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竹林寺遗址

竹林寺遗址位于湖屯镇西幽寺村东北,宋代建筑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竹林大殿的残墙断壁。大殿遗址共3间,块石砌筑。

漫谈紫竹院|双林寺塔遗址

竹林寺遗址

紫竹院公园是一座以竹取胜的自然式山水园,是在明清时期紫竹院古庙、行宫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今天小V带大家看看紫竹院公园的双林寺塔遗址。

双林寺

双林寺是明代万历初年太监冯保修建的家庙,用冯保的号“双林”命名。又据《日下旧闻考》记载,万历四年(1576),西竺僧人足克戬古尔到北京弘法,到此地松下趺坐,后被皇帝赐居于此地,赐寺名“西域双林寺”。

冯保像(大运河紫竹院历史文化展)

万历五年(1577),冯保督建万寿寺(紫竹禅院成为万寿寺下院)时,扩建双林寺。后来冯保获罪被放逐到南京,双林寺收归皇室所有。

双林寺塔遗址内石雕

清康熙十六年至十七年,纳兰性德曾将亡妻卢氏暂厝于双林寺,并写下多首悼亡词:

望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

挑灯坐,坐久忆年时。薄雾笼花娇欲泣,夜深微月下杨枝。催道太眠迟。

憔悴去,此恨有谁知。天上人间俱怅望,经声佛火两凄迷。未梦已先疑。

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

摇落后,清吹那堪听。淅沥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

寻芳草萧寺记梦

客夜怎生过。梦相伴、绮窗吟和。薄嗔佯笑道,若不是恁凄凉,肯来么。

来去苦匆匆,准拟待、晓钟敲破。乍偎人、一闪灯花堕。却对著、瑠璃火。

双林寺塔遗址上方承台

双林寺塔

双林寺塔遗址位于紫竹院南门内。明末《帝京景物略》记载:“(西域双林寺)寺后一土山,山前一塔,傍皆朱樱。”所谓“山前一塔”应当就是双林寺塔。

双林寺塔模型图(大运河紫竹院历史文化展)

双林寺塔原为一座密檐式实心砖塔,坐北朝南,塔身八面七层,南门上额题“藏经塔”,旁注“万历四年造”。

西域双林寺碑记拓片图局部

(大运河紫竹院历史文化展)

双林寺塔在清代曾破败,后又得到修复。清末双林寺颓废,到1949年尚存砖塔一座。后来塔顶开裂,为保证游人安全,于1975年拆除。

双林寺塔遗址内地面

2011年紫竹院公园管理处委托市文物研究所对塔基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方形基座、八角台基、方形地宫结构界限清晰。

现为保护并展示塔基遗址,在遗址周边和上方建钢筋混凝土墙壁和承台,平台外填土,侧面开窗洞,可从外面参观遗址。

甘肃古遗址丨寺洼遗址

寺洼遗址位于临洮县衙下镇衙下村洮河西岸二、三级台地以及相接的寺洼山半山以下地带,属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又称“庙坪—鸦沟遗址”,是“寺洼文化”的命名地。遗址于1924 年由瑞典学者安特生首次发现并进行发掘。2006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北起林家沟,南至古洞沟,东自阶地边缘,西达寺洼山半山地带,占地面积约 600 万平方米。除寺洼文化外,还有丰富的马家窑文化以及齐家文化、辛店文化遗存。其年代距今约 5000 ~ 3000 年。

遗址保存良好,周围地貌未发生大的改变。文化层距地表0.4 米~ 2 米、厚0.5米 ~ 2 米。暴露遗迹、遗物有灰层、灰坑、白灰面、墓葬以及彩陶残片、骨器和石器等。主体遗存为青铜时代寺洼文化。根据采集陶片可知,最早的遗存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有灰陶小口尖底瓶口、网格纹彩陶片等。还有马家窑文化遗存,采集有典型的马家窑文化彩陶片,橙黄陶黑彩,有水波纹、锯齿纹等。寺洼山的半山腰,有齐家文化灰层、白灰面房址等遗迹,采集有完整篮纹双耳罐等典型器物。还采集有典型的辛店文化双耳彩陶罐。

寺洼文化是甘肃中东部地区普遍发现的一支青铜文化,以马鞍口陶罐为代表性器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寺洼遗址规模宏大,文化遗存延续 2000 多年,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对探讨甘肃中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文化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甘肃省文物局)

甘肃古遗址丨白塔寺遗址

白塔寺遗址位于凉州区武南镇百塔村。2001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寺为古代凉州藏传佛教四大寺(白塔寺、海藏寺、金塔寺、善应寺)之一。乾隆《武威县志•建置》记载:“寺名百塔寺,内有大塔,四环小塔九十九,因得名。”现存明宣德五年(1430 年)《重修凉州百塔寺记》碑记载,该寺为元太宗窝阔台之子西凉王阔端专门为西藏佛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萨班)修建。萨班于 1244 ~ 1246 年来凉州会谈,发表了《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致番人书》,实现了祖国统一。1251 年,萨班在白塔寺圆寂,阔端为他修建白塔,将舍利供奉于塔内,又建小塔 50 余座,均藏舍利。元末,寺院及佛塔毁于兵燹,仅存瓦砾。明宣德四至五年(1429 ~ 1430 年),西藏僧妙善通慧、凉州广善寺高僧琐南坚赞募捐重修寺塔,明政府赐名为“庄严寺”。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靖逆将军颜翼超主持维修,竣工后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立《重修白塔寺碑记》。1927 年,凉州发生大地震,塔倒寺毁,仅存塔基和清代石碑。20 世纪 70 年代~ 90 年代,由寺院管护者刘氏家族后裔刘吉泰(藏名“慈成嘉措”)看护遗址,遗址地表四处散布砖瓦等残件。

1998 年~ 2000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白塔寺遗址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白塔位于寺院内南部,覆钵式喇嘛塔,底部基座平面正方形,元代始建,边长 24.75 米,明代重修后外表包青砖,高 0.3 米。底座上为塔座,平面呈十字折角型,南北长 17.5 米,东西宽 14.75 米,残高 5.25 ~ 5.7 米,塔身夯土板筑,覆钵以上均毁。出土文物有陶瓷器、钱币、藏汉文写经,以及明代《重修凉州白塔碑》、《建塔记碑》及小泥塔婆等。原寺内存萨班铜像,后移存于武威市大云寺火神庙大殿内,像高 1.2 米,铜头铁身,着袒右袈裟,结跏趺坐,禅定印。

(甘肃省文物局)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0890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