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赤道纪念碑

赤道纪念碑在基多市北方95公里。凡是到厄瓜多尔旅行的人,无不要去观赏名闻遐迩的赤道纪念碑,这里被看做是“地球的中心”。赤道纪念碑分为新旧两座,旧碑位于圣安东尼奥镇,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城以北24公里处,它三面被崇山峻岭环抱,海拔2483米,碑高10米左右,通体用赭红色花岗岩建成,造型呈方柱形,四周刻有E.S.O.N.四个表示东、西、南、北的西班牙字母,以纪念对测量赤道、修建碑身作过贡献的法国和厄瓜多尔的科学家。

每年3月21日和9月23日,太阳从赤道线上经过,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相等。这时,厄瓜多尔人要在此举行盛大的迎接太阳神的活动,感谢太阳给人类带来温暖和光明。厄瓜多尔人称这块纪念碑为世界之半。旅客们喜欢站在石阶上拍照留念,双脚分别踏在白线两边,以示自己同时站在南北两个半球上。新碑矗立在距旧碑不远的皮钦查山脉环绕的埃基诺西亚尔山谷中,在基多城北约27公里的赤道线上,据说它是世界上最准确的赤道标记。在纪念碑前方,有一条石砌的长长的通道,通道两旁矗立着一些石雕群体。凡是到基多旅游的人,都可领到管理部门签发的一张证书,证明其某年某月某日曾到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一游。

赤道纪念碑

铁道游击队纪念碑

铁道游击队纪念碑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常庄镇临山顶部,占地2000平米,高33米,于1995年8月建成。游击队战士持枪冲杀的铜铸人物塑像矗立于纪念碑顶端。碑正面为铁道游击队图案,左侧为贯穿碑体的五十根枕木。碑体正面为竖起的铁轨造型,中央镶嵌着由原国家主席杨尚昆亲笔题写的“铁道游击队纪念碑”。

铁道游击队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山东鲁南地区(现枣庄的临城、峄县、滕县)的一支抗日武装。该游击队成立于1940年1月25日,受八路军苏鲁支队命令成立,成立时称“鲁南军区铁道大队”。铁道游击队是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英雄的抗日武装力量,隶属于八路军115师苏鲁支队。该队以临城(今薛城区)为中心,依靠群众,开展游击战术,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浴血奋战,奏响了民族救亡的最强音。他们以山区主力部队为后盾,以微山湖为依托,在铁道线及其两侧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精彩悲壮的抗日史剧。1945年10月,山东枣庄和临城日军千余人向一支不足百人的抗日游击武装投降,这是有史以来军事受降中十分罕见的一幕。

铁道游击队纪念碑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展示、纪念和褒杨革命先烈事迹的重要纪念地和标志物,也是传承革命精神和理想信念的重要载体。它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也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是革命历史的物质载体,也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力量源泉。

资料:学习强国

编辑:吴兴婷

87名军队离休退休老同志获颁“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干货满满!普陀推出这项“新计划”→

普陀这里的加梯成为“样板”!

一大波夏日活动来袭!快来报名→

打新冠疫苗第二针比第一针疼?专家表示......

小编带你游郑板桥纪念馆,解密你不知道的那些事!——这几块“碑记”你都知道吗?

每一座纪念馆里都珍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好似一本有趣的历史书。

形形色色的展品中凝结着各种各样的往事,

好似一座记忆的宝库。

郑板桥纪念馆自开馆以来,迎来了四方宾朋莅临参观,

展柜里展示的各种展品背后的记忆,你都知道吗?

今天,跟着小编的镜头,走进郑板桥纪念馆,

看一下这几块“碑记”,

听那些背后的老潍县故事!

1

公生明

在封建社会,一进衙门,首先就会发现一块巨大的碑石威严的矗立在大堂前,这就是有名的“诫石”。它的阳面刻的是庄严的“公生明”三个楷体大字。

此三字最早语出《荀子不苟》,曰:“公生明,偏生暗。”也就是说,没有偏心便没有偏见,也就不会滑向偏激的泥淖。公正,便没有先入为主,没有影响判断的各种人为的干扰。物之理,事之理,天地之理,人之是非还能不明察秋毫吗?

明朝时,泰安知州顾景祥认为,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官,若是能够真正领悟这三个字的妙处,并能身体力行之,不仅能够帮助自己走得稳健,更能走得长远,一生无忧无患,遂于1501年8月,以“公生明”为骨架,写了一则《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以此为自己的座右铭,刻石置于泰安府衙。

顾景祥的始开先河,后来被有信仰、有理念、有操守的官员们深为认同。自此以后,“公生明”三个遒劲的大字,便出现在衙门,每个进出衙门的官员随时都可以看得到。

公生明背面为 御制戒石铭:

铭文写道:“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意思浅显不过,无非是告诫为官之人,你是靠老百姓的血汗养活着的,不要以为老百姓好欺负,头顶三尺有青天,昧了良心是要遭天诛地灭的。据说古代不少衙署中都奉有这样的座右铭。

2

潍县永禁烟行经济碑 拓片

△现郑板桥内的潍县永禁烟行经济碑 拓片

在郑板桥纪念馆 中,刻有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手迹的《潍县永禁烟行经纪碑》引人注目,这一出自著名书画家的石碑,堪称中国烟草文物第一碑。

《潍县永禁烟行经纪碑》立于乾隆十四年(1749)。乾隆十一年(1746),郑板桥由范县调任潍县,恰逢水、旱大灾,饿殍遍地,他体察民情,忙于赈济救灾,著名的题画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便是到任后不久写出的。因县城年久失修,郑板桥到任第三年又开始修筑城墙,他动员全县士绅出资,本人也捐出三百六十千钱,这笔捐款相当于他半年的官俸。他的身体力行带动了一批乐善好施的士绅,共捐银八千七百八十六两及若干粮食。城墙完工后,部分土城依然存在隐患,一批烟行商贩又捐钱二百五十千钱(折合纹银近三百六十两)修补土城。烟商虽然捐资不多,但其志可嘉,为表功彰德,郑板桥亲自写了《潍县永禁烟行经纪碑》碑文并勒石,规定今后该县的烟草,一律由出资修城的众烟行专卖,以后不再批设烟行,如发现有私卖烟草者,举报者可执碑文报官,对违规者“重责重罚不贷”。

对一位封建时代清正廉明、享有盛誉的县令,我们当然不能苛求他完美处事。在此不管怎样,这一石碑可看作是记录郑板桥修筑城墙、为民办事的政绩纪念碑。 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的人物,郑板桥以“六分半书”名闻天下。观此碑文虽然以“六分半”入书,但布局工整谨饬,并非其常用的“乱石铺街”布局,属珍稀遗作,因此,此碑又有着极高的文物价值与艺术价值。

3

潍县城隍庙碑 拓片

△现郑板桥内的城隍庙碑 拓片 真迹

据史料记载:潍县城隍庙,为明代洪武年间所建,清乾隆十四年(1749)在大雨中严重受损。乾隆十七年(1752),时任潍县县令的郑板桥发出倡议,带头捐款重修了城隍庙,并亲自撰文书写了《新修城隍庙碑记》一文,令其门人司徒文膏镌刻于石,以记其事。文中,郑板桥以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阐述了无神论观点,直道神为人所造,神权是人所授。新修后的城隍庙,东西两廊比原先高三尺,殿厦、寝室、神像、钟鼓重新加固粉刷,并在城隍庙大门之外新建戏楼一座。郑板桥还为戏楼亲自撰写了两幅对联,其一曰:“仪凤箫韶,遥想当年节奏;文衣康乐,休夸后代淫哇。”其二曰:“切齿慢嫌前半本,平情只在局终头。”中间横匾分别为:“神之听之”、“惟德是辅”。寓道德教化于楹联之中,可谓用心良苦。

据记载,城隍庙碑高190厘米,碑额为郑板桥独创的“六分半书”体。碑文计20行,905字,通体为楷书。文中郑板桥以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阐述了无神论观点。该碑因“文佳、书好、刻精”而被世人誉为三绝碑。郑板桥本人对此碑极为中意,他在《刘柳村册子》中写道:“潍县城隍庙碑最佳,惜其拓本少尔。”潍县城隍庙碑现安放在潍坊市博物馆,为国家级一级文物。郑板桥纪念馆内为潍县城隍庙碑记拓片真迹。

4

板桥石刻

△郑板桥石刻珍品

郑板桥纪念馆勤政西厅内,一块被罩上玻璃保护起来的石碑格外引人注目,据了解,此石碑为现存仅有的板桥石刻,石碑保存完好,年代久远,真实记载了乾隆十三年时,潍县四大家族之一郭家,一名叫郭峩的人修城墙七十三尺的历史,为了表彰这一善举,郑板桥亲自书写碑文,流传至今,难能可贵,非常珍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极高的经济价值。

看到这里,

关于郑板桥与潍县的文化你是不是更了解了一些呢?

那么

你来过郑板桥纪念馆吗?

你有哪些好奇的展品呢?

通过留言告诉小编

小编带你游郑板桥纪念馆,解密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每个牡丹江人血脉中的印记——北山烈士纪念碑设计始末,您该知道……

2月9日 星期五

天气: -18/ 0℃ 多云

明日: -23/-8℃ 多云

北山,烈士纪念碑。对每个牡丹江人来说,都再熟悉不过。或者说,北山和烈士纪念碑已经融入牡丹江的历史,成为每个牡丹江人血脉中的印记。

设计者申龙剑

1946年11月,申龙剑的二十多幅“红色油画”展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为赞誉。37岁的申龙剑也成为牡丹江美术界赫赫有名的“大家”。

申龙剑绘制出四种不同风格的纪念碑设计方案,包括纪念碑的平面图、立体图和效果示意图等。市政府组织社会各界对四个方案逐一进行讨论和测评,对其中的一个方案的认同度非常高。即:采用方形的底座、金刚座、碑身、塔尖四个部分构成纪念碑整体,碑身髙24.13米、宽3.85米。碑身刻碑名。在金刚座的正面刻铭文,座阴刻有“1947.9.18”字样,其他两个侧面用浮雕形式表现人民战士为新中国的成立而英勇献身的形象。碑顶立有一尊铜像,战士左手持枪、右手向前投手榴弹,取战士中弹后倒下又重新站起向敌人投掷手榴弹的一瞬间形象。北山纪念碑整体气势雄伟、设计风格兼容并蓄、艺术构思巧妙,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人民战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表现出的那种不屈不挠,为国英勇捐躯的崇高思想境界。

市政府领导批准申龙剑纪念碑设计方案后,把铸造铜像和浮雕的任务交由他完成。

丰 碑

当时,在西牡丹街(现在朝鲜小学附近)有一座长期空闲的二层搂房,楼下还有一大片空地,是一个可用于金属雕塑铸造的理想作业场所。申龙剑向上级打报告将其借用,为期三个月。而后,他就在这个场地热火朝天地劳作起来。

申龙剑借来了一架胶皮轮子手推车,那时候,能够使用橡胶轮的物件绝对是高档货,因为橡胶是军用物资、很少民用。手推车随后派上了大用场,到卡路屯运粘土用它,买石膏拉木材也用它,将购来的黄铜拉到场地还是它。

必备的材料准备妥当,申龙剑便起早贪黑地干起来,全身心投入到雕塑品的创作中。他采用传统技法制作战士雕像的泥坯,第一道工序是搭骨架,先制作一个人形状的木架,然后在木架子上缠草绳,逐渐形成雕塑的初步轮廓。第二道工序分三次,第一次是上大泥,给草人身上涂满加了稻草的胶泥,使雕塑大致成型;第二次上的稻壳泥是在第一道泥快干还没有硬实前,在第二遍泥上开始造型。第三道的细泥是高黏土、棉花纤维、沙子按1:1:1比例和成的,用竹刀在细泥上进行耐心细致的雕刻可以保证人物的局部特征丰满而生动。就这样,经过一次又一次反复修改,英勇无畏的战土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塑造出来了。

申龙剑接下来进行三个浮雕的创作。首先钉好木框,然后将和好的黄胶泥甩到木框之内,他在搭好的脚手架上进行浮雕塑造。等到泥塑干燥后,再用石膏将雕像和浮雕翻成模具。

将雕塑用的铜料化成铜水也是一个技术活,申龙剑找来会“化铜”的朝鲜族老金头帮忙。他们在院子当中安好铜熔炉装上鼓风机,在熔炉内投入铜料进行加热,直至形成铜水。紧接着将化好的铜水倒入专用的器皿中,再把铜水浇入石膏模具里,就这样铜像和雕塑一件件铸成。然后,对铸好铜件上的沙眼进行焊接处理,用锉刀精细地打磨去铸件的毛刺,一个个铸成品也被他用砂纸打磨得异常光滑。

铜像、浮雕从设计到制作完成,共用了五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申龙剑基本就吃住在工地,几个月的昼夜操劳、事无巨细的倾心专注,消耗掉申龙剑大量的体力和精力,本来身体就很瘦弱的他,因为身体严重透支体重减了十六斤。

1947年11月12日,“牡丹江市抗日战争暨自卫战争中殉难烈士纪念碑”落成。

北山烈土碑建成不久,申龙剑同志突染伤寒,卧床不起。由于当年的医疗水平有限、没有特效药,1948年5月8日,年仅38岁的申龙剑辞世长眠。牡丹江市政府把他安葬在北山烈士碑后的山脚下,后在北山公园的扩建时迁出……

晨报融媒体记者:杜山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147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