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青阳巷18号革命旧址

青阳巷18号革命旧址位于沙市区青阳巷北段东侧。旧址原为郑静(中共地下党员)的私人住宅。抗战初期,中共沙市地下党组织曾在此举办党员训练班,王干青担任教员。

王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政策,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讲演、演剧,如《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对沙市地区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起过巨大的作用。当年,此房门前曾一度公开悬挂“沙市战地文化服务处”的招牌,并在此举行过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等活动。训练还为当时中共江陵县委所领导的三湖地区抗日游击队输送过一批武装骨干。房屋原为砖木结构,新中国成立后改建为纯木结构的两层楼房。1966年,沙市市政府批准在门前悬挂标志牌予以保护,现为一户居民私人所有。

信息来源:沙市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青阳巷18号革命旧址

革命文物巡礼 | 两处革命旧址,讲述浏阳往事

原标题:两处革命旧址,讲述浏阳往事

湖南省浏阳市境内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国有可移动革命文物1.6万余件。因为秋收起义各部会师于浏阳市文家市镇,浏阳也被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发源地之一。

近日,记者踏上了这片红色热土,来到浏阳市大围山镇楚东村。桃林掩映间,一座坐北朝南、砖木两层结构的清代天井院式民居——锦绶堂映入眼帘。这里是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1930年至1931年间,以杨幼麟为代主席的湖南省苏维埃政府两度在此办公,历时9个多月,领导人民开创了全省苏区革命斗争蓬勃发展的有利形势,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扩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和管理省级苏维埃政权积累了宝贵经验。

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锦绶堂全貌 浏阳市文物管理局供图

在讲解员朱丽利的带领下,记者走进这座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三进五开间的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这里共有108个房间、17处天井,当时的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最多有200多人在此办公。”朱丽利说。墙面上留存着大量当时的红军标语和油印小报,面积超过36平方米。踏着镂空木质楼梯登上该建筑的二楼,湖南省苏维埃政府财务收支表在墙面上清晰可见,详细记载着没收反革命财产等收入以及办公费、宣传费、军事费等开支状况,是研究历史的珍贵史料。

“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建立的8个省级苏维埃政府中最早的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当时行政省份名义成立的政府。它的建立是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一件震动全国的大事件,对国民党反动统治产生了强大的震慑力,极大地鼓舞了当时全国的革命运动。”浏阳市文物管理局文物保护科资料员彭志敏介绍,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建立了齐全的组织机构,贯彻实施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方针和政策,颁布实施了《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暂行土地法》,有力推动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运动的开展。

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墙面上保存的红军标语。张玲 摄

2013年,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被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后五六年间,浏阳市文物管理局先后对旧址进行了本体维修和防雷、消防工程建设,目前正在进行外围环境整治工程。“锦绶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集木雕、书法、彩绘、泥塑等精湛技艺于一体,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和历史研究价值,我们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开始,对建筑当中的壁画彩绘等进行保护和修缮。”浏阳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长张雪章说。

从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步行200多米,记者来到正在修缮中的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共湘鄂赣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这座清代建筑在当地被称为楚东山大屋,由东西两个建筑群组成。1931年7月5日,中共湘鄂赣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会期10天,到会代表200余人,中共中央派黄火青同志出席指导。会上正式成立了中共湘鄂赣省委,选举李宗白为省委书记,赖汝樵、胡梓、杨幼麟等为省委委员,并对今后有关军事、土地、组织、党费、宣传等10项工作作出了相应决定。这次会议的召开和中共湘鄂赣省委的成立,增强了党对湘鄂赣苏区的领导,有力推动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与壮大。

走进楚东山大屋,40多位工人正各司其职开展文物修缮工作。据悉,工程从今年2月启动,现已接近尾声。

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内景。张玲 摄

今年3月,《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公布,列入湘鄂赣片区分县的浏阳市结合《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要求,立即开展了革命文物调查和研究工作,对文物家底进行了进一步摸排,初步编制了《浏阳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纲要(2018—2022)》,提出将全市革命文物分为东南、西北及城区三大板块,实现以点带面、串点成线、抱团发展,重点打造秋收起义纪念园、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等4个园区。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楚东村的这两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相关文物遗址保护级别不同,但史实关联,价值重大。”张雪章说,“近几年,我们对这两处旧址进行了全面修缮修复,并将其纳入楚东村传统村落整体保护规划,进一步加强周边环境整治,完善相关设施,全面保护革命文物本体及其历史风貌,并积极征集展陈品,计划按照当时湖南省苏维埃政府的办公现场进行复原陈列。”

翻看《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游客登记簿》,记者发现,每天都有长沙、常德、衡阳等地的游客前来参观。据了解,自2015年6月对外开放以来,除去闭门维修的时间,该景点累计接待游客近6万人次。

“我们将继续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充分挖掘、保护浏阳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展示革命文物的深刻内涵,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在浏阳形成生动实践。”浏阳市文物管理局党支部书记寻民初表示,未来两年,浏阳市还将围绕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成立90周年(2020年)、中共湘鄂赣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90周年(2021年)等主题,举办系列纪念活动,进一步扩大“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浏阳片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研学旅行路线,充分利用革命文物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惠及百姓。

红色印记▪青原——东固革命根据地旧居旧址

1921年至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时光,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今天走进青原区东固畲族乡,述往事、思来者,追寻红色足迹,感悟红色文化,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汲取精神力量。

东固革命根据地旧居旧址

东固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留下了毛泽东、朱德、陈毅、曾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量的旧居旧址。据初步统计有 130 多处,具有原真性、密集性、完整性、多样性、复合性等特点,上承井冈山星星之火,下联中央苏区燎原之势,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党员教育的重要基地。虽然历经了近 90 年的风风雨雨,但依然保存较完好,它们仍矗立在当年的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大地上,显示着昔日的壮阔与荣光。2009 年 5 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东固平民银行旧址

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 189.51 平方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28 年上半年,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活跃根据地的经济,沟通与白区的贸易,中共东固区委决定以黄启绶等人创办的东固平民借贷所为基础,创办东固平民银行,由黄启绶、刘经化、汪安国、王金亭、邱有文、李文连等 7 人组成平民银行委员会进行工作。8 月,平民银行在东固开业,以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二、第四团捐助 4000 元,银行委员会筹集 3000 元为基金,行长黄启绶,工作人员有邱有文、刘洪顺、李亮恬、王直亲等。初时,发行壹元、伍角、贰百文、壹百文 4 种纸币,后又增印贰元纸币。1930 年 3 月,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东固平民银行成为区域性银行,并改称东固银行,收归赣西南苏维埃政府财政部直接领导。同年 10月,又壮大为江西工农银行。

红一方面军无线电训练班旧址

1931 年 4 月 20 日,红一方面军首长为便于了解敌情,掌握战机,将红军小布无线电训练班转移至总部驻地——敖上继续办班。

毛泽东、朱德等总部领导非常关心、支持训练班的工作。在一次给培训班的学员上政治课时,毛泽东坚定地指出 :国民党不可怕,蒋介石的兵再多也没什么了不起,历史上赤壁之战不就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吗?红军有了电台,就等于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我们一定能打败敌人,革命是不可阻挡的!办班期间,无线电训练班负责人王诤还于 5 月 15 日 18 时,用缴获的收报机侦收到了国民党军驻富田王金钰所属 28 师公秉藩电台发给该师驻红一方面军总部防空洞旧址红军无线电讯班旧址。吉安留守处的一份重要情报,内容是 :“我现住富田,明晨出发”。留守处问 :“到哪里去”?师部台答 :“向东固去”。王诤即时将此重要情报上报毛泽东、朱德,为红军打胜第二次反“围剿”第一仗——白云山战斗,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红一方面军无线电训练班旧址为土木结构民居,上下两层,建筑面积 380 平方米。2006 年 12 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红一方面军总部防空洞旧址

1931 年 4 月下旬,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总部由宁都转移到东固敖上村后,为防备敌人的空袭及侦察,较好的隐蔽,指挥红军战士挖掘了防空洞。该防空洞为这 25 天的隐蔽起了很大作用。

来源:文旅青原

声明 :我们一直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尊重权利人的版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我们无法核实其出处,难以取得权利人的许可,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或沟通许可事宜。

濮阳红色遗址上的故事(十五)——冀鲁豫边区颜村铺革命旧址

红色印迹

冀鲁豫边区颜村铺革命旧址

西江月范县“华北小延安”感怀

凝视小家庭院,

万千思绪难平。

当年烽火烈焰红,

多少豪杰血涌。

名将风云际会,

挥刀纵马冲锋。

扫除倭寇见黎明,

还我山河共庆。

(苏涛)

冀鲁豫边区颜村铺革命旧址简介

冀鲁豫边区颜村铺革命旧址位于濮阳市范县新区东北6公里处颜村铺村。

革命战争年代,颜村铺村是冀鲁豫边区党政军群机关常驻地,有“红色首府”“华北小延安”“小莫斯科”之美誉。

颜村铺革命旧址为一处青砖黛瓦、古朴自然的农家四合院。四合院坐东朝西,分前后两个相通院,共有砖木结构房间23间,建筑面积2349平方米,在朱德、黄敬、段君毅、曾思玉等领导人旧居设有展室,详细介绍了颜村铺革命旧址的革命历史以及领导人的生平事迹,展出136件革命历史文物、2000余幅图片和10余卷文献资料。

颜村铺革命旧址总体规划占地面积5.46万平方米,包括冀鲁豫边区司令部、报社、学校、兵工厂、被服厂、训练场等。一期修复面积约1100平方米,展厅面积约480平方米,二期修复面积8131平方米,建筑面积2419平方米,现已修复边区银行、报社、战地医院、兵工厂旧址及附属建筑。

冀鲁豫边区颜村铺革命旧址1977年被安阳地区行署公布为革命纪念地;范县人民政府1978年和1983年分别设立纪念碑;2000年9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2月被中共濮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濮阳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被河南省旅游局纳入河南省红色旅游线路;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被中共濮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濮阳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15年6月被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河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崔朝宽)

红色故事

段君毅在颜村铺村的几段往事

段君毅,1910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濮县(今河南省范县)。抗日战争时期,段君毅先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旅副旅长,鲁西军区副司令员,鲁西行署副主任、主任,冀鲁豫行署副主任、党组书记,中共冀鲁豫第二、第八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豫东(水东)工委书记,冀鲁豫军区豫东指挥部政治委员。

段君毅在担任中共冀鲁豫第二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期间,曾在范县颜村铺村生活和工作。他严于律己、一心为民的高贵品质和工作作风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至今被村民们广为传颂。

莲花土的形成

“小雨结成皮,大雨漏到底”这句顺口溜,是1942年以前颜村铺村人形容当地土壤的一句话。这里的土壤是上淤下沙,下小雨时上面结成硬泥皮,下大雨时水从沙底漏掉了,保不住墒。因此,这里的农业产量一直不高,农民的生活很苦。

1942年,段君毅来到颜村铺村不久,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他深入调查,与老农促膝长谈,了解到上淤下沙的土壤不好,下淤上沙的土壤也不好,而半淤半沙的土壤却是好土壤,它叫莲花土。

段君毅想改造颜村铺村的土壤,把淤土和沙土来一次大掺和,让贫瘠的土地变成肥沃的莲花土。他将自己的设想在二地委领导班子会议上提出后,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

帮助群众改良土壤是件大好事,从道理上不会有人反对。但是,1942年是华北地区特大灾荒年,党政军干部和战士们每天每人仅半斤粮或去油的豆饼。而且目前又处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阶段,大家的精力、体力条件都有限,对搞大深翻土地,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发现困难、解决困难是共产党人的天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共产党人的原则,段君毅在提出问题前对困难作了充分考虑,他认为这样的大工程,让分散群众自己干,怕难以奏效;军队行军作战任务虽重,可是人多,挤出时间一人挖一锨就是一大片。于是,他就带领部队搞深翻土地。段君毅善于身教,每次深翻,他总是挽起裤脚甩开膀子大干。身教是无言的号召,干部、战士也不甘落后,你追我赶的深翻热潮就掀起来了。

现如今,颜村铺村的人们每当看见自己田里茁壮成长的庄稼,仿佛又看见了那高大的身躯,带领着千万将士一锨锨地翻挖、一寸寸地掺土的感人情景。

“到底是谁养活了谁”

1942年9月,冀鲁豫区党委抽调500余名干部组成政民工作队,到二专区所辖的濮县、范县,开展以减租减息、增资增佃、“反黑地”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民生运动试点。

段君毅很关心政民工作队工作的情况,他和地委副书记万里经常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查,听取工作队员的汇报。有一次,颜村铺村的群众与一个地主就减租减息问题展开了辩论,段君毅参加了辩论会。会上,地主的气焰十分嚣张,不仅拒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反而理直气壮地说是他的土地养活了佃户。而有的佃户自己也认为二五减息是割下地主身上的肉贴在自己身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作队员由于缺乏理论水平,居然反驳不了地主的歪理谬论。如不打下地主的嚣张气焰,斗争就要失败。这个时候,段君毅站起来质问地主说:“你地里的庄稼是谁给你种的?如果没有佃户种你的地,你的地都荒着,你又吃什么?到底是谁养活了谁?”地主被问得张口结舌,会议才进行下去。

“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

1943年春,冀鲁豫边区依然闹春荒。段君毅所在的第二专署虽然属于非灾区和轻灾区,但救济灾区人民的任务十分艰巨。他与地委副书记万里及专员邹鲁风等一起,组织群众向灾区捐粮捐款捐物。当时,地委提出的口号是“一两米能救活一个人”“一斗糠穷不了一家人”。地委还规定,党政军机关每人每月节约小米5斤,每匹马每月节约饲料10斤。

地委做出的规定,书记要带头执行。段君毅每天吃的是黑豆窝窝头,硬邦邦的,人称“钢盔”,喝的是稀得能照出人影来的糊糊。黑豆本来是喂牲口的饲料,现在成了段君毅的主食。

当时地委机关驻在颜村铺村东头的一家民房里。段君毅的床铺是用门板支起来的,白天做门,晚上拆下来做床。这天,军分区参谋长潘焱找段君毅研究工作。一进门,发现他躺在门板上,手捂着肚子,脸色煞白,看样子病得不轻。潘焱赶忙找来医生,医生诊断是肠胃消化不良。潘焱明白了,是饿的,是吃“钢盔”吃的。身高1.8米的大个子,这点营养怎么行?医生只有听诊器没有药。潘焱走进机关食堂对管理员王勇强说:“政委病重,肚子疼得厉害,你得设法给他搞点细粮,做点软面条给他补补身子。”段君毅听说后,严厉拒绝,理由是“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这场病就这样硬是让他给“顶”过去了。

“搞好军民关系不是让你给我们送礼”

1945年春节期间,村里有位大嫂听说要搞拥军优属活动,她将鸡蛋、红枣直接送到军分区司令部,恰巧碰上了段君毅,段君毅劝说她拿回去。她说:“不是你说要搞好军民关系嘛!”段君毅笑了,忙说:“是要搞好军民关系,又不是让你给我们送礼。”这位大嫂不服气,又说:“人家演节目的不是唱‘大红枣甜又香,送给亲人尝一尝’吗?你咋就不让尝呢?”段君毅乐了,说:“那是说送给战士们尝一尝,不是让你送到这里。”大嫂仍然不服气,争辩说:“你不是战士的政委嘛?”段君毅看她挺能说的,就说:“我是政委,政委可是有权下命令,我说一句‘谁送谁吃’,那时候,你可吃不了兜回去。”这位大嫂没办法了,只好转向战士营房,临走说了句:“都说段政委好说话,今儿是咋啦?咋这么不好说话呢!”

(张瑞雪 郝福基)

来源:濮阳党史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674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