的砖砌台基上,台基高约8米,辟十字交叉四个门洞,可通县城东西南北。鼓楼为二层三重檐楼阁式木构建筑,高达20米。鼓楼建筑古朴大方,设计构造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是晋汾地区鼓楼建筑中的代表作品。鼓楼是太谷的象征,有凤眼之称。本图为南门“仪凤”,乾隆二十七年(1762)题字。大观楼是太谷鼓楼的正名。下檐悬匾:光被四表。

楼身二层,面宽、进深皆三间,四面开门,每层均设有围廊。楼内东有楼梯可达二层。作为重要的公共建筑和城市地标,太谷鼓楼建筑古朴大方,是一座体现明代建筑风格的古建筑,晋汾地区鼓楼建筑中的代表作品。东是“观象”,南是“仪凤”,西是“眺汾”,北是“拱辰”。东门“观象”,乾隆二十七年(1762)题字。

西门名为“眺汾”,乾隆二十七年(1762)题字。

北门“拱辰”,乾隆二十七年(1762)题字。

太谷鼓楼采用的是拱形四门洞镂空设计的方式,可通往县城东西南北,极大方便了南来北往的客流。

从鼓楼门洞看向南大街,一家老字号太谷饼店的广告非常抢镜。太谷饼是老街最具特色的美食,它是过去晋商走南闯北必带的干粮,也是如今远方游子最惦念的家乡滋味。太谷的老人会说,现在的太谷饼比以前小多了。过去的饼做的个头大,主要是为了能吃饱,现在的太谷饼小了许多,精致了许多,吃太谷饼不再是充饥,而是品尝特色小吃,吃的是情怀。

楼内东有楼梯可达二层,登高望远,古城风貌尽收眼底。如今的太谷老街,虽早已不再是过去“货行四海,汇通天下”的商号,但依然有着熙攘的人群和商铺林立的热闹街市。

站在鼓楼下,沿着门洞望去,古街韵味十足,虽有些沧桑,但老城人一直生活在其,依然散发着迷人的烟火气。它不像是景点,而是晋商过往辉煌的见证者,游人可以静下心来,慢慢地走走看看,不知不觉就会融入到老街生活中去。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3712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